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09日】深智方便開顯法藏

Community:
Branch:

『深廣大智明一切法,慈悲大慧持一切善,法炬高照渡達彼岸,深智方便開顯法藏。』
 
『深廣大智明一切法』。我們凡夫到底要怎麼樣才能達到『深廣大智』呢?就是要好好用心,要方向對準,因為千里道路都是從初步開始。
 
這輩子若是走不到目的地,只要這顆種子入心,深入我們的心地,就算這輩子終了,一站的化城,休息一下,來生這顆種子會再萌芽,就地生根,再向上茂盛,這顆種子還是不斷延續下去。所以,不要怕路遠,也不要怕一生的時間太短,只要我們用心,好好把握因緣,讓善種子入心。
 
我們現在聽這部經,聽了有興趣,聽懂了,這就表示你過去生也曾見過佛,聽過法,有結這個緣,這輩子再來薰習,一生又一生不斷地累積『深廣大智』。
 
這輩子接受到法,就要趕緊培養『慈悲大慧』並『持一切善』。我們這輩子不只聽法而已,一定要身體力行,如果能夠做到慈悲平等觀,那就是慈悲又有智慧了。『智慧』,『智』就是分別智,『慧』就是平等慧。我們要能很深、很廣地懂得分別一切的道理是『是』還是『非』。『是』的法,『對』的法,我們要當下把握;錯誤的、不對的,要及時預防,要讓『三無漏學』常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要在人群中培養慈悲,成長我們的平等智慧,這必定要堅持一切善。
 
雖然,我們的無明遮蓋了真如本性,但是,只要我們有深廣大智,有慈悲大慧,這個法的光明智慧自然高照。不只照徹了我們內心,明白一切的道理,也照徹了外境一切人的心路。『渡達彼岸』,就是給大家一條很準確的道路可走,讓人人從煩惱的此岸,有工具能夠到達清淨真理的彼岸去。這總是我們要用功,才能自度度人。
 
『深智方便開顯法藏』。我們能在人群中,用很深的智慧,善巧方便開顯法藏,讓大家能清楚瞭解,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是含藏著無量法在心裡。所以,佛陀用心在人間,我們也要用心好好把握。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次,比丘們在外面托缽,發現在聚落邊緣,有一位孤單的年輕比丘,已經病得很重了。比丘們回來後,向佛陀描述了那位孤單病僧的情形。
 
佛陀就說:『來,那位孤單的比丘住在哪個地方?』比丘們就將佛陀帶到那位病僧的地方。這位病僧已經病得很重了,看到佛陀來到門口了,趕緊想要起來。佛陀趕快向前一步,對他說:『你不用起來,來,好好聽我說話。』這位比丘就躺在床上,佛陀就問他:『你生病多久了?』比丘回答:『很久了。』『你心裡有沒有懊惱呢?』
 
病僧回答:『佛陀啊,我心裡確實很懊惱。』佛陀就問:『你是不是有犯過清規戒律呢?』病僧回答:『佛陀,沒有,我從出家以來,就是堅持戒律,深受佛陀的教法,我不敢犯戒。』『你既然沒有犯戒,為什麼心有懊惱呢?』『因為我年輕,出家未久,我對佛陀所說的法,還沒有聽很多,所懂的也不多,這是我唯一的懊惱啊!』
 
佛陀就對他說:『來,你好好聽。你有眼睛,是不是能看到很多東西?』病僧回答:『是啊,佛陀,眼根能接觸到外面的境界。』『眼根接觸外面的境界,是因為有了眼識,所以心才會起了歡喜或煩惱,這樣的苦樂感受,是不是這樣?』『是啊,眼根接觸到外面的境界,就是因為有了眼識,這個心才有苦、樂的感受。』
 
這位病僧聽著佛陀細細的分析,然後說:『佛陀,我感受到了,我瞭解了,一切都是因為意識。』佛陀再為他解釋苦集滅道:『這苦集滅道,你若能瞭解,就能體會十二因緣的法。』然後佛陀說:『人生來去,是隨著造作的業力,所以來到人間,我們應該在人間行『六度』,廣結眾生緣,要入人間去付出,這樣才能真實入涅槃。』。
 
佛陀說完之後,這位比丘真的很歡喜,他心開意解了。看到他心開意解,佛陀也安心離開了。佛陀離開不久,這位比丘就輕安往生了。
 
⊙年少病比丘,臨終受法,契機入理,適時聞法,適緣受法,信根深植,勤求無畏,入涅槃境。
 
這位比丘真的很有福,能夠臨終聞法,也正好有這樣的因緣能受教。
 
前面這段經文說,『恭敬供養,亦聞是法。若人有能,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
 
這幾天都跟大家說,法要好好接受進來。若是我們要向大家說法,就要很謹慎,說的法要很正確,要把佛陀所說的真理入心,才能再說給別人聽。所以我們要很用心。
 
佛陀離我們二千五百多年了,我們在這個時候,能夠將佛的法句句入心,身體力行,就如同我們見到佛一般。所以,我們要行在菩薩道中,這顆種子才不會流失掉,來生來世才不會失去這條路。我們要用心。
 
下面再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要講《法華經》也要等待時機,要看這些人的根機有沒有成熟。所以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說』,就是要根機成熟的人,才有辦法接受。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斯法華經為深智者說,因是法大,以機小難信,是故能信此經者,即當體解佛道,因此人具深智慧,乃可為說
 
這本《法華經》,是大法,是大乘法,小根機沒辦法接受,沒辦法深信。『是故能信此經者』,若是能夠深信這本經的人,就是他的根機已經成熟了,這樣的人他能夠『體解佛道』,可以了解佛的大乘法。《法華經》是暢佛本懷的經典,真正是隨佛陀的本意而說出來,是一乘大法,根機小的人聽了沒辦法信解,所以這個大乘法就是向大根機的人、願意發大心的人說的話。
 
⊙此一乘大法,唯具深智方能信受,凡夫小識知見淺薄,迷自心思,惑聖教,經無數劫,聞此法者,亦復難也。
 
『此一乘大法,唯具深智方能信受』。唯有具足很深智慧的人才有辦法接受這部經。因為『凡夫小識知見淺薄,迷自心思』。我們凡夫,知識很淺薄,更何況智慧呢?所以,大家都還是在迷,還是在人間道上迷,迷在自己的心,也迷在自己的思想。這種『見思惑』,就是自己的見解、思想,都在迷惑中,這種小根機、小知識的人,還沒辦法接受一乘大法。
 
那還需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接受呢?我們要循循善誘,不要放棄他們。要多久的時間?要經過無數劫,就是還要很久的時間。可見我們不是一生一世就有辦法完全透徹了。
 
⊙淺識聞之,迷惑不解:若是小智,迷惑不解,不可非時而說。
 
『淺識聞之,迷惑不解』。我們真的要很用心,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淺識呢?我們現在聽了,是不是很清楚呢?我們現在習氣有改嗎?我們現在煩惱有減輕嗎?這就要我們要問自己了。
 
這一生,我們的習氣要好好地改過來,煩惱要除,佛法要吸收,要增長智慧的種子,還要減輕我們錯誤的見解和無明。我們要在這一生盡形壽,獻身命,將佛法好好吸收,收藏在我們的藏識中。
 
我們這個意識的倉庫,不要只囤積骯髒的東西,我們這個倉庫要清理得乾乾淨淨,轉識為智。若能夠這樣,轉第八識回歸第九識,就是真如本性。若能夠這樣,我們來世才不會受業力牽引著。
 
『若是小智,迷惑不解,不可非時而說』。如果我們想要向大家說大乘法,同樣要用善巧方便,不要讓他不信,反而起誹謗。佛陀對我們都用善巧方便了,何況我們對其他的人。尤其,這種小智迷惑,沒辦法理解的人,就『不可非時而說』,因為他們的根機、時間還未成熟,我們就不要對他們說。
 
再來說,『愚癡凡夫,淺識無智,不能暸解,非機莫為說』。
 
愚癡的凡夫,知識很淺,又沒有智慧,像這樣,就不必和他辯解了。有一句話說:『別再說了,因為愈說愈複雜。』因為他聽不懂,聽不懂就愈複雜。有時候我也會遇到,『你說什麼?你說那麼多,我怎麼愈聽愈複雜?聽不懂。』有的事情我也會聽不懂。他說他的專業,你要對他說聖人的境界、佛陀的心態,當然是無法體會。
 
如果跟他說:『你要喜捨。』他聽到很怕。譬喻給他聽:『假如你有十的時候,要你捨一,你願意嗎?』『我現在有十元,我可以捐一元。好啊!這樣我可以。』『若有一千元,捐一百元呢?』『可以考慮看看。』『若有一萬元,捐一千元呢?』『再想想看。』這樣的數字,凡夫都算得很清楚,知道那個數字的量。但是聖人清楚的是這個因緣,付出去的是有形的數字,卻是無形的收入,叫做功德無量。
 
付出無所求,沒有數量的計較而願意付出,這就是功德無量。若是斤斤計較在數字,就是小根小智,要他付出,絕對是做不到的。像這樣的人,無法體會,你就不要對他說這樣的話。
 
不過,現在真的看到很多付出無所求,同時還說感恩的人。像這樣的人,都是過去在法華會中聽過法的人,也接受過《法華經》的大乘法,這一生帶著這顆種子來,藉著眾生的因緣,又體會了很多的道理,再行在菩薩道上。這樣『三輪體空』,付出無所求的人,你對他說大乘法,他會很歡喜,他好像在複習聽過的法,所以能夠了解。
 
像那位重病的比丘,佛陀跟他說法之後,他就能夠得到無畏,輕安自在,這叫做『無畏施』。因為佛陀及時告訴他:因為你沒有犯戒,你有這樣的根機,所以不用怕,不用懊惱,不用擔憂。同樣的道理,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