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6月29日】以三昧力 勤行四修

Community:
Branch:

「以三昧力守護眾生令不起諍,隨順法性無違具四修住此處,多聞總持不忘能解妙義弘法。」

要用心,多體會,我們學佛,法,心念要正,從佛陀的時代的教育,一直到現在,法是一,教育無差,要我們人人心調理,正念,不要偏差。「三昧」就是(能起)正念、正思惟,這個力量才能夠守護眾生,使令眾生不起諍論。因為有正思惟、正念,對我們自己的心,心念不偏差,不偏差的心,我們念念在行。法,修入心來,那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事、物契合,學法才是有用;學法就是盼望法度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將法再度向眾生,這叫做「自度度他,自覺覺他」。度入我們的心,是正法;再度向他人也不偏,同樣也是正法。所以,我們要守在三昧,以三昧力來守護眾生,大家多用心體會。

希望眾生不起諍論,我們自己要首先,法能夠證入心來,自己心中有正念,就沒有諍論。我們能夠有正念,再教育給眾生,當然眾生之間就沒諍論。這三昧力來守護,何其重要啊!向內來守護自己的心,向外是守護眾生,彼此之間不起諍論,真的是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很用心。我們「隨順法性無違」,要「具四修住此處」。「四修」大家內心應該很熟了,常常都反覆向大家提醒「四修法」。

四修:
一、 恭敬修
二、 無餘修
三、 無間修
四、 長時修

這個「四修」要住入我們心,而且我們若發心,願意在這娑婆世界,剛強眾生群中,更不能缺少「四修法」。「四修法」住人心,佛法就永遠住人心。

「四修」,應該大家要再用心記住。記得嗎?「恭敬修」,一直用恭敬的心,「至心恭敬,禮念佛心,無有懈退」。

四修之一、
恭敬修:
至心恭敬
禮念佛心
無有懈退

我們若有恭敬心,我們從開始那虔敬,很虔誠的心,很敬重的心來信仰;我們吸收這個信仰,就不離恭敬的修心,這一心「恭敬禮念佛心」。常常說念佛是念入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體會佛心,不要有懈怠。佛心掛念娑婆,佛心掛念三界,佛心體恤眾生,所以我們也要體念佛心,恭敬佛的心,我們不要懈怠,不要退轉,這就是「恭敬修」。開始要修行,你若沒有信心,沒有恭敬,那其它都不用說了。所以我們要用恭敬修。

第二,「無餘修」。要修的福德與智慧,這兩種是我們的資糧,慧命的資糧,不能缺少了。

四修之二
無餘修:
福德與智慧
二種資糧無缺少

我們八識田中的種子,我們必定要將這個種子、資糧,不斷在我們的心田,不斷耕耘,我們的慧命,才能夠道糧充足,綿綿不斷,所以,「無餘修」是要在人群中,修福德、修智慧。「修福」大家都知道,入人群與大家結歡喜緣,好好付出無所求,還要用恭敬的心,恭敬所有的眾生。我們去付出給他,還要恭敬他。再者,智慧,其實這就是智慧,三輪體空,忘記了你給他什麼東西,忘記他讓我們幫忙過,忘記了我們自己有去幫忙他,這些都不放在心裡,總是感恩、歡喜,有這麼多人共同的力量,來幫助那些人,我們到底給他們多少東西,大家已經無罣礙,也無執著了,共同來恭敬,這就是我們用心付出。這種感恩對方,感恩是大家的共同的心,這全都是修福德、修智慧的,兩種的資糧,要時時感恩,資糧不能缺少。

第三就是「無間修」。「無間」就是勇猛精進沒有間斷,要用心,不要間斷。

四修之三
無間修:
勇猛精進
無有間斷

日常的生活,從一大早,上大殿來,虔誠恭敬佛拜,念佛的心入我們的心來,每天就是用心在人群中,這全都是開始。從一大早開始一直到晚上,這全都是「無間」,不停歇,不間斷。

第四,「長時修」。時間無窮盡,我們就是在「菩薩萬行因圓趨果」。

四修之四
長時修:
時無窮盡
菩薩萬行
因圓趨果

我們要很長時間,這時間一直一直都是無窮盡,這個無窮盡的時間,無不都是在菩薩道裡,菩薩萬行,一直到因圓了,到成佛果,這當中我們全都,時間不計量在什麼時候,不間歇,勇猛精進,時間就是長時這樣向前一直走。問我們要做多久?就是一直做就對了。這輩子最後一口氣,來世接下去再做,生生世世,同樣就是要儲蓄資糧,同樣在恭敬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就是這樣綿綿延續下去,這就是我們的「四修」。雖然大家覺得,這是很簡單的事,卻是,是我們慧命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場的菩薩,向佛陀能發願,也是用這個「四修」,用四修法,這個「三昧力」,來守護自己的心。所以,他們在佛的面前能夠發願,明知未來,未來的眾生是這麼的剛強,知道,明知,但是他們有「四修法」,他們願意這樣綿綿長長的時間,就是要勇猛精進,向前精進,恭敬念佛的心念,這樣恭敬,不斷向前。所以,「多聞總持不忘,能解妙義弘法」。這些菩薩就是用這樣的心態,恭敬心來聽法;無間心,無間斷的心來聽法;用長時間的修行來聽法等等,一切就是這樣長時、無間、無餘,這樣一直下去的恭敬心,這「多聞總持不忘」,就是要這樣不間斷,才能將法,永恆這樣一直維持下去。「能解妙義弘法」。多聞、多聽、多了解,裡面奧妙的道理,聞一能解十、解百、解千,而千萬,愈聽愈了解,法入我們的心,向天地宇宙之間,所要了解的事,一點就通了,一點就開了,一會合即悟,這就是要我們長時累積。要不斷用恭敬心,來守護正念,不要有雜念,就是專心一念,這樣來守護自己的心,守護眾生群,生生世世,我們要時時用心。

前面的文,要好好記得,「而作如是言」,是什麼人來說話呢?那就是那群惡比丘。那就是菩薩來敘述,敘述在末法的未來,這些惡比丘自己為貪利養,在人群中為人說法,自己是這樣。還另外一群是離人群修行,修苦行,他們彼此之間,大家都有各人不同的修行方法,但是不正確。修苦行的人自命清高,而為名聞利養的人,就對真正弘正法的人,生出了誹謗的心。就是那一群,心不守在正法,只求名聞利養的那群比丘,常常就是這樣誹謗,有心入人群去傳正法的人,他們對這群的人,「而作如是言」。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就是「此諸比丘等,為貪利養故,說外道論義,自作此經典,誑惑世間人,為求名聞故,分別於是經」。這些語言就是未來那些惡比丘,他們向有正心護念眾生的人,所誹謗的語言。

這真的是無明風,這些人,心中無明,興風作浪。自己做不到,沒辦法修,他們說別人所說的法:這是外道論義,自己自作的這不是正法。這些比丘說傳正法的人,不是正法,是外道論義。這實在是,有的就是,居士你要求福,你就是供養三寶,就是專心去供養三寶。還記得嗎?有的人就說:「因緣果報,受苦受難那些人都是因果。他既然受因果的報應,你怎麼要去救濟他呢?你是違背因果。」這樣的論言,大家過去常常聽到的話,這也是同樣的道理,時代不同,應該要跟著時代,要開啟這個門,就像我們難道一定要去托缽嗎?

過去在沿街托缽,那個時候的佛陀,是因為僧團剛剛成立,要怎樣讓大家發現到佛法,發現到僧,佛的教法。尤其是那時候隨佛出家,那個環境都是不整齊,有的從皇宮來,有的佛陀慈悲,就不分四姓階級,他都收進來,只要你要修行,眾生性平等,佛陀打破了,這種四姓階級的分別,所以他全部,只要有信心願意修行,佛陀慈悲全都接受。既然階級這麼參差不整齊,佛陀為了大家都平等,生活,各人都要去向人間去化緣,第一,要把自己傲慢的心,很驕傲,很我慢,這個心念把它降伏下來,能沿門托缽。限你在這個村裡,不能再超越這個村,你安住在這個地方,你就是在這個村裡,在這個小鎮、小村裡,在這個地方大家分配,你能去托缽,限制你七間房子,七個家庭。

你若是一個家庭,你的應量器;就是你的缽,在一個家庭,這個家庭生活比較好,有恭敬心,願意供養,他一下就讓你的缽滿了。「我今天這樣,我足夠了,就一個家庭就好了」,若是有的人的家庭不太好過,或者是付出的人,願意供養的人,他只是給他意思意思,一點點,一點點,「我今天不夠,我可以到第二個家庭」。到第二個家庭,這個量,好像還有缺,我還能到第三個家庭,到第三個家庭,「我可以了,我就到這為止。」若感覺量還不夠,我可以一直化緣到第七個家庭,第七個家庭我若還不夠,我就到這為限,我不能到第八個家庭去了。這是佛陀時代有這樣的制度,要調伏傲慢的心,設立規戒,就是不要貪心,他控制了你的我慢,還能控制你的貪念,就是這樣給我們的生活,這是佛的時代,也讓大家在家人,知道佛法的教育,就是要有這些僧團在人間,聽佛的說法,那個時候,佛陀也提倡供養三寶的功德,要佛寶、法寶、僧寶,這是世間能傳承,能改除眾生苦難的妙法,所以這就是寶。

法從佛的心,從佛的口出,由僧,將來僧要不斷傳下去這個法,所以佛法要具足在人間。僧若到人家的家裡去,有的人心有煩惱,他也能問,他也能說,這就是傳法。化緣,施主付出那個物質的供養,出家人能付出法的供養,彼此付出,這也是叫做化緣。這樣也是一種的弘法,這是佛世之時。時代不同,佛法一定要和時代跟進,就像我們這個時候,我們不就是跟著現在的時代,在轉變呢?最大的轉變就是弘法的方式,有這樣的科技,這個科技能夠在這裡講,傳到「雲端」上,從「雲端」再下來,遍及了國際,國際哪一個國家,只要那個密碼一開,現在的聲音,現在的形影,就在他那個地方出現了。這就是現在的生活,就是在這個時代,佛法也要應著時代弘法,人能弘法,這個時代的進步,也是人開出了這個進步的方向,所以這是一定要跟著時代走。

過去的生活,廚房要劈柴、「引草綑」,還要挑水,還要舂米,過去的叢林。現在不用了,現在怎麼還需要去劈柴呢?連樹都不能砍,哪有柴可劈呢?不能劈柴了。所以現在家家戶戶都是用瓦斯,在大寮裡,我們過去不是燒稻殼嗎?過去不是燒柴嗎?現在都不用了。以前要挑水,現在也不用了,鍋子上,水龍頭都已經牽到鍋子上,手一轉,水就下來了,這就是現在的生活。這就是時代進步,你也無法再回頭走,你也無法停在那個地方,所以還是同樣要跟著時代走。但是,不能漏失了正法,這個正法不能漏掉,所以不漏失,不要漏掉,「無漏」,不要漏失掉。

所以我們法還是要堅持住,要傳正法。卻是一些人,不只是時代變了,連他們的觀念也都變了,所以,內心沒有實,「外形虛假,名稱出家」,其實,心並沒有實。但是看到這麼真實要傳法的人,他對法都不了解,這種守在,那些已經在接受果報懲罰的人,你就不用去救他了。這種的觀念是錯誤,偏偏他們就是用在這個地方,所以回過頭來,說傳正法的人是邪,說他們是誑惑世間人,這就是這些菩薩向佛陀說,「未來這些人,我們要傳正法,他們也會誹謗我們,誹謗的語言就是這些」。就是「作如是言:此諸比丘等」,就是說這些比丘等,全都是「為貪利養」,所以都說外道的論義,其實他自己不了解,說這是外道的論義,說這些大乘法經典,他們說這是這些人自己造作的,要來誑惑世間的人。所以這些人,就是為了求名利,自己在求名利,說別人是這樣,這種,種種分別的經典,他們都是不信,不只是不信,還要起誹謗。

下面接下來的文再說:「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向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議。」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議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那些人就是這樣,常常都是在大眾中要來誹謗,誹謗我們大家,用心、真心要傳正法的人。他們就是用盡方法來,要來誹謗我們,甚至向國王,向大臣,向居士等等,就是來誹謗說我們這些都是惡,說我們大家是邪見的人,所說的是外道的論義,這就是那些惡比丘,向真心傳法的人,就是這樣,用這樣的方法來誹謗。所以說「常在大眾中,欲毀我等故」,就是因為要誹謗我們,所以他們說很多。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所以這段文,就是要講惡人誹謗的言辭,就是那些惡人,要誹謗正法那些言辭,是前面所講過。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此頌惡人誹謗之詞
常在一切大眾之前
為欲毀訾批評
我等之故

這些菩薩向佛陀這樣說,未來未來末世的眾生會有這樣,佛法的形態會浮現出來,那是在末法,佛法會出了這樣的惡比丘,對要傳正法的人,就有這樣這麼多的誹謗。所以「常在一切大眾之前,為欲毀訾批評我等之故」。那些惡比丘,那些惡人,就是這樣常常要來誹謗我們。「欲毀我等故」,所以向國王及大臣,婆羅門」這些人,或者是修淨行,真正有在修淨行的人,他休要去和他說,說:「還有一些比丘,就是在這樣這樣在人群中。」自己生起了惡念,也要唆使大家。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向於國王及以大臣
諸婆羅門即淨行者
居士即是處家之士
國王等
乃菩薩之檀越
對彼言過
巧用間計
令疏彼
親己耳

總而言之,就是無處不在,向國王、向大臣、向婆羅門,對這些檀越,就是告訴他們:「這些行菩薩道的人,真的入人群,行六度行,為人間付出的這些人,所造作的全都是不對。」「過」,就是過錯,說這些人都是不對的,「對彼言過」,向他們說,這樣人都是不對的。所以「巧用間計,令疏彼」。「彼」,就是,這些修正法、傳正法的人,對這些國王、大臣,對那些居士,都一直設種種的巧計,想盡辦法這樣要來疏遠,要來疏遠他們不要親近這些人。「你最好是親近我就好,不要去親近那些,在說什麼大乘法的人。不要去親近他們,就是來供養我,來親近我才對了。」這就是惡比丘。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及在其餘比丘之前
生諸誹謗
說我等惡

甚至「及餘比丘眾,誹謗說我惡」,不是這些人而已,他聯合了很多人,來說我們大家都是不對的,所以「及餘比丘眾」,就是唆使大家來「生諸誹謗,說我等惡」。自己在說還不夠,還再去唆使別人來共同誹謗,說我們大家都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這是聯合大家來攻擊,攻擊這個大乘經典,那就是外道的論義。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議:
惡人無智
不解經義
故謂持是經者
為邪見
為外道論議

所以,「謂是邪見人,說外道論義」,就是「惡人無智,不解經義,故謂持是經者為邪見,為外道論議」。因為那些惡人,那些惡比丘他自己不去解經義,他不了解,自己為了要受供養,一直來誹謗「持是經者」,叫做邪見。在講說大乘經這些人,他誹謗他們說他們是邪見,像這樣,認為這些大乘經典,是外道的論義,這是很可悲的事情。這是未來未來的末世,就是佛教中,也是會產生這樣這種惡心,不實在,只是貪名聞利養,這樣的人在佛教中。所以佛陀將要涅槃以前,很感慨,「獅子蟲自食獅子肉」,仿冒佛教的形態來損害佛教的體制,這就是「獅子蟲」,獅子身上的蟲,這實在是很擔心。末世,這末法到來的時候。

接下來這段文再說:「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諸惡,為斯所輕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法華經勸持品第十三》

我們大家就是為了敬佛,我們恭敬心,禮敬佛心,這就是我們要長時,所以講「四修法」是很重要。因為我們大家都是恭敬佛。
所以,我們應該要忍,為了佛陀要傳佛的慧命在未來,我們應該要忍,忍一切的惡。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我等為欲敬順佛故
誹謗當面譏刺之辱
悉能忍是等
違惱之惡

所以,他們用種種來輕視的語言,我們應該也都要要忍,因為我大家敬順佛,所以一切的誹謗,當面這樣在諷刺我,「譏刺」,我們還是同樣,這個忍辱行,我們一定要修、要忍。所以,這個違背種種的煩惱,我們全都要忍。

汝等皆是佛:
言汝等諸人悉皆是佛
汝等皆是佛
即惡人輕侮之詞
言似稱讚
意實譏刺

所以,「汝等皆是佛」,「言汝等諸人悉皆是佛」。其實,那些人,有時候哪怕是說一句讚歎的話,也是用種種輕視、侮辱的語言,這樣來諷刺我們。所以,我們要回一念心回來,其實這些人,佛陀教育皆有佛性,只是迷失了他們的本性。所以也同樣的,這種諷刺的讚歎,我們也是同樣要忍,因為要敬順佛,所以一切要忍;為了要傳法,所以也是要忍。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如此之類
輕慢語言
以為法故
皆忍受之

所以,「如此輕慢言,皆當忍受之」。這總是要忍,類似這麼多種種輕慢、輕視、那個貢高、憍慢,那種態度,種種語言,不論是聲音、不論是色,這全都就是為了法,我們大家應該也都要忍受:不論臉色是多麼難看,聲音是多麼難聽,不論多少人怎麼樣的攻擊,為了佛,敬順佛,我們要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我們要繼續心心念念,就要繼續修下去,修忍辱行。

菩薩若聞不聞
默然忍受
以至人四相皆空
是非一致
尚不知有我
況校是非哉

所以,菩薩,若是聽,「若聞不聞,默然忍受」。是直接讓我聽到了,或者是輾轉的流言來的,我全都要默然忍受。不要回答他,不要回應他,罵,任他罵,不用去回應他,這就是被罵不還口,也都要忍,忍了就過了。其實,忍過之後,海闊天空啊!所以,所以我們要修行,人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就是真空。《大般若經》這麼多,濃縮起來就是《金剛經》,再從《金剛經》再濃縮,那就是《般若心經》。難道不是,無不都是一切皆空,這樣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相」皆空。

「空」,「是非一致,尚不知有我」。是對的、不對的,不論是直接誹謗,或者是從遠方傳來,這個傳聞也是同樣,我們就是沒有人在罵我,沒有我在聽,沒有眾生和我的分別,也沒有什麼老少的差別,全都沒有了,所以哪還有什麼樣的是非呢?沒有了。所以,這就是,不是我們要去計較的;真正的,我們的心不間斷,還要在勇猛精進。要在人群中去造福業,我們要長時培養我們的資糧。我們的資糧福德、智慧,我們要修。時間沒有很多,我們和世俗在計較,和人事在計較,和這個聲音、色、形色在計較,這是不是多增加煩惱呢?

所以,我們不用去增加煩惱,我們要好好以「三昧力」,來守護我們的心,用正知,正見,來守護眾生,不起諍論。我們要隨順法性,要不違背我們的正法,我們用「四修」,住在我們的本性,在我們的內心,在我們的意識裡,來去自如,生生世世一直「六度萬行」,到達因圓趨果,到成佛的程度,這都不間斷。我們要時時聽法要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