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轄 愛護腎臟健康講座

慢性腎病的高風險群,包括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年齡50歲以上、吸煙者或者家族有腎臟病歷的人。【攝影者:林兆南】

Community:
Branch:

慢性腎病的高風險群,包括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年齡50歲以上、吸煙者或者家族有腎臟病歷的人。【攝影者:林兆南】

為配合世界腎臟日(每年三月第二個星期四),佛教慈濟基金會馬來西亞分會人醫會團隊來到峇株巴轄,為當地鄉親宣導,愛護與認識我們的腎臟。這場健康講座一共有40位大德與28位志工出席。主講人-張美玲護理人員,是位已有二十四年豐富經驗的護理專員。她在2005年第一次參與慈濟人醫會義診活動后,深受感動,毅然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張師姊現任慈濟檳城洗腎中心的護理指導,為慈濟醫療志業盡一份心力。

每年三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宗旨在於讓大眾對腎臟以及相關心血管疾病有所醒覺。並著重在慢性腎髒病的早期檢測和預防。這是全球人民對整體健康的的迫切需求。

2006年開始,每年世界腎臟日都有一個主題。今年的主題為”全民腎康,全城響應”。

人體內的腎臟,位於後腰部的肋骨緣下面,外形像蠶豆,大小如拳頭。腎臟的功能,在於清除體內代謝廢物和多餘的水分,將它過濾形成尿液排出體外。腎臟同時也維持人體的電解質,讓酸堿度平衡。它也分泌腎素,控制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以便製造紅血球,活化維生素D維持骨質密度與健康。而慢性腎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 是指腎功能在數個月或者數年間逐漸喪失。

腎臟大約有一百萬個微小的過濾器,稱為腎元。如果腎元損壞,就會停止工作,而健康的腎元可以負擔其他腎元損壞的工作,如果腎元的損壞一直持續,到一定程度后,剩下的腎元便再也不能過濾血液,就被稱為腎衰竭。

張師姊表示,罹患慢性腎病者,不會有任何症状。如果越早發現,就越有機會接受適當治療,可延緩腎功能的衰退,並減少因腎病引起的心血管併發症。

什麼人最有可能會患上慢性腎病?張師姊表示,其高風險群包括有高血壓或高膽固醇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年齡50歲以上、吸煙者或者家族有腎臟病歷的人。

我們要從何得知自己是否患上腎臟病?常見的檢驗項目有驗血、驗尿和X光檢查。檢查結果在用一個數學方程式去推算腎小球的過濾率,而這個過濾率還需考量性別、年齡,就能知道是否患上慢性腎臟病。

張師姊表示,慢性腎臟病有五個階段,主要是依據腎小球過濾率。第一期的過濾率多過90,第二期過濾率為60-89。被診斷為第一或第二期的人必須注意糖尿病及高血壓,控制飲食,每半年做腎功能檢查,便能穩住腎功能。第三期為中度慢性腎衰竭,過濾率為30-59,患者必須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減緩惡化。而第四期的過濾率為15-29,稱為重度慢性腎衰竭;過濾率少過15則為第五期,末期腎臟病。

張師姊也勸請大德們如被診斷患上第二期或第三期的腎病,應該乖乖配合醫生的治療,千萬不要胡亂聽信民間療法或庸醫妙方。因為它可能更快惡化自己的腎臟病。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張師姊也提出了預防慢性腎臟病的黃金法則:
1)多喝水,平均一天要喝8杯水(200ml)。當然它不包括咖啡或茶。
2)均衡健康的飲食,少鹽,少糖。
3)多運動,控制體重
4)監察血壓。正常血壓為120/80,因為它也是腎病常見原因之一。
5)不要吸煙,因為吸煙會減慢血液流向腎臟的速度,因此損害了腎臟的正常過濾率。
6)保持并控制血糖
7)減少攝取加工食品
8)不要長期服用不需醫生處方的藥物,如經常服用會導致腎臟損傷。

有位大德向張師姊作出諮詢,腎臟移植在馬來西亞是否合法?張師姊表示如果捐獻者是親屬或夫妻關係,那移植手術是合法的;非親屬就不行。而那些持有同意器官捐贈的往生者的家屬也必須同意往生者器官捐贈,才能進行腎臟移植手術。同為張美玲師姊的同事-李妙紅師姊也補充說,患者腎臟移植成功后,免疫力會大不如前,他必須減少到人群多又複雜的地方去。同時也必須非常的照顧自己的生活作息與飲食健康。

也有大德提問有關腎結石與腎臟病的關係。張師姊和李師姊表示,腎結石也是導致腎損傷的原因之一。因為石頭阻擋了腎功能。而醫生們會依據腎石頭的大小來處方,破石。可是它還有可能性再患上腎結石。腎結石經常是沒症狀的,因此也常被人忽略。但是當結石掉落到輸尿管時,會引劇痛,而往急診求助。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的,就是如果疼痛的感覺消失了,不要誤以為結石好了而無需就醫。

講座會的最後張師姊非常感恩有此機會與峇株巴轄的大德們結下良緣,宣導保護腎臟的重要性。

 

志工們在會所樓下接迎大德們的到來。【攝影者:林兆南】 張美玲與大德們互動,解答疑問。【攝影者:林兆南】 預防慢性腎臟病的方法,就是要培養正常,健康的飲食和作息。【攝影者:林兆南】 人醫會團隊的李妙紅護理人員,在會上也補充說,患者腎臟移植成功后,免疫力會大不如前,他必須減少到人群多又複雜的地方。【攝影者:林兆南】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