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大愛無私最安樂,善解純真樂無量,知足少欲不耽著, 包容大地最祥和。』
各位,愛而無私,這是多麼寬闊的心胸啊!心胸若是寬闊, 人與人相處,就是一片的祥和,祥和的人間是多麼安然快樂呢!
當然,不是做不到,只要人人懂得善解,心單純一點,對人、 對事用真心誠意相待,互相沒有懷疑,沒有猜忌,若這樣, 朋友談心,什麼話都能說,沒有什麼好覆藏,沒有彼此懷疑。看, 這樣的人生又是多好呢!這必定要人與人之間,知足、少欲。
我們若知足,自然有餘。就因為不知足,所以常常都怕不夠, 有了欲念,就貪無窮盡,永遠都是不夠,永遠都不富足。所以, 我們人人要少欲,足夠就好。這就是要不貪著,若能無貪、 不沉迷在欲念之中,樣樣都是生活在很富足中, 這樣的心智不是很清醒嗎?
心要廣,不只人與人之間互相包容,還要心包太虛,天地有多大, 我們的心就和它一樣大。山河大地與我們共生存,我們不只愛人, 也要愛天、愛地、愛山河。若能夠這樣,不起貪著,就不會去破壞; 不去破壞,大地就平安,境界自然是最美。
人人若能配合天地自然,以及人間倫理都能夠很明朗,『明明德』 就能『止於至善』,這就是很自然的道理。
看到在緬甸,農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是他們傳統的『 點燈節』。這三天之中,人人都要去寺院禮佛, 或者向父母叩頭禮拜,也要向老師頂禮,尊重師道。
慈濟與緬甸結緣於從二00八年五月。那時候, 納吉斯颱風帶給緬甸大災難,慈濟到緬甸去賑災,濟予物資, 同時也將慈濟的精神理念鋪在緬甸。慈濟人發現了『點燈節』 這麼好的傳統,有這麼好的禮節, 這個因緣就進到學校帶動孩子讀書、入經藏,瞭解人間道理。
所以今年他們舉辦禮佛與敬禮老師典禮,慈濟人就帶領這些孩子, 將內心所知的道理表達出來,就教他們親手做點心, 體驗母親在做家事的辛苦。做好了點心,要非常恭敬的捧著點心, 來到父母的面前,跪下來,餵父母吃點心,同時向父母說:『感恩! 養育之恩,我感恩。』這樣,母子互相擁抱,母親都是哭了。
有的孩子向父母親懺悔,說:『過去我不懂道理,平時說話、態度, 常常冒犯父母,讓父母操心。』說出了他們的真心話, 說出他們懺悔的心聲。父母不曾聽過孩子那麼親、 那麼坦承說他的懺悔,表達對父母的愛。父母的心開了, 過去對孩子的擔憂,現在知道孩子懂道理了,所以父母安心了。
所以,我們若能夠回歸純真的心,順著道理,順著自然的法則, 不是人人樂無量嗎?人與人之間能夠無私的愛,互相付出, 這就是最安樂。平時要懂得善解,人人都是純真的心、純真的人生, 隨著人倫道德這條軌道走,不是很快樂嗎?不是很安全、很平安嗎? 所以,若要平安、快樂、心無煩惱,唯有知足少欲。
心不要貪著,自然我們的心永遠都是單純、善良、清淨。 若能夠這樣,不就是天地寬了!我們的心與天地一樣的寬大, 這就是人間最祥和了。要平安、安樂並不困難, 只要一念心能夠純真、無貪著,這就是最好的人生。心寬念純, 天地就都平安了。
三界火宅,是佛陀最擔心的,因為人心複雜, 因為眾生煩惱濁氣很重,脫離了人倫道理,所以煩惱就不斷複製。 就像在火宅的那位長者,那間大房子已經著火了,讓他不安心, 讓他擔心。佛心不也是這樣嗎?
所以這段經文,這間大房子已經著火了,那位長者不斷呼喚著:『 大家趕快出來,裡面危險,趕快出來。』可是很無奈, 孩子光是看著父親,不理會父親的呼喚;腦昏、心鈍,即使有聽到, 也不知、不覺。所以,父親在叫喚、佛陀在說的法, 眾生全都聽而不聞,聞而不知、不覺。這就是我們凡夫, 在這樣的五濁惡世裡,災難頻傳,還是不覺不知。
我們處在這個時代,人人應該要趕緊覺醒的時刻了。所以前文就說,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 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已經聽到,也看到了,火宅的外面,曠野間有羊車、鹿車、大牛車, 都排在外面,車子上面都裝飾得很漂亮、很可愛,又有種種的寶物。 大家覺得:那個東西就是我要追求的。所以大家都急著想要出去。
『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已經知道, 若要出這個火宅的門,就是要將煩惱放下。煩惱排除掉,自然就『 競共馳走』,就是大家都精進了,煩惱都去除了,一心清淨, 精進向前。
接下來,這段經文說:『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 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經文到這裡,豁然開朗起來了。這些孩子已經聽見呼喚, 也看到自己想要的願景,大家已經陸續出來了。
⊙長者深思大宅四面俱時災難起,屢次思惟設法救子。 奈何戀著無知,不思出離,今見諸子安隱得出。
長者深思,大宅四面俱時災難都起來了。前面的經文說過,『 周匝俱時,欻然火起』。其實,這是表示四大不調, 所有的災難都在這五濁惡世之中發生。這個大宅已經是濁氣很重, 棟梁都已腐敗,災難從四面開始了。所以, 長者已經出離了這個火宅,來看這個火宅,譬喻佛陀已出離生死, 來看這個三界的境界,真的是危機四伏。所以佛陀如世間的慈父, 不忍心孩子在火宅裡受傷、受害、受苦難,他用盡了心,深思: 這間大宅已經這麼不平安。所以一直思考要如何來救? 一次再一次的思量,一次再一次。
孩子的頑劣,眾生無明很重,還不打算出離這個火宅。 出離火宅的道路,排在他的面前,沒有人要選擇這條康莊的大道。 不過,佛陀的慈悲,無論如何,這個真實法,一乘道,還是要說。 所以在這晚年時,開始說真實法。要看看大家是不是願意來接受? 真實法,就是菩提道,也就是菩薩道。已經看到大家開始接受了、 瞭解了。
已經看到諸子安穩得出,在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已經到安全的地帶了。在曠野上,一條很明朗的大路,四通八達, 這是譬喻『四諦法』。
⊙四衢道中:喻四諦法,謂小乘人所依止於四諦之理。露地而坐: 安逸而坐,喻以智證於理也。
將過去初聞法的心再提起,人人要很透徹瞭解,『此是苦,汝應知』 ,大家應該要知道世間是苦;『此是集,汝應斷』,大家要知道, 煩惱應該要斷除。所以人人要『知』——知苦、知集、知滅、知道。 知道這個路怎麼走,才能安穩。這是小乘人所依止的, 是四聖諦的道理。
四聖諦,是大、小乘共同的基礎。不過,小乘人是到此就停住了, 只是依止在此,依止在『四諦法』的道理中。來到此,他就停止, 落地而坐,安穩坐下來,這譬喻他的智,已經證到『四聖諦』 的道理,就是到此。
⊙又,持大乘者已入初地,得無住涅槃,斷所知障,伏諸煩惱, 故名露地而坐,無復障礙也。
『持大乘者已入初地』。『四聖諦』,苦、集、滅、道, 是三乘者入佛門的基礎,不只是小乘人所依止, 也是大乘行菩薩道的人,入門的初地。
『得無住涅槃』,經過到此處沒有掛礙,再向前。 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用無染著的心經過四衢道, 那就是已經接受了『四諦法』的道理,經過了這條路,心還是清淨, 勇猛精進向前走。所以『斷所知障』,就是那些降伏的煩惱, 全部除滅了。這是大乘的學者,就是修大乘法的人。 他也是露地而坐,在四衢道安穩坐下來,那就是經過了斷煩惱, 很穩定坐下來,這就是大乘者。『無復障礙』,沒有其他了。既然『 集』全都斷了,也滅了種種的煩惱、執著,都滅掉了, 現在就是在康莊大路,在菩薩道中,這是大乘道的學者。
所以『四諦法』是大、小乘的基礎,我們必定要知道,必定要修, 必定要斷,我們一定要如此。所以『無復障礙』,能夠這樣, 就沒有什麼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這個泰然, 就是這些孩子都陸續出來了,孩子沒有障礙了,父親的心就泰然, 心安了,很歡喜。父親的心也穩定下來,歡喜,就是表明長者無憂、 無復恐怖。
⊙泰然:謂諸子出離,無復障礙,父心安泰然。歡喜: 明長者之無憂,無復驚怖。
其實,我們大家都不要讓佛擔心。我們的心若接受到法, 在佛法中按照道理走,自然就能夠心很歡喜、很開闊、很安樂。 所以,我們若能法入心,『大愛無私最安樂』, 自然我們的心就很開闊、很安樂。有法在我們心裡,看到事情, 事事善解;有善解的心,自然人與人之間都是單純、真實的心, 時時都快樂。
所以,知足少欲,這就是法已經入心,才有辦法知足少欲。 否則凡夫就是因為一念惡生,所以煩惱不斷複製, 火宅的門鑽不出去,就是煩惱還背著很多。現在大家煩惱放下了, 真正安然出火宅了,大家平安、自在。不論是大、小乘的學者, 都已經在安然的地方,在佛法中精進。所以這種『包容大地最祥和』 的境界,若是這樣,佛陀會安心,就像長者歡喜踊躍。
總而言之,學佛,我們真的要法入心,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 所以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