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菩薩行者,遠離五欲諸煩惱;思惟修靜慮法,勤精誠修習; 求證佛乘,是為定慧解脫法。』
常常說過,很多的煩惱都是從五欲開始。外面的境界, 引起內心動念,無不都是因為五欲。五欲會惹來無量的煩惱, 所以我們要用心戒除,才能遠離煩惱。
我們要『思惟修靜慮法』。『思惟修』叫做『禪』,『靜慮法』 就是『定』。菩薩法除了去除五欲,遠離煩惱,同時也在修禪定。『 挑柴運水無不是禪』,生活中沒有離開禪。平時我們要『思惟修』, 要好好思惟我們是修行人,好好思惟開口動舌、好好思惟舉手動足; 一切的身、口、意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思惟修行的方法。 所以這叫做『禪』,而禪也叫做『思惟修』。
『定』呢?『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就是定,是『靜慮法』。 這是修菩薩道的行者必定要精勤,用誠懇的心好好修行,誠、正、 信、實是我們的本分事,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求證佛乘』, 這就是戒、定、慧、解脫的方法。學佛不離開這些事情, 若要行在人群中,這個精神理念必定要好好把握。
在全球,看到菩薩的身影遍布在人間,他們有法在心中, 發願力行在人群中,再辛苦都願意去力行。譬如說在馬來西亞淡邊, 有一戶人家很苦。那個村莊的人都厭棄他:『很小氣,很難相處。 家庭很困苦,我們想幫助他們,不但不願意接受,還要開口罵人。』 因為這樣,這個家庭不受村民歡迎。
慈濟人在2007年接到這個個案,開始濟助這個家庭。 這位先生是癌症,長年躺病在床。志工去訪視的那一天, 第一個印象是家庭很簡陋、很雜亂。他是華裔, 但是娶印度裔的太太,有二個孩子。這位先生還有一位姊姊, 患有精神病又是白內障,已經看不見了。
太太在外面做小工,收入不固定。家庭還有二個病人, 一位是精神病,把她關在家裡,需要照顧三餐, 另一位躺在床上,脾氣又是這麼壞,又有二個孩子要讀書。 可以想見這個家庭的苦。
雖然村子裡人人反對我們去幫助他們,不過慈濟人接到個案, 看到這個家,真的是不忍心。第一步就是動員慈誠、委員、 志工去為他們清掃住家內外,全都清理得很整齊、很乾淨, 然後每個月去關懷,細心背他、抱他上車,載他去醫院治療。
再看到他的姊姊,眼睛看不到,整日在那裡唉叫, 吵得鄰居很不高興。所以志工再想辦法送她去治療白內障, 手術好了,就送去收容院了。
是不是這樣就結束了呢?沒有,還是繼續陪伴。 這位太太需要外出工作,二個孩子分別是五年級、二年級的小學生, 也需要有人照顧,因此就由住近一點的慈濟人,送三餐給孩子。 都是用這樣的愛,仔細照顧。三不五時將太太、 孩子帶去醫院探望先生,讓孩子與父親互動,建立親情。
二0一三年的四月,這位先生往生了。慈濟人浩蕩長這樣送他回來, 為他設置很莊嚴的靈堂,大家來為他念佛,人數不少,非常整齊。 辦完他的後事之後,那個村莊的人覺得這個團體確實了不起! 能夠這麼真誠又有耐心,用愛去付出,這麼多年的時間。 所以村裡人人都很讚歎。
我們負責這個個案的菩薩(鐘秋民),她這樣說:『菩薩道上難行, 但是能行。』看到這個家庭的母子,展開了那分輕安的笑容, 那種的歡喜是無法形容的。這是要經過體會、身體力行, 才能夠親自感觸到。
所以,修菩薩行實在是很困難,不過,只要你能邁開腳步走, 就不困難。菩薩必定要遠離五欲,去除煩惱,不論別人如何說我們, 我們還是願意付出。這種沒有煩惱,一片清淨的心, 就是禪定的功夫。
『思惟修靜慮法』的禪定,叫做大乘的禪定法,這也是『求證佛乘, 是為定慧解脫法』。既然想要學佛,希望能夠成佛, 希望我們的心能夠接近佛的心,那就是與宇宙天體合而為一, 這叫做『證』。『證佛乘』,證這分覺悟的境界,是定慧解脫的法。 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修習在靜與定。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前面的經文說:『是諸眾生皆是我子。』就要有這種很開闊的心情。 佛心既然將所有的眾生都當作是自己的孩子, 這是多麼平等的大乘法!若說『那是別人,與我沒有關係。』其實, 天下眾生與我們都有關係,我們要將他視為一家人。 佛陀將所有的四生視如一子,何況是人呢?這就是大乘法。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希望人人都能夠得救,希望人人都能夠得度,這就是佛陀的心胸。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佛陀要給眾生的是,希望人人都去除煩惱,人人都力行菩薩道, 所以希望這些眾生都能夠『脫三界』。這是佛陀的心。要『脫三界』 就要入佛教門,入佛教門,自然能夠脫三界。
『悉與』,全部給他。因為有無量的財富,要給大家很平等的財富, 也就是平等的大法,全部要給眾生,有與佛同樣的禪定、解脫。 這個禪定、解脫、娛樂之具,就像前面所講的個案,看, 這樣救人之後,也是很快樂啊!所以『娛樂之具』,用這種的方法。 『皆是一相一種』,這都是很平等的,同一種的相,同一種的法。『 聖所稱歎』,是指諸佛、菩薩所稱歎的方法。『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我們若能夠與這樣的境界會合,真的是淨妙快樂啊!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三界之內,惱煩憂苦甚是熾盛, 眾生住著於其中,如住於火宅裡一樣,備受逼迫之苦難堪。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是說『三界之內,惱煩憂苦甚是熾盛』。 三界內煩惱的事情很多,憂、悲、苦、惱,實在像火在燒一樣。
這個『三界』,常常告訴大家,是指我們的心靈三界。 欲念及周圍的境界,甚至自己心靈上的無明、煩惱, 就是我們的心靈三界。我們各人的人生都有這麼多的煩惱, 唯有入佛門來修,瞭解道理,才有辦法解脫。
所以經文說:『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佛陀慈悲, 平等教化眾生,希望人人都能體悟到, 佛陀所教法無不都是用佛的心懷,希望人人生活都在禪定、 解脫之中,輕安自在,這樣快樂。
『禪定』剛剛說過了,是『思惟修』。內心要常常這樣思惟—— 我們的心境、開口動舌、外面的境界,要是非清楚; 該不該說的話呢?該不該做的事呢?心念該不該起這樣的煩惱、 無明?這叫做『思惟修』。
⊙禪定:靜慮,即是止觀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禪定,是『靜慮』與『思惟修』,也是『止觀』。
我們平時的心念,有時候心很亂,將所有的境界回歸一處, 這也叫做『止觀』。『止觀不二』,就是將我們的思惟會合起來, 或是『定慧不二的境界』,這都叫做禪定。
⊙禪定:譯曰思惟修,所對之境,思惟而研習之義, 即一心考物為禪。或曰靜慮,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 一境靜念為定。
『禪定』譯作『思惟修』,所對的境界就是思惟、研習的意思。 我們的心要合在一起,要用心深入佛法。外面的境界,我們要過濾、 要專心研究,將佛法放在心裡。也就是『一心考物為禪』。
將這些東西,我們好好地想:我們需要貪嗎?這個東西好好地放著, 我們看得到,這樣也很好,何必要貪為己有呢?我們有看過了, 瞭解這叫做鑽石,這叫做玉,這叫做珍珠,清楚這些寶物的名稱, 增長我們的知識。其實,這些東西不只增長知識, 我們還要再去思惟。
你們想,要取得這塊玉,你們知道要破壞多少的山礦啊! 要挖到鑽石,你們知道已經破壞多麼大的面積, 才能夠取得這樣的鑽石呢!總而言之,幾億元的東西在身上, 就表示已經在那個地方造就了多麼大,破壞大地山河的業。所以說, 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樣的觀念來看東西?
『一心考物為禪』,這就是我們在思惟而研習。看一切的人事物, 瞭解後,該幫助的就要去幫助,不應該貪的就要節制,這也是叫做『 思惟而研習之義』,也就是『一心考物為禪』, 我們要用在日常生活中。
『或曰靜慮』,『定』的意思,也叫做靜慮。『心體寂靜, 能審慮之義』,是指我們的心定。『心體』就是真如。我們『 真如寂靜』,這樣看一切的事情,分辨該不該做,這種『審慮』, 很慎思來瞭解。『一境靜念為定』,我們一心想要做,決心想要修, 就要保持這種堅定的心。
⊙一相:眾生之心體,一實之真如,如來之教法,一實之理相, 即等同真如,非有雜染。
經文再說:『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我們的心思能夠思惟修、靜慮的禪定止觀,看這些東西, 以及決定人、事、物,我們心就不再雜亂,這樣叫做『一相』。
『一相』是『眾生之心體』,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眾生『 一實之真如』,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就是一實, 就是我們眾生之心體。一相,眾生之心體;一實,真如之實相, 就是『如來之教法,一實之理相』。佛陀教育我們, 不就是要我們回歸真如的本性嗎?那就是『等同真如,非有雜染』, 就是沒有雜染。
⊙一種:即圓融常樂,清淨微妙第一之樂。皆是一相,一種功德, 為眾德本,是以能生無上法樂。
『一種』就是『圓融常樂』。我們要時時很圓融,我們的心『常、 樂、我、淨』,這是一種佛的境界,那種『清淨微妙第一之樂』, 就是最清淨、最微妙的快樂。
『皆是一相,一種功德』。我們內修外行的功德就是這樣修來的, 內修外行的功德是『為眾德本』,是所有功德的根本,是『一相、 一種』的功德。
『是以能生無上法樂』。我們心要定,不論別人如何阻礙我們, 既然決定了,我們要救人就是要救人,不論外面有什麼樣的障礙。 像這樣,也是一相、一種功德,是眾德的根本。這就是我們的禪定、 智慧、解脫,才能得到『常、樂、我、淨』,清妙、微妙的快樂。
各位菩薩,學佛,我們必定要用很精、誠來修習。 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