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4日】欲令眾生得安穩

Community:
Branch:

『不忍眾生苦,得自在安穩樂;不為四顛倒暴風所動,名穩;諸善念增長,眾生解苦得樂;三乘受法子,覺有情分佛憂。』

 
『不忍眾生苦,得自在安穩樂』。佛陀早已解脫了世間一切種種苦,但是為了眾生苦,佛陀不忍心,還是隨順眾生,倒駕慈航,來來回回。同樣在這個人間生、老、病、死,用這樣身形來施教,無非就是要示範讓眾生瞭解,苦難中,我們可以自在、不受生死煩惱所苦。
 
佛陀本來不必再來人間,是為眾生而來人間。這是佛陀不忍眾生在受苦,而自己得自在、受安穩的快樂,佛陀不忍,所以他才要再來人間。
 
『不為四顛倒暴風所動,名穩』。我們眾生就是因為有顛倒,才會惹起了暴風來動搖,讓我們不安穩。是什麼讓我們顛倒呢?那就是誤認世間為『常樂我淨』。
 
世間無常,凡夫卻以為是『常』。世間的形象,哪一項是常住?一切器世間無住相。從觀察自己的身體,我們就知道。幾年前頭髮都是黑的,不知頭髮什麼時候白了?幾天前才剪的指甲,怎麼又長了?我們不知。這就是『無常』,在行蘊中。人的身體是這樣,器世間一切的東西,哪一項不是『無常』呢?凡夫卻以為有『常』,所以這樣佔有、貪著等等,造作種種的業力。世間是苦,凡夫以為是『樂』。
 
凡夫對這些境界心生執著,而起了四種顛倒──無常以為常、無樂以為樂、無我以為有我、不淨以為淨。

 
⊙四倒:無常為常,無樂為樂,無我為我,不淨為淨。

 
有了這四種顛倒,無明暴風就動了,哪有辦法安穩下來呢?所以說,我們要『不為四顛倒暴風所動』,不要被這『四顛倒』的暴風、無明所搖動,這樣我們就能安穩。這必定要去除了這四種顛倒,回歸覺悟的常、樂、我、淨;回歸永恆真如本性,不受煩惱擾動身心;回歸大我與宇宙會合在一起;回歸到智慧覺海,體會一切;回歸到清淨無染、靜寂的境界。這樣就叫做安穩了。
 
『諸善念增長,眾生解苦得樂』。我們若能不受這『四顛倒』動搖,自然就能行善、造福、結好緣,真正入人群中去為人付出。這種『諸善念增長,眾生解苦得樂』,使眾生都可以和我們一樣,不受『四顛倒』動搖,很安穩自在。我們有這樣的心得,也可以與眾生分享,這種『解苦得樂』。解開了煩惱、雜念等等的苦,看開了人世間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蘊熾盛等八苦,完全去除,就能夠得到『解苦得樂』。
 
『三乘受法的法子,覺有情分佛憂』。三乘,就是已經聽聞佛法的人。不論你現在初學,聽佛法也要用心接受。或者是佛法已經瞭解了,『一切唯心造』,將自己的心照顧好,不要去惹是生非,來成煩惱、執著。這樣把心顧好,才能再進一步往菩提覺道,覺有情者,自覺、覺他,入人群中去度化眾生。若能夠這樣,就是替佛陀分憂了。
 
佛陀來人間為一大事因緣,辛辛苦苦,無非就是要眾生人人能夠體會、覺悟,能夠真正入人群中轉法輪,輾轉相度。這是佛陀的期待。不過,我們人人要懂得把握時間,現在若沒有及時信受佛法,到底要等什麼時候呢?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在摩竭陀國的時候,有一位遠途而來,新出家的年輕比丘,他想要來請示佛法,但是路途遙遠,他一路走來,營養失調,就在城外病倒了。可是這位比丘一心精進,就是要到佛前聽聞佛法。這個消息被跟隨佛陀身邊的比丘聽到了,趕緊回到精舍,求請佛陀能去看看他。佛陀就在那天的黃昏來到城外,到那位客僧所安住的地方去探望,果然,這位年輕的比丘病得很重。
 
年輕的比丘聽說佛陀來了,掙扎著想要起身,佛陀趕緊制止他:『請安住,不必動。』讓這位年輕的比丘很感動。佛陀就問他:『現在身體如何?還堪得忍耐嗎?』這位年輕的比丘就說:『一天比一天更加難受,實在是不堪忍耐。』佛陀又問:『那你有什麼樣的後悔嗎?』這年輕的比丘回答:『確實,佛陀,我有後悔。』
 
佛陀就問:『你有什麼後悔呢?』他說:『我這麼年輕,聽聞了佛法,發心出家,但是離佛那麼遙遠,一心一志希望能前來親近佛陀,聽聞佛陀開示。如今心願尚未達成,就這樣病倒了,所以我懊惱。』佛陀就說:『來,你且安心。我先問你,你的眼根接觸到外面,是不是生起了眼識?』
 
『是啊,佛陀,外面的境界就是因為我的眼根去接觸,所以外面的『色』入我的心來。』佛陀就說:『假如你沒有眼根,這樣與外面的是不是有隔絕?』『是啊,我若沒有眼根,和外面的就隔絕了。』佛陀就說:『有眼根,若沒有眼識,有辦法分別外面的境界嗎?』『是啊,佛陀,有眼根,若沒有眼識,就不會緣外面的境界。』
 
佛陀就說:『是,若沒有眼根緣外面的境界,就沒有煩惱。因為眼根接觸到外面的塵境,匯納了種種形形色色入眼識,讓我們的心擾動。其實,不只是眼識,耳、鼻、舌、身,全都是有根與外面的塵互相接觸,才有受、想、行、識。這個道理你瞭解嗎?』
 
年輕的比丘忽然間好像覺悟了,『是啊,佛陀,我瞭解了,就是因為眼、耳、鼻、舌、身緣著外面的境界,匯入了這個意,這個意擾動了我所有的識,所以造作了種種煩惱的因緣。就是來自於五根、五塵、五識,才會讓我身心起了顛倒、動亂、煩惱的心。』佛陀帶著微笑,就向比丘說:『安心吧,你已經瞭解了。』比丘也會心一笑,佛陀就這樣離開了。
 
比丘目送佛陀離開,眼睛閉起來就往生了。後來這個消息又傳到佛陀的地方,比丘向佛陀說:『佛陀,那位青年比丘,從佛陀離開之後,他就往生了,但是聽說非常的安詳。』佛陀就說:『是啊,他已經身心入寂靜的境界了,是一位不可多得利根上智的人。』
 
我們是不是有同樣的利根呢?佛陀的三乘弟子,分別是上根機、中根機、下根機,不過,他有因緣接觸佛法,五趣雜居的眾生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不論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是不是有因緣接觸佛法呢?不一定。但是『三十子』是已經接近佛法了。而能夠接近佛法,是不是上根智來接受呢?要不然,光是聲聞——耳聽、耳聞,卻無法體會,那還是鈍根機。

 
⊙『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三界火宅,這個大火宅裡面的這位長者,已經發現大火從四面起了,所以驚怖。
 
接下來就說,『而作是念』。大長者就是佛,他心裡這樣想:『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其實火還沒有燒起來之前,長者就已經安全在外面了,但是看到房子著火,看到眾生苦,長者就起了悲心。看到這些孩子不能夠很受教,不曉得即時出離,這是讓他很擔憂。

 
⊙謂長者見火焚宅,而自己安然得出於火宅之門,得安隱處。

 
長者已經出大宅的門了,就是安穩,所住的是在安穩樂處,這是佛陀的宮宅。他的心已經在大宇宙間,與器世間一切,完全都脫離,只是覺悟的智慧、悲心,不忍心看到大宅裡面這些孩子與眷屬受苦。無論如何,還是三界導師,對這個大宅的眾生還是很掛心。

 
⊙而長者見諸子戀著於戲樂,苦來逼身,不知遠離遭火燒灼之苦,於是衷心起大悲念。

 
看到大宅裡面的孩子,戀著嬉戲,明明火已經燒起來,這些孩子還在那裡玩,『苦來逼身,不知遠離遭火燒灼之苦』,因此從內心生起了大悲念。

 
⊙明如來悲智明鑑眾生為五濁、八苦之所迫逼,如火焚燒猶戀著不離,父視子而起悲念應機救拔。

 
這就是表示如來悲智明鑑眾生被五濁、八苦所迫逼,就像火在燒,還戀著不離。譬喻一位父親看到孩子還在那裡貪戀,還在那裡放蕩遊戲,不忍心,所以就開始應機救拔,開始設法將他們一一救拔出來。
 
我們應該都要很清楚,佛陀已經是究竟住於常寂光土,那是已經取入涅槃了。在他自己的境界裡,既然能夠安然自在,沒有受這些煩惱所困擾,所以他不驚、不怖。

 
⊙然佛究竟住寂光地,不為煩惱之火所灼,更何驚怖之有。

 
佛陀卻是為眾生而驚怖,為了眾生的善一直減少,惡一直增加,這是大覺者的擔憂、驚怖。若是對他自己,是已經安然自在了。所以,『佛以苦眾生苦,樂眾生樂』,看到眾生快樂,佛歡喜;看到眾生受苦,佛悲。所以佛陀就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是大慈悲父,這就是譬喻『長者為諸子而驚怖』,是為這些孩子而驚而怖,這就是長者的大慈悲。
 
各位,學佛,總是要真真正正體會佛陀的心懷。佛陀用種種方法,讓我們知道無常,讓我們知道是苦,讓我們知道是空、是無我。用種種的方法,用方便法,這樣一一教化我們,最後回歸於一實相的真理,那就是人人可成佛,人人回歸如來本性。我們應該要去體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