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8月15日】除不善法 置之善處

Community:
Branch:

「菩薩為諸眾生所造作諸惑業,而受生死逼迫之苦、 沉溺惡道,即為種種開示,除不善法,置之善處,令彼眾生心各獲得安隱。」

用心啊!還是要用心。菩薩為了悲憫,眾生造作種種惑業,所以在人間、在六道,受生死逼迫的苦難,一直都是在惡道中。人道,還有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等等,這都是苦不堪啊!哪怕是生在人道中,看看,人在這種濁氣很重的世界中,糊塗人生,一直隨著外面的境界所誘惑,將自己的良能一直削弱掉了,煩惱無明、顛倒迷茫不斷產生,所以人間所造作的結果,就是趨向三惡道。人生所造作的因,將來的果報就是惡道。菩薩不捨,菩薩悲憫,為諸眾生這樣在造作,不斷複製、不斷複製,這樣受這種的生死,人間的生死,煩惱、無明,結果在三惡道受苦,就是這樣沉溺在惡道中,這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人生,所以苦不堪。因為這樣,菩薩承受著佛陀的使命,延續這番的愛的力量,所以他們不忍,同樣也來人間傳佛法,用種種開示,無非就是要除掉了眾生不善的法。眾生不善法,就是在人間的濁氣,很濁、很濁的氣。

現在的人,雖然有時候能夠感覺,「很好啊!這群年輕人很不錯啊!」是啊,很不錯,但是以律儀來看,真正人間的規矩,感覺那個表態的威儀,離要求的,是距離還很遠。過去的人生觀念,人的儀表、總是禮節都要顧好,現在就是這樣啊!社會大家也都這樣,服裝體態,頭、臉,一直感覺到,怎麼是這樣的生態呢?現在那個形態,威儀禮節。雖然聽到的,「唉呀!教得很好哦!」或是,「這個團體很美哦!」但是看,比起了過去,比起了所要求的標準,還是感慨很多,也會嘆無奈啊!要怎麼辦呢?種種方法,但是這種種方法,要等到什麼時候呢?這實在是無奈的人生。污濁,不是只有氣候污濁,不是天地間污染多,其實這個身體體態就自我污染,不得乾淨。難怪佛陀說「觀身不淨」,真的是不淨。這個身體本來就不清淨了,加上了時代變遷、心理變化,就會把自己放縱掉了,不知道自己應該的律儀,我們的規矩。人間就是變成這樣了,無奈的人生,只好就是要用種種方法。也是難啊!

想要除去了不善法,要很微細,能夠很滿意,這還差很多。能夠除掉了不善法,才有辦法真正向於善處,能夠從那個不善的地方,把它移來到善的境界裡。這改變環境、改變心境,也是很不簡單。希望能夠「令彼眾生心」,就是要「各獲得安隱」。要先把他的心,心靈的境界轉變過來,然後他的身、心,才能夠安穩下來。現在的人自己也無所適從,到底他要向什麼方向,他也沒有很清楚。這就是叫做世間迷茫的眾生,這叫做「沉溺惡道」,就是這樣一直沉下去,善法很難浮起來,就是跟著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生態,這樣一直沉淪下去。這麼簡單的生理衛生、生理形態,每一個人顧自己都顧不了了,要如何能夠顧大地,氣候的不調呢?這就是讓我們很擔心。要說外面的境界,要先說好內心的境界。內心的境界就是這樣,只要有心,是不困難。

看看,在厄瓜多那個地方,我們在這裡聽法,他們在那個地方認真打拼,在做什麼呢?在那個地方,去引導人人啟發他們的心,將他們鼓勵起來。從災難中希望他們站起來,希望他們發揮他自己的力量,大家提高、振作體力、心念,為自己的故鄉趕緊,快清理打掃。看到他們回來的資訊,也是很感動,人力是愈來愈會集起來了。看到他們整個體育館,來報到,要「以工代賑」的人,已經整個體育館,密密麻麻都是人,很有次序這樣進來報名、簽到。

慈濟人從美國,從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全部總共八個國家的慈濟人,已經會合在那個地方,在那裡發揮他們的良能,用種種的方法。多數語言不通,就是靠南美洲,靠當地人來翻譯,看他們分工合作。加拿大來的菩薩,莊居士就負責對他們說,說「竹筒歲月」。要對他們說:「我們能夠這樣來付出,是來自什麼地方,是在多久以前有這樣的故事。」他不厭其煩,因為每天都有新來的人,所以他們每一天的集合,就是這樣不同人,去向他們說故事。

甚至有人就負責說,(二0一六年)四月間的地震,在厄瓜多,如何去付出,什麼樣的感動故事,也說給他們聽。也有人就是負責說三十位婦女,「竹筒歲月」,菜市場的故事。他們這樣分工,不同的人,不同的去分享。大家都聽了很感動,開始拿出竹筒出來;竹筒出來,大家紛紛去投錢。知道這點滴的錢累積起來,原來就是能夠幫助這麼多人,這積少成多,原來現在接受的錢,就是大家點滴匯集。這個會,五十多年走過來,所走過的,是有這麼多、這麼多的國家!所救濟的,有這麼多、這麼多的人。故事,他們全都清楚了,所以在投錢筒時很踴躍,甚至也有人說要認養,認養錢筒,索取錢筒,要長久,天天,「積善之家有餘慶」,每天都要存一念愛心,有這樣的。這就是善要不厭煩,要有耐心,種種的方法去浸入人心。

看看他們用團隊精神,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故事,其實整體會合起來,就是一個慈濟完整的愛,這也是種種開示。愛的力量就是要這樣,人要多,不是只是佛陀來說法,需要的就是菩薩要分工。不論他們從哪裡來,已經是八方來了,集合在厄瓜多,跟他們說他們走過,他們體會過,他們了解的真實的故事。在那個地方發揮出來了。大家聽得很歡喜,在那個地方發願之後,大家整齊會合,一個儀式,那就是國歌。大家很有禮貌,站得很整齊,唱他們的國歌,唱慈濟的「一家人」,之後抖擻精神了,振奮了他們的精神,那分善念,就這樣,大家拿著他們的工具就出去了。

還有看到很有次序,(聖塔安娜)縣政府,他們用T恤,就印大字,就是第幾區,第幾號的。這是縣政府的合作,縣長(費爾南多)很用心。這麼多人要如何去打掃?一定要有一個班長,所以班長就讓他們穿團體服。分隊、分班,他們就會將他們帶出去,這很有次序,隊伍整齊,排隊進來報名,整齊帶出去,這是合作無間!縣長看大家這麼有次序,這樣歡喜,這樣出去。縣長進來了,就跟不同國家的慈濟人,一一表達:「感恩哦!」互相擁抱一下,感恩啊!大家都是不同國家,來傳同一種的精神理念,這麼的完整,不同的人來說一個完整的故事,很感動。所以,看大家這麼歡喜,所以這位縣長就說:「從今天開始,你們的團體又多一個人。多什麼人?多我。」

這是縣長,他在慈濟人的面前,就這樣表達出來,他也已經正式投入慈濟的團隊,做為志工了。就像這樣,就是在現在,時間在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這一天的生態。這天的生態很有效果,有的學校(聖塔安媽中學),它那泥土就是黏又厚,很厚的泥土。這些若不是這樣動員起來,看他們沙鏟在鏟,很黏,光是看到就很重。一鏟的沙鏟,就黏成這樣,要鏟起來都不容易,要將它放進去推土機那裡面,都是很吃力。從推土機推起來,要放進車子裡,也很黏。人工和大機械來合作,這樣很大堆,囤積如山,這種,這樣將它清掃,堆成整堆的時候,看他們這樣,一堆一堆要將它出去,之後用水清洗。這麼一大群的人,把那個學校打掃乾淨了,用二三天的時間哦!從少少人,變成很多人,這樣為他們清掃。校長、副校長很感動,他們第三天帶家長、帶學生,中學的學生,也投入了。像這樣,這種精神力量都是在每一個人、每一個人心力;心起動一念心,體力付出。

看,成效很好啊!重新打掃,用水洗過了,乾淨了,能夠在五月一日、二日,他們就要開學了。整個水浸過、泡過,泥土若出去,就全部清洗,就能讓孩子讀書了。這也是很歡喜,就是要清掃內在的心,然後才有辦法打掃那些泥土,才有辦法清掃教室。這感動啊!而且每一個家庭,都能夠得到彼此互援,這樣清掃出去。街道也這樣,看到三天前的,兩天前的,今天這一天的,同一個地點,變化之大!無不都是人,人的合力。人能夠合力起來,那就是需要種種的方法去付出,讓人人在受過災難這樣的境界,要如何讓他,換一個清新、乾淨的境界。

那個地方沒有變,境界變了,所以「置之善處」。「除不善」,這泥土等等,這麼大(範圍),大家雙手一攤,「無法度」了!天下哪有沒辦法的事情呢?大家的心動起來了;這「無法度」,那就是不善,轉不善「無法度」,那就是變成有法了,用法將它清理過,同一個地方,不同的境界,清爽起來了。「置於善處」,這也就是要心。這念心若不將它啟動,力量要如何出來呢?就是要合心,這個力量,讓大家安穩住下來。這實在是,愛的力量是不可思議。

佛陀來人間,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悲心。其實為什麼災難會這麼大?常常在說「眾生共業」。因為人類所造作的業,已經使得氣候極端了,使得海溫的溫度,已經升高起來了,所以乾旱的地方乾旱,集中水量的地方集中,山地已經被破壞了,現在大水一來,一沖,河水漲了,這沙土類就會變成這樣。這就是眾生共造作的業,所以共受的苦難,這就是這麼無奈。唯有人間菩薩,就是要有不捨眾生的悲念,去付出。要不然,厄瓜多的災難,和美國的慈濟人有什麼關係呢?和加拿大有什麼關係呢?看,美國、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慈濟人結合起來,八個國家。這與他們沒有關係,但是不忍心,這叫做悲心,同體大悲,所以集合起來,為這個國家幾個縣市,我們這樣去為他們付出。

清掃之後,讓他們能夠進去住,但是裡面東西壞掉的,貧困的人已經無法再恢復,他的家庭的家俱,所以我們就再發放,發放慰問金,再發放給他們。這就是大型的救災。聽到他們這樣一路走過來,實在是很感動,而且那個地方是很熱,很乾又很熱,在那裡真的是大家曬得很黑,不過健康就好,很有成效。

所以,人生相續,都是因為惑業這樣在造作,這個業長久累積,就要受這樣,招感這樣的苦。

生死相續
由惑業招感苦
一、 惑: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二、 業:
能感後有顛倒惑業
三、 苦:
業所引生眾苦名苦

有三種苦,「惑:發業潤生煩惱名惑」。因為我們一直,無形中一直在累積的這個惡業,已經引誘了一些人這個心態,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不知道自己,是要怎樣的生態來面對,這就是現在的人。「惑」,惑就是無明,無明不斷滋潤,對這個生命、生態,就是這樣一直累積、一直累積;髒的水一直浸泡,好好的東西也會被它浸泡壞掉。所以這叫做煩惱,就是「惑」,心不清楚。

第二叫做「業」,「業:能感後有顛倒惑業」。人就是這樣,不斷累積、累積,不知不覺一直累積,生活形態,從心而身,才污染外面的環境。因為這樣,所以就是顛倒,以為平常這樣的生活是正常的,其實已經顛倒了。現在的社會變成了懶人社會,這社會的生態就是這樣,人都以為就是要這樣。將來人都不用工作了,都是機器人在做了,所以人已經比機器更沒有用了。這全都是顛倒,危險的事情就是這樣來的。

第三叫做「苦」。「苦:業所引生眾苦名苦」。這個「眾苦」,很多的苦匯集來,這叫做「苦」。

惑業苦種
皆名習氣

所以,「惑業苦種」。這個惑業就是從那個苦的種子來,這個苦的種子就是一念心。「皆名習氣」。常常說,修行要如何修?把習氣去除。但是現在的習氣,不是只在個人而已,是一個大社會、大團體,這種已經形成起來了。很擔心未來的社會,現在和未來,所以會造成「惑、業、苦」。惑、業、苦是未來眾生要感受的,我們現在在惑,迷惑,就是不斷在造業,最後感受到的果報,是一個字「苦」,所以叫做「惑、業、苦」,這就是眾生六道輪迴,不離開這三個字——惑、業、苦。這就是我們眾生這樣一直過來。

所以,我們要如何,能夠「安隱快樂」呢?就是要「寂靜妙常」。我們要到這個境界,就要回歸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清淨、善的本性,我們要「寂靜妙常」。

安隱快樂者
則寂靜妙常
世事永息者
則攀援心斷

我們要與法會合,與法合為一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離開法,自然就輕安自在,所以,我們這時候,應該還是要保持著殷勤精進,世間事就是累積來的。所以,善的生活、生態,一定要保持向前。

看看,慈濟人都沒有假日,沒有區域。看看,在美國也好,加拿大也好,中美洲、南美洲,全部,他們在厄瓜多,很燠熱的環境中,他們不停歇在帶動。這是人生,他們會做得很踏實,他們會做得很歡喜。這種的心態,儘管環境是那麼熱,他們的心地是清涼。這世事,這些紛紛擾擾,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排除掉的,所以我們要沒有攀緣的心。我們做了之後,歡喜了,各人要就回去他們的國家,這地方將它整理好了,沒有事情了,這樣和他沒有關係,沒有攀緣;唯一留下來的,那就是啟動愛,將他們的愛心、善念,留在那個地方。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來看人間的法。

前面的文就是:「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說斯經時,無有怯弱。」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行處」,就是這樣的行處,剛才上面說,這叫做人間法,從佛法走在人間裡。這些善知識在那個地方,去循循善誘,去啟動他們,當地的人應該親近。縣長他也說:「從今天開始,志工加一個,就是我。」表示他也要親近善友。所以,「說斯經時,無有怯弱」。他們帶著這個法,愛,無染著的大乘法,去到那個地方,真真正正要去為他們,清理那個國家,清理那些心地,完全給他們一個安穩的地方。他們這樣挺胸在那個地方做,這就是「無有怯弱」,勇猛精進在那個地方。

接下來的文:「菩薩有時,入於靜室,以正憶念,隨義觀法。」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菩薩用大悲心入人群中去付出;動態就是這樣在付出,眾生的苦難,他們願意付出。接下來要說的,那就是「安樂」。自己的內心,外面為苦難眾生去付出,要付出智慧,要付出力量,悲智雙運在人群中;對自己,他就是安樂,內心安樂。那個因的種子要從哪裡來?「因入靜室修禪定,故止於過惡,得無人我」。

菩薩有時:
此釋安樂之因
因入靜室修禪定
故止於過惡
得無人我

禪定,一直向大家說「靜思惟」,我們要好好,好好將我們的心整理好。在外面紛紛擾擾,那個環境是那麼的那麼的髒,那麼的災難重重,菩薩去到那個地方帶人整頓。

同樣的道理,之後回過來自己的內心,心識也要整頓一下,我們要靜思惟。我們若能夠心靜下來,不會讓這個紛紛擾擾的環境,污染到我們,我們的心還是清淨。所以在這禪定,在靜思惟,長時修、無間修,還是在這個定位裡。「止於過惡。環境如何複雜,人類如何的無明,有什麼樣的過惡,我們要如何對待他們,這也就是要心稍微靜下來。要用什麼方法去對治?所以,「得無人我」。要如何在人與我之間,不去分別它,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一切都沒有了。雖然面對著這些苦難眾生,去付出,但是難免也有難調伏,或者是比較皮的,應該也有。看他們報回來的,好像每項都很順利,可能在那個地方,也有要互相如磨合的環境中,所以要用種種方法來調伏。

所以「外則不損」。若會用這樣的心,有人有過失,有人有比較刁難,若這樣要怎麼辦?不用去指責他,如何能夠帶動他,這也是要用智慧。所以,外面的事情還能讓它圓滿,「外則不損」。

外則不損
因正憶念修智慧
故離諸取著
得法無我
內無顛倒
心安不怯弱
故名安樂

「因正憶念修智慧」。「因」就是我們內心的種子,我們的內心念,要一直一直放著一念「正」,正法、正思惟,我們這個正法。所以要憶念,常常要在心裡憶念出來。「修智慧」,遇到什麼環境,我們要面對,要修這個智慧。「故離諸取著」,需要去遠離。這種來的環境,看到、聽到,我們不順心的,我們要如何,不要將它取著在我們的心裡,我們要將它遠離。這種惡劣的聲音、惡劣的形相、惡劣的環境要將它捨離,這樣不要放在心裡。人與人之間互相磨合的過程,我們合起來就好,該做就是。

所以,若能夠這樣,「得法無我」。這法我們能夠把握得很好,我們就要去掉「我」,我慢,還要去掉「我」,我見。我們要如何用智慧好好來善解,讓大家向同一個方向,這也是很重要。這是舉這個事來會這樣的理。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心識要時時靜,寂靜的心;外面在混亂,我們的心也是要寂靜。這是說心理和外面的環境,我們要時時都要有這樣的心。所以,心能夠這樣「內無顛倒」,那就是法。有法,沒有執著我自己,內心先沒有顛倒,自然「心安不怯弱」,在那個地方我們就能夠很有力量,有魄力來領導人。每個人都有個人的分工,各人有責任,能夠向大家說話,能夠為大家調伏心思,所以無怯弱,「故名安樂」。在那個地方,雖然是要付出很多的體力,要用很多心思,卻是心無掛礙,很歡喜、安樂。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菩薩有緣欲說法時
先當入於寂靜之室

所以,「菩薩有時,入於靜室」。現在這又說到環境了。「菩薩有緣欲說法時,先當入於寂靜之室」。菩薩若是有因緣,要說法的時候,他要先靜下來,自己的內心要先準備好:我的心要先會法,法要如何來說?現在要聽法的人,會是什麼樣的根機?什麼樣的環境?所以他一定要先思考一下,因人、因時、因地,要為他們說法,這必定要用心去體會。所以菩薩一定要有這樣,「以正憶念,隨義觀法」。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以正定心
記憶思念
攝法在心
故名憶念
隨經中義
觀察於其
所應說之法

正確的憶念,隨那個根機、時候和人,因人、因時、因地,要為他們說什麼法,這要「以正定心」。我們的心要正定下來,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這些人的根機,我應該要用什麼法給他們?這要我們心先定性,靜下來。所以,「記憶思念」。我們要來回顧,到底學過什麼法?我們現在要用什麼法來對機?所以,聽過的法,我們一定要在記憶中。過去常常聽說,聽法都是漏掉,這耳聽,那耳過去,心都沒有放著法,就是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及時用,所以我們要認真聽,聽入心。什麼樣的地點,什麼樣的時候,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如何對他說話,這很重要,所以要「記憶思念」。

所以,「攝法在心」。這個法一定要常常放在我們的心。「故名憶念」,所以我們要正憶念。經文裡面「正憶念」,就是聽法之後一定要放入心,要用的時候,我們就因人、因時、因地,就能夠拿出來說。這要將自己的先心調整一下。所以,隨經中的意義,來觀察這個地方的人,應該要為他們做什麼事情,然後說什麼話。說我所聽的,說我所做的;總是這樣,自己有經驗過,來說給人聽。

就像厄瓜多這群菩薩,他們就是「說我所做過的」,也是我所聽過的,所以我能夠再說給你們聽。這都在記憶中,所做過的就不會將它忘記;我們若都沒有做,還不要聽,所以就無法可說,叫做「無法度」。我們有聽過,聽之後我們去做,做了之後我們去講,這都是在記憶。我們有經驗過,我們有修行,我們有聽法,我們有體會,所以我現在能夠說法給你們聽,同樣的道理。所以,「觀察於其所應說之法」。

各位,愛的力量,那就是大慈悲心。菩薩不忍眾生苦,不忍眾生,一直一直都是惑、業、苦。「惑」,在人間無明不斷複製,已經變成了這個生態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的體態、這樣的生活,自己一直沉溺下去,不知道這種的生態,是惹來無明煩惱。自己的心若不清理,這個身體的威儀就不見了;身體的威儀不見了,那就是行動不端正。行動不端正,就造作一些違規、脫軌的事情,若這樣這社會就亂了。這社會亂,自然天地四大就不調和。修行,要調整身心,天地能夠調和,就是要回歸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是真理,真理,人人要身體力行,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