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證嚴上人11月24日志工早會開示】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總是過了二十五周年校慶。前天我去參加,看見全場五個學校的學生回來了……」證嚴上人於11月24日志工早會,提起連續幾天的慈濟教育志業聯合校慶,看見慈濟大學、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暨小學部)、臺南慈濟中學,甚至遠從泰國歸來的清邁慈濟中學,每一所學校都帶回滿滿的教育成果。
校友重聚同回味 25未改昔風采
回首來時路,猶如走進時光隧道,尤其二十五年前就參與建校的人們,如今重新聚首,又是一番風味在心頭。
「我們的教育志業,第一個就是從護專(現改制為慈濟技術學院)開始,那一年,要蓋個學校是多麼不容易。前天,我在現場看到這麼多的校長,歷屆校長都有出現,還有教授,還有學生,而且校友畢業了以後,還在志業體的還是大有人在。」
二十五年前,慈濟護專建校的啟用典禮,是由五位第一屆學生負責掌旗;二十五年後,同樣由第一屆的五位畢業校友擔任掌旗手,特地換上當年校服,引領千名校友入場。
「昨天看到在運動會,經過二十五年,校友回來,有一半都在我們志業體裡面;想當年,每一位都是那麼青春年少,現在經過二十五年,也看到她們風采猶在。」
因善啟醫療志業 有心不怕難來磨
談起教育志業推動因緣,上人彷彿回到那一段篳路藍縷的時光。
「慈濟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慈善以後的第二十年,醫院啟用。在1973年,我就起了這一個動念,籌劃著如何把醫院建立在花蓮,看到花蓮那麼缺醫缺藥,看到花蓮的人口凋零,很希望在這樣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我們能蓋個不需要(將鄉親)再往西部送的醫院,為這個地方(花蓮)承擔起醫療解困的使命。」
1984年,歷經了院址改動的波折,花蓮慈濟醫院終於二度動土,順利起建。
「預算三年的工程,結果因為營建包商被慈濟的志業精神感動,也看到這地方很需要,就讓我們的醫院早日完成,提早九個月完成這個醫院,這就讓我措手不及——(醫護)人在哪裡?都沒有經驗,醫生又是在哪裡?如何讓醫院能啟用?真的也是很感恩,只要有心,就不怕事有困難。」
臺大相助解醫荒 仁心仁術駐東臺
上人感恩當年臺大醫院鼎力相助,解決了醫師人力青黃不接的困難,也為東臺灣留下一批仁心仁術且具有醫療使命的人才。
「真的感恩臺大醫院院長、教授,還有科室主任們那樣支持,派人來;還有我們陳英和醫師都自願來,他就說,『我到了花蓮,是永遠在那裏的。』他的身體力行勉勵著我,這一路走過來,不管是人與事,感動的故事真多。」
除了醫護人員,全臺慈濟人募心募款,也是醫院建成的無私推手。「更感動的是這麼多的慈濟人,大家不管是一把沙、一包水泥、一寸鋼鐵,人人都是盡心力把它搬回來,出錢出力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是很令人感動,每一個人這有許許多多很動人的故事。」
就地培養育人才 穩固守護愛使命
醫院啟用後,醫療人才的養成更顯迫切,也促成教育志業的發軔。
「醫院在很勉強中啟用,經過一段很艱鉅的耕耘,發現到了人才來的困難,尤其那個時候,要到臺北這一趟路,蘇花公路是很險要的山路,要八小時翻山越嶺才到達,這樣偏僻所以沒有人要來。我就想,如何讓他(醫護人員)在醫院,一定要穩固起來,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上人深知醫療在花蓮的重要性,更覺得應該要就地取材,「唯有教育,教育才能穩定這個地方的醫療,才能穩固守護健康的使命。所以我們在東臺灣,第一所的教育,是從護專開始。」
觀音成道同慶賀 聞聲救苦現愛心
1989年,慈濟護專開始招生,歷任校長與師長們,當年的英挺幹練,如今仍在教育崗位上奉獻。
「剛剛看見我們的張(芙美)校長,現在七十多歲了,還是不休息,回到基金會教育志業發展處,也為了整個教育,還是承擔幫忙教育的工作。二十五年前的她,還是那樣的年輕,現在看到也沒有多老,她都是風範猶存,真的是有在做、有在操,她的腦筋還是這麼敏捷。」
記錄影像中,時任教務主任的洪當明,為第一次校慶活動鳴槍啟動;後來,他也接任校長,為改制後的慈濟技術學院付出。
「他(洪當明)在那裡,鳴個槍就是『啟動了』,那是第一屆的校慶。校慶設在(農曆)九月十九日,那是觀世音菩薩的成道日,所以期待白衣大士,護理就是跟觀世音菩薩同等的愛心,又純潔又有愛,如慈母一樣的聞聲救苦。我把這樣的精神,比喻是觀世音菩薩的教育學校,所以這樣的純潔愛心,一直建立了這樣的學校,那樣的校風猶存。」
生活教育自幼起 紮穩根苗成棟梁
時光荏苒二十五載,當年的師長頭髮白了,當年的學生也成社會棟梁,師生共同凝塑出來的校風,也成就今日的人文薈萃。
「現在我們看到幼兒園出場,跟教授、大學生同場表演,同場入經藏,看他們的這種肢體語言,尤其他們的聲音響亮過大哥哥大姊姊,也響亮過教授們。看到他們的出場,也都是響起了如雷掌聲,真的很可愛,這四五歲的孩子能這樣地聽話,那樣地守規矩。」
幼兒們入經藏,整齊劃一的動作,不僅贏得滿堂喝采,兩位小菩薩引領上人登臺開示,也讓上人感覺貼心與歡喜。
「我要上去講話的時候,這年紀大了,慢慢走反而會走不穩,要上臺之前,我說:『你要牽師公要用力喔!要有力喔!』他就說:『好!』就牽著。他牽著我的力道,讓我一步一步很穩定,很有力;但我手升高一點,他還是抓得很緊,舉高的那分力量,也讓我走得很穩。」
經藏演繹結束後,上人登臺開示時,不時注意這群孩子們,發現他們個個坐姿端正,神情專注。
「我上臺了,他們各就各位,就是回歸他們的地方,很自然地坐下去。我話說了差不多有二十多分鐘,有的時候,往下一瞄,哇!他們姿勢一動都不動,他的眼睛一眨都不眨,一坐下去就是穩如泰山。看到這麼年幼的孩子,能教育成這樣,實在是不簡單,真的讓人很感動。」
人文教育行四海 修慧養德轉命運
慈濟教育人文放諸四海皆準,從泰北清邁慈濟學校回來的學生們,也是個個彬彬有禮,更具有堅毅的精神。上人讚歎,他們穿著泰國傳統服飾,為了演繹好一段善惡拔河的故事,一整天都堅忍不動,直到演繹完成才肯卸下服飾休息。
「這一齣(演繹)的內容,也就是表達,有了善行,才能社會平安,這都是一個祝福的意思。他們是以最虔誠的心,這一群孩子在學校都是茹素,有那樣的耐操耐力,堅定的意志力,實在是不簡單,這是泰國初中的孩子。」
於2005年正式招生的泰國清邁慈濟學校,是慈濟教育志業向海外延伸的拓展,也是希望透過教育力量,改善孩子的命運。
「十多年前,王(端正)副總在找土地的時候,找到這一塊土地,他在那一棵小樹下打電話回來,他在泰國我在臺灣,就這樣訂下來,永遠要記得,在這一棵樹下訂了蓋學校。」
師志無悔傳道業 化育英才木成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看到了我們的孩子,經過十年,女生、男生都是這麼好,他們尊師重道,每一年教師節,他們要報師恩,表達敬意奉茶等等,這都是非常好的一個規矩,讓孩子們到中學也是這樣。」
如規如矩的教育,能灑播在語言不同、生活環境迥異的異域山城,都要靠當地的老師,傳承慈濟人文。
「第一屆老師讓他們回臺灣來,看看臺灣教育人文,他們很有心,半年時間,這幾位老師用心吸收,把慈濟人文教育帶回去;這樣一路,現在已經是校長、教務主任,把這種人文,穩穩建立在泰北的校風。」
看見二十五年來,許許多多的教育成就,上人有著滿滿的回憶,也有滿滿的感動,也把滿滿的感恩,歸諸一路陪伴而來的慈濟人。
「看到校友在各地成就,教育的確是不能疏忽。那一天,我感動真多,感受很多,回憶更多。總而言之,感動要回歸所有慈濟人,那樣用心用力,現在的慈誠、懿德還是護著他們,陪著他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