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法句譬喻經》記載——
佛陀在靈鷲山講經時,有一人前來表達出家修行之志。佛陀問他為何想修行?他
說:「在家庭,為了妻、兒一輩子庸庸碌碌,牽掛無了時,很辛苦啊!求佛讓我出家,體悟世間真理,並且將佛法傳達給大眾。」
出家後,他到山上自修,日日靜坐思惟,觀察樹木、花草、水流,體悟到「世間無常」的自然法則。如此三年過去,他感覺所得無益於人,不如回家享受天倫之樂。
佛陀知道了,運用神通化身為出家人,來到比丘身邊,藉由問路,和他一同下山。在山下忽見一隻老獼猴,出家人問:「奇怪!這猴子應該在山林,為什麼來到平地?」
比丘說:「這隻老獼猴,我已經觀察牠三年,牠有妻、有子,每天在樹林間忙著採果、取水,來供應家族。因為不斷爬上爬下,手腳都已磨破;可能太辛苦了,因此下山來求得清閒。」
但是不久後,又看到老獼猴離開平地向山林去了。出家人問;「奇怪,牠已經離開山林,為什麼又向山上去呢?」比丘答:「可能是不捨牠的眷屬,心有戀著,所以又回歸山林。」
比丘說完,發現眼前的出家人,原來是佛陀化現——佛陀知道他修行的心退轉,化身來度化。比丘起慚愧心,向佛陀頂禮懺悔。
佛陀開示:「就如溪水不斷流逝,人的心念也是不停變動。如果不能堅持初發心,讓時日流逝空過,仍在六道輪迴中,與這隻獼猴有何不同呢?」
佛陀進一步表示,「愛結如葛藤」。「人心貪於愛,就如葛藤將樹身緊緊纏縛。欲愛未盡、煩惱未淨,就像老獼猴離樹又回樹林,再回牢籠仍當受苦。要提起智慧,斷除煩惱根源。」
比丘頓時領悟,雖然每天看花開花落、溪水不返,卻沒有用心體會到,生命也隨著時光流逝不復返;日日獨居清修,逐漸退失了度眾之心。
比丘感恩佛陀指點迷津,就此回歸僧團修行。
許多人初發心時勇猛精進,懷抱熱情想要自度、度人;但「發心容易恆持難」,面對複雜的人間事,經不起人我是非考驗,日漸累積煩惱雜念,道心於是停滯、退轉,放棄入群度眾的熱情,只求自修自度。
佛陀來人間「開、示」,希望人人「悟、入」,而且身體力行菩薩道。《法華經》就是鼓勵人人發大心、立大願,通過菩薩道而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