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佛智施教半滿字,分大小教;大法施實教滿字,總持一切;二乘小教稱半字,隨他機教;暢本懷隨自語意,談理滿足。』
大家看這些文字,好像很陌生吧!確實,因為過去不曾分享過這個法,其實這是我們平常在說的話。佛的智慧所施之教不離『半』、『滿』;『半』字與『滿』字的教法,就是大小乘教,『半』字叫做小教,『滿』字叫做大教。這是佛法中的術語。
佛陀教育眾生是觀機逗教,本來佛覺悟的心,就是希望將他所覺悟的境界讓大家都體會得到。不可能啊!所以,若能暢演他的本懷,這叫做圓滿,圓滿的教育。不過,無奈,眾生無法體會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就用『半』字,就是施小教,無法一下子就用圓滿的教育,必須從小而大漸次教育我們。
『大法施實』,這個教法,叫做『滿』字。從開始一直到最後會合起來,無非希望人人能夠回歸真如本性,這是最圓滿的。這個圓滿的教法,就是總持一切法,也就是世出世間的善法都要總持,自利還要利他,自覺還要覺他。這是我們常常說的法,這叫做大圓滿的教法,總持一切世出世的善法,這就是大法。
『二乘小教』就稱為『半』字教。意思就是說,佛陀覺悟之後,本來要將他的心境與大家分享,暢演本懷。但是,瞭解了眾生的根機沒辦法接受,所以就必須『隨他語意』,隨順眾生根機所能瞭解的方式,這樣來和他們說話;也就是『隨他機教』,隨他的根機來教育。
最重要的,大圓滿的教育就是暢演本懷,『暢本懷隨自語意,談理滿足』,這才是真正佛想要說的話。暢談他內心想對眾生說的話,那就是『隨自語意』。
不論是無明、煩惱、塵沙,種種來覆蓋了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本性、心地風光。其實我們大家的心地,本來都是寂靜清澄,與宇宙會合在一起,是一片華嚴的境界,我們卻墮落為凡夫,善惡互相拉扯。佛法能夠不斷引導人心向善,人人的生活向善的方向,就慢慢歸回我們的本性。
所以常常告訴大家,人間路要鋪得平,就是人與人的心境,自己的心境要調適好,也要調適別人的心境。我們若互相將心路鋪平,這叫做鋪人間路。心路若都鋪平,互相利益,互相付出,這就已經接近菩提道了,所以人間法善就是佛法。
⊙『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法華經信解品第四》
那個時候,因為在外流浪的孩子已經回來了,長者看到孩子,孩子卻轉身跑掉了,趕快叫人要將他帶回來,孩子卻抗拒不從,無法帶回來。長者只好放他走,再設方便。這是前面的經文。
這時候,長者開始要設法了。經文,『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
『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父親好不容易才找到孩子,豈能讓他再回歸貧里呢?父親不忍心,所以就要設教。這是表示佛的教法,這個圓滿的教法,希望眾生能趕快見到佛性,這是佛的心態。覺悟之後,人人本具佛性,希望他能趕緊體會到,竟然他無法體會,還會怕,這就是機與教不合。
⊙此明機教既不合,即時深慮,隨順根機誘引,漸息大化,不容孤棄,擬設方便,誘小入大。
凡夫的根機與已經覺悟的根機,要如何能合呢?眾生的根機與所要說的教法,實在無法符合,所以『即時深慮』,就要用心深深考慮。所以『三七日』的時間來考慮,要如何施教眾生。
釋迦佛成佛之後,到鹿野苑,他選擇這五人是他的對機者,所要施教的人。他遠遠走來時,五個人看到佛的身影走近了,都想厭棄他,覺得這位太子已經放棄了苦行,已經不是修行者;以懷疑的心來面對已經覺悟的人。不過,是佛的慧德與福德,福慧二德圓融,他愈是靠近,這五個人本來說好不理他,卻不由自己,不約而同屈膝下跪。原來佛的形象已經和過去不同,讓人從內心生起尊敬。
所以佛陀坐下,『來來來,我想要將我最近對修行這條路的心境,我所感受體會的,要與大家分享。』用這麼平凡的口吻來向這五個人說話。五個人坐下來,佛陀就開始隨順根機來誘引他們,先嘆:苦啊!
『苦』他們能體會,但是瞭解所要聽的,苦的道理,竟然不只是修行過程的苦,原來是生命真諦的苦,生命中的生理、心理所造成生活中的苦。不只是這輩子,還有過去生、未來生,不只是人生,還有五道四生等等的苦。
聽了,瞭解,一知半解,或是連一知半解都沒有。佛陀就要說三次,叫做『三轉四諦法輪』。五個人開始漸教,所以說『漸息大化,不容孤棄』。『漸息大化』就是暫時將他的心懷,將他所覺悟的心境,暫時隱埋下來,對眾生用『漸教』──漸漸的教育,所以他說『四諦法』。五個人要說三次,若有一個人還不瞭解,他都不放棄,不厭其煩,就是『不容孤棄』。所以『擬設方便,誘小入大』,從小乘教開始來接近他、誘引他。
⊙此即正明鹿野苑時,既息大化,初以四諦法為題,欲設方便,不容孤棄,言將欲誘引其子。
『此即正明鹿野苑時,既息大化』,大法暫時隱息下來,『初以四諦法為題,欲設方便,不容孤棄』,所以叫做『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這就是他的方便法。
⊙明法中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此體外方便。
『明法中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為什麼用這個方便力呢?那就是『佛佛道同』。三七日的思惟,他成道之後要如何將大法普及在人間呢?人間根機小,無法接受,要怎麼辦呢?三七日的思惟,過去佛也是用方便法,所以叫做『佛佛道同』。『尋念』,就是再回顧過去的佛,就是行方便力,這叫做『體外方便』。
其實方便教法有分體內與體外的方便。
⊙方便有體內體外之二種,圓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內方便,餘教所說之方便為體外方便。
體內的方便是『圓教所說方便』,就如從『四諦法』、『十二因緣法』,一直說到『六度』,這就是很圓滿的教育。從小機小法,將他教育至大機用大法行菩薩道,這叫做體內的方便。若是『餘教所說之方便』,叫做體外方便,那就是其他。
⊙即領解前述擬用三車之譬,故云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為一說三,是設方便。
以世間法來譬喻佛精妙的教法,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三車』的譬喻。
我們前面說大長者在火宅外,一些幼稚的孩子還是在那裡玩火,叫不出來,只好在外面設三車,這就像『體外方便』。因為要用世間種種的方便法來譬喻,在譬喻品也是用種種的生態來譬喻,這也就是體外的方便法。
因為眾生的根機沒辦法,必定要用這樣的方法,所以叫做『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
『為一說三』,明明就是一乘法,佛陀卻要設三乘法,聲聞、緣覺、菩薩法。明明就是這麼簡單,人人本具佛性,卻是要用這麼多的方法來教育,譬喻言辭等等。
⊙密遣:理通一乘,此未明言,隱實施權。
『密遣二人』。密遣,就是理通一乘,不過就是未明言,隱實施權,施用方便教法。
『二人』,就是譬喻二乘的教義。
⊙二人:喻二乘之教義。約人即聲聞、緣覺。約法即四諦、十二因緣。
從法來說,『二人』就是表示二乘的教法。本來是一乘,但是我們無法體會,他就用二乘的教義。若是『約人』,從人事來說,就是聲聞、緣覺。他們能接受的就是『四諦法』、『十二因緣法』,這個法他們能接受。所以,法是這樣循循善誘。
⊙密遣二人:又喻內祕菩薩行一乘實法為密,外現是聲聞小乘法為遣。
又譬喻『內祕菩薩行一乘實法』這叫做『密』。其實須菩提他們已經瞭解了,他們也瞭解菩薩道,但是他們還是隱著;就像佛,他體悟之後,將實法心境隱下來。『密』就是隱的意思。『外現聲聞小乘法為遣』。『遣』就是『用』的意思。就是長者用人要帶他的孩子回來,就如佛陀用法要來教化眾生,同樣的道理,所以叫做『密遣二人』。
⊙形色憔悴: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說苦、無常、無我、不淨。
『形色憔悴』,意思就是說,『二乘教中,不修相好,但說苦、無常、無我、不淨』。這就是二乘所修的法,他沒有修相好圓滿。
剛剛說過了,釋迦佛覺悟之後,福慧完具,自然相好。好的相,能降伏人。但是聲聞就沒有了,所以『不具福慧、四無畏』,就是還沒有修福,也沒有圓滿的智慧。因為要修福與慧一定要入人群、造福人群,『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是要入人群中,才有辦法真正福慧兩具。
⊙不具福慧、四無所畏,故言無威德者。憔悴無威德,喻小乘功德缺乏莊嚴之相。
『四無畏』,就是對佛法很透徹瞭解,其中所含的道理都很清楚,所說的話,言辭都很符合道理,還要很歡喜一直要說。因為這些都沒有,也沒有與眾生結好緣,也沒有將法完全入心,因此形容是『憔悴無威德』,譬喻小乘功德缺乏,所以沒有莊嚴相。
總而言之,學佛,我們要很用心,不論是滿字教,或者是半字教。體內方便、體外方便,內外方便法,佛陀都具修兼備。所以我們應該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