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之諦理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 之理通達無礙;辭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 樂說無礙智,是說法義圓融無滯樂說自在。』
我們學佛之後,法已經入心,入心之後還要和大家分享。我們要和大 家分享佛法,必須有『四無礙智』。
『四無礙智』,第一是『法無礙智』。法入心來,道理全都通達,甚 至將所有的真諦道理分門別類,面對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根機,就 用什麼樣的法來向他講解,這就是『法無礙智』。
第二是『義無礙智』。就是我們瞭解了所有道理之後,應該法入心, 而且是很深入,不只是口頭上說:『瞭解了,知道了。』應該這個義 理要入心,通達無礙。
第三是『辭無礙智』。就是通曉各種語言,能用它來演說法義。現在 要通曉各種語言很難,我用臺語說話,很多人聽不懂,不過我就只會 臺語。所以,若能用多種語言說法,應該是很好。
就像最近,我們在美國的『小牛』(楊凱丞)放暑假回來了,臺灣也 有不少位與小牛一般年紀的孩子,有心來『薰法香』。有一天, 我就向這三個小孩說:『來,早上說的這個故事,三個人好好去研究 ,同一個故事讓你們去發揮,三個人分別來說給我聽。』過了三天, 『來,來,現在來說給師公聽。』
第一位是用臺語說,說得還不錯。第二位,他的臺語講得更好!第三 位,就是『小牛』了,他就用國語講。他們把故事的道理、結構都講 得很對,但是各人所表達的就不太相同。三位童子來說法,他們一起 聽臺語,都能夠將這整個故事聽入心,再演講出來,的確不容易。
第四是『樂說無礙』。就是說,你能將瞭解的法,說得很通徹圓融, 這就是很好的道理。有時候道理是很好,但是怎麼表達都無法很適切 ,無法很圓融。所以我們必定要有耐心,這次說不好,沒關係, 下次再來、再來,不斷鍛鍊,自然就能說出義理圓融,沒有障礙。『 無滯』就是無障礙,常常『樂說自在』。
這就是『四無礙智』。
前面的經文說,『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 言辭,說法無礙,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能夠接受大乘的真實法,能夠入心,用在日常生活中 ,佛法來成長我們的慧命,這都能稱為佛子。『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大家聽了法,在大眾中修行都是用清淨心。聽法, 心若不清淨,法就不能入心;或者心若不清淨,容易偏見、邪見, 所以我們必定要保持心清淨。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這都要用『四無礙智』。佛陀說法之後, 後代的人將佛法分門別類,編輯了三藏十二部經,就是三藏十二分教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都包含在三藏十二分教之中。
⊙種種因緣譬喻者,是謂通達三藏十二分教,能說法無礙,具有四無 礙辯。
通達三藏十二分教,除了自己瞭解,還能說法無礙。我們聽進去,自 覺覺他,自度度他,甚至我們期待這救世的佛法能夠普遍人間,用各 種語言傳播到全球。
佛法從印度的梵文開始流傳,經過翻譯成中文,從中文又可以用華語 、閩南語來解釋。看到很多人從國外回來的人,他們也在薰法香, 他們就說:『大愛臺播映出來,我們都聽得懂、看得懂。』 因為經過了翻譯,有中文也有英文,很普遍,大家能瞭解法, 法能入心。每次若看到他們很用心翻譯,我就打從內心感恩。 一種語言能普潤全球的人看得懂、聽得懂,這實在很不容易。
⊙三藏:經、律、論也。此三者各含藏文義,故名三藏。經說定學, 律說戒學,論說慧學,因之而通三藏達三學者,稱為三藏。
『三藏』,就是經、律、論。這三者含藏著無量的道理,都是佛說的 法,後來的人將它分門別類,分成了經藏、律藏、論藏,所以稱為『 三藏』。
經藏,『經』所說的是定學。眾生無明散亂,求道的岔路很多,聽佛 說法,大家回歸這條菩提道上,心要專,要定,就是聽經。
『律』,律藏是說戒學。佛陀的時代,他面對芸芸眾生,僧團大眾來 自各方,各人的習氣不同、生活規則不同,尤其不分四姓階級, 佛陀全都收,佛陀就隨著僧團的需要而製訂戒律。 若有人做了不如法的事情,佛陀就立一條戒律,馬上為那個人講戒— —應該不能犯這件事,應該要改善。由此我們就知道, 人的習氣不同,有多少啊!所以說,律藏就是講戒學。
『論』就是說慧學。就是把我瞭解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就像現在的『 讀書會』,將聽來的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事物所體會的,法要用在什 麼地方,這樣互相討論;或是用過之後的心得,這都可以討論。 因此,『通三藏、達三學』的比丘,就稱為『三藏(法師)』。
⊙十二分教: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 二分教。即:長行、重誦、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 本事、未曾有、方廣、議論、授記。
『十二分教』,就是一切的經教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 ,也叫做『十二分教』。
⊙第一、長行。以經文直說諸法相,不限定文句字數,因行類長,故 稱長行。
第一是『長行』。我們讀經時,將經書翻開,『以經文直說諸法相』 。佛陀開始講經,不限定文句字數,就是長篇的經文一直下去。我們 所讀的經,普遍都是這樣。
⊙第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 重頌。
第二叫做『重頌』。就是宣說前面的長行文,用偈文再重頌一次,補 充前面沒說清楚的,也是提醒讀者,這段經文很重要,要緊記著。
⊙第三、孤起。不依前面長行文之義,單獨發起之偈頌。
第三是『孤起』。就是不依照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再起一段偈文 。
就像我每天早上,還未講經文之前,我自己先列一段偈文,與經文不 太有關連,不過和當天的經文大意是很會合,這叫做『孤起』。
⊙第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之因緣。
第四是『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者是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佛陀講每一部經都有他的因緣,例如講《法華經》,是因為佛陀要暢 演本懷。他將覺悟之後的那分歡喜心,那種微妙的覺悟, 一直想和大家分享,只是眾生因緣不夠,所以佛陀就必須用種種的方 法來引導我們。一直到他化緣將盡,一生的因緣差不多將盡了, 不得不把握因緣說《法華經》,這就是因緣。所以《法華經》 對我們是多麼重要啊!
⊙第五、本事。記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
第五是『本事』。因為佛講的法,有的人聽了不很清楚,佛陀就引述 佛與各位弟子,過去世、現在生等等的因緣。全是佛與弟子互動的經 過,生活的種種事情,這叫做『本事』。
⊙第六、本生。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
第六是『本生』。就是記載佛說自身過去世的因緣。佛陀也會講他自 己過去生的事情來教育我們,過去親近了多少佛,什麼佛教導他什麼 法,種種的因緣。
⊙第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之經文。
第七是『未曾有』。就是記載佛陀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文。佛陀 也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佛陀時時舉例他自己現在與眾生之間 ,不論是人、物等等,就回想了過去的因緣。大家聽了之後, 不可思議啊!這過去不曾聽到,現在聽到了,佛與眾生的因緣。 這叫做『未曾有』。
⊙第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之經文。
第八是『譬喻』。佛說種種譬喻,希望能令眾生容易啟悟經的道理。
我們在《譬喻品》,前面所說過的,不論是火宅、大白牛車,或是其 他動物,我認為很難的經文,反而很多小菩薩對這樣的譬喻很有興趣 ,體悟很高,聽了之後,用文字、畫圖表達出來。所以, 譬喻言教是一種教法,很重要,讓大家更能瞭解經義。
⊙第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之經文。
第九是『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有問有答,有說、有解 釋等等,這都叫做『論議』。
⊙第十、無問自說。大乘義章、優陀那經、阿彌陀經等,係無人發問 而佛自說。
第十是『無問自說』。就像《大乘義章》,或是《優陀那經》,或是 《阿彌陀經》,看眾生的根機。眾生的根機,告訴他:『你的心要時 時念佛。』因為眾生的根機,跟你說無量的法,你聽不懂, 不如就給你一句佛號,專心念佛,這樣就功德無量,光明無量, 智慧無量。但是,沒有太多的解釋,只是描述那個環境很美很美, 將來會生到那個地方去。這是善巧方便法。這叫做『無問自說』, 就是沒人發問,佛陀自己說。
⊙第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
第十一是『方廣』。就是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大方廣佛華 嚴經》,是佛的內心覺悟之後,真如本性與宇宙天體萬法接觸時的心 靈境界。佛陀用善巧方便,依照眾生的根機,數數為說。
⊙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
第十二是『記別或授記』。就像在《譬喻品》,佛陀為舍利弗授記, 舍利弗將來成佛,佛號叫做『華光如來』,這就是記別。
那時候佛陀為舍利弗授記,經文中提到,『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要用很長久的時間來 依教奉行這個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這菩薩道要繼續走下去 。那時候『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舍利佛,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 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各位,從這當中我們就知道,學佛,種種因緣,種種言辭,都是要我 們對佛法瞭解入心;入心之後,自度度人,與天地萬物、宇宙真理會 合,入我們的真如本性。學佛,慧命要成長,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