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昔日疑悔, 今日疑悔盡斷;今日聞法,得領解承擔。』
最近一直在表達舍利弗的心意。舍利弗內心有失落感,後悔、自責, 因為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佛陀來人間的用心良苦,殷殷善誘。 大家的根機智慧,一接觸到法就能夠發心,聞大法、發大心、 立大願、行菩薩道,這是利根大智的人。若是中根機的人, 同樣是聽佛說法,他能理解人生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 生生滅滅都在因緣中,所以體解人生無常,知道要修行。
若是小根機者,能理解世間一切是苦,『苦』是來自於『集』, 集種種無明、煩惱。要解除苦,就要開始用功讓心靜下來,『滅』 去這些無明煩惱。他們的理解只到這裡,還沒有到『 佛道無上誓願成』,聽同樣的法,卻是不一樣的領受。 舍利弗隨佛數十年了,他現在才知道自己停滯在中小根器, 這是讓他最懊惱、自責的事情。
所以『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過去佛陀說法這麼久的時間, 他都沒有將成佛的道理納受進來,也沒有體悟。到了法華會這時候, 才知道過去的錯失,也顯出了今日之得,覺得自己也體會、 理解了這個大法,聽了很歡喜踴躍,得未曾有。
『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自己反省過去對大乘法還有疑, 懷疑自己哪有可能成佛?但是現在,在法華會上聽佛陀這樣說, 原來以自己的根性,也能接受佛的大乘教法,同樣可以入菩提道, 到達成佛的終點。所以今天已經覺悟,心都開解了,『 今日疑悔盡斷』。我現在開始,這些疑全掃除了, 成佛的境界就是這條菩薩的道路,人人都能走得通的路, 現在只缺發大心、立大願而已。所以,今天開始對自己沒有懷疑了, 對佛陀的教法很清楚的納受了。
『今日聞法,得領解承擔』。所以今天已經知道這條菩薩路, 就要承擔起來。承擔什麼呢?聽聞佛所教導廣度眾生的法, 領悟之後就要承擔。
這是在法華會上,舍利弗還是不斷在懺悔, 也不斷表達他過去對佛法沒有即刻體解,後悔過去是空度時日了。
前面的經文說,『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前面是讚歎佛陀修善得福而莊嚴。百善為一福,百福為一莊嚴相, 佛陀已經三十二相具足了,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妙好, 是說明佛陀的形象,從頂到足的『相』都很圓滿。 而且他的語默動靜、舉手投足、開口動舌, 一切形態無不令人看了就歡喜,心就自然想要『皈依』。
『皈』是反黑歸白,願意改掉過去的習氣, 發心立願從此走向善的路。『依』是依靠;依靠佛陀所說的法, 法入我們的心,並化為行動,追隨著佛的芳蹤。 這是從佛陀八十種相好的形象,引起了人人尊重、愛敬,而來皈依。
還有『十八不共法』,這是佛陀的智慧,十八種的功德法, 也是二乘行者尚未徹底開發出來的智慧。這十八種智慧若能會合, 就是成佛了。
《法華經》一直告訴我們,絕對做得到,我們絕對能夠與佛有同等的境界。 舍利弗現在知道了,所以他讚歎佛。『而我皆已失』,『我』 就是舍利弗的自稱,我都還得不到。
再來這段經文就說:『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
看到這段經文,我們能夠體會舍利弗的心境。舍利弗說: 我還未得到這些事情。還沒得到什麼呢?還沒有得到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十八不共法,這些『而我皆已失』,成佛的道理, 我好像都還沒有體會到。這是描述過去。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我舍利弗在僧團裡, 也是時時很精進在修行;不論是打坐、經行, 時時都能夠看到佛在大眾中。
⊙舍利弗言:當我獨處經行時,自省思惟, 曾與諸菩薩共同修佛所說法,每見佛在大眾中說廣大法。
自己若靜下來思惟,就想到佛陀在大眾中說法, 欣慕著佛陀被弟子重重圍繞,大家都很虔誠聽佛說法。 因為佛陀在大眾中說廣大法,所以『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 其實,我也在人群眾中,和菩薩一起聽佛說法,聽同樣的法, 但是菩薩所修的是大乘,而我自己就是停滯在那裡。
舍利弗又想:不論是信受小乘、中乘或大乘, 大家聽佛的同一場說法,各人卻有不同的領解, 但是人人又是同樣的歡喜。佛陀這種圓滿的說法,能夠『 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
⊙佛陀知見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生,施教大乘菩薩道,濟眾利生, 廣饒益眾生。
佛陀施行大教。『大教』是指大乘,就是教菩薩法。 佛陀來人間的目標就是『濟眾利生』,本來的心意就是要說菩薩法, 只是眾生根機不同,無法接受的人還是聽不懂, 只接受到他歡喜的境界而已。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而我等獨於佛福德、智慧,一無所得, 悉由自心欺誑,得於小乘自謂究竟。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誑。』這是舍利弗除了稱讚佛陀, 又說出了一句慨嘆、失落的話。
其實,佛陀一開始就是要教人人成佛之法。 舍利弗他們的見解卻以為佛是佛、菩薩是菩薩,自己將自己隔離了, 對佛陀所說能夠成佛的法,在過程中要行的菩薩道, 他就沒有很用心去領受、體解、實行,所以他才會『失此利』。『 自惟』,自己思惟。靜下來時,自己默默的思惟: 過去的時間都損失了、空過了。
『我為自欺誑』。其實是我自己耽誤了自己,甚至自欺。 我明明就能夠成佛,明明我有力量行菩薩道, 明明我有愛可以度眾生,為什麼將自己矇蔽了呢?對自己是自欺, 也將自己設限在這個地方,隔斷了行菩薩道這段, 發大心的願是他自我隔斷,所以『自欺誑』, 以為自己和佛已經差不了多少,是智慧第一了。所以有這樣的慨嘆。
『我等獨於佛福德、智慧,一無所得』。這個時候瞭解了, 我自己真的於佛的福德、智慧,一無所得。佛陀來來回回在人群中, 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不離開眾生。那種百善而一福, 百福而有莊嚴相,這是佛的福德、智慧。
但是自己呢?這是他現在覺得很慚愧,所以『自惟悉由自心欺誑』。 自己思惟反省,都是被自己的心欺騙了,以為已經接近佛, 但是沒有行過菩薩道,沒修福、沒修德,就是欠缺大乘的智慧。 所以『自惟失此利』,自己思惟這種的福德、智慧,絲毫全無, 現在知道了。
『得於小乘自謂究竟』。得到小乘法以為是究竟解脫, 以為這樣已經足夠了,已經差不多能夠接近佛的境界了。 這是舍利弗很懊惱,所以開始要發大心、立大願、行菩薩道, 才能夠接近佛的境界。
⊙舍利弗自省思惟:我之名已普聞於五天竺,而佛之名聞普遍十方。
印度東、西、南、北、中等五方,稱為五天竺,就是全印度。 舍利弗自己思惟:我已經是全印度都認識的人, 我的名聲已經很普遍了。不過佛陀是『名聞滿十方』,佛陀是覺者, 他的名聲能夠普遍在天下之間,人人皆知。 自己的名字只是全印度的人都知道而已,就認為很滿足了, 也以為自己的德已經足夠了,沒有想到原來佛陀是名聞天下, 普遍十方。
⊙與佛相距無以比倫,故自責自嘆失此利。惟執自善其一己, 佛則廣饒於人天。
現在才知道,與佛陀的距離相差太遠了,『無以比倫』, 如何與佛比較呢?差太多了!差在哪裡呢?差在那段菩薩道。 所以真的差很多,自責、自嘆『失此利』。
過去數十年間,只是執著在『自善』,獨善其身。 佛則是廣饒益人天。佛陀的心就是要利益人天, 包括天地間所有的眾生,連六道眾生都需要佛法普被。
⊙而今深思惟忖,佛心覺性遍太虛空界,忖測己心量知見, 何能比倫!豈佛有欺於我,乃是我咎,不學菩薩,不發大心, 自欺自誑,是我等咎也。
『而今深思惟忖』,今日深深反省,好好的想一想。『 佛心覺性遍太虛空界』,佛陀的心是這麼開闊, 那個覺悟的性普遍在太虛空界,整個宇宙。『忖測己心量知見』, 自己的心量小、知見小,要如何能與佛比呢?
『豈佛有欺於我』,豈是佛欺騙我呢?不是,那是我自己的錯。『 不學菩薩,不發大心,自欺自誑,是我等咎也』。
各位,我們學佛真的要好好用心體會,佛所說的法是平等。 舍利弗現在不斷自責、後悔,也是要留給我們後代的人, 不要那麼自高驕慢,聽法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