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天長地久有法則,體解蘊行真諦理,智慧海藏無量義, 微渧先墮淹欲塵』。
『天長地久有法則』。『天長』,以佛經的解釋,時間很長, 不是凡夫智力有辦法測量的數字。『地久』,到底大地來自何時? 雖然現在的科學家一直探究這片大地、 這顆地球到底是幾十億萬年前誕生?我想,這都不是很重要。 最重要的,我們要知道天長地久一定有法則, 這個法則與人的規則應該是共同一體,只是長久的差別。
人生,小乾坤的時間短暫,端看眾生的業力。天人,除了忉利天, 還有兜率天、他化自在天,還有很多很多『天』。
與地球同在一個太陽系的行星,距離的軌道不同, 也有繞太陽公轉一次就是地球一百六十多年; 這只是在一個大宇宙的一個小角落而已。不同的星球有不同的時間, 何況大宇宙的空間那麼大,無量數的太陽系,無量數的世界。
佛陀的智慧已經體解大道。各個的世界, 我們光說距離人間最近的四天王天,它的一天是人間的五十年, 忉利天的一天則是人間的一百年。當然還有其他的世界,它的年、 時間與我們絕對是不同。
例如同樣在太陽系的水星,繞著太陽公轉一圈,才八十八天而已, 也有二百四十多天,地球則是三百六十五天, 是排在第三長的公轉週期。這樣離太陽愈遠, 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就愈長;這些行星在它的軌道上轉, 絕對不能亂了次序,這樣才能天地平安。
我們常常說要用很感恩的心。抬頭看天,若能夠風雨順調, 對大地就有利益;因為四大調和,大地平安,就能五穀雜糧豐富, 滋養天地萬物。所以我們應該敬天愛地。
佛陀來人間,無非是要開啟我們的智慧,每天的生活不是為三餐、 為享受,懵懵懂懂過日子。所以,你們坐在我的對面, 看到我背後的牆面(編按:主堂宇宙弧牆),有一片的天空, 那是宇宙的一角,是太陽系的行星。這無非是要讓大家明白, 我們日日面對宇宙,智慧海藏應該打開,不要只是在自己周遭的人、 事、物,執著這個我愛、那個我貪。那種小情小愛, 在腦海裡糾纏著,那是苦不堪啊!
所以我們必定要『體解蘊行』。蘊行,在天體間有行星繞著太陽, 在我們身體上也有自然法則,生、老、病、 死是每個人生理上的新陳代謝,這也是一種蘊行。
『蘊』,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都在『行』中;這個『 行』字是這麼的微細。我們看到形形色色的花草,現在看起來很美, 明天、後天,三五天後,再看到已經是枯萎了、凋謝了。花容變色, 不是三五天後的事情,而是當下就在行蘊中漸漸地凋謝。
所以,行蘊在我們生理的新陳代謝中。但是,有一樣東西是永遠的, 不增不減,我們要趕快找到,那就是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是永遠存在,不受行蘊所控制,它是無始無終, 是人人本具。所以,『體解行蘊真諦理』,這個諦理, 我們應該趕緊納入智慧海藏。
釋迦佛覺悟是經過了累生累世、累劫,生生世世地學; 在每一尊佛的道場中『學而時習』,入人群中行菩薩道。人間, 形形色色的人類,各種膚色不同,各人的想法也不同, 造作不同的業。觀念、思想,不斷隨著外面的境界, 受盡了煩惱折磨,這都在行蘊中。
這個行蘊的歸納就是在『識』。我們還在凡夫識之中,在六識分別、 在七識思量、由第八識收藏起來,『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諸佛菩薩的心境,真的是用很長、很長的時間不斷的學。 倒駕慈航再來人間,看眾生的行蘊,已經慢慢體會真理,所以『 智慧海藏』,將心與天體合一,瞭解了人間事,看了人間的法則, 就是這樣充滿了煩惱,隨著生滅、隨著生死。
每一次若說:『師父,我年紀大了。』『自然法則。』『師父, 我生病。』『自然法則啊。』『師父,我的人生……』『 自然法則啊!也是無可奈何。』要瞭解自然的法則,這就是『 智慧海藏』,有很多我們還要學的。希望我們所學的, 能夠回歸到智慧海藏,納入腦海中,回歸無生無滅、 無始無終的真如本性,所以在這裡面含著無量義。
《無量義經》說,『微渧先墮,以淹欲塵。』人人的心不調和, 乾旱了,無明風一吹,風沙就漫天飛颺。所以, 佛陀的法需要在人間,哪怕是一點一滴,都是微渧先墮, 像那一點一點的雨露在天地之間,雖然地上有風沙,有了法水濕潤, 就不會被微微一陣無明風,就揚起風沙。 我們現在學佛就如大地的乾燥,要趕快敞開心胸接受法水, 雖然只是微微的露水,對我們也很有用。
各位,『天長地久有法則,體解蘊行真諦理』,我們要好好去體解, 這個行蘊,集了多少的煩惱,在破壞我們的人生、天地。 我們若不去瞭解,不及時把握,永遠都是一陣無明風吹來, 就沙塵漫天,看不到前途,未來是要往哪裡去?要從哪裡來?
經典裡有一則故事:佛陀在王舍城講經時,看到邊緣的地方, 一位老比丘聽經打瞌睡,腳伸得長長的。佛陀很感慨啊! 再看到另一個角落,比較靠近佛的一個七八歲小沙彌,坐得很端正, 很用心在聽法。
佛陀看到,話機一轉就說:『諸比丘,你們有看到嗎? 那位老比丘雖然在道場裡聽法,其實他的心正與龍蛇糾纏中。 看看這個孩子,現在他體會「四諦法」,行在「四正勤」中, 所以這個孩子已經道心成就。』這是短短的一個故事, 是佛陀講經時的應境說法。
所以我們要瞭解,天長地久,到底法有多少?其實, 在我們的身邊無不都是受法者,無不都是懈怠者, 我們的心境都不同。有的人很認真,聽了之後,法入心; 有的看來是認真聽法,但是心境的行蘊又是如何? 是不是執著煩惱而在那個行蘊中打轉呢?這是大家要自我反觀自性。
前面經文說,『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這是佛陀說過的法。
接下來經文,『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 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看本文,好像很瞭解。佛陀過去用譬喻言辭、方便來說法, 現在雖然回歸一乘法,也已經有不少人在這法華會上體解大道, 不過,人人的根機還未整齊,所以還有人不太瞭解,還是要再用心。
就像舍利弗是從因緣入道。還記得舍利弗如何進來僧團嗎? 是因為馬勝比丘,他請教馬勝比丘:『到底您的師父是怎麼教導您? 能有這麼莊嚴的形態,讓我們看了就很歡喜?』馬勝比丘回答什麼, 你們記得嗎?『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世間的事,所有的法,都是一切因緣生, 一切因緣滅,佛陀的道理如何來滅這個已生的煩惱呢?舍利弗就是『 因緣』二字讓他體悟到,所以舍利弗是因緣入道。
⊙舍利弗從因緣入道,體佛心化法入群,皆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說菩薩法。
『體解佛心化法入群』。佛陀在法華會的宣講,他更能體會佛心, 瞭解佛的心態、瞭解大道理。佛的智慧海藏, 無不是希望人人能夠體悟這個真理。不過眾生凡夫根機鈍劣, 一定要用很長久的時間。
『皆以種種因緣』。佛所說的種種因緣,舍利弗體悟了。 講因緣是不是就能瞭解?在因緣中也要用種種的譬喻、言辭。 對老人要說老人聽得懂的話。老人經歷過很多世事風霜, 所以必定要應老人的根機,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譬喻你的孩子、 你的媳婦,譬喻……很多,借重他的人生經歷。 若是對孩子說法就不同了,所以老、中、少全都要用智慧對待。
佛陀三根普被,同樣的道理,卻用不同的境界來譬喻,說菩薩法。 菩薩法就是行善法、去惡法。因為這是人間,在人間說人間法, 從人間法體會如何脫離人間種種煩惱的道理,叫做出世間法。 人人行在菩薩道中,這叫做一乘法。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