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百善行為一福,百福一莊嚴相,三十二個百福,莊嚴三十二相。』
我們常常在說『三十二相』,這個相就是人與人的接觸, 人家看我們的形象,我們與人的接觸,看別人的形象。別人的形, 我們看到了,是不是很歡喜?我們的形象讓人看了,是不是會討厭? 同樣的一個人,有的人感覺沒什麼,有的人感覺很討厭, 卻也有人覺得我很喜歡。這人與人之間,總是一個『緣』字。
緣,有人緣,就是要結好緣。好,就是善。你過去生、現在生, 就是做到有利益這個人的事情,有做到對這個人好;少少的人, 那就表示我們和這少少的人結了好緣,很多的人, 就表示我們過去曾和很多人結好緣、做善事,有這麼多人心存感恩。
常常說,凡事都是要自己做出來。看看佛陀具足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行了多少善呢?首先告訴大家,『百善行為一福』, 要一百個善行,才算是造一福。『百福一莊嚴相』 要再一百個福結合起來,這個形態讓人看了很莊嚴,就是有緣。 一百個福,要行多少善?(編按:一萬善行為百福。)百福結合起來才一個莊嚴相,所以說, 三十二相,這樣要多少善啊?(編按:三十二萬善行。)幾萬個善才能成為百福莊嚴, 可見成就我們的形象,要做多少的福、修多少的善。
善就是最美。有善心的人,人人見了都覺得美。美、醜、人緣—— 有的人長得很漂亮,但是沒人緣,美是美,看了不歡喜, 這是沒相也沒緣。而有的人長得並不漂亮,卻令人歡喜親近, 這就是有相。
而我們眾生在看佛呢?同樣,你與佛有緣,人人尊重佛,人人見佛, 心生恭敬,打從內心的歡喜,有什麼煩惱、埋怨, 看到佛就一切心開意解。佛的形象,讓我們看了就心生歡喜, 可見佛陀累生累世廣結善緣、廣造福緣。
人,自然就是美,平時你要如何妝扮出你的身形,讓人看了歡喜呢? 就是要用真實的心去付出。這種真誠的愛去行善、造福, 才會人見人尊敬、人見人歡喜。
所以,佛陀已經百千萬劫,無法計算的時間,總是不斷為人間付出, 諸佛菩薩都是這樣造福人群。所以造福人群是多麼重要啊!
舍利弗是在佛陀弟子群中堪稱『智慧第一』,但是他的心沒打開, 所以到了法華會時,他『嗚呼深自責』,為何滿足於獨善其身, 過去怎麼不想發大心,接受佛法?所以一直在自嘆, 感覺自己欺騙自己。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佛陀看這些弟子都平等,聲聞、緣覺、菩薩都是佛的弟子, 都是法子,只是弟子自己分別自己。所以『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我們大家都是應佛陀的開示,一切煩惱去除了; 去除了煩惱,我們應該要造福人群,這樣才能成菩薩, 然後面對著大眾,能夠與大眾分享佛法,將來成佛,廣度眾生。 這是舍利弗現在想要追求了。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法華經譬喻品第三》
在法華會上,除了聽佛的妙音聲,看到佛這個莊嚴形態, 從內心的讚歎:『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 這是讚歎佛的莊嚴相。再者他自責、後悔過去的心還在,自嘆:『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還記得法華會開始時,佛陀在靜中放光,這種的光明、這種的形象, 人人看了既感動又震撼!這就是佛陀的莊嚴能夠震動人心。 剛才說百善為一福,百福為一莊嚴相。佛陀已經三十二相具足, 是人相最圓滿者,再加上了『金色』,是表示至高無上的福。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讚佛莊嚴相。金色三十二, 表至高無上,福無量。智慧十力諸解脫,佛及菩薩所具十種之力用。
讚歎佛是過去已經造那麼多善,用那麼多的愛造福人群, 已經累積到三十二相具足。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讚歎。 其實佛的善福豈止這樣而已?不只!不過就是以此為讚歎, 表示最高無上。
又『十力諸解脫』。『十力』就是佛與菩薩所具有的十種智慧, 能夠使我們煩惱一一去除。
⊙三十二相,相以表德,令人觀佛身德,而心生欽敬。 始自足下安平,終至頂上肉髻,共三十二大人相。
先瞭解『三十二相』。『相』就表示德,有這樣的德行, 所以讓人看了就心生恭敬、尊重。這種的德行,讓人看到佛身的德, 從心裡生出欽敬的意。這三十二相,就是從他腳底的『足安平相』, 一直到頭頂的『頂肉髻成相』,共『三十二大人相』。 這是佛陀的相貌很圓滿,全身四肢、五官、體態等等都很上相, 所以讓人看了很歡喜。
舍利弗自責:佛陀同樣在說法,一法普被三根, 我們卻自己設限在中根器、小根器,無法接受佛陀大乘的說法。 所以在經文中,舍利弗讚歎佛陀的相莊嚴,佛陀的智慧高,有『 金色三十二,十力諸解脫』,同時又反省自己:『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就是這麼多人一起在這裡聽法, 偏偏自己沒辦法接受,所以還得不到這個法。這是什麼法? 就是佛為說菩薩道、成佛的法。
佛陀不斷解釋如何才能成佛——人人本具佛性, 這中間就因為我們是凡夫,六道輪迴,不斷煩惱覆蓋, 我們要去除煩惱的方法,就是斷煩惱。就要說很多道理給大家聽—— 斷煩惱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內心真如的本性現前; 真如的本性要現前,我們必須入人群中。人人就是一本經, 人人都有人生的苦法的相,讓我們去看看人間苦相, 你才知道這些苦相是來自於造很多煩惱。我們要身體力行去體會, 你才能知道如何入人群中去付出,而自己的心無污染,這叫做修行— —修菩薩行。
過去的舍利弗、羅漢、聲聞,都認為這太辛苦了,本具佛性, 自己內心就有,何必向靈山去塔下修呢?所以煩惱、無明還在心裡, 還是在聲聞、羅漢的階段,不得菩薩法。
⊙隨佛久來未得,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又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若精誠不內發, 縱值恆沙諸佛亦無所益,嘆奈何!
所以說,『若精誠不內發,縱值恆沙諸佛,亦無所益。』 這是一種的慨嘆。
誠,我們要精進,我們要精誠,這個精進與誠, 要從我們的內心發動出來。我們人人的內心本具佛性,人之初, 人人本有善念。但是你這個善念不肯從內心發出來, 你的本性如淨琉璃,你的光芒卻不願意向外照,所以『 若精誠不內發,縱值恆沙諸佛,亦無所益』。你雖然遇到很多的佛, 你無法接到佛的大乘法,同樣也沒有辦法身體力行;你沒有發心, 如何能身體力行呢?
⊙是知眾生識心自度,過去逢無量諸佛,何我至今猶不能成佛。
所以我們由此可知,『眾生識心自度』。我們人人都有意識, 我們六根緣著外面的六塵境界。每一個塵境,外面什麼東西, 我們眼睛看到,內心的意識就馬上現前。這都叫做塵、境界。 所以這就是眾生的識——心。
大家聽佛的法,佛陀說法是這樣, 現在經過師父再將其中含意做一番分析。『聽進去了嗎?瞭解了嗎? 』『聽進去了,瞭解了。我不只是知道法就好,我還要再身體力行。 』『瞭解嗎?煩惱能夠去除嗎?』『瞭解了,我從今天開始, 要將習氣要改除。』這樣叫做真瞭解,這樣叫做自度。人與人之間, 有結好緣嗎?我們對人有表達善意嗎?知道了,現在開始, 化惡緣為善緣。或是人間那種不正確的感情不可有,要有覺有情。 這樣瞭解了,身體力行,這叫做自度。
所以,過去我們若沒有自覺、自度,哪怕我們已經拜多少佛、 念多少經,知道多少的佛,對我們還是沒辦法。或者我們有緣, 過去生中,無始以來也遇過很多的佛,但是我們現在還是凡夫, 表示我們的真誠的心沒有發出來,同樣沒辦法成佛。所以, 我們法入心,要起於行,心性還未改的要趕快改,這個『精』與『 誠』一定要發自內心。
所以『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我們過去都和菩薩一起聽佛說法,但是我還沒發菩薩心, 所以還沒辦法體會到行菩薩道的過程境界,自己的心還沒有準備好。
⊙數十年間佛慈設教,隨佛受教者眾,同共一法中, 為何己心未達佛意,而不得此事,不得佛授記。
所以數十年間,佛就是慈悲,設很多教法,應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 佛陀就設八萬四千之法來普度眾生。所以佛陀為眾生設教, 是因為他慈悲。舍利弗說,隨佛受教的人也很多, 同樣同共在一法中,不論佛陀用各種的方法,隨各種的根機來逗教, 大家都同一個時間聽,發大心的人已經瞭解菩薩道了, 獨善其身的人還是停滯在聲聞、獨覺法。所以他自責: 大家共同在這一法中,我為何只停滯在此?
所以,『為何己心未達佛意』。數十年跟隨佛過來, 自己的心怎麼還沒有和佛的意相會合呢?『而不得此事, 不得佛授記』。無法瞭解菩薩道的境界,還無法受佛授記。 這是舍利弗耿耿於懷,浪費這麼久的時間。
各位菩薩,我們不是『名稱菩薩』,我們要真發心行菩薩道, 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