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12日】眾生心善有緣化度

Community:
Branch:

『眾生心善成則有緣化,若眾生善斷則無法度,權巧示方便說三乘教,得免受五濁八苦之害。』

 
人間到底是苦、是樂?雖然這一生,很多因緣讓人很苦,可是有了佛法入心,成為有福而快樂。
 
有的人,生在富有的家庭,卻一直覺得還不夠,煩惱還很多,所以覺得苦。有的人生活貧困,但是他很滿足。
 
我們最近常說,非洲一大群志工,生活本來就是很貧困,你說他苦嗎?他真正是人間菩薩,化相在人間。身受這個國家貧困的環境,他們從困難的生活中接觸了慈濟,能夠將幫助人的快樂,去和大家分享,讓大家能夠瞭解——我接受了他們所說的法,受在我的心裡,我也身體力行去幫助人。我見證了原來貧困的人也能幫助人,也可以變成富有的人生。這是苦或樂,端看我們是如何接受。
 
記得在幾年前,有一位很資深的慈濟委員,帶了一位她的好朋友來花蓮。二個人比較起來,委員很開朗,滿面笑容,說得很歡喜;另外一個人是垂頭喪氣,眉頭皺著,一直說:『妳就是很有福,可以做慈濟。這幾年來,看妳的確是很歡喜、很幸福。』這位委員就說:『妳是帶我進來的人,還要我帶妳進來?』
 
我就說:『妳那麼早就認識慈濟?感謝妳將我這位委員弟子帶進來。可是妳自己呢?』她就說:『不好意思,那時候我的生意做得很好,很忙。』我說:『現在呢?』她說:『很難為情,一段時間,先生就說大陸的生意很好做,我們就把在臺灣的工廠慢慢移到大陸去。』
 
就這樣開始,話頭打開了,說出了這幾十年間的生活,從先生離開臺灣,在大陸遙遠的地方,就漸漸不想回來。太太去看了,才發覺先生原來在那裡已經建立新家庭了。所以她回來之後,心一直想不開,很埋怨。
 
過去,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她和先生並肩打拚,直到生活很好了,產業開始移往大陸。孩子慢慢長大了,日漸與她疏遠,開始墮落、吸毒,在外為非作歹,此時又發現先生另築愛巢,於是她就變成我們這位資深委員的輔導個案。這位委員就說:『很傻,三番兩次要結束自己生命。我現在都把她拉得很緊。』
 
我說:『拉很緊,換妳把她度進來。』這位委員只說:『有進步,現在有做環保。不過孩子還是一樣,先生也都沒有回來。』就這樣,人生就是這樣,這種的人生苦不堪啊!過去是福或是苦呢?她還在做人生夢時,其實她的先生已經在大陸慢慢把家庭建設起來。
 
所以說,『眾生心善成則有緣化』。就像那位委員,她有善心,一個會員告訴她:『有慈濟,你看,這麼多人。每個月捐一點錢就能救人,五元、十元都能夠救人。』她這樣看了就起歡喜心,開始當會員,開始投入,成為委員,現在已經八十多歲,身體健康,家庭幸福,還是在做救人的事情,還很歡喜。所以這心善若成,這個因緣成,就『有法度』去度她,也能換她再去救人、度人。
 
『若眾生善斷』,善根若斷了,『則無法度』。真的是,還在每天埋怨的那一位,她也是會員,到底那個會員是不是斷了?我就不知道了。不過,現在是我們這位委員在關心她。她現在的生活也很不好過,幸好她生命中還有一個貴人,就是過去她度進來的這位委員,是她現在生命中的貴人,帶她進來做環保。這是一個例子。
 
我們要知道,佛陀在人間時,像這樣的剛強眾生,受苦而不自覺的人,就要用『權巧示方便』。說很多的方法,甚至說因緣果報,『這樣你知道嗎?』『知道了,知道了。』『如果知道,是不是覺醒了?』『很難啊!我若想到就很恨,我想到就很氣。』這『覺醒』她也聽得懂,不過想到就恨,還是不醒,依然沉淪在那裡,即使佛在面前也是無奈。
 
不過,佛陀還是用種種的方法在人間,盼望眾生總有一天也有覺醒的機會;這輩子若不覺醒,至少也為他種一個因。所以,『說三乘教』,就要看有善根的人嗎?有善根的人,就有因緣化度,善根若斷,就真的是『無法度』。所以六道眾生,有善念者生在天堂、人間富貴,富中之富;若是善根斷,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人間貧中之貧,苦不堪啊!所以佛陀說法,就是希望有一天眾生因緣成熟,免得再受五濁八苦之害。
 
看,這是不是人間如在火宅之中呢?這段時間一直說『火宅喻』,譬喻眾生煩惱重重,習氣已經很重,儘管那位長者不斷呼喚:『孩子,快出來啊!』這些孩子還是在火宅中沉迷不肯出來,所以長者為子設很多方法,就像釋迦佛為眾生說種種法,無非就是要度盡眾生都能夠脫離三界火宅。
 
所以前文就說,『是時長者』已經一直呼喚了,在火宅外面排著羊車、鹿車、大牛之車,告訴孩子說:『外面有你們最愛的玩具,來啊!快出來!』聽到外面有大家最愛的玩具,開始心動了,大家互相競爭要趕緊出去。這就是表示大家已經逐漸覺悟,開始要精進,要去除這些煩惱、濁念,人人要趕緊離開這個火宅。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接受了佛法之後,這個煩惱放下了,開始能真正地俐落精進,勇往直前衝出去。所以那個時候,『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安全了,已經大家接受佛法了。『四衢道』就是譬喻苦、集、滅、道,學習佛法的基礎,人人已經知道人間的苦。
 
好好用心想,生下來就開始苦了,離開母胎,全身赤裸裸的赤肉,接觸到空氣,刺激得他全身痛徹骨髓,刺激他的神經,所以哭了。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哭,就是苦,只是那時候的記憶消失了。慢慢地,孩提時代,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壯年,一直到老年來。人間,時間苦短,壽命很短,即便是富貴人家,享受之後,還有什麼呢?心裡還有煩惱;沒有吃、穿、住的煩惱,至少有老的煩惱、病苦的煩惱,最煩惱的是死的煩憂,愈老愈接近這一天。所以,怎能說是無苦呢?
 
何況這一生的過程中,愛的人無法永遠都在身邊,就是『愛別離苦』;不愛的人,偏偏出現在我面前,聽到他的話、看到他的人,我就很煩惱,像這樣『怨憎會苦』。不論是親人,不論是朋友等等,不想見面的,常常聽到他的名字,常常看到他的人;我很怨的人,偏偏聽到他成功、快樂,這樣我也很煩惱,這種『怨憎會苦』。種種的苦難在我們內心,『五蘊熾盛』,種種的苦,怎麼說沒有苦呢?
 
既然有『苦』,應該知道『集』來的原因,這都是我們要先瞭解。『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所以就要證『滅』,要修『道』。我們能夠這樣去修行,這就是佛教的基礎。大家接受了佛法,瞭解了『四諦法』的真理,『安隱得出』,從火宅出來了,『露地而坐』。只要我們能夠知道人間的苦難,懂得佛法的基礎,若這樣,開始就能慢慢撥除煩惱,『無復障礙』,我們修行的道路就沒有障礙,所以『其心泰然,歡喜踊躍』。這是前面說過的法。

 
接下來這段經文,『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這些孩子出來之後向父親這樣說:『您已經答應要給我們種種我所愛的東西,到底要給我們什麼?』孩子開始向父親討東西了,就像我們學佛的人開始曉得要向法追求了。『諸子聞父賜給所好』,要賜給你,你所愛的東西,這就是表示授,就是法要教授給我們。給我們,到底我們的根機是什麼?要適應機宜。

 
⊙諸子聞父賜給所好,喻授與適應機宜。之子所索三車,父實為賜與一大車。

 
這些孩子,到底你是聲聞根性嗎?羊車,讓你知道人生苦難,好好去思考。若是對根機更高的,就讓他知道人生是如何來的?十二因緣,好好去思考。這十二因緣法,就是以緣覺根機的人來接受。而若是大根機的人,就給他『六度』。六度,自度度他,要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來行在人間。行菩薩道,這就是大白牛車,大型的牛車,他就可以載自己,還可以載別人。
 
幾天前我們提到緬甸,那時候慈濟去救濟他們,發現那裡的農民,都是向人借稻穀,一直都是貧農。我們給他稻種和肥料之後,輔導他們改善耕作。豐收之後,他不必還人稻穀,還可以將稻穀捐一些出來,給慈濟再去救濟別人;用牛車載著他的稻穀,這樣來回饋。這就是大乘。自己已經自救了,豐收了,還要再去救別人。
 
眾生的根機,有的人只想自救,不想救他人;有的人雖然聽了佛法,卻獨善其身,這種的聲聞根性也不少。所以,聽佛法的人很多,身體力行的人很少。
 
總而言之,真正接受佛法,又將佛法來付出,去度眾生,這才是真正佛陀辛苦在人間說法的目的。這表示『父實為賜與一大車』,不只是要送他們羊車、鹿車。那位長者的心意是要讓這些孩子,人人都有一輛大牛車。所以,眾生有善成,就有機緣受化。這就是譬喻,『應他之機緣』,化現佛之身。

 
⊙若眾生有善成,則有機緣受化,亦應他之機緣而化現之佛身,為修菩提道者而立典範,引向與真如相應成等覺之佛身。

 
佛陀來人間,就是應眾生有緣的根機,所以他化現在人間,成為人生修行的典範,在人間成佛。這就是要教我們如何走修行的路,『為修菩提道者而立典範,引向與真如相應成等正覺之佛身』。用這樣讓大家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所以,只要你經過這樣的道路,自然你也會發現自己的真如本性,不過,非行菩薩道不可。我們必定要走入人群,才能在人群中體會苦、集、滅、道的道理,才懂得如何滅除煩惱,才有辦法在菩薩道中穩穩當當向前進,就能回歸真如本性,我們原來的覺性。
 
常常說,將人間路鋪得平,自然就能與菩提道來會合,這就是要行菩薩道。人間菩薩緣苦眾生,有苦難的地方,就有菩薩出現,有菩薩出現,就有救度的機會,這個機緣要不斷延續,彼此度化。各位菩薩,日日用心,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