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9月03日】悲愍眾生火宅救子

Community:
Branch:

『真如本性第一義空,諸法相空是名智慧,佛地果德悲愍眾生,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修行,就要很用心反觀自照,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偏偏眾生,用了很多的無明遮蓋,所以真如本性無法現前。凡夫容易受到色塵、聲塵影響心思,聽到人家對我們說不喜歡聽的話,聽到有人對我們不滿意的事情,聽了,心就很難過。
 
『為什麼你這樣批評我?』『為什麼我這樣做,你還不滿意?』起心,煩惱就生出來,這是著在聲塵。聽來的聲音,很容易讓我們衝動,起無明惑,就去造業。這種因聲著相,就是凡夫的煩惱,就是愚癡的人。
 
所以我們常常說,身、口、意要很小心。修行,要如何修得口說好話?如何修得善解聽話?假使懂得『諸法相空』,不只對聲塵懂得善解,同時還要感恩,這叫做智慧的人。
 
『佛地果德悲愍眾生』。我們要回歸真如的本性,做好人、行好事,事事利益眾生;就是『佛地』——有佛心,心中有佛。佛陀說,眾生人人本具佛性。哪怕你是短暫佛性浮現,利益人群,瞬間所做的也是佛心現前。只是我們眾生比較可惜,善念現前的時間很短暫,很快又受無明掩沒了,所以浮浮沉沉在苦海中。我們應該好好將這分佛心,時時放在心裡,悲愍眾生。佛的心地就是慈悲,所以我們要悲愍眾生。
 
像佛陀已經安然自在,能夠『諸法空為座』,他的心靈永住第一義空,這種真如本性之中。但是為了『悲愍眾生』,他要不斷來人間法說度眾,不斷回歸娑婆度,現相來聽法、說法,現相來自度度人。所以說佛陀沒有離開娑婆,永遠在人間,稱佛是『四生慈父』。
 
『純一滿淨』。已經將人間很複雜,很多的煩惱、無明、惑等等都去除,回歸純一清淨真如本性,已經是圓滿了『大圓鏡智』。我們借人間的聲塵、色相來修行,不受它污染,已到達『純一滿淨』的程度。
 
所以『梵行清白』。梵行就是清淨行。我們在芸芸眾生中,藉著世間的『苦』、『集』來修行。用感恩心,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不斷去付出。看多少人間菩薩用心投入,不怕骯髒、不怕辛苦的付出。走入人群中去付出,雖然會髒,但是我們脫下了這一身污塵的衣服,洗乾淨後換上,又是清淨。同樣的意思,這念心不受環境污染,叫做梵行。我們清淨付出,這種的清白梵行。
 
各位,學佛,我們這念心很重要。所說的這些人間法,人間真的很苦。若不知苦,還耽戀著世樂,就無法離開火宅。所以要知苦,才會知道要修行。

 
前面的經文說,『是時宅主,在門外立,聞有人言,汝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是時宅主』,這間房子的主人已經離開了。在火宅中,一些不知苦、不懂是非的孩子還在裡面遊戲,不曉得要出來。
 
『聞有人言』,那就是心心掛念的心聲,知道這些孩子還在裡面。『見聞』,是指悲心見聞。好像聽到,好像看到,完全很瞭解火宅中,災難已經四面隱伏著,蠢蠢欲動,一直頻頻逼近了。讓這位宅主,也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釋迦牟尼佛,不忍心了。

 
接著這段經文說,『稚小無知,歡娛樂著。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方宜救濟,令無燒害。』

 
⊙佛心悲愍,不忍見眾生愚昧,喻稚小無知,惑業受苦。為令無燒害,喻教以出世善根,令勿為煩惱火之所燒害。

 
本來這位長者已經在火宅外面了,因為一念的不忍心,又入火宅來。那是譬喻『佛心悲愍,不忍見眾生愚昧』。這是佛陀的悲心。要不然,佛陀已經取得大涅槃,完全寂滅了,娑婆世界應該與他一點都沒有關係。不過就是悲心,不忍心眾生這麼愚昧,雖然他已經離開三界,卻再回過頭來,為一大事因緣入三界,再入娑婆。
 
因為這些眾生的愚昧,就譬喻『稚小無知』,很幼稚的孩子。所以有『惑業受苦』,在娑婆世界裡還是一樣起惑造業,不懂得要出離。佛陀為了使令愚昧的眾生,能夠趕緊覺悟人生的苦難,『教以出世善根』,要如何教他離開火宅?有出世的心,成長善根?這就要用心。人的善根若沒出來,他還是沒辦法離開火宅,所以必定要循循善誘,不斷來人間教導眾生,這樣才能夠使眾生不受煩惱之火所燒。

 
⊙稚小無知:謂昔結緣淺,大善未著,名為稚小無知。退失大心,流轉三界,無明所覆,名為稚小無知。

 
再說『稚小無知』。譬喻過去沒結到緣,或者結緣很淺。意思就是,過去生中沒有接觸到法,或是接觸到,但緣很淺,今生來世同樣福緣、慧根很淺,所以『大善未著』,這個大的善,福慧就是很淺薄。過去既然沒因緣接觸到,現在更無法接受大法,像這樣的人都還在火宅裡面耽戀,還未醒的人,這種的人叫做『稚小無知』。
 
雖然見賢,想要思齊,但是沒辦法持恆久的心,所以他就又流轉在三界,這個真如本性又被煩惱覆蓋。雖然有一點點善,但是很淺;雖然啟發愛心,但是很快退失大心,這全都是『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即前於火宅內,樂著嬉戲等。於此三界苦果,放逸六情,名為歡娛。貪著諸境,名為樂著。

 
接下來說,『歡娛樂著』。一直在火宅內遊戲,樂著在世間的聲、色等等欲樂。這種耽著在三界的苦果,還是在『放逸六情』,不知道無常苦難在我們的周圍,人間處處陷阱。就像那些孩子很幼稚無知,貪著在種種的境界,這叫做『樂著』。
 
『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你為什麼要這樣?』『怎樣,我甘願啦!』像這樣,都是『無法度』,無法可度的人。面對『無法度』的人,佛陀慈悲,還是不放棄,同樣再進入火宅來救他們。這是為眾生『起大悲心,出真兆聖』。

 
⊙長者聞已,驚入火宅:為諸眾生,起大悲心,出真兆聖,降跡塵寰也。長者聞已者,佛不忍眾生苦;驚入火宅者,緣起大悲心也。救苦悲生名驚,隨順生死名入火宅。

 
要知道,修行多久才能夠回歸真如本性?要經過無央數劫,是兆,不是億而已,是億億的時間,很不容易!已經『出真』,指真如回歸了,但是現在『不住第一義空』,他還是回歸娑婆。為了三界的眾生,他又再入火宅,所以叫做『降跡塵寰』,再下兜率、降皇宮。
 
所以『長者聞已』,這位長者就是譬喻佛陀,不忍眾生苦。『驚入火宅者,緣起大悲心也。救苦悲生名驚』。我出來了,但是這麼多人還在裡面,怕這些眾生受苦難,才會不忍心,趕緊再進去火宅,同樣隨順眾生的生死,所以『名入火宅』。這就是佛陀的大慈悲。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方宜』者,正以機宜擬施教大乘。『告喻』即具告諸子。『說眾患難』下,正明所燒重重疊疊。廣列二使眾生,溺沒三界,眾苦蔓延,相續不絕也。

 
『方宜救濟,令無燒害』。『方宜』,用種種的方法,隨順眾生的根機來施大教。
 
『具告諸子,說眾患難』。但是,不論大小根機,開始說法就是『苦、集、滅、道』。先一一說明人間是苦,苦是從哪裡來呢?那就是『五鈍使』、『五利使』,貪、瞋、癡、慢、疑等等,煽動這個身體去造作,就有業了。造了重重疊疊很多的業,沉沒在三界,沒辦法出離,所以『眾苦蔓延,相續不絕也』,這實在是很苦。

 
⊙由此入故,後令與子同時出,循環赴救,不顧火難,及時隨宜救濟。

 
為了要救人,不得不再進入火宅裡,『後令與子同時出,循環赴救』。不只是度一個人,他還要度很多人;不是出來就好了,還要再進去『循環赴救』,將他們帶出來,再進去救其他人,這樣的循環。

 
⊙由一乘而說三乘,令諸子得出火宅,無有燒害之難;亦喻眾生本具出世善根,令無為煩惱火之所燒害。

 
『由一乘而說三乘』。從一乘,只有一種成佛的道理,不過,眾生的根機不齊,他要分別說三乘。
 
『令諸子得出火宅,無有受燒害之難』,能夠讓他完好無傷的離開火宅。這是譬喻『眾生本具出世善根,令無煩惱火』,本來人人就有真如,但是欠缺教導,所以要教他。
 
總而言之,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苦難偏多,教大家有志一同投入人間菩薩,趕緊去度苦難眾生。所以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