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法入心中信願行,信心深植志堅定,默契真如微妙法, 得佛法分轉法輪。』
各位,學佛、聞法要常常用心自己省思:法到底有沒有入心? 法既入心,有沒有建立堅固的信心?有發心、立願了嗎? 若是有立願,是不是有身體力行呢?這是很重要。學法, 總是法不入心,那到底在學什麼呢?所以我們必定要法入心。
『信』很重要,信心要深植。信根若沒有落土、伸根, 這棵菩提樹不會長大;即使長大了,根若沒有伸出去, 也很擔心風來樹就倒。所以,信根很重要。
信心深植,我們的志願就能很堅定,不會受到外面種種的境界誘惑, 因為我們的心已經『默契真如』,對真如的微妙法終於瞭解了。 所以,我們若相信,就能夠『得佛法分轉法輪』。
『得佛法分』,能將佛陀甚深微妙的道理真正入心。 我們在人間如何看待人間事、物的道理?不論是處世、出世, 一切事有事的理,一切物有物的道理,以及人的心理等等。 擁有智慧,就能夠完全瞭解這些有形、無形的微妙道理,這叫做『 得佛法分』。
學法必定要能深入我們的心,這種覺悟的道理已能入心, 將來就能夠轉法輪。只要我們瞭解的道理, 用好的方法去和別人分享,這都叫做『轉法輪』。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這是前段的經文。
舍利弗既然安心了,也開始接受法了,所以有了傳承的信心, 佛陀開始接近舍利弗,說:『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時間很長,要有耐心,讓這個法能夠法脈相傳。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若干』就是沒有限量;『千萬億』 是指數量很多,表示人人本具佛性。我們的人生, 若能夠時時都有感恩心、時時有尊重心、時時為眾生服務, 懷著真誠的愛,人人無不都是佛,要結很多很多的眾生緣來『 奉持正法』。
『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現在面對的每一個人, 都是我們開始要供養的(未來佛), 我們要將正法輪轉入人人的心輪,這是我們立即能做的事情。 這種的行,不困難吧!與眾生結好緣,為眾生而付出, 是我們現在都做得到的,這樣也是修行。
接下來的經文,『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將來舍利弗若成佛,過無量億劫的時間,很長久的時間, 與眾生結緣得很圓滿,那時候他就能夠成佛,號為『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同樣是十號具足。
⊙佛陀稱舍利弗於未來世既經迴小向大,決趨大乘,將來必當作佛, 故此時即為授記也。號曰華光如來。
過去的舍利弗執著偏空,法尚未很圓滿,所以叫做小乘法。 現在開始,舍利弗的心已經迴小向大,決定走向大乘, 未來一定能夠成佛。這個時候,佛陀不僅向舍利弗授記, 並且說出他未來成佛的號,叫做『華光如來』。
⊙如來者,真如也。謂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
『如來』就是真如,是乘真如理而來。我們人人都本具真如的佛性, 若能夠將真如之理入我們的心,再對人間眾生起度化之行;( 也就是)如來的真理,人人本具的佛性,與宇宙天體合一, 一切的道理都清楚了,再從此為起點,回歸娑婆,這都叫做如來。 就是『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
『因』,是指我們內心的真如本性。真正的如來, 要從因到果才能夠成正覺;必須一路這樣修行過來, 才能夠圓滿佛果。
雖然佛的因──種子,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一直到果的過程, 要看各人的無明是輕或重,造業是輕或重。若是造業輕、無明少, 時間就會較短,同樣還是要立信願行。信、願、 行能夠生生世世累積起來,這樣時間就會較短。若是煩惱重、 造業多,反反覆覆。聞法,聽進去卻漏失掉,重新再聽, 再次發心立願,被外面的境界一影響,又退失道心,再起無明, 再造業,重重複複,這樣時間就會很長。所以, 從因到果這段的時間,要看人人是不是法入心之後道心堅固, 能夠開始信、願、行,精進修行。
成佛有先後,雖然一開始是同時發心修行,但是成佛有先、有後。 大家曾聽過,釋迦佛與彌勒菩薩,他們同時修行, 現在釋迦佛已經在人間成佛了,彌勒菩薩還有很長久的時間。 這無非是釋迦佛的眾生緣圓滿了,提前成佛。
由此就能瞭解,原來修行的因──真如的本性,既然啟發了, 我們必定要入人群中結好緣,拔人生的苦難,教化真理, 讓人人將內心的煩惱去除,將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智慧展現出來。 這叫做心靈的財富,用之不盡;這是智慧,能夠解開世間的煩惱, 能夠幫助人人脫離人間的苦難。這就是結眾生緣,這就是『真如』。
接下來,『應供』。『應供』是清淨的福田,應該受物供養,叫做『 應供』。
其實佛陀在世時,他為了帶動僧團去除貢高驕傲、生活上的享受, 這種過去的習氣,所以佛陀領導大眾托缽、化緣, 無非是要降伏人人心中的煩惱。
在佛的僧團中,四姓階級的人都有,有貴族、有賤族, 也有其他的宗教,如婆羅門梵志等等都來皈依佛法。 若大家能夠降伏過去的習氣——對貴族是降伏享受、貢高、驕傲; 對其他的宗教是降伏過去的邪思、邪見;對以前身為奴隸、 賤民的人,也要將自卑感去除。
僧團之中,是人人平等、慈悲等觀,培養人人的慈悲心, 人人的心都要清淨,沒有自卑、沒有邪見、沒有疑慢、沒有貢高、 懷疑的心態。這樣心田完全清淨,人人的心中就是一片福田。修行, 將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畝心田,要好好耕耘,令它沒有雜草、 沒有亂石。心田若能耕耘得好,眾生每一粒的種子落在這個田地, 就會有所收穫,所以叫做『福田僧』。在這幾十年間, 佛陀一直帶著大家入人群中化緣。要化緣的人,心要清淨,這叫做『 福田僧』。
有修行的人,才能堪得起受人供養。來供養的人, 看到出家人這樣的修行,心起了歡喜、起了信心,再由僧眾, 或是佛陀,親自向他們說法,這樣供養的人就有福,所以這樣叫做『 福田僧』。大家要很清楚,真正心清淨了,才叫做『福田僧』。 我們的心若全是雜草,都是雜念,與世俗人一樣貪、瞋、癡、 驕傲或是懷疑,心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豈能稱為『福田僧』? 所以大家要常常謹記修行者的本分。
我們要入人群,或是攝受人群,來到道場時,感覺這個道場有道氣, 這個道氣就在僧團群眾中,讓人看了心生歡喜,進而信仰、受持, 這樣也是在耕耘福田。所以,叢林也就是福田,因為讓人看了歡喜、 起信心,懂得要修行,起了恭敬的心,以敬供養。
供養有三種:一種是物質的供養,一種是恭敬的供養, 一種是行的供養。物質的供養,是指佛陀在世,沿門化緣托缽, 這是有形的物質。甚至在《法華經》
也有說建塔、造廟,是將佛法的形象留下來。這是預計未來, 佛陀若不在世時,見像能起恭敬的心,這叫做『敬的供養』, 入寺院起恭敬的心也是屬於敬的供養。
最重要的是『行供養』。行,就是法聽入心,然後法在我們的行中, 依照法的規則而身體力行,入人群去轉法輪, 讓佛陀的正法常住人間,這叫做『行的供養』。
修福田僧,心地要很清淨,不為物欲誘引。弘揚佛法, 不是為了要接受『物質的供養』,也不只是接受『敬的供養』, 最重要的是希望眾生能夠『行的供養』,就是身體力行。( 修行者的)心納入正法,再將正法輸送、輪轉給眾生; 眾生的心輪轉,正法在眾生的心中,這樣佛法才能普遍在人間。
不只是出家人能弘法,在家居士若能正法入心,也是在度眾生。 維摩詰居士不就是智慧很高,佛陀說一,他能夠知十; 對佛所說的道理,他接受之後,能夠『一理通,萬理徹』,一而百、 百而千的讓慧命一直增長。維摩詰居士受人恭敬, 正是因為他對佛法的透徹。
但是出家修行,不能因為聽法瞭解了,就起貢高的心。『應供』, 是將這些心態──貢高、驕傲、貪、瞋、癡、慢、疑, 完全要很清淨,才是堪得受人供養的『福田僧』;是『福田清淨, 應受物供,故名應供』。
『物供』,是為了要人人的心清淨、平等,家家戶戶去化緣、托缽, 去化這個『物』來供應生活所需,這樣叫做『應供』,應該受供養。 應該受供養,就要心清淨,否則『三心未了,滴水難消』啊! 所以我們要知道,三心:貪、瞋、癡,要完全去除, 才值得人家供養。
供養有三種,最重要是在僧團中要成為『福田僧』, 讓大眾來到叢林能心生恭敬,對三寶產生『敬的供養』, 我們要用法,讓他對法能夠接受,讓他也能做到『行的供養』, 這才是現在真正需要提倡的『應供道場』。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