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_渡生命的難,謝時光的暖,她一個人活出雙倍的生命光彩

Community: kdalorsetar
Branch: 吉打分會

一個人的死亡,喚起了另一個人的使命。
2005年前的9月11日,吉華K校發生了一起老師誤踩白蟻蛀蝕的樓板,從15呎高樓墜下身亡的意外。這樁不幸的事件當時成了馬來西亞的頭條新聞。
這名老師是曾文珩,是教育界、佛教界和社團的活躍分子。因慘劇揭露了華小校舍簡陋的沉痾宿疾,他的離去引發了「白蟻效應」,在全國掀起了探討華教困境的課題,輿論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久久無法平息,成了華教心口的一道疤,華社永久的痛。
曾文珩遺下同是教師的遺孀黃麗根,和兩名年幼的兒女。
丈夫的死,猶如是承受千刀萬剮後醒著的劇痛,但她沒有沉淪在這巨大的悲傷裡,當時「曾文珩」成了大馬華教的代詞,但她決定將他活成一個動詞,循著他的熱愛,去延續他的使命。
4年後,隨著學校參加一趟台灣慈濟人文之旅而接觸到靜思語的她,驚喜發現證嚴上人以「感恩、尊重、愛」為核心,和以「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為宏願的人文教育理念,就是育人的精神本質。
這是她一直嚮往的教育方向,回國後她把靜思語融入教學,並加入慈濟人文志業,一邊以粉筆傳授知識,一邊以悲智塑造靈魂。
杏壇31年,其中一半歲月都在教後進生,學生長大後還記得她的靜思語。
56歲那年退休後,她全心投入人文志業,帶動人文關懷和品書活動,將熱愛拓展至更多元的層面。
退休後全心奉獻教育和佛教,是丈夫的心願。轉眼他已離去18年,往日的傷疤,化成了勇氣和毅力的力量,引領她帶著這份心願,一直往這方向前行。
退而不休,愛的腳步繼續闊步邁進,她要一個人活出雙倍的生命光彩。

◎ 911投下的炸彈

距離先生發生的意外事件,已過去18年。有時黃麗根會想,如果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他還在,她會不會像現在一樣勇往直前?
其實,她心中也沒有答案,因為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自他離去後,她重新思考與調整,帶著愛和使命去進行的。
當時她40歲,人生在這一天從此被劃為兩半,本來以為幸福之路可以一起走到最後,沒想到這「最後」的時段竟這麼短暫,她需要帶著兩個孩子的踽踽孤行。
這樁事件激起千層浪,主要是凸顯了華小長久缺乏資金維修校舍的問題,這背後還牽涉到政府政策、律法條例、民族權益、師生利益和生命安危等廣泛的問題。
事發後,政治界、教育界、宗教界和身邊人都來關懷,給予建議,新聞連續在報導,很多聲音在耳邊圍繞,她還未來得及消化悲傷,就必須站在大眾前應付接蹤而來的大事。
911到底是怎樣的日子?
2001年美國在911發生恐怖襲擊事件,4年後,911的炸彈投在馬來西亞教育界,黃麗根一家的心中。
本來隔天是先生的生辰,他先前還答應了8歲的女兒瑍珣要去附近的遊樂場半日遊。失去爸爸的女兒,痛恨地拿起筆,在9月12日的日曆上用力畫叉,說這個日子以後永遠消失了。。。。。。
這些叉,在大家的心中淌著血和淚。

◎ 小鎮姑娘的征途

1965年,黃麗根出生在日得拉,一個位於吉打州北部,古邦巴素縣的小鎮。
60年代的小鎮面貌介於鎮與鄉之間的邊沿,還未積極發展。鎮內只有一條柏油大道,沿著長直的路線走,與馬路並行的有兩排木板店屋。
兩旁可見幾排木板店屋,屋的間隔不時有散落的住戶和綠蔭叢林。
白天的小鎮日出而作,人來人往;傍晚星月掛空時,街上多數陷入沉靜,偶有鄰間在屋外乘涼聊天,伴隨著三三兩兩呼嘯而過車聲。
黃麗根的爸爸,在這小鎮里經營著雜貨店。家裡孩子多,黃麗根在六個兄弟姊妹之中排行第三,是家裡的第一個女孩。
小地方營生不易,她的父母收入左支右絀,全家在克勤克儉中過日子。
黃麗根從小性格乖巧,是爸媽眼中的懂事好孩子。聰明伶俐的她,除了會幫忙看管生意,看顧弟妹,學習成績還很優秀,常常考獲第一名。
她從小就懷揣著一個大學夢,但在讀大學先修班時,選擇理科的她在考試中失利了。她不甘心,決定轉讀文科,再重考一年。
雖之後她如願考獲不錯的成績,但卻在固打制的高門檻下望門興歎,無緣象牙塔。
心中很遺憾,但這次她很快就調整心情,轉向第二個選擇——申請師訓學院。對她來說,教職業在當時是比較理想的出路,除了是鐵飯碗,還可以免付學費,減輕家裡的負擔。

1990年,三年師訓結束後,她被分派到吉打州東部華玲的一個小村瓜拉不干振華小學執教,在那裡,她的教學生涯正式啟開。
同年,她在吉打佛教教師聯誼會成立大會上,認識了大她三歲的先生曾文珩。先生與她是同行,是個熱血青年,樂於對教育、佛教和鄉團付出。被他的熱心所感染,她開始隨著他四處辦佛學生活營,學習如何安排流程,承辦活動。
累計了經驗和信心後,她開始在本身執教的振華小學辦第一場生活營。鄉里孩子單純善良,但玩心大。生活營可以讓他們從玩樂中學習,度過充實的學校假期,生活營獲得熱烈反響後,她連續帶動華玲區的各校老師辦了數場。
生活的腳步,不疾不徐地在前進,黃麗根的心性也日漸穩重。不知不覺中,熱忱喚醒了慈母心,她開始體會到「教書要教心」,才能與孩子的世界產生鏈接。
生活營是人生的初體驗,牽著她的心,走向未來的他。
5年後,兩人走入婚姻殿堂,共組小家庭。
只是,以為的幸福未來,沒想到是一場愛相隨的征途。

◎ 我會好好照顧孩子

事情發生前晚,4歲的兒子因耳炎問題發高燒,半夜折騰一番後,她決定隔天一早請半天假,帶他去看醫生。
早晨7點45分,一通電話響起,校方來電說先生跌倒了,要她趕緊到醫院。她沒太放在心上,以為又是另一起的普通跌傷事故,因先生之前也曾打球大腿骨折過。
匆匆把兒子交給大嫂看顧後,她趕去到醫院看看。
到達醫院後,學校老師就把她帶上樓,一路給她說明事發細節,說他現在正陷入昏迷,醫生在極力搶救。
猶如猛然從山坡滑落的大石塊,在她的腦袋撞出轟隆巨響,這事實與預想的大落差,讓黃麗根一時難反應過來。
4小時後手術結束,醫生說他折斷的肋骨刺傷了肺腑和大動脈,大量流血,醫療團隊已經盡力了,現在只剩一巴仙的希望,要她有心理準備。
茫然的她帶著兩個孩子進去加護房,看到了毫無血色的他雙目緊閉,全身插滿了管。心窩像是被拳頭猛捶,但她沒有哭。她冷靜地開始念佛號,這是她此刻可以為他做的唯一一件事。
加護房內不斷有人進來探望,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休,她聽不清他們在說些什麼。注視著沉睡的他,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她聽到絕望的迴響,從心底傳來,越來越大聲。
壓下鑽心的痛,她平靜地貼近他耳朵,悄聲說:「如果塵緣盡了,就好好跟著阿彌陀佛走吧,我會照顧好孩子!」
醫生公佈死訊的那一刻,她打了個冷顫,感覺整個人從頭到腳麻痺得身不由己。
先生大體送去法醫部解剖後,他的老同學送她回家。看她一路上太平靜,勸她哭出來,但這時的她情緒只剩一片空白,只剩下幾許理智,她告訴自己,在這種混亂的時刻,必須先安排眼前的喪禮事宜。
她要好好陪他最後一程。
大人還可以抑制情緒,但孩子面對突發的噩耗,若沒有好好安撫,心靈上會難於承受,後果不堪設想。她跟女兒珣珣解釋爸爸的離開,目前唯一能為爸爸做的事是念佛號,好好祝福他。雖然於心不忍,要孩子接受殘忍的事實,但如果跨不過去,往後的日子該怎麼過?
女兒哭得傷心,累了一頓後睡了。她再次去房裡看她時,瞇著惺忪眼睛的女兒突然告訴她:「媽媽別哭了,我看到爸爸坐上了蓮花,跟著阿彌陀佛走了。」黃麗根嚇了一跳,但她知道女兒沒有說謊,因為夫妻倆平時都會帶著孩子去佛學班,知道一些佛學知識。
不管虛實,無可否認的是,女兒的話讓她心安了,先生生前熱心佛教,為弘法利生不遺餘力,她相信他已解脫,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 學他做使命的勇士

雖然這件事很煎熬,但她也看到了人性溫暖的一面。
事後,她找了專業工程師重新檢測建築的安全性,校方完全配合;本應受責的學校董事部,還獻議她提告,完全沒有逃避責任的態度。其實事發前的兩個月,學校已在籌款建新校舍,只是沒想到意外發生了,還鬧出了人命。
「考量提告的原因,是出於考慮到孩子的感受。我顧慮到他們日後可能會埋怨媽媽當時沒有維護他們爸爸的犧牲。」
後來她決定不提告,因為曾文珩不只是她的丈夫,孩子的爸爸,他還屬於整個華教、華社。華教的生存本就不容易,他一直這麼熱愛和維護,她怎麼舍得能去為難?再說,她也是教師,是華教的一份子。
她想起出殯那天,她一個人牽著兩個孩子的手,專心給先生念佛。那一哩路走得漫長,她邊走邊默默告別。心裡下了場大雪,但腳步不能停,就像人生的路少了誰,也不能停留,只能往前。
吉華K校籌募建校基金,先生早已認捐1000令吉。她後來去查他戶口,發現全副身家只有2213令吉。看著這數額,她哭笑不得,但同時也感動於他的無私慷慨付出。
這個他,做對的事,總是那麼義無反顧。
後來的後來,在一個平淡的時刻,她循著足跡,回望他的人生,才發現他的付出,已經超出了一位老師的本分。
付出無所求,對所有人都這麼真誠,油然感動和欽佩他的精神之餘,她也開始想延續他的使命。對於教師一職,她從前是盡責做好本分,不像先生那般有勇士般的使命感。
那時起,她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只是母親,不只是老師,也可以是一個利他的普通人。

◎ 把孩子當未來佛

一年後,她決定轉校到先生生前執教的學校——吉華K校。
「考量到珣珣已熟悉學校環境,有自己喜歡的朋友和老師,我不想讓她失去這些,所以決定換校執教。」
彼時吉華K校新校舍已建成,全校已遷址。她到新校後,剛好被分派到問題學生最後的一班。令人頭疼的事情有很多,如:不做功課、學習態度欠佳、沒自信、脾氣不好、一言不合就幹架等等。
但接觸後,她發現學生功課落後不是沒有原因的,多數是家裡因素導致居多。她請求校長寬限她一點時間,不追趕課程,循著孩子的資質和進度教導,確保學有所得。
2009年12月,她隨學校全體理事和老師們參加「人文之旅」,到台東花蓮慈濟小學考察。從一站站的巡禮中,她看到了證嚴上人「以父母心對待學生,以菩薩心教育孩子」愛的教育理念,讓她非常感動,感受到教育工作者應抱有的寬大心懷。
「以媽媽心和菩薩心來平等對待和引導孩子,把他們當成未來佛,這樣的觀念讓我深受震撼,原來教育也可以引用佛教理念來實踐,而且成效更好。」
看到慈濟小學校園張貼的靜思語,句子雖簡單但道理至深,讓黃麗根愛不釋手。返馬後她也將靜思語應用在教學上,尤其每當學生起衝突時,她就教孩子:「學點頭、學低頭,不要學拳頭!」此外,孩子做錯事,她也以罰寫靜思語為彌補。
潛移默化的教誨,讓她看見了孩子的改變。
有次換節時,孩子們爭端又起,兩方正劍拔弩張,準備幹架。班上女同學見狀急忙齊聲喊:「學點頭、學低頭,不要學拳頭!」男生追打的手瞬間停了下來,隨後各自散開。毆打事件平息了,這讓她既感動又欣慰。
作為華文老師,她給學生定時的功課是寫日記「我的心聲」,除了鍛煉文筆,也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老師的付出,孩子們感受得到,久而久之他們收斂了脾性,也開始用心學習,曾經一名12歲的頑劣孩子,在畢業時對她說了一番話,讓她感動良久。
「老師,有天我工作有錢了,就用老師的名譽來捐校。」這孩子家庭背景複雜,父親是囚犯,無人監管下行為偏差嚴重,脾氣很衝,最後卻可以考亮眼的成績。
她告訴孩子,會不會讀書不重要,但要好好做人。如今孩子已長大,也從事正當職業,讓她好生安慰。
與此同時,吉華K校自2009年從台灣考察回來後,董家教成員也達成共識,在翌年新學年開始,致力朝人文環保教育來發展。黃麗根主動承擔起靜思語講故事的部分,每次週會結束就以真實故事,配以一句靜思語來啟發孩子心中的菩提幼苗。儘管工作量增加,但她卻樂此不疲,尤其看到孩子的改變,她的使命感更強烈。
2010年,她在同事翁瑞燕的鼓勵下,加入慈濟人文志業。本來還因孩子小而有點猶豫,但她最後決定跨出小愛,邁向大愛,讓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 法入心入行

2021年2月,踏入56歲的她榮休,結束31年的教職生涯。回顧這些年,自己經歷了許多,在延續使命的路程,她學會了以感恩心看待一切事物,以菩薩心接受世事無常,以精進心學會付出無所求。
雖然夫妻緣分只有15年,但她感恩遇見先生。他走後,她學著用他的眼光看世界,跟著他的腳步去造福;她也學著他豁達的心態應對生活難題,所以把心活大了,視野變寬廣了。
慈濟的人文教育理念融合了教育本質和佛教理念,這讓為人師表的她有更大的平台施展教育願景和佛法哲理,兩全其美。
她喜歡教育,相信教育有改變的力量,所以從崗位退下後選擇退而不休,以另一種方式延續這份熱愛,並在擁有更大發揮空間的志業體裡,助上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
卸下教職崗位時,她剛好碰上新冠疫情嚴峻時期,所有的實體活動因行動管制而被迫停止。雖回不了靜思堂,但菩薩道上的腳步卻不能懈怠,為了凝聚眾心,保持精進,她帶動品書會,與法親在雲端修行。
沒想到讀書會進行得非常成功,疫情緩解行動管制消除後,大家依然在空間精進。
與此同時,眼看新冠疫情經過兩年後仍沒減緩,醫藥科技尚無法應付這新型病毒,許多生命被剝奪,導致人心惶惶,她和志工成立了心靈關懷小組,並擔任協調員,通過電話安撫患者和家屬,提供相關的各項幫助。
「在慈濟學到了膚慰,但這次的膚慰很特別,我們不能走去他面前,去抱抱他,只能通過聲音來關懷。我們知道這生命本來就是無常,要面對一個個的挑戰本來就不容易,但跟著上人的法,我們走入人群,走入人心,用穩定的力量來安撫慌亂的心。」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面對同樣應付生命考題的家屬,感同身受的她,主動提起這盞燈,照亮陷入彷徨無助的他們,讓陪伴的溫暖,化成勇氣支撐他們走過考驗。

◎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黃麗根是個努力往前的人,一如當初選擇了教育之路,她就一往無前;選擇了放下,她就真的不再怨懟回顧;選擇了行走人間菩薩道,她就一路跟著上人的腳步,不曾猶豫。
她在磨礪中學會了堅強,在無常中學會了感恩。
懂得渡生活命的難,感謝時光的暖,她如今回望身後的腳步,才發現原來人生真的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就如上人說的,人生就像海水般,不斷有浪花的衝擊拍打,也因為有這些浪花,才能激起綺麗的生命。
愛在彼岸指引,她一直帶著使命前行,她知道,菩薩道的尾端,有人在微笑等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