Community:
Branch:
『若能住戒定慧布施,生於歡喜安忍菩提,修心無間恆持不退,終得蒙佛授因記果。』
佛陀希望我們入佛門要體解大道,而後要發無上心。我們皈依時,不就是這樣發願嗎?『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每天三皈依,應該都很瞭解。
我們『皈依佛』,若沒有『體解大道』,到底皈依佛要做什麼呢?所以必定要體解大道。光是體解大道,這樣夠了嗎?還不夠,必須發無上心。發無上心,才有辦法打開心門,開闊的心去體會佛的道理,自然開啟了智慧,就如海之遼闊。
我們知道的法那麼多,是什麼用途呢?入人群中去度眾生。法,是自度度人的工具。從凡夫的此岸到聖人的彼岸去,我們要划這艘船、駕駛這艘船,這艘船只有一個人駕駛到彼岸太可惜了,應該要多載一些人,尤其是大船載大量的人到彼岸去。這要看我們的心量有多大,那艘船就有多大;那艘船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就能度多少人與我們一起到彼岸去。
這就是佛陀到了晚年時,他的盼望,希望人人要從入佛門開始,瞭解苦、集、滅、道,同時更要體會人生,待人處事要謹慎,否則因緣交結就不斷糾纏下去。所以要住戒,我們要守戒。
『若能住戒定慧布施』。我們要入人群,心才會定。有定心,就自然不會受周圍環境影響,有定心才能開啟智慧。智慧一開,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明白;全都明白了,自然就願意付出,發大心、立大願,四弘誓願、四無量心,自然願意為群眾,人群中去付出、布施。
布施不一定是用錢。布施,有錢的人奉獻財物,沒錢的人也可以用大力量去付出,有智慧的人布施智慧,這就是人人做得到。就如非洲這五個慈濟人,從我的手中為他們授證,非洲人與所有慈濟人都平等,黑人女眾同樣穿旗袍、梳『慈濟頭』,男眾穿西裝、打領帶,也是一樣莊嚴。
其中有一位,老闆原諒他的過去,雖然他曾經偷老闆的東西,做很多犯法的事,吳東寶居士也知道這個司機會偷油,常常加二十升汽油,卻向他報四十升的錢,他都知道,錢照常給他。當老闆的吳居士就想,『我是慈濟人,我應該想辦法,找機會來感化他。』
這樣用幾年的時間,處處原諒,有一次,他就把司機叫過來,說:『我對你好嗎?』『很感恩,你對我如兄弟。』『是啊!我對你這麼好,你可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哪裡、哪裡不對?你可知道你做了多少不對的事情?』他低下頭來想一想,『我做了很多很多錯事。』自己說出來。
老闆就說:『你做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每一次都原諒你。我只對你有一個要求,你要改掉壞的習氣,你要改給我看,你要去做和我一樣的事情。這段時間,你如果都做得到……』『原來老闆都知道我的錯誤,我承認,我懺悔,我會改,我做得到。』
就這樣,這幾年來是真實改了,開始就讓他見習、培訓,這樣與老闆同出同進,現在變成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也就是他身邊成就好事的菩薩。這已經是幾年了,現在受證了,也自己懺悔他的過去。
這就是人性,雖然也曾經有過走錯路,只要改變過來就是菩薩。所以說『若能住戒定慧布施』,同樣的,人生的本性也可以付出。看到他的司機受證,他也很歡喜,所以『生於歡喜』,這就是『安忍菩提』,這就是覺有情。
這種要度眾生,如何生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對人性的相信是不容易。所以『修心無間恆持不退』,這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不是一二年、二三年的事情,所以修行、修心,要修於無間、長時、無餘、尊重,這樣恆持不退。
就如目犍連,我們知道目犍連與佛是累生累世,長時間,生生世世這樣在修行。現在我們看到<授記品>,目犍連尊者『終得蒙佛授因記果』,這就是證明我們從初發心開始,要用很長久的時間這樣修行走過來,總有一天也會得蒙佛授因記果。這也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前面的經文說,『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這個數字,我們已經都很清楚了。目犍連尊者所得的壽命、正法、像法倍於前面,加倍於前面的迦葉尊者、須菩提、迦栴延被授記,他們都是同樣十二小劫的壽命,二十小劫的正法、像法,但是目犍連尊者是加倍。
可見目犍連尊者在佛的身邊修行所表現的,雖然他是神通廣大,卻是他心寬念純,他的心很清淨,安忍在菩提裡,他事事包容,事事寬心,所以他得果記能加倍於別人,這就是修養。所以他是佛弟子中,佛陀很讚歎的一位弟子。
接下來經文再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此弟子,大目犍連,捨是身已,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
這是表示目犍連的修行,將來修行的過程,他能見八千佛。這八千佛滅後,就是建塔供養,為了延續佛教能夠長久在人間,所以就建塔來供養。有塔、有寺廟、有僧眾,這樣佛法才能一直延承下去。不只是建塔、建廟,又要親身供養,出錢、出力這樣供養。
你們知道嗎?我們的關渡園區,那塊土地是二位善女人用二十幾億元買下來,那個地方才能有一個道場,讓很多人、很多人來聽法。她們是委員,也和大家平等,同樣要輪值,輪到她們負責打掃,她們就在那裡清掃廁所。
在這之前,我都沒有公布說這片土地是什麼人買的。這就是在我們修行的過程,要讓她歷練,先修無我相,付出,要讓她無所求,與人人平等。好幾年後大家才知道,原來這個地方是某某人捐的。這就是供養這片土地,她還是為這片土地來維持,人很多的時候,要維持場地很乾淨。與這樣的意思相同。
所以,建塔供養,也是造廟供養,也是道場付出的供養。這種供養,有利的供養、有敬的供養,有身體力行的供養。『後復供二百萬億佛』。目犍連從開始供養八千佛,過後建塔,後面還要再供養二百萬億佛,『亦復起塔供養』。
⊙文中先供八千佛,滅後起塔供養,後復供二百萬億佛,亦復起塔供養。
供養這麼多佛,時間還要多長啊!這就是修行的過程。你供養,不論供養多少,你要『三輪體空』,付出不計量,付出無所求,還要身體力行去做供養,這就是修行。所以,表示供養也是這麼簡單,要長久的時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重頌,既宣說於上,更以偈重頌,既聞復聞,未聞得聞。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這就是『重頌』,前面說過的長行文,再用偈文重頌。『既聞復聞,未聞得聞』。你既然聽過了,要加強你的記憶,要再重新聽。聽經,本來就是要重重複複,要記得住,才有辦法做得出來。所以『既聞復聞』,既然聽了,你就要再重複聽;『未聞得聞』,還沒聽到的,有機會可以再聽到。這就是說偈的重點。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他的佛號叫做『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這是未來目犍連成佛的名號。
⊙我此弟子大目犍連:因中神通第一,得果時號多摩羅跋栴檀香,此云性無垢香。以香不離此而至彼,通不捨因而成緣,諸聖成佛別號,皆果不違因。
『多摩羅跋栴檀香』,翻譯華文的意思就是『性無垢香』。就是表示他的因,一路修行過來,心一點都沒有染著習氣,沒有不良的習氣,所以他無垢。這個無垢,乾淨,乾淨得會發出香味。
『以香不離此而至彼』。不離現在,『此』就是現在,一直至『彼』,直到未來,經過八千佛,再經過二百萬億佛,一直到成佛。這種習氣,這種香,清淨無染的性情,從此生一直到未來成佛那時候。『通不捨因而成緣』。這種無染著習氣的因,就這樣一直到未來,不斷成就清淨無染著的因緣。
『諸聖成佛別號』。每一尊佛成佛之後的號,這就是他修因過程,所得來的果,就是『果不違因』,這個果不違背那個因。你是怎麼修的,你用什麼樣的性來面對生生世世修行的方法,結果就是什麼。
⊙捨是身已:適佛教化,於最後身,捨今靈山羅漢後身。
『捨是身已』,捨這個身之後。『適佛教化』,遇到佛來教化,這麼多、這麼多的佛來教化,『於最後身,『捨今靈山羅漢後身』。就是佛世時,佛陀在講《法華經》,這叫做靈山會。這是他過去無量生劫以來,現在此生羅漢,就是出家修行的最後這個身體,一直到未來。這就是目犍連所修行。
接下來還有一段經文,『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為佛道故,供養恭敬,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得見八千、二百萬億,諸佛世尊』。意思是先供養八千佛之後,再供養二百萬億佛。
『為佛道故,供養恭敬』。那種求佛道的心,入人群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求成佛無上道。這就是他修行的目標。他一心一志,『以事供養』,他的目標是成佛,所以他專心,『以事供養』,就是願意發心,用他的身體力行,身心恭敬供養,這就是他修行的過程。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在所有過去的八千佛,還有之後的二百萬億佛,就是不斷供養恭敬,『於諸佛所』都是修梵行。『梵行』就是清淨行。每一尊佛滅度後,都為他們建塔造廟,而且就是不斷親身供養。這樣一尊佛間隔一尊佛,知道要多久的時間嗎?無央數劫才有一尊佛出世,一尊佛與一尊佛之間,時間這麼長,就是要靠『像法』來造像、建寺,供養僧團。僧團要不斷傳法下去,這樣佛法才有辦法延承下去。
所以說『於諸佛所,常修梵行』,不只是能布施而已,還要親身出家,專心修行,奉事供養佛,身在僧團中的清淨梵行。這就是修行的過程。
修行的過程一定要從戒、定、慧。戒、定、慧要從『四諦法』、『十二因緣法』,接下來就是『六度行』。『六度行』還要永遠在安忍菩提道中,長時間的修,這樣總有一天我們也有得佛授記成佛的時刻。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