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12日】根性利鈍說法無量

Community:
Branch:

『眾生根性利鈍,利之中尤有利,鈍之中仍有鈍,根性差別無量,說法方便無量。』

眾生啊,眾生根機真的很不整齊。同樣是人,光是以『利使』與『鈍使』這兩種煩惱,就能細分出無量數的無明累積。我們過去說有『五利使』與『五鈍使』,凡夫人人都不離這五利使、五鈍使。

五利使。『利』的意思就是很快、很快速。比如說我們的身體反應很快,走路忽然間碰到蜘蛛絲,感覺不舒服,立刻就伸手揮掉蜘蛛絲。這麼微細、這麼快速,那個反應就是煩惱,因為不舒服,所以煩惱。這是舉例很微細的東西碰到我們的身上,何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在工作,累啊、痠啊、痛啊,也是這個身體的感受。冷、熱、肚子餓等等,這都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個『身見』。

或者是『邊見』,我們的見解、思惟。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除邊見,不執空,也不執有,空、有兩邊,我們都不要執著,最重要的,我們要行在中道。雖然我們知道一切皆空,虛幻、無常,但是我們更要瞭解,在這種虛幻無常,我們所造作的過程無不都是業,業隨身。所以,我們在這種空無所有的一切,我們要知道『有』啊,有因緣果報。

我們若是偏在『空』的道理,所有的事情就不再去攀緣,獨善其身,這是修行者的偏見。而凡夫所執的是『有』,就是不斷貪,常常說『有一缺九』,只是執在眼前所有,這就是偏在『有』中。所以,佛法就教育我們,空、有之間都不要執著,我們要行在中道,去深解道理,要信解佛陀所說法,入人群中體會人間事,入真諦理,這是行於中道。

『見取見』,就是在修行的過程中,有的人現在修行,就希望現在要有所得,希望此世就能得到神通。或者是受戒了,我們就要守戒,也要知道什麼事情可行;若可行而不行,明明看到有人在危險中,你應該幫助,而你覺得『我是在守戒,不能碰觸到人體,不能……』等等,有很多很奇怪的想法,這叫做『戒禁取見』。

我們學佛要用心。這種利使,就是反應很快,錯誤的事情也很快,對的事情也很快,這『五利使』都是惹來了煩惱,這種急性煩惱,很快就有煩惱來。

還有『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叫做『五鈍使』。這是不斷累積、不斷熏習,不知幾生幾世以來,我們的習氣一直累積,不斷複製,所以起了惑,所有的道理都迷惑了。這叫做『五鈍使』,這就是煩惱。

迷於理,就是惑。迷在道理中,這個惑叫做利使;迷於事叫做鈍使。

我們若能瞭解眾生根性,光是『利(使)』與『鈍(使)』,這樣就足夠我們煩惱,足夠我們修行了。我們若要修行,前面我們說了,佛陀對利根眾生說法,對鈍根眾生則要耐心教育。

『利之中尤有利』,就是利根的人,只要你為他轉一下,他就是大根、大枝、大葉,這就是利益眾生。『鈍之中仍有鈍』,同樣的,迷在事相中,還無法深入道理,貪、瞋、癡依舊難除。所以『根性差別無量』,同樣是人,但是根性利鈍的差別實在很大。『說法方便無量』,要用種種方法,說眾生能接受的法。

前面的經文說,『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若有眾生,他有接受法,『如法修持』,按照這個法、規矩來生活,這樣慢慢內有修持,外在的身行動作就會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不知道。有人說:『你最近好像和過去不一樣?』『有嗎?怎樣的不同?』『過去你的脾氣很壞,現在不一樣了,看起來很可愛,很容易親近。』『是這樣嗎?我自己沒有感覺呢!』對啊,這就是『不自覺知』。我們的改變是從哪裡來呢?聽法,我們有在用功,從這樣來的。

下面這段經文再說,『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唯有佛,佛陀的智慧有辦法瞭解眾生種種的形象、種種的體性,法界眾生種種的道理,唯有佛陀一人知道,因為覺悟者唯有佛。

佛陀已經體悟了天地宇宙萬物真理,芸芸眾生的體相與性,佛陀也都很瞭解,包括了其他的動物,牠的形體、牠的相貌、牠的根性等等,唯有佛陀能夠透徹瞭解。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念為聞慧,思為思慧,修為修慧。

所以說,『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我們現在要趕緊知道,到底是利(使)、鈍(使)這兩種煩惱,我們要如何去除?所以我們要趕緊聞、思、修。

念,就是聽法之後,我們能開啟智慧,這就是念,就是聞慧。聽法之後,要思,我們要好好思考。法,若能留在心裡,才有辦法將不好的習氣去除。思,就是思慧。我們的慧命要成長,除了聽法之外,必須在腦海中不斷思考,思考之後還要修,修,就是修慧。我們要身體力行,慧命就是在人、事、物中去體會。錯了,錯得很痛苦,改往修來,就解脫了,慧命增長。這就是修。

⊙何事:即每一乘人所受為何乘教之謂。

佛陀是看人人不同的根機,是用大根機來接受大法呢?或是小根器來接受小法?這就是佛陀對利鈍眾生所要施教的方法。

⊙如來知此眾生念何事者,謂知此眾生所念為二乘或大乘之教。思何事、修何事倣此。

『如來知此眾生念何事』,到底眾生在念什麼事呢?『謂知此眾生所念為二乘或大乘之教』。『思何事、修何事』,依照這樣去類推。

他對身邊的弟子,知道現在這些弟子、這些眾生,他們所念的若是為二乘,佛陀就講四諦、十二因緣,所有的因緣法種種。或者在這當中停滯下來,佛陀開始就要開大教、說大法了。所以,瞭解這些人所修行的方向,『思何事』,到底大家的心在想什麼?『修何事』,依照這樣去類推,我們就知道佛陀用心良苦。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又如來知此眾生云何念、思、修者,謂知此眾生念、思、修三慧知行相。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就是如來已經瞭解這些眾生在念什麼,思想在想什麼,修行的方法又是什麼,佛陀已經知道了。知道這些眾生的念、思、修,這『三慧知行相』。佛陀就要一一來為我們指導,教我們,心要念茲在茲,現在修行就要修於中道,去思考、去身體力行,從身體力行中深深體會,慧命才能夠增長起來。所以,『三慧』要懂,而後要行,才能真正去體會。

所以說,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就是從佛法聽來的、累積來的,讓我們的智慧慢慢成長起來。

下面經文再說,『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

佛陀已經瞭解,眾生所需要的就是聞思修。

⊙以何法念,即意根所起之法,如實了知過患,勤斷除已,即能於諸善法,心生愛樂,住正念處,求所成辦,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而修。

『以何法念』,就是『意根所起之法』。我們的意根,意根的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所接觸到的一切,歸納就是到意根,所以,意根所生起的就是念。

發脾氣,就是因為我遇到境界了。譬如一個蜘蛛網在那裡,我不知道,一走過去卻被沾得滿臉,這樣忽然間起一個念頭,這就是意所產生。若看到境界,起了一個貪心,就開始了。所以說來,外面的五根、五塵,收納進來就是意識。外面所對的塵境,收納在我們的意識中,這叫做『念』。

這就是『意根所起之法』。種種善惡法,都是外面的境界收納進來在我們的內心,這一念,是要善念或者要惡念呢?『這個地方這麼多蜘蛛絲,我被蒙到了,不要再讓別人蒙到,趕快來清一清,整理整理,掃一掃。』這叫做善念。就是同一個境界,看我們的意念是要起惡或者是起善,這就是我們要瞭解這個法。

『如實了知過患』。我們大家要瞭解過去所造作的錯誤,才能斷除過去的錯誤,改往修來。那就是『能於諸善法』,很多善,改惡修善,這就是在意根。我們的意根若能好好用心收攝住,這樣我們的心就是『住正念處』。

『求所成辦』。我們所追求的法,我們就能依教奉行,佛陀怎麼教,我們就接受這個法,如法去修,自然所做所求就能成辦。

『自能行已,復教他人』。自己能做到,別人也能做得到,我們要這樣去教,不是獨善其身,只念自己而已,我們還要念大地眾生,『復教他人亦如是修』。這就是『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只要我們的正念在,我們的思想就正確,我們走的路、所修的行就不偏。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於所對之境,記憶不忘,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

『於所對之境,記憶不忘』。我們就是要這樣,這個法要常常在我們的心裡,過去所修的、所習的、所學的,我們要常常記得,不要忘記。我們在學、在練習,也要練習得好。

⊙又知以何法念、思、修者,謂知其念、思、修三慧之體。

『又知以何法念、思、修』,就是我們應該要聞思修,不要漏了。聞思修、戒定慧,都不能漏了。

『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我們要知道,佛法就是在人群中,要到哪裡修呢?要到哪裡看這些境界呢?就是在人間。我們所遇到的人事物,所接觸到的,很快的,那個境界是高興或是煩惱、困擾?我們的身已經遇到了,我們要如何來修呢?要趕快反省,反省在中道上該如何修,才不會愈偏愈差,才不會愈執愈深。

我這個身相,待人接物要稍微改一下,不要執著在『我就是這樣』。這也就是煩惱在我們的身心,身、口的表達,就是我們意境的習氣所表達出來的。所以,『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我們若能趕快改正過來,改往修來,這就是以其何法得何法。佛陀所說的法,給了眾生,我們眾生就要依教奉行,按照這個教法來修,這樣才能在法中得法自在。要不然,煩惱重重。所以我們要消業,去惡從善,就是惡業不要有,善行要如規律,若能這樣,我們就沒有障礙,沒有煩惱。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