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只緣眾生根有利鈍,惑有厚薄修有勤怠,法性平等悟有先後』
修行,要看根機是鈍或利。利的根機,遇到法就能很快覺悟; 若是鈍的根機,即使遇到法也聽不進去,或者聽了不太瞭解。 這要看我們眾生的過去、現在,是不是有那個善根因緣?
外面的緣境,我們若懂得善解,無物不是法,無事不是度。我常說, 人人的身上都是一部經。我們若是煩惱有去除,就能無事不是法; 而若煩惱覆蓋,又是很厚,這樣即使是法也變成煩惱,所以這叫做『 惑』。
我們的無明惑是厚或薄?若很厚,就真的『無法度』, 若是薄薄的煩惱,一點就通,知道人生苦難偏多,我們要自利、 利他。自利就是吸收佛法入心,利他就是把握因緣, 將這個法再去幫助別人。這就是要看我們是不是有辦法修。
修行有勤與怠,若真的要法入心,就要殷勤;若是懈怠, 法即使在周圍,我們也無法接受。所以,本來法性平等, 沒有利鈍的差別,也沒有什麼勤與怠。不過,我們久來的習性, 我們的根機隨著境界薰習。有的人薰習得較淺,那就利根; 薰習的煩惱較深,那就鈍根。所以說,法性本來平等,只是有利鈍、 勤怠,這樣覺悟就有先與後。
其實眾生平等,不分種族,也不分膚色。 看到一段來自南非慈濟人的消息,很感動人! 那些南非本土志工非常精進,他們現在立一個願,就是要做到『 無人不度』,這是他們現在新的願。
那一天,在哈雷史密斯那個地方,向一所小學借用場地。 校方借我們的那間教室,大家趕緊進去貼海報等等,譚居士( 譚德輝)就趕快去找電源、拉電線,他們要PowerPoint( 做簡報)。
這時候大家不敢浪費時間,在外面等的人很多,馬上就位坐下來, 講師立刻就開始說話,大家聽得很歡喜。那時候有人就來通知說:『 隔壁有電源。』很歡喜,大家趕緊將海報收一收, 換到另外一間教室,重新貼上海報,話又開始講了。
講了一段時間,又有人來說:『你們怎麼來這一間? 這間教室十點是借給一個基督教會,他們今天要來這裡講道。』 原來如此!志工們趕緊又撤回原來的教室,還是重新貼海報, 重新開始講話。可是電源還在牽,怎麼試就是不來電。 譚居士趕緊回去他家,去抱一綑電線來。
像這樣,這麼精進,光是一張海報,貼三次、拆二次, 環境是那麼簡陋,不論有電沒電,即使簡報沒畫面,講師也能講話。 看了真的很感動!
我們這邊的話講完了,那邊的佈教也已經到一段落, 志工趕緊過去隔壁校室,看到人未散,慈蒂就主動去跟人家說:『 我也想要和你們分享,我要跟你們分享的是慈濟大愛的故事。』
開始又在那裡,將我們在南非所做的,跨國去莫三比克等等, 很豐富的故事,再提出來說。大家聽得很歡喜。慈蒂就和牧師溝通, 希望牧師能夠加入我們的志工行列。牧師說:『我聽得很感動, 我願意。』所以在那個地方也招了不少的志工。
這邊呢?這邊另外一位志工,她就接下去說她內心的故事, 說她的村莊裡,有一群頑童打破人家的玻璃,大家都跑散了。 她的孩子正好放學回來,走到那個地方,那裡的人將他圍起來, 以為他是打破玻璃的其中一位,所以無緣無故被人打。她很恨、 很怨,所以提出訴訟。
後來是慈濟人來輔導她,用『寬恕』這兩字解開了她的心結, 去撤消了告訴。她邊說邊哭,哭得非常傷心, 聽的人也趕緊來膚慰她,全部聽的人都跟著她哭。像這樣, 兩間教室同時分享,真的做到『無人不度』,就是人人都要度。
你看,法性平等,殷勤精進,而且這些慈濟菩薩,他們利根, 現在已經是人人打開心胸,雖然貧窮的環境沒改變, 不過心境改變了,現在內心很富有,有用不完的法。像這樣, 這就是人間菩薩,這就是人人身上都是一部經。這部經能夠自用, 也能夠用於他人,這就是愛的力量,也就是智慧,叫做悲智雙運。 所以說,眾生的因緣就是這樣。
⊙百善行為一福,百福一莊嚴相,三二個百大福,莊嚴三十二相。
我們昨天說過『百善行為一福』,我們要有百善才成就一個福。『 百福一莊嚴相』,三十二個百福,成就莊嚴三十二相, 你們就知道三十二個百福要行多少的善?
總而言之,讓大家用心去算算看,要累累積積,不只啊! 這只是一個約數。所以希望大家,善,不必算數, 我們總是一念心生,時時都是善,這才是叫做精進。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十力諸解脫』,佛陀、諸菩薩的力量,就是用智慧, 無量數的智慧。所以,名稱是說『十力』,其實『十力』 其中的道理是含天蓋地,很開闊。這是佛陀的智慧。『 共同在一法中』,大家都共在這個法中,但是舍利弗認為: 過去我們都沒有得到,現在看到佛陀成佛之後,莊嚴的形象,『 金色三十二』,又有『十力諸解脫』,還有『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舍利弗說:『這些我都失去了。數十年來,隨著佛陀這樣聽法, 佛陀所說的成佛之道,這個道理我都沒有體會到。 現在才知道這些事情我都還不瞭解,這些成佛的道路, 我也已經離得很遠,脫離很遠了。』所以,『而我皆已失』, 這條路我還沒有走,佛走過的功德、所修過的行,我還沒有去體會、 瞭解。就是這樣很慨嘆。
下面說『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這個八十種, 就是表示佛身相有八十隨形好。
⊙八十種妙好,即佛身相之八十隨形好。
佛陀的身相,不只是相好而已,他的舉止動作、開口動舌, 每一個形態讓人看了就歡喜,希望可以皈依。不必說話, 人家見了就起歡喜心,很想親近,在這個莊嚴相中就看到佛法的妙, 這個妙相就已經在佛的身上,讓人起歡喜。
⊙八十種相好:相好為嚴身,令人見相樂欲皈依。始自無見頂相, 終至手足有德相。
這個身相,從頭『始自無見頂相』,就是說佛的莊嚴相, 三十二相之一的『無見頂相』,在上面看不到。 有一次目犍連一直要看佛的肉髻相是什麼樣,運用他的神通, 一直往天上,想要看下來。不論他如何升高,佛陀的肉髻比他更高。 這叫做『無見頂相』,這應該是在描述佛的智慧。
從『無見頂相』,全身一直下來,直到手、腳, 都是讓人見了就歡喜。舉個手、動個足,全都讓人感覺非常莊嚴! 讓人看了就很歡喜。
⊙十八不共法:謂佛有種種智慧功德,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 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 是名身無失。
『十八不共法』,就是佛有種種智慧功德。這個智慧,從他的身形,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樣一直延伸到他的內在智慧。 這個智慧的功德發散在外,從佛陀的身形,『身無失』, 那個身形莊嚴,非常的圓滿,任何時候讓人看到都歡喜, 沒有失誤的形態。
佛從無量劫以來不斷地修練,用戒、定、慧、慈悲來修行, 才能夠修成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得到『十八不共法』。 這必定是在無量數劫以來累積,都是以持戒、修定、得慧,這『 三無漏學』,再加上慈悲,這樣累生累世所積來的。所以, 這個功德就是所修的一切很圓滿、很具足,一切煩惱皆盡, 所以身無失,看到就很歡喜。
⊙知三世無著無礙等,共十八種,為二乘人之所不能共有。 是限於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
『知三世無著無礙等』,能夠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等等, 這種種的智慧,絕對一點都沒有障礙。所有的法絕對無障礙, 全都通達無礙。這必定是所有的煩惱都要去除掉, 才能夠得到十八種不共法。
這十八種不共法,是二乘人沒辦法有的,所以才叫做『不共法』。 這只有佛能夠圓滿的功德,這十八種不共法,必須到達佛的境界, 這是功德法。
佛陀的共法與不共法。共法,是所有的人都能修得到, 但是要到達十八種的功德法,這必定要行過菩薩道,到達佛的境界, 所以這只限於佛得到。你要經過菩薩道之後,到達佛果才有辦法。
所以『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就是小乘、中乘,甚至菩薩。 菩薩一定要走過菩薩道,到達佛的境界,才有這十八種功德, 所以修行的路還很長。舍利弗現在知道了,像這些功德,『 而我皆已失』。舍利弗自己說:『這些事情,我們都還沒有經歷過。 』好像有失落感,所以慨嘆。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二乘修學人,不解眾生心法歸途, 至佛心法境界。
所以,二乘修學人,還沒辦法瞭解,所以『不解眾生心法歸途, 至佛心法境界』。因為我們二乘都不能解了,何況眾生。 眾生的心法,要如何能歸回來?人人本具真如本性, 這是因為眾生的歸途,要如何再回歸回來,還無法瞭解, 所以與佛才有一個距離。
話又說回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 為何不能從我們的本具佛性為出發點呢?到底是迷到哪裡? 跑多遠去了?要再找回來,還是這麼遙遠的道路, 這實在是令人慨嘆。
總而言之,瞭解我們本具佛性,這不困難。困難的是, 我們要如何在人群中而心不動搖,要如何在這個惡世中而心不受染, 這比較困難。
所以,不論『相』是如何修來,讓人看了會歡喜, 或是智慧如何累積,才能夠度眾生?我們聞法,即刻就入心、 身體力行,自然人緣就會好,自然我們所看、所聽, 在我們的腦海中,很自然的就轉煩惱成菩提。而我們若是懈怠, 即使是菩提入我們的心,也變成煩惱。這一點,大家要很用心, 好好保持好我們這一念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