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聞法入心信受無疑,拳拳服膺持守不失,殷勤精進聞思而修, 厭三界苦求寂靜樂。』
修行就要信受奉行,入心才能夠步步力行。
法入心,不要有漏。桶子若是有漏洞,裝水就一直漏掉, 只剩髒污卡住。就像我們修行,法不入心, 日常的生活還是人我是非,很多的事物都在我們的心起惑造業, 因為法沒有入心,這些煩惱無法化掉,不斷囤積。
法若入心,那就是清淨的水,我們就能預防骯髒的東西污染了水。 同樣的道理,我們必定要信受,要拳拳服膺,要守持。法聽了之後, 入心來,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守持著法不漏掉,還要繼續分分秒秒、 心心念念,『殷勤精進聞思而修』。戒、定、慧三無漏學, 我們要堅持,要從聞、思、修來,不只是持法,還要不斷精進聞法。 法不斷增加,我們的淨行不斷前進,所以『厭三界苦求寂靜樂』。
最近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告訴大家三界火宅苦不堪, 而且災難不斷從四面包圍過來。只是眾生凡夫不知苦, 不瞭解煩惱無明火是我們人人自造。所以佛陀慈悲,出現在人間, 無不希望我們能覺醒,瞭解所造作是來自無明,『三界』 都是在一念心,『一切唯心造』,心外無別法, 一切的善惡法都是在人心裡。
我們修學佛法,首先一定要瞭解天地間的生態、人間的生態。 瞭解之後,會發現不出於人心的三界,離開心的善惡法, 心外無別法。所以,學法要從一念心。惡的念頭若能消除, 自然我們的心就能寂靜,這是學佛者應該要瞭解的。
聞法要入心,要信受奉行,拳拳服膺,更要持守不失。就如聽法, 你若用心聽,一聞千悟。
在佛陀的時代,有一次,弟子們互相議論法,『佛陀所說的法, 是什麼人最有心得?』結論就是阿難。句句的話都入阿難的心, 阿難記性又很好,所以大家請教佛陀: 到底阿難是什麼因緣能聽到佛法,能親近佛陀,為佛的侍者, 又每一句法都入阿難的心。到底是什麼因緣?
佛陀就向大家說,在無央數劫的過去, 深山中有一位比丘與一位小徒弟。這位比丘希望小徒弟能成器, 所以規定他的功課,每天要好好誦經、聽法, 而且一定要出去化緣托缽。
這位小徒弟也是很精進,他本身對法很有興趣,也很歡喜誦經。 不過功課這麼多,每天都要出去化緣是他最苦惱的事情, 有時候因緣不順利,找不到人願意供養,所以回來的時間就會較晚, 要聽法、要誦經,時間就不夠用。
有一天很晚了,還是無法化到緣,小沙彌邊走邊看空缽邊流著眼淚。 一位長者看到這位小沙彌,怎麼這麼憂愁,『小師父, 你到底是怎麼了?』這位小沙彌就將他的過程說給長者聽。 長者就說:『原來如此。你不用擔心,你每天來我家。』
就這樣開始,每天每天讓小沙彌能夠順利化緣, 有充足的時間回去用功聽法、誦經。佛陀話說到這裡,就向大家說, 你們知道嗎?那位小沙彌就是我釋迦佛,那個長者就是阿難。你看, 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佛陀過去修行,謹守著師父的教育,句句的法都不敢讓它漏失。 修行者希望能脫離三界,求寂靜樂,學佛就是要這樣殷勤精進, 聞思而修。
我們前次所說的,『乘是三乘』,修行必定要有次序, 這三乘法就是聲聞、緣覺、佛乘或稱菩薩乘,這叫做三乘,『 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這是指修學佛法,菩薩在人群中來去自如,而聲聞、 緣覺的心無污垢,修清淨行,這三乘法,各自娛樂。菩薩得法之後, 心去除了無明,還能在人群中來去自如,所以『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受幫助的人得救,我們幫助之後也安心自在,這叫做菩薩。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 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這段經文告訴我們,『 眾生內有智性』,其實我們人人內心都有智性。
⊙眾生內有智性,宿植三乘樂欲,隨三乘趣向, 故佛施三乘之教以投其好。此性即眾生本具,正因真如佛性。
智性就是真如,人人本具真如覺性,所以『宿植三乘樂欲』。『宿』 就是過去生中不斷累積,好樂這個法。小根機的人,很歡喜聽法, 不過法聽了之後就漏失了;或是中根機的人,聽了、瞭解了, 獨善其身;或是大根機的人,聽法、瞭解,而能夠將煩惱去除, 發大心入人群中去。這就是我們的興趣, 從過去生以來就這樣培養自己的趣向,叫做『宿植三乘樂欲, 隨三乘趣向』。
佛陀本來成佛之後,希望能夠一語道破眾生的迷茫,不過, 沒有那麼容易,佛陀就隨順眾生的樂欲,『施三乘之教以投其好』。 佛陀用三乘法,看你們需要什麼──你們若愛聽法, 當然說法給你們聽,聽了之後,你的根機能接受, 你能不斷將習氣去除,這輩子沒去除完,就待來生。 前世沒累積好佛法,這輩子要再累積。
在過程中,我們過去生若是有學法,這輩子聽到佛法就很歡喜。 過去生中若沒有聽,也不學、不修,現在對佛法一點興趣都沒有。 所以,佛陀在人間不斷地化緣,從不曾聽過的, 用方法讓他歡喜接受,會愛聽;或是已經聽過法的, 佛陀就要趕緊讓他如何去除無明,如何將他的獨善其身, 啟發為好樂菩薩道。
這是佛陀要用漸進的方法,不斷在人間化緣。 化緣就是找機會來度化眾生,所以『佛陀施三乘之教以投其好。』『 此性即眾生本具』,因為眾生本具佛性,人人都有真如智性存在, 所以真如智性是眾生本具,是眾生人人的正因。正因就是真如本性, 只是我們自己不斷複製煩惱,也因為人人本具佛性,才能『 聞佛聲教得悟』。
⊙聞佛聲教得悟,自解不能化他,喻聞父所說門外三車適其願故, 表聞慧,殷勤,心各勇銳。
因為我們本身有這個覺性、智性存在,所以聽到佛的聲音、教法, 自然瞭解。我們的內在若沒覺性,就無法瞭解。
『自解不能化他』,這是聲聞、緣覺能瞭解,但是無法去化度他人, 因為沒有那念心,不願意。這是譬喻『聞父所說門外三車適其願故』 。
我們前面都說過了,長者在外面看見這間房子已經燒起來了, 這些孩子還笨笨的在裡面玩火,於是長者在外面設三車,『 趕緊出來,你們最愛的東西在外面,讓你們選擇自己要的玩具。』 聽到這個聲音,看到外面的三車,大家就趕緊出去,這表示『聞慧』 。大家還有覺性、智性的存在,只是一時糊塗, 對外面的是非沒有察覺。所以他聽到佛的教法,『聞慧』起動,『 殷勤,心各勇銳』,大家已經開始願意接受,大家很勇銳、 大家很歡喜,向門外跑出去。表示接受了佛法,暫時脫離了火宅, 安全了。
我們聽法,法若有入心,瞭解火宅之苦,懂得怕, 我們就知道要出去,這表示瞭解火宅。所以於上面所說, 聲聞求羊車,所以他跑出去。
⊙此合上求羊車。智性為因力,從佛聞法為善友力, 聞法信受為作意力,殷勤精進為資糧力。
『智性為因力』,我們人人本具佛性, 但是需要他人的因緣來接引我們,意思是指善友,有善友之力。『 聞法信受為作意之力』,我們聽法能自我啟動虔誠、受法的心, 這叫做『作意力』,自然能殷勤精進。我們的心若起動, 自然就會殷勤精進,這叫做資糧之力。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依此四勝力修於涅槃, 為聲聞乘。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依四勝力, 四種力量修於涅槃,那是聲聞乘。
四種力量:因力、善友力、作意力、資糧力。 我們自己本身的智性就是『因力』,正因的力量。 從佛聞法是善友的力量。我們要靠外來的聲音啟發, 佛陀亦師亦友亦父,現在佛不在人間了, 我們人人聽法要輾轉來啟動,做他人的善友。『聞法信受為作意力』 ,好好啟發我們的心,彼此之間互相鼓勵,聞法信受。
我們一生一世都要精進殷勤作意,假使一念間懈怠, 這個精進力就無法繼續,我們慧命的資糧要從何來呢?所以需要有『 資糧力』。資糧的力量就是殷勤精進,唯有殷勤精進, 慧命的資糧才會充足。以上是四種的勝力。『依此四勝力修於涅槃』 ,就是聲聞乘。
⊙涅槃,亦譯滅度,謂已度生死河,滅盡煩惱法也。
涅槃也譯作滅度,是指渡過生死河。從凡夫的此岸要渡到聖人、 佛覺悟的彼岸,要靠我們滅除煩惱,才有辦法到達聖人的彼岸。
⊙以智慧擇別,破滅煩惱而得解脫之少分。此為小乘涅槃, 以但能度見思惑、滅分段苦也。
要滅苦,就要先知苦,才有辦法滅。而要滅除煩惱, 就需要三十七助道品。『以智慧擇別』,擇就是選擇、分別; 懂得擇別是非,就是智慧。
我們來人間,那是失去了智慧、增長了無明。我們現在修行, 就是要減少無明、成長智慧。在人群中,我們懂得選擇破滅煩惱, 才能得解脫,這只是少分,所以『此為小乘涅槃』。 小乘的涅槃只是瞭解法,但是他獨善其身,無法再去度他人, 這叫做小乘涅槃。『以但能度見思惑』,見思惑已斷, 看到不對的事情,知道不要去做,守戒就只是守在自身, 不懂得要利他。
聲聞只是斷欲、斷煩惱,這是聲聞根性。所以大家學佛, 必定要用心、慎思。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