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執偏空,守己獨善;今明佛,逐機說法。用妙權,是己不解; 行大道,弘大乘法。』
我們學法要學中道,若是一念偏差的執空、執有,這都是獨善其身, 容易生起偏邪煩惱,所以我們必定要方向正確。
舍利弗已經瞭解了佛陀過去的四十多年間都是隨機說法, 什麼樣的根機,佛陀就慈悲的應機逗教。 雖然舍利弗是僧團中智慧第一,過去跟隨佛陀身邊的時間也很長, 但是還不很了解佛陀內心的本懷。一聽到佛陀解釋的道理, 他就開始執著在修自己的清淨行,不希望在世間攀緣。
現在呢?現在已經知道了。舍利弗來到法華會, 經過了佛陀一次再一次不斷讚歎大乘微妙的真實法, 他終於了解佛陀是用妙權。『妙』就是真諦道理。 將真諦道理設權巧方便的譬喻言教,隨機化度。 這是舍利弗過去所不了解的事情,現在已經知道了: 原來是自己不了解,不是佛有偏心。
因為前面的經文說,舍利弗很後悔或是懊惱, 現在知道佛陀是用妙權,適應眾生的根機而說法, 是自己不了解佛陀的教化,原來就是希望人人行大道,弘大乘法; 這才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要讓世間人人都能夠普遍了解── 人人本具佛性。
確實,人人本具佛性是不分老少。其實,我們的年紀有多少, 和佛性沒有關係,能夠了解的人,即使年紀小小也能一聞千悟, 而年紀很大卻千聞不得一悟的人也很多。
例如問門內修行的人,習氣是不是有改善或去除呢? 有時候也發現是難啊!『有聽法嗎?』『有啊』,『那怎麼還沒改? 』『我盡量』。到底有多久的時間,可以讓我們『盡量』 的慢慢來呢?我們應該將佛法即刻入心,修行必須令法入心, 將修養表達在行為裡。有些人哪怕是聽很多法在內心,問他:『 記得嗎?』『記得』,但是行為和法好像兩相違背。若是這樣, 即使年紀增長,也聽更多的法了,同樣是『無法度』──『法』 沒辦法度入他的心。
所以在前一段經文,舍利弗說:『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舍利弗追隨佛陀已經數十年了,就是因為執著在偏空小法、 獨善其身。一直到佛陀(在法華會上)打開了他的心門, 佛陀暢演了想要說的法,就是一乘實相的法。
『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一開始,舍利弗的心還有懷疑, 經常日夜思考,想要問『是事』,是什麼事呢? 就是一乘實相的大法這件事。我到底有失去成佛的本質嗎? 我能夠成佛嗎?別人在受記了,我也能夠成佛嗎? 這是舍利弗內心懷著疑問。
所以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
對照前段經文是:『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現在說,常常看到佛陀在稱讚諸菩薩,因為這樣,我日夜捫心籌量, 忖量自己:『到底我能受到佛的授記嗎?我是不是能夠行菩薩道了? 我將來是不是也會成佛呢?』這是舍利弗聽聞大法之後, 內心的躊躇、懷疑。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而我又常見世尊,稱讚菩薩, 濟眾之大乘法。以是故,我日夜籌量於是事。
佛陀常常稱讚說:『這些菩薩能夠入人群,能救濟眾生, 這是大乘法。』佛陀一直對這些菩薩的稱讚。
『以是故,我日夜籌量於是事』。因為這樣,我才會日夜在想:『 世尊一直稱讚能夠入人群中,去幫助人的人,叫做菩薩, 這是入佛的心懷,了解佛陀所說的法,也是佛陀所讚歎。 難道我每天在佛的身邊而不了解嗎?』這是他在籌量, 所以才會時常日夜不斷的反省、思考這件事情。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是常時於日夜省思,昔日自滯小果, 以為自足之執,而今方知,昔日所證是有餘涅槃。
『昔日自滯小果』。過去自己停滯在所證得的小果裡。 舍利弗過去就是執在偏空、執在小果、獨善其身, 以為這樣就已經滿足了。
『而今方知,昔日所證是有餘涅槃』。但是現在已經明白, 過去所了解的法,只知道心要保持清淨, 不知道入人群中如何不受人群的濁氣所污染,他還不了解。 所以他停滯在清淨、寂靜的世界,只是這樣的心靈世界。
⊙如今始聞佛正直捨方便,開闡人人可成佛, 自慶自己亦能成佛之辭。省思昔日自滯小果,自足之執。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
『如今始聞佛正直捨方便』。到現在這個時候才知道, 佛陀開宗明義讓大家知道,並且公開向大家說:『從今天開始, 已經正直捨方便。』真真正正直接將過去所說的法,要向你們說:『 那個法還未圓滿、還有空間,還有更圓滿的真實法。』
到這時候才了解佛陀現在是開闡著人人可成佛的道理, 自己這時候才歡喜:原來我也能成佛。過去的懷疑, 現在慢慢不斷地反省,不斷地思考, 終於了解佛陀所讚歎菩薩的道理,所以人人平等, 只要自己有辦法向前前進,同樣能夠入菩薩道。
這個『省思』就是反省。不斷思惟,反省過去一直停滯在小果裡, 以為這樣是圓滿了,所以很滿足。這叫做執著,也就是『所知障』。 以為自己知道很多,而不曉得知道的以外, 還有無量圓融的一乘實相大法。他以為自己全都知道,知道很多, 這樣是自障,也是一種執著,這種叫做『所知障』。
因此,經文中說:『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就是思惟這些事。 這個『如是事』是指什麼?就是成佛的事情。『我修行這麼久了, 我有可能成佛嗎?』還是不斷的在思惟。
⊙如是事:指成佛。心境寂然,瞬時大覺與宇宙會合,大法入心, 心包太虛。
『心境寂然,瞬時大覺與宇宙會合』,這個宇宙的大法會合入心, 瞬時之間,心包太虛。成佛其實是在瞬息之間, 將內心的清淨覺性與宇宙的大法會合起來, 讓這念心的覺性完全開啟在宇宙之間。這就是『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就是在我們心靈腦海中,『法』的智慧大海, 這就是成佛。
舍利弗所了解的只是人間的種種法,就像如何淨心等等。 經過了聲音、入耳、體會,這是聲聞所了解的佛陀, 在人間說人間法。要如何脫離人間的欲?貪、瞋、癡、驕慢、懷疑, 是不是完全去除了?能夠無欲,能夠不瞋,能夠無癡, 但是舍利弗驕傲的心還未盡除。因為他以為自己是智慧第一, 已經很滿足了,所以這種驕傲的習氣還是未盡除。
尤其是對人生還有一些懷疑,他還不很透徹了解。不是像佛陀, 這種瞬間的心境寂然,『瞬時大覺與宇宙會合』,就大法入心。 因為還沒有到這樣的境界,所以他還是有懷疑。
⊙舍利弗表明今日之疑,昔日之悔,而今疑悔除斷冰釋。
所以《法華經》裡面,現在在靈山會上,舍利弗慢慢在釋疑,佛陀的法, 漸漸能夠體會、了解,如同這面鏡子,慢慢透徹了鏡子的本質, 展現照耀而不受外面境界所染著,這面心鏡慢慢澄清。
『而今疑悔除斷冰釋』。意思就是說, 學佛必定要將人間法會合到佛法上的道理, 將佛的道理納入我們的心底,還要身體力行,在人間道上, 不斷吸收人間苦的真諦來歷練自己。
『集』這麼多苦,看盡了人間苦相,我們甚至要承擔天下事。 天下事關關的難關,我們有辦法關關過嗎?因為看到人間的苦相, 想要承擔大任,必定要經得起世間的磨練。過去我也常說,『 能受天磨方鐵漢』,能夠承受到天來磨我們, 大自然的境界來磨我們,這樣能夠磨得過,在人群中『 不遭人忌是庸才』。我們在人群中, 經不起種種複雜的煩惱來磨我們的心,反而開始退道心, 這種是庸才,不是真正的材料。
所以『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我們必定要用心承擔。 人生很多的苦難都是一時的匯集,很複雜、很困難,這都叫『集』。 集來了這麼多複雜,尤其是很困難的事情, 我們要如何按照這個道理,能好好理出了明確的道理, 撥開複雜回歸它的道理的通道,能夠往前走,這叫菩薩道。
前面也曾和大家說過了,我們要先鋪人間道, 才有辦法來接上菩提道;能夠接菩提道,已經交接起來, 才能夠入經藏的大意義,那個法我們才能夠承受起來。所以苦、集、 滅、道,這『集』的種種方法,我們要如何把它撥開,這叫做『滅』 。怎麼來的困難、怎麼來的煩惱,我們要一一把它撥開, 能夠很用心處理得妥當,這樣這條道路就很通透了。
各位菩薩,學佛原來就是無分年齡老少,本具清淨如來的本性。 年幼孩子的心更加清淨,他能夠聽聞、見相都歸納於法中,你們想, 這是不是證明八識田中所含藏著的真理?現在我們年紀愈大, 世間的習氣就愈多、煩惱就愈重, 所以我們的真如清淨本性要能夠顯現出來,就比較困難。 這是習氣厚重的關係。否則人人內心所含藏如來清淨的本性, 是人人本具。
所以,希望大家要好好將習氣趕緊去除,能夠『心包太虛, 量周沙界』。讓我們寂然的本性與大宇宙會合,將大法入心, 才能夠『心包太虛』。所以大家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