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菩薩修行大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皆成本覺平等,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含攝周遍等量虛空法界。』
我們要發心啊!發心修菩薩行。菩薩就是要發大心,我們『開始發大心』這顆種子,自然隨著這顆種子的因而成。你若是一顆草的種子落地,長出來就是一株草;你是一棵樹的種子落地,長成的就是一棵大樹。看我們種什麼因,得什麼果;發什麼心,就立什麼行。所以菩薩修行,就是因為過去有發這樣的心,我們對佛法有所信解,願意立這樣的大誓願,這個大因就是因為我們有大信心。
所以『信心既立』了,就『能住佛地皆成本覺平等』。這表示我們的心已經安住在佛地了。我們若能這樣堅定信心,往佛的方向前進,我們的如來清淨本性就慢慢發現了。因為我們行菩薩道,付出無所求,同時去除煩惱、執著,入人群去付出,舊習去除,新的煩惱沒有進來,以佛心為己心,所以心在佛地,皆成本覺平等。我們若能有平等心,才有辦法再往前進。與什麼平等呢?『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平等心。
布施,我們也用平等心來布施。布施就是要發自我們最歡喜的心,不是有錢人才能布施、有力量的人才能救濟,其實人人都能布施。我們人人都有力量,只要你瞭解道理,人人願意去付出,這念心都叫做『本覺平等』,不分地位。
『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我們若是有發心趣入了最微妙的法,本覺平等,才能真正發起大心,體會妙法。所以『含攝周遍等量』,我們若有這樣的心,就能很普遍等量。『等量』就是說我們的心與虛空法界的量都一樣。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我們學佛要發菩薩心,修行大因。同樣是要播種,我們就播大樹、菩提樹的種子,我們要堅定信心,信解大道,這就是我們的方向。
前面的經文說,『即自宣言』,長者開始向他的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們宣告,『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
已經向大家宣告,『我這個孩子離開我已經五十多年了,好不容易,現在已經找回來了,父子也相認了。』
『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
『其本字某』。經文裡為什麼沒說他是什麼名字?這就是說,從大通智勝佛以來,到現在是二萬億佛所,經過的時間很長。釋迦牟尼佛用這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隨佛學法,又生生世世入人群中行菩薩道。不只釋迦佛,其實眾生也是一樣。
⊙從大通智勝佛以來,彼等受生無量,名字亦無量,不可指定何名,唯佛一一能知,故言:其本字某。
因為佛視眾生如一子,『彼等』是指眾生,所有這些人。『彼等受生無量,名字亦無量』。佛經歷這麼長久的時間學法、立誓,當然這些人也一樣,『受生無量』,在五道四生中,生生世世輪轉,『無量時』也『無量處』,不知在哪一處。總而言之,就是很長的時間,所受生的地方也已經無法數計了,因為此名字亦無量』。
在過去的多生多世,到底我們是胎生,生而為人呢?或是胎生在牛、羊、馬、豬、狗、貓?不知道。除了這些,還有卵生、化生、濕生,很多,無量,所以名字更是無量。
若是人,統稱叫做『人』,某甲,張三李四各有名稱,所以既然經歷過這麼多不同的生態,我們的名字也換過很多,所以『名字亦無量,不可指定何名』,無法說他到底是叫做什麼名字。因為所經歷的時間太長,所經歷的空間也太多了,所經歷的生態、形體也很多,所以無法說他是什麼名字,『唯佛一一能知』。所以說『其本字某』,沒有名字可以說他是什麼名。
⊙眾生長時沉溺,佛慈隨逐不捨,生世無量故名無量,唯佛自知無量時、處、名、應化之名,故云:我名某甲。
長者介紹自己,『我名某甲』,就是說眾生長時間沉溺在五道四生,就是這樣在輪迴。『佛慈隨逐不捨』,就是隨著這些眾生,眾生到什麼道,他就到什麼道,隨緣去度眾生,不忍捨離任何一人,這就是佛陀的慈悲。『生世無量,故名無量』。經歷的生世無量,所以佛的名字也無量。
『唯佛自知』,只有佛知道自己在哪一世,叫什麼名字。因為經過的時間很長,時、處、名,應化在世間,隨著眾生在哪裡,他就應那個因緣,就在哪個地方。是在人道化度嗎?或是在畜生道化度?或是在地獄道化度呢?他的應化身就是隨緣度化,任何一道他都去過,到底要用哪一道、哪一世的名來代表呢?所以就說『我名某甲』。
接下來經文,『昔在本城,懷憂推覓』。
⊙昔在本城,懷憂推覓:佛居法身地中,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是名法身,尋覓度化因緣。
孩子在小時候就這樣跑出去了,所以父親到處找孩子,一直找啊找,很操心煩惱,一心一意就是要把孩子找回來。
這就是表示『佛居法身地中,以法為身』。法身,就是道理。不論在哪一道,不論他是什麼樣的身形,他的法都不會離開,真諦道理必定隨著這個身在那個地方。因為他是要去度眾生,道理永遠隨身化度。所以他永遠『居法身地中,以法為身』,不論他在什麼道,都是『清淨如虛空』。
我們一直說,修行就是要去除煩惱、無明、塵沙惑,哪怕你入眾生群中,還是清淨心,進出無污染。這就是法,就是真理,這是『清淨如虛空,是名法身』。『懷憂推覓』,尋覓,看孩子往哪裡去,一直在找,『尋覓度化因緣』。不論孩子在哪裡,就是要找到為止,設種種因緣來度化。
⊙又法身: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名為法身。
『法身』,又有另一個解釋,就是說『所證無漏法界之體,名為法身』。我們修行就是要修『無漏法』。這『無漏法界』,所有的真理,我們聽進來,不要讓它漏掉了。這個真理法界,就是遍虛空法界。常常說過了,恆河沙,一沙一界遍布了法,何況大地的一草一木、一樹一物,所有的萬物,天地宇宙之間無不是真理、法,這叫做『無漏法界之體』。虛空中,所有的東西無不是法界之體,這樣叫做『法身』。我們常常就是在天地之間,在萬物真理、法之中,原來我們的生活就是包含在這當中。
⊙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
『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菩薩,他的法身,法身菩薩,就是已經得到真理,等覺菩薩,他也知道眾生的心,所喜愛的是什麼?所以他就應眾生根機所喜愛的,這樣去度化。
『即以法界身作自身』。菩薩也是一樣,在此法界,不論是哪一道,菩薩也是一樣現身。說不定,一件東西也能啟發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常常說要疼惜物命,不是只有會吃、會走的才是有生命,其實我們所用的這些東西,它也會啟發我們,用心就啟發我們,這也等於『法界身作自身』。從一切一切東西,用心就啟發我們的心。
『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是作眾生的身,不論是有形或是有情的東西,乃至無名無相的虛空身。這就是我們學佛,智慧一定要普遍到這樣的程度,不論是情與無情,我們都要疼惜,都要度。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無處不是法。
⊙常以二智:一、實智,達菩提實理之智也。二、權智,亦名方便智,通佛菩薩權方便之智。
二萬億佛以來,那就是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以來,『常以二智』。這『二智』,一是『實智』,二是『權智』,我們要好好用心。
實智,就是『達菩提實理之智』。這就是菩提覺悟之智,是真實智。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一切種智,這就是實智。
第二就是『權智』。我們瞭解道理之後要度眾生,自覺還要覺他。我們用方法,方便智慧,能夠通達諸佛菩薩方便的智慧。菩薩也是要度眾生,從二萬億佛以來所學的不離這二智,所以這二智也常存。
⊙二萬億佛來,常以二智,常覓可化之機,應機施教,說大說小,種種誘導,故云懷憂推覓。
『常覓可化之機』。因為有這二智,有實智,有權智,所以二萬億佛所以來,生生世世都是尋尋覓覓,在找能夠度化的根機,應機施教。
所以我們要用心,學佛,我們要如何去適應根與機?就是用這二智,說大小乘。說大乘法,因為他是大根機,你若用小乘法,這樣不對機;若是小根機的人,我們就用小法幫助他,讓他能夠體會,入佛的道理來。『說大說小』,就是要有實智,還要有方便智,設種種的環境來幫助眾生,說種種的法來啟發他的心。
所以說要有二智,『常覓可化之機』,思考如何去救度眾生,『應機施教,說大說小,種種誘導』,用種種方法來誘引他入道法,讓他們能接近佛法,解開眾生的迷惑,身心清淨,行菩薩道。所以,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時時要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