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17日】覺了云知,解佛知見

Community:
Branch:

『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在滾滾慾海駕慈航,救度沉淪登上彼岸。』

 
『三界導師,四生慈父』,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是充滿了『欲』的人間。佛陀教我們要脫離『欲』,在形形色色的物質中,觀色而不動心;任它形形色色,我們的心去除欲念,不受染著。從有色一直進步到無色無欲,將東西只是拿來應用,沒有任何價值的分別與執著。
 
我們平時看到東西都會拿來比較——這比較有價值,這比較便宜。其實,能讓我們用的東西都是寶。不過,凡夫就是吃飽穿暖了,就要追求有價值的、更難得的東西,所以欲心就愈來愈大。世間人禍、家庭不和,不就是因為這個價值觀嗎?價值觀若有了衝突,欲心一起,就家不和、社會不平靜,人類就有大亂,這都是在『欲』中。
 
所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超越無色界,就到了一切平等,三界與我的心境沒有關係。我們通達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受物欲控制,就能逍遙自在,心無欲,沒有色的掛礙,安分守己。這就是佛陀的教育。通達道理之後,才有辦法體會。
 
所以佛陀是四生慈父,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濕生。所有的生物不離這四種出生。人類是胎生,牛、羊、豬都是胎生;雞、鴨、鳥類都是卵生;蟲豸多是濕生,這不同的生界,就不同的形。儘管眾生的生態不同,都是有生命。佛陀就是要讓我們了解,這麼多的生命,我們應該共同用愛來關懷。
 
可惜我們人在這個生態中已經不斷受污染,眾生已經在這滾滾的慾海中沉淪。唯有四生慈父不捨眾生,所以駕起了慈航,從滾滾慾海中一一度化眾生。
 
網路(YouTube)流傳一段影音,有一個巴西小男孩,三歲的孩子要吃飯,坐在飯桌邊,媽媽已經準備好了,盤子裡放著章魚燉馬鈴薯。孩子開始感覺奇怪,這盤叫做章魚,一直看,就問媽媽說:『媽媽,牠不會說話對不對?』媽媽就說:『因為牠沒有頭,怎麼能說話?』孩子就又問:『什麼!牠怎會沒有頭呢?牠的頭是不是在海裡呢?』媽媽就說:『不是在海裡,牠是在菜市場。』『為什麼會在菜市場呢?』
 
媽媽就說:『因為牠頭被人剁下來,我們就是只買這個東西,我們才能吃。像豬、牛、雞、魚這些動物,都是要經過殺,再剁成一塊一塊來賣,就是因為我們要吃牠。』男孩就說:『這樣魚是動物,豬也是動物,牛也是動物,魚、雞也都是動物,人吃牠,牠不就死定了?這樣就都死了。』『對啊,這就是因為我們要吃牠。』
 
男孩就說:『我不要吃牠,我要看牠蹦蹦跳跳,我要看牠活,我不要看牠死。媽媽,您應該要照顧牠。』媽媽那時候笑了:『要不然,你就只吃馬鈴薯好了?』『好啊!』媽媽就說:『我被你感動到了。』孩子就馬上問媽媽說:『媽媽,我是不是做了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呢?』媽媽就說:『是啊、是啊,你趕快吃,吃馬鈴薯,不吃章魚了。』孩子就很高興,高興他不必吃章魚,他可以吃馬鈴薯。
 
這種心情,『見其生,不忍食其肉』,這不就是人性,那就是真如本性。『人之初,性本善』,證明這念善,有好生之德,就是已經回歸人性本具的清淨無染。無染清淨的本性,那就是超越無色界了,因此他不受物欲、形色的誘引。
 
所以,佛陀教育我們,無非是要讓人人體會佛的深妙道理。但是佛陀所說法,到底知音有多少呢?不過,佛陀慈心不棄、不捨,所以用很多的方法來譬喻。就像《法華經》再接下去就有很多種的譬喻,用世間親子之情來譬喻出世師徒之情。
 
所以,『四生慈父』就是譬喻佛陀用法來滋養眾生的慧命,我們的慧命是從佛法中成長起來。我們人人本具佛性,卻被埋沒了,佛陀用心要來啟發我們,但是無明必須人人自我清理,壞的習氣要趕緊改變過,轉錯為對,轉惡為善,這方向,我們要自己來轉。所以,習氣、無明唯有自己改,佛陀無法替我們改;佛陀只能說道理給我們聽,成長我們的慧命。

 
前面那段經文:『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

 
很恭敬合掌,瞻仰尊顏,這樣向佛說:『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從佛陀的聲音聽來的法,『心懷踊躍,得未曾有』,過去沒有的,現在我很歡喜。

 
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所以者何?』我為何這麼歡喜?為什麼呢?因為過去聽佛說法,看到佛為發大心的人授記。為什麼他們的名稱會叫做菩薩?他們為何未來能成佛呢?尤其是將來他們能成佛,我們怎麼都在聲聞、羅漢的境界呢?所以很感傷,很埋怨。因為我們認為『失於如來無量知見』,如來還有這麼無上的知見,好像我們還不知道。
 
所以這就是說,舍利弗他過去所聽的,佛所說的是為這些根機的人開三乘法。所以在這段經文,我們就知道利根機的人,他聽到同樣的三乘法,他就能發大心、立弘願,成為菩薩,開始身體力行,愛護眾生。就像前面提到那位三歲的孩子,這種赤子心,他聽到動物被殺,他不忍心,不但自己禁口欲,還要求媽媽:『您應該要照顧動物。』像這樣小小的年齡,明白這個道理,他就能夠發大心。
 
同樣的意思,很多人聽經,但是有的人就停滯在——佛的聲音聽進來,我了解佛說這樣的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他那個『眾善奉行』不積極,只是『諸惡莫作』信受奉行,要如何獨善其身,因緣果報,不要造惡因,就是停滯在這些道理中;他缺少『眾善奉行』,這種身體力行,發大心、立弘願,這種的志願,他提不出來。所以他所了解的,都是在小乘法中。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指所聞之權說小乘法,舍利弗因所聞者為如是權法。

 
舍利弗,因為他一直停滯在羅漢的境界裡,所以看到佛在褒揚別人,甚至為他們授記,修小乘的人也會很羨慕,也自己很埋怨,『佛怎麼都沒有這樣褒揚我?佛怎麼沒有為我授記?』這段經文:『見諸菩薩授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好像這些事情都沒有讓我們參加,我們都沒有做到,我們都沒有體會到。這段經文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它。

 
⊙而今所見者,則為諸菩薩受記作佛等事,而自猶處小乘,故甚感傷。

 
現在所看到的,佛陀已經為菩薩授記作佛,自己還是停滯在羅漢小果。『失於如來無量知見』,這是不是我們在如來的知見,我們是不是沒份呢?所以,自己感覺很有失落感。『自失於如來不可度量的知見』,感覺自己很失落,如來有很廣很深的道,無法去度量的法。舍利弗是智慧第一,都還不了解。

 
⊙自失於如來不可度量之知見。就意識云『知』,就眼識曰『見』;又推理求名『見』,覺了云『知』。

 
所謂『知見』,那就是說,我的意識體會到,這叫做『知』。『你怎麼知道?』『我的感覺是這樣。我聽到。』聽到,是耳朵聽到,但是就是意識去分別它,這樣叫做『知』。不論是看到,電視用黑色的底,白色的字,有各種形的色,用眼睛看、用意識去分別。這樣我知道,這臺叫做電視,它的形態,背景是黑的,字是白色、黃色的,這叫做『知』。我知道了,但是要用眼睛看,這就是意識,和外面的境界接觸,這樣知道了。『就眼識曰見』,用眼睛去看,我看到了,意識來分別它,這樣叫做知見。
 
我們凡夫的知見,就是這樣的境界。我們若能再推理去了解,為什麼有這樣的電視,電視難道只是這樣而已嗎?為什麼那裡的字會千變萬化?有圖、有……等等,這個東西是如何組合起來?就是推理。現在的科技就是有這麼多種的物質、電子零件去組合起來的,所以有這樣的物體,這叫做推理,叫做『見』。
 
『知』,覺了,全都能了解,不是看這件東西,就只是這件東西,應該看這樣東西,就能推測道理。在那個東西還未合成之前,要研究等等,一層一層去推理、研究、體會。但是佛陀只須眼觀就知道,包含天地萬物的道理,原理就是這樣。
 
『舍利弗既自感傷,復常自悔恨』。自己很感傷,也很後悔:我為什麼只停滯在小乘,我怎麼無法發大心、立大願呢?所以他也有悔恨。

 
⊙舍利弗既自感傷,復常自悔恨,謂我等同與諸發菩薩心者同聞佛法,自嘆未解佛之知見而自感傷!

 
時日已過,直到這時候才開始聽,才開始了解,開始羨慕要成佛。要成佛,開始就要行菩薩道。好像隨佛幾十年來,這時候才開始知道行菩薩道的重要,不只是要『諸惡莫作』,還要積極『眾善奉行』,所以才會發菩薩心。其實是一起聽佛法的人,別人能發起這種大心、立大願,自己卻一直停滯在小乘裡。所以,這也是舍利弗他這時候徹底覺悟。
 
有時候也會覺得,舍利弗是在佛弟子群中很有智慧的人,但是他也還有執著的習氣。我們人人都是這樣,受習氣障礙。習氣重的人是很固執,即使擇善而固執之,他就是『這是好的事情,我就是要堅持。』但是只是堅持而已,不會去身體力行,這也是固執。有的人則是固執在情、愛、恨等等,這種種的固執。
 
眾生,人人心中有八萬四千的煩惱,這八萬四千煩惱,我們去除了多少?所以我們要趕快把握時間,聽到了,『諸惡莫作』,不應該有的壞事情,趕快去除,不可以做;『眾善奉行』,我們要積極身體力行,這樣才能悲智雙運,這才是真菩薩道。也就是佛陀所教育我們的,也是四生慈父在苦海茫茫中來救拔眾生。希望我們的慧命從此不斷成長起來,否則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的悲智,為人間付出。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