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先顯國淨眷屬皆智人,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
各位,這段文應該能回憶起,佛陀開始向迦葉尊者授記時,未來成佛的佛號為『光明』,國土名『光德』,就是因為迦葉所修的因,去除煩惱,心堅定又清淨,生活無染著,無為無欲,安定的心思惟修在戒、定、慧。佛陀對迦葉尊者那種堅定的心的尊重與肯定,所以,佛陀向迦葉尊者『先顯國淨』,將來成佛的國土不只是清淨莊嚴,而且他的眷屬皆是智人。
這是光明佛在光德國土,能遇到這麼多有智慧的眷屬,大家『其心慈悲致誠心覲佛』。因為迦葉尊者要成佛,需再經過三百萬億佛,不只是見佛,還要再恭敬、供養、尊重。
這是迦葉尊者之所以能得到那樣的國土,所遇的都是智人,這個結果就是因為『憐念應化感無量智慧』。這就是過去的因,除了對佛的恭敬,也是憐憫應化眾生。不斷入人群,不斷在人群中應眾生的根機,化度眾生接受佛法,所以能感應到無量智慧。就像有智慧的人,才有辦法付出無所求。『憐念』,就是心的慈悲,加上了智慧,他才能得到這麼清淨、智慧的眷屬。
『無為法遍佛土大莊嚴』。因為過去修這麼多的慈悲心,誠意奉侍諸佛,所以他能感應到這樣的智慧,完全是無為法,這些法一點都沒有漏失,能得到這樣的真理。
無為法,就是無漏。虛空法界的真理,你看不到,但是他都納受了,行在無漏法。經過了奉覲三百萬億諸佛,這麼長的時間,戒、定、慧,六度萬行,都是這樣走過來,因為這樣,他能感應到這樣大莊嚴的佛土。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天下無不都是道場,充滿了菩薩應世,這是光明如來所得到的光德國土有那麼多的智人。其實,我們現在若能轉一個心念,無不都是智慧人,無不都是發大心(的菩薩)。坎坷的道路鋪成了平地,那些瓦礫無不都是現前啟發人心的寶,若沒有那樣的境界,我們哪有辦法體會到無常,國土危脆的道理呢?
經典這樣寫,就是有這樣的境界,我們歷歷明明看到『國土危脆』,我們看到『人生無常』的境界現前,這叫做法寶。(2015年4月尼泊爾地震,)這個境界就現前在尼泊爾,現在一大片的土地,到處所見的無不都是瓦礫荊棘。
要如何用菩薩的一念心,消除這種荊棘瓦礫,將來看看能否(有機會),去幫助他們鋪平那些土地,變成很清淨、整齊。所住的人經歷過了苦難,能夠反省,轉個心念(鋪平心地,清淨了心地,)『心淨則國土淨』,讓佛法回歸如來的故鄉,在那個地方救濟眾生。
『諸菩薩眾』。希望能將這些菩薩種子,回歸佛陀的國土去,在那個地方『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去拔苦眾生,『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讓這些人再接受佛法。這就是我們要有信心,若是有信心,佛法──佛的法身,會再回歸在尼泊爾,佛世時的迦毘羅衛國,這是我們的期待。
⊙『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其心調柔,逮大神通,奉持諸佛,大乘經典』《法華經授記品第六》
所以『諸菩薩眾,不可稱計』,(因為)一生無量。『其心調柔』,佛法調伏眾生的心。『逮大神通』,我們能心(無障礙,自然明了)普遍虛空法界的法。所以要虔誠,『奉持諸佛,大乘經典』。期待這個法,人人能好好堅持,而且要受持大乘法,這是菩薩道。
接下來再說,這段經文,『諸聲聞眾,無漏後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乃以天眼,不能數知』。
在那個地方,有很多聲聞眾已經發心為法王子了,數量很多,用天眼來看這些數量,到底多少人已經發心了,已經是住最後身?很多。
『諸聲聞眾,無漏後身』。
⊙諸聲聞眾,無漏後身:聲聞乘四果中,前三果為有學,第四阿羅漢果為無學。學道圓滿,不更修學。無漏後身,即聲聞果體。
小乘果位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就是看他修聲聞乘,聽聞佛法,佛陀的道理入他的心,體悟多少。一共有四果就分四階段,前面的三果是『有學』,就是佛陀所說的法,他要再用心進修,若是到了第四果,阿羅漢果,就是『無學』了。就如我們現在,我已經博士學位論文都拿到了,這樣叫做『無學』,該學的都學盡了。所以,『學道圓滿,不更修學』。
『無漏後身』,就是聲聞、緣覺的果體,他所修行的最極果。
⊙無漏最後身,指已證有餘涅槃之阿羅漢。『無漏』是淨諸見思惑;『後身』是分段生死之最後身。
『無漏最後身』,是『指已證有餘涅槃之阿羅漢』。就是到他這個小乘的極果,其實佛陀要他們再進一步到『無漏』。但是他們這種『有餘涅槃』,還未到斷塵沙惑;『最後身』是分段生死的最後(身,不再受生),這是小乘的『有餘涅槃』,有餘涅槃的阿羅漢。
(『無漏是淨諸見思惑』。)無漏是無見思惑,但塵沙惑還沒有盡,這樣是已斷分段生死了,還未斷變易生死。塵沙的惑實在是還未盡除,那就要再發心,要發大乘心。
⊙法王之子,亦不可計:佛為法王,菩薩為子,數亦難計。
所以『法王之子,亦不可計』。現在他是小乘,獨善其身,自覺了,還未覺他,即使再來生也是同樣獨善其身,不去造作煩惱的因緣,只是一直獨善其身。
佛陀現在就是鼓勵大家要再進一步,入大乘的思想,入人群中去歷練,連『變易生死』也要去除。所以他開始發大乘心,慢慢地走入大乘。所以,『法王之子』,發大乘心的人,『亦不可計』。
『佛為法王,菩薩為子(,數亦難計)』。菩薩心發出來了,若有菩薩心則是真佛子,能夠傳承佛法。數量不可計,很多、很多。
所以『乃以天眼,不能數知』,這些人很多。
⊙乃以天眼,不能數知:天眼名同,唯除如來,餘諸聖人所得天眼不能知數。
『天眼名同,唯除如來』。(天眼,宿命,漏盡此三事,)如來稱為『三達』,羅漢稱為『三明』。同樣叫做天眼,但是小乘只是明白了、瞭解了(叫做『明』);若是發大心,行菩薩道,到達成佛的境界,那就是(不但明瞭而且通達叫做)『達』。所以,天眼所見的一切,絕對是無錯謬,不只是無錯謬,對所有的道理沒有障礙。
『唯除如來,餘諸聖人所得天眼不能數知』。因為這些小乘,開始發菩薩心,還未到達佛的境地,所以除佛以外,(其餘聖人)還未到,現在是明白道理,佛陀為他授記,未來經過三百萬億的諸佛道場,生生世世在人群中磨練出來。
再接著的經文就這樣說,『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要讓大家回憶迦葉尊者被授記,那個國界是這麼清淨,都是智慧人,那個時間,光明佛的壽命有十二小劫。劫是很長,劫波,長時間。我們現在說『一小劫』,是一增劫一減劫為一小劫,這一小劫的時間就已經很長了,何況十二小劫呢?所以,佛壽很長。
光明佛經過了十二小劫,即使時間再長,總有一天也會入涅槃、也有圓寂時。但是佛法留在那個時間,(『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這是光明世尊,他將來所得到的(佛果)境界。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光明佛壽長達十二小劫之長時間。器界一增減,名為一小劫。
『其佛當壽』,光明佛壽實在很長,『十二小劫』。那個器世間,『器界』就是器世間,就如我們這顆地球就是器世間,叫做『器界』。一增劫一減劫,名為一小劫,如這樣的世界,日出日落的時間過程,時間的累積。一增劫一減劫的增減劫,過去已經說過。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如上已解。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如以上(編按。如長行文之解),我們都已經分析過。
一小劫就是這樣一增劫一減劫。正法、像法各二十小劫。正法就是與佛同世,佛在世就有十二小劫了;佛滅度後,正法時期的法與佛在世時的法同樣都是正法,所以(佛滅後的正法)還流傳了二十小劫,可見(光明如來的)正法流傳得很久。這就是『光明世尊』他就是這樣,『(其事)如是』。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結歸上文,迦葉成佛號光明,由說法化生,自利利他,如日光明破一切暗。因中然燈續明,世世身常金色,故為羅漢時名飲光。
迦葉成佛的名號叫做光明,大家再次記住。光明如來的因地──迦葉尊者,從佛陀的時代,第一念心入佛門,就開始保持著那麼清淨,那麼的堅定,他的心從來沒有起伏過。因為這樣,所以佛陀器重他,佛法由迦葉尊者要傳下去。
所以『由說法化生』。因為迦葉尊者以身作則,他對佛法的瞭解,讓人尊重,他所說的法,人人都會尊重。所以,未來的生生世世在奉覲三百萬億佛的過程中,有佛出世,無佛出世,他都在人群中不斷說法化生,自利利他。『如日光明破一切暗』。這就是迦葉尊者所修的因。
『因中然燈續明』,在他修行的過程中,時時保持著清淨的心,不論是佛世、無佛世,在(佛典)故事裡,(會看到)他很喜歡點燈。他認為點燈是內照自心,將自己的心照得光明,所以『世世身常金色』,這就是他的生生世世喜愛佛前點燈為因。有一段故事,過去生中看到已經剝落的佛像,他用金去貼,用很虔誠的心,所以感得生生世世身很光華。所以『為羅漢時』,人人稱呼他『飲光』,所以迦葉尊者另外一個別號,有的人就說『飲光尊者』、『迦葉尊者』,這就是修行得來的。
我們學佛必定要好好用心,從我們的發心開始,這念心必定要永恆。常常跟大家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時時保持著最開始、最初,你發願那一念初心,你若能永遠保持,這念心清淨,自然有清淨的因,也就沒有煩惱的果。因地的心照顧好,自然果地,將來成佛的果(報,國土)周圍就是那麼的清淨。希望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