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29日】當勤精進勿令漏失

Community:
Branch:

『修行當勤精進,體證一實諦理,隨順義諦意趣,應順眾生機緣,即可自利利他,不可遺漏忘失。』

修行要好好精勤,要殷勤,要精進,要知道人生苦短,到底能有多少時間讓我們再這樣懈怠下去呢?想想,人生要懂道理、開啟智慧,實在是很困難,若再加上了懈怠、放縱,這是難上加難!道理要如何能體會、證悟?實在是很不容易。哪怕你名義上是修行,卻生活散漫懈怠,不懂得愛惜時間,浪費人生,實在是很可惜。所以說,『修行當勤精進』。

常常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我們原來是生活在道理的周圍,道理這麼接近我們身邊,我們卻不懂得好好應用,不懂得珍惜,去親近道理。我們寧願過著凡夫的生活,荒廢道業、懈怠、墮落,這樣的人生實在是可惜。所以,我們一定要去體會理與道、事與實合一,這種合一的心態才是真正體悟、體證『一實諦理』。我們若是自己不用心,再怎麼解釋都無法體會。

就像在馬來西亞,這位老阿婆,她生了十個孩子,被先生賣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還留著五個子女,但是人生無常,偏偏又有三個孩子比母親先往生了。最後僅存的一兒一女,兒子不照顧阿嬤,女兒雖然孝順一點,有關心母親,可是家庭不富有。這個阿嬤的母性,不忍心拖累女兒,獨自過著苦難的生活。

慈濟人接獲提報個案,前去訪視,看到那間房子早已被火燒得相當嚴重,老人這段長時間就是這樣生活過來。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可憐啊!共同一念憐憫心,大家把力量合起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重建了房子。

慈濟人安心了,大家就說:『我們這條路走得對,讓我們看到的人生有很多無常。』光是在這位阿嬤的身上,就看到人間的疾苦,聽法,瞭解了,原來道理是這麼接近我們的身與心,做了之後,那一分的體會,這叫做『體證一實諦理』。

道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那個『因』,種子,你願意去種嗎?你願意去耕耘嗎?光是知道、知道,卻不肯播種,就像一塊土地有除草,卻沒有播下種子。名義上說是在修行,表面上看來好像我在斷煩惱,我在修行,但是你不願意去兼利他人,不願意真正身體力行,只是一個形體的修行,沒有真正克服心理的困難,沒有克服生理的困難,這就是沒有真正下功夫,不願意付出,這叫做沒有播種。

時間還是這樣過去,我們豈能空空白白過日子?我們要好好用心。

入人群,『隨順義諦意趣』。我們發心入人群,自己要有很充足的諦理入心,才有辦法『隨順義諦』。義諦,就是所有的道理都要入心,才有辦法應眾生所需要,隨順眾生的根機,隨緣付出。

道理入我們的心,滿滿的法財在內心,我們能夠隨順眾生的根機了,這樣又是自利,又是利他,這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好好把握,『不可遺漏忘失』。

最近不就是這樣說嗎?那位貧窮子,開始長者接近他,帶進家裡來,慢慢向他展示庫藏有這麼多,你可以好好取用,出入無障礙。這就是表示,法若入心,滿滿的智慧法財,我們能隨時應用,所以出入就沒有障礙。而且再叮嚀不可漏失。

⊙『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我心如是』,我所有的東西有這麼多。『當體此意』,我就像你的父親,你就如我的孩子,『今我與汝,便為不異』。這表示人人本具佛性,我有,你也有,只是將這個方法告訴你,其實『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只要大家『宜加用心,無令漏失』,不要讓它漏失了。

下面經文,須菩提再譬喻,『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

那時候,這位窮子雖然已經受這麼多的教敕了,這金銀珍寶已經領受到了。但是,沒有希取心,不想要,只是進去看一看,心還是不覺得『這些是我的』。這是表示意志還很下劣。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此是領解佛說摩訶般若,令諸大阿羅漢轉教菩薩,而彼等志不希求,故立此喻。

這就是『領解佛說摩訶般若』。佛陀開始說《大般若經》的時候,讓這些已經證果的羅漢轉教菩薩。在這個『般若時』,讓大家瞭解道理原來是無體、無相、無形,就是因為眾生的心念一起,合成了很多煩惱,經過了《大般若經》為我們開導,這一念心分析到底也是空的。一念心的高興,或是一念間,我會很懊惱,我會很生氣等等,仔細分析我們的『識』──六識、七識、八識等等,分析到底完全是『空』,只是因緣果報;只要你煩惱全除就能夠解脫。

我們自問,煩惱全除了嗎?塵沙惑除了嗎?都還沒有。所以,佛陀還是教導我們,想要去除煩惱就要在人群中付出,洪爐大火鍛鍊過,才能真正成為精密的器具。我們若想真正得到這麼大的智慧,就必定要有鍛鍊的過程。

諸法是假,五蘊皆空,全都瞭解之後,我們就要趕緊入人群中去,教菩薩法。『而彼等志不希求』,但是這些阿羅漢,要他入人群去度眾生,他沒有希求心。

⊙須菩提等於法華前,領解空義,守護大乘,於法但只知大乘理,且知為佛宣說以教化菩薩,而無一念發大乘心。

須菩提他們在『法華』之前,就已『領解空義,守護大乘』。他認為『般若』也是大乘經,我這樣守護住就好。『於法但只知大乘理』,也知道『為佛宣說以教化菩薩』,佛陀所說的這些大道理,我都知道,我在守護。就如長者的庫藏,他只是在那裡守護著而已,認為這些東西不是他的。『為佛宣說以教化菩薩,而無一念發大乘心』。明明知道佛陀就是在教菩薩法,不過他們就是一直停滯於守護在道理中,不願意走出來,去行人間事。

⊙雖已密得別益,因無心希取此功德法財,有如貯藏於倉庫之中,不得受用,故曰及諸庫藏。

『及諸庫藏』。這些功德法財,有這些東西,你可以拿去用,去救人,你可以完成你的功德。但是,他還是一樣顧守著,將這些東西收藏在倉庫中,不得受用。所以這些東西還是嚴密放在倉庫裡,實在是很可惜!

⊙而無希取一餐之意:即無希取大乘法食。

我們看了有這些東西,佛陀指點我們這麼多,我們卻不懂得用,叫做『而無希取一餐之意』。我們的庫藏很富有,經過聽法之後,應該趕快打開我們內心的庫藏,自己點點看,我們有這個、有這個,別人需要,我趕緊付出。

為什麼我們不用呢?沒有希取,不想拿來用。就像經文中有一段,『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

佛法這麼好,『為佛教,為眾生』,我們應用佛法,我們與大家分享。有人接受到這個種子,他願意做這塊心田的農夫,去耕耘,也有很大的收穫,這就是遊戲人間神通,『淨佛國土』。

佛教的道理這麼好,為什麼全球懂佛法的人不多呢?以比例來說,現在是幾十億的人口,真正知道有佛教的心,比例實在還很少。為什麼佛教這麼沉默呢?那就是大家都只守著佛陀所說的法,不願意將寶藏趕快去用。佛法寶藏若能運用在人間,這樣佛法才能通暢,人人瞭解,人人應用。

今天的地球,四大不調和,天災人禍那麼急迫,這就是我們學佛者沒有負起責任。若是有佛法,能夠入人心,人人守好自已的規律,應該人間就能很平安,『淨佛國土』。

⊙即是於佛教化菩薩無上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須菩提,雖善說般若,但認為是菩薩法,自謂我無其分,即其事也。

『即是於佛教化菩薩無上菩提』,但是我們眾生『不生一念好樂之心』。佛陀明明是教我們行菩薩道,我們卻是不起一念歡喜願意付出,只是在修小乘法。須菩提,雖然他很會說『般若』的道理,他是『解空第一』,但是總認為『菩薩法,自謂我無其分』,這不是我的力量能做得到。其實,菩薩法是這麼簡單,只要我們的心門一開,寶藏充滿,心包太虛,沒有什麼樣的困難。在人群中去造福,去體會道理,福與慧是在人群中修。

⊙問:二乘至般若時密得別益,何云無希取意?答:領知無量差別法門,故名別益;無心希取,故名密得;若肯希取,是顯得,何名密得耶?

有的人這樣問:『二乘至般若時密得別益,已經知道了這個利益,為什麼沒有起意想要去取、去實行呢?』(蕅益大師)回答說:『領知無量差別法門,故名別益。』已經都知道了,瞭解了,但是『無心希取,故名密得』。所以『密得』二字,就是瞭解了,但是不願意去付出;這叫做獨善其身。『若肯希取』,就是『顯得』,就沒有密取的意思。法聽進來,我就傳出去,這種進出無難,這才是真正的聽法。

『然其所止故在本處』。因為聽來了就這樣密藏著,不願意付出,所以『猶保小乘果證』,只是守護在小乘中,還是止於本處,不願意跨出一步。這種『下劣之心亦未能捨』,這種修小乘行,下劣的心志,還未捨開。

⊙雖復恥小,未迴心向大也。好比窮子雖被長者認為己子,可是仍然甘心下劣,安止於傭工的本處。

這種『雖復恥小,未迴心向大』,還未真正迴小向大。就像那位窮子一樣,雖然長者已經認出他了,將他認做義子,卻依然甘願在下劣的地方,『安止於傭工的本處』,願意受人僱傭。

所以人生要用心,難得的人生,難聞的佛法,已經知道了,我們要趕緊和大家分享,不要自己依舊守在凡夫地。明明知道學佛一定要殷勤精進,但是我們偏偏還守在懈怠,提不起精神,這樣實在很可惜。所以要人人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