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03日】智具方圓 莊嚴法身

Community:
Branch:

『大乘之機,當門正見;志滯偏空,意念小乘;偏真慧眼,側門窺看;雖契佛慈悲,未入佛正慧。』

各位,學佛,我們要用開闊的心胸,要用心接受佛所教法。我們若用大乘心,隨佛受教,我們的見解、方向就沒有偏差,所以能夠『當門正見』。若是『志滯偏空,意念小乘』,只是為自己而修行,這種意志就是很狹小,心門沒打開,只有自己,就是欠缺眼界開闊,沒有看到更寬更廣的境界。所以,不要只是停滯小小的心,那會停留在偏空,意念都是在小乘中。

『偏真慧眼』。兩隻眼睛,若能一眼能看福、一眼能看慧,福慧平齊,境界就能夠很開闊。我們若是閉一隻眼睛來看東西,這樣就有差了,所以『雖契佛慈悲,未入佛正慧』。我們既然要學佛,不要時間空過,不要等到年邁時。不過,若到了年邁,老來了,我們也不要失志,只要我們精進,老人也不輸年輕人。

<信解品>中都是與老邁有關,表示過去時間空過,對佛陀所說的教法,我們沒有全面都接受,只是偏小來接受。

佛陀講『阿含』時,我們就是只接受了很淺的因緣果報,沒有推廣到佛陀無始以來那念慈悲、正慧。我們只知道苦、集、滅、道,這個『道』就是偏執一邊,只知斷煩惱、不攀緣,就是執在『假有』中。而聽佛講『方等』、『般若』時,就只瞭解了,一切會合,離開就是『空』。有人偏『空』,有人偏『有』,就是這樣片段的修行。所以這都是『偏真慧眼』,就是偏了,沒有完全瞭解。

你要知道『空』的道理,沒有錯,這種真諦本來就無體無形,是『空』,但是『空中』有『妙有』啊!不要只想看『有』,『假有』;也不要只看『空』,就完全是『空』。應該在『假有』之中,它有假合的形象,這個假合的相,分析到底當然是『空』;在『空』中,你用心體會,它就是有『妙有』。

所以,不要用『偏真慧眼』,不要只用一隻眼睛看,我們要用雙眼看。就如我們已經瞭解佛陀的心是慈悲,我們更要去體會佛陀的智慧。這個智慧,我們真的要很用心細細思考,好好思量。所以,『雖契佛慈悲,未入佛正慧』,這樣就很可惜了!

前面那段經文說,『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

那位貧窮子一直接近來了,來到父親的家裡,甚至也到了門邊,他已經看到了,父親坐著的椅子很寛大、很莊嚴。『師子床』就是『師子座』,就是寛大的椅子。不只如此,連桌子、墊腳的矮凳,都是莊嚴的寶器。尤其周圍又是很多人在伺候,旁邊有高貴的種族,婆羅門、剎帝利,還有虔誠學佛的居士,人人平等,都是恭敬圍繞在周圍。這是那位貧窮子在門邊所看到的情況。

再接下來經文說,『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

『以真珠瓔珞』。這是譬喻經教大小乘的戒法,就像用線把珠串連起來,這樣叫做珠聯,這些珠才不會散掉。這就是表示、譬喻佛陀的教法,法法都是寶,不論大小乘法,都是應我們的根機而說,投我們的根機而教育,所以全都是寶,我們一定要將粒粒的寶珠、『真珠瓔珞』,好好串連起來。

⊙以真珠瓔珞:喻經教大小乘戒法,如線串珠成網。以一切種智,法音方便陀羅尼。

也譬喻是『以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佛智,佛陀用他的智慧,對眾生的根機分析之後,他就適應根機說法,所以『法音方便陀羅尼』。在『阿含』那個時代,就是適應眾生根機而說方便法,這叫做『法音方便陀羅尼』。

⊙陀羅尼:稱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能使一切善增長不滅;令使一切惡除滅不生。

『陀羅尼』,就是稱為『總持門』;『總一切法,持一切善』。就是先讓我們瞭解因緣果報觀,讓我們很清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叫做『陀羅尼』,也叫做『總持』。

總持一切善,所以『能使一切善增長不滅』。讓我們發廣大心,為人間付出是日日增長,這分慈悲的愛念愈來愈增長。這是總一切善,有增無減,又能『令使一切惡除滅不生』,這就是叫做『總持門』。

『總一切法,持一切善』,意思就是說,不論是『阿含』、『方等』、『般若』,或者是『法華』,甚至『華嚴』,這些法,我們完全都能夠體會,能夠瞭解,這叫做『總一切法』。這些法全都體會、瞭解了,信解了,我們就能『持一切善』,發大心,立大願,為人群去付出。我們能持戒無漏,戒定慧無漏,自然就沒有惡在我們的善法中產生出來,這叫做『總持門』。

接下來再說,『價值千萬,莊嚴其身』。

⊙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喻所修無量功德,得無漏清淨之戒定慧。價值無量,以莊嚴法報身。

所看到的,這些珠寶瓔珞不只是莊嚴室內,這位父親、長者,全身都是價值千萬,莊嚴其身,看起來非常富又貴的形態。這就是譬喻『所修無量功德』,所修的功德很多。當然很多了!佛陀是無始劫以來長時間的修行,佛陀入人群中,生生世世在人群中,應眾生所需要而付出。像這樣,這就是功德。

內修、外行,會合長久的時間,累積起來就是『修無量功德,得無漏清淨之戒定慧』。修行這麼久了,所以戒定慧堅持,佛陀的真如本性永遠都是明朗,大圓鏡智與天體合一,覺海遼闊,永遠都是這麼開闊明朗,這就是『價值無量』,是譬喻用他的德行來莊嚴他的『法報身』。

⊙始從初住,終至妙覺極果,智聚方圓;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故云:莊嚴法報身。

什麼叫做『莊嚴法報身』呢?那就是『始從初住』,從初發心那時候開始,發大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那一念心的境界開始,『終至妙覺極果』,心都不變。

常常說,我這輩子只有一件事自己很歡喜,就是從發心一直到現在,心都不曾變過。這就是堅定的一念心。

這種『始從初住』,就是初發心那時候。我相信人人都曾與佛有緣,就是發心住,但是變了,『異』、『滅』,法在我們的內心就變異、遷變了,從善變惡,從真如變煩惱了,因此這個法在我們的內心就滅了。這就是我們凡夫,有『生住異滅』的心。

我們若能發心永遠堅定,住在初發心,這樣我們受法,自然會將法收入我們的心,就一路依照法來走,這樣就能到達『妙覺極果』,就是覺悟的時刻。與佛一樣,心與佛與天體合一,這就是極妙的果報,『妙覺極果』,所以『智聚方圓』。這個『智』,智慧整個凝聚起來,不論是『方』,十方界;『圓』就是圓融,由這個智來契理。因為我們的智能夠遍十方界,對道理就能很圓融,所以『由智契理,報得此身』。此身是什麼身呢?就是『莊嚴法報身』。這個法很豐富,在佛的身上,就如在宅舍的長者,那位貧窮子所看到的是這麼莊嚴,這是法報身。

⊙吏民僮僕:喻佛方便波羅密,內與實智同,外與機緣契,如吏民僮僕,有奉侍之職責。

『吏民僮僕』,譬喻佛用『方便波羅密,內與實智同,外與機緣契,如吏民僮僕,有奉侍之職責』。用種種的方法,要讓眾生去除煩惱,到達清淨的彼岸,這就是『波羅密』。

『波羅密』,有『六波羅密』,有『十波羅密』。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是再加上了慈、悲、喜、捨,這樣就成為『十波羅密』。若能『十波羅密』完具,我們就有辦法從此岸度彼岸。

這就是佛陀開始時,用種種方便法,應我們的根機能接受的方法,去除煩惱,增長智慧。這必定要『內與實智同』,就是要自己內修,然後『外與機緣契』。這是佛的內心有很豐富的智慧,向外有很豐富的緣,所以他有這樣的智慧,與眾生有這樣的緣,才能夠『機緣相契』。

『如吏民僮僕,有奉侍之職責』。有很多人都願意來追隨,願意來付出,人人都有這樣的責任,這就是緣。

『手執白拂』。『白拂』,就像以前我們在打掃,如果是擦不到的地方,都是用竹子綁著布,這樣將它拂一拂、撢一撢,灰塵就乾淨了,這叫做『拂』。

⊙白拂:拂是拂塵,喻無漏方便智之用。

『拂』就是拂塵,譬喻『無漏方便智之用』。我們用『戒、定、慧』這個方法要來修行,時時去除我們的煩惱,將我們的心勤拂拭,經常拂一拂,經常擦一擦,我們的心就能夠很清淨。

⊙右譬空智,拂去無明煩惱障。左譬假智,拂除假名相塵沙惑業障。

所以『右譬空智』,右邊譬如空智,去無明的煩惱;『左譬假智』,將它去除了假名相的塵沙煩惱。

這就是左、右,一邊去除無明的煩惱,就是『執空』;一邊去除假名相的塵沙煩惱的障礙。我們若能夠這樣福慧雙具,『三無漏學』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自然『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塵沙煩惱就去除,無障礙。

⊙侍立左右:以此二智,空智及假智為方便,故言侍立左右。又喻如來實智、權智二智圓滿之意

『侍立左右』。這就如智慧一樣,兩邊都有。這是譬喻二智──空智、假智。『空智』,瞭解『空』的道理,那就是『真空』;『假智』,就是瞭解一切假合名相,全都瞭解。這兩項的智慧,空智、假智為方便,用這樣來修行,每項都瞭解,所以叫做『侍立左右』,這樣在修行。又譬喻如來的權實與實智,權實二智併用,這樣就是圓滿的意思。

佛陀在人間就是用他的智慧,用他的真實智與方便智會合起來,譬如左右,譬如我們的雙手,譬如我們的雙腳,譬如我們的雙眼,我們都能夠應用自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