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14日】以信為本 具德速證

Community:
Branch:

「慈悲濟物,仁讓克己,復禮為仁,和則處物不違諦理,堪為典範;有此妙行,立地成佛,得至菩提,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速證之。」

  了解吧,慈悲濟物,仁讓克己復禮就是仁。「仁者,人也」,做人不要離開這個「仁」字,我們的人和愛的心一定要會合,我們要對人「讓」,我們寧可克己,都不要去虧損他人,這就是我們做人的根本。禮節是我們做人很重要,我們要會謙讓,所以這是禮。所以「復禮為仁」,對人有這樣,有謙讓,我們懂得自己退一步,守禮節,這就是仁人,人有這樣的仁德,這就是我們要學的。孔夫子不就是注重的五個字「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夫子他的德就是這五字,很溫和、很善良,對自己很克己,謙,很謙卑,對人都先讓。「溫、良、恭、儉、讓」,這事事都是尊重別人。這是很重要,我們學的也是要學這樣。這就是禮節,也就是道理,道理我們不能離開了「仁讓、克己、復禮」。我們若離開這些道理,就不像人了,所以「仁者,人也」。人就是這個「仁」字,這就是我們做人會成功的方向。

  所以「和」,人就是要和,人與人之間要和。道理、世界、人類都要有這個調和,有調和,事與理能可以會合起來,很順利,這也要是「和」;天下要能平安,同樣要四大調和;我們身體要健康,同樣也是要四大調和。一個「和」字,我們人與人之間也要彼此和諧,這樣才沒有人禍發生,才沒有世間的問題、社會問題、家庭問題,這些的種種問題,都起於「不和」,這個「和」字是多麼重要啊!所以「和則處物不違」。我們若要和,就是要慈悲濟物,仁讓,克己,復禮,有這個「仁」字,這些事情做到了,我們的修養有做到,自然我們就和。天下道理都是要這樣,所以「和則處物不違諦理」,我們所在做的事情,道理,人、事、物,我們都不違背,這是我們釋迦佛教導我們,教我們要「慈悲濟物」,孔夫子教的「仁讓、克己、復禮」,這不就是同樣就是要我們一個「和」。那「和則處物不違諦理」,人、物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這個世間道理之間都沒有違背,這就是諦理,不會去違背了真理,若這樣就「堪為典範」。人生要做人的「典範」,我們一般的人說「模範」,這就是要有依教奉行,有順道理而行道,這樣自然就是人間的典範。

  所以「有此妙行立地成佛」,我們若有這樣的妙行。這個「妙行」,「六度萬行」,「六度」,大家都知道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就是菩薩道,收攝過來,就是的六種的方法,展開呢!是萬萬種的方法,要去適應眾生各不相同的習性,各不相同的文化,各不相同的人類、種族、宗教等等,這我們要用很大的修養。這個「六度」之中,「慈悲濟物,仁讓克己,復禮為仁」,這些事情全都包含在裡面,在六度之中,還有很多很多的名詞。

  看,眾生是什麼樣的行為,我們要去適應,適應他所需要的,他的行為是善,我們要怎麼樣引導他入佛法中,接受到佛法,引導他走入菩薩道,菩薩還能廣度眾生,從小乘善引入大乘法,這也是度化的一類。眾生惡,惡是千千萬萬種,你就要千千萬萬種的方法去適應他,他不好的習氣到底什麼樣?不好的行為是什麼方向?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這是很重要。所以「六度萬行」,這種的「行」,一定含著甚深微妙法,你要去適應眾生,無量數,就要用無量數的方法,所以這就是「有此妙行」。這個「妙行」是這樣微密,眾生很多很多的習氣,我們就要用很多很多無量,那個微密的方法去接近他,這叫做「妙行」。菩薩的因行,妙行,這樣累積,一直到了因緣成熟,「立地成佛,得成得至菩提」。

  最近我們都一直跟大家這樣說,「六度萬行」,不要去放棄了微小的善,所以「毫芒有乾坤,粒米藏日月」,粒米中有日月,一粒米中都能包含日月,毫芒之中就是有乾坤在。這是很真實的道理,我們就是要不斷累積,小善不放棄,非常微細的道理,我們要深入。所以「有此妙行,立地成佛,得至菩提」。我們要學佛一直累積累積,累積到這個道理這麼的微細,還能應用含蓋在天地宇宙之間,這就是要學佛最重要的。所以一直要到「有此妙行,立地成佛,得至菩提」,這個覺,我們已經都覺悟了,才有辦法真正道理含蓋清楚。這裡面「於剎那頃」,在已經因緣都成熟了,在真正綿密的道理中,「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就是綿密的道理都會合,毫芒乾坤、天地宇宙,所有這個「妙行」,我們全都已經通達,我們都走過了。

  所以「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速證之」,自然在那個剎那間通達明了了,具足德行,所以可以在很快速的時間內,就能證得。我們很多事情,平時我們想:「這事情到底是怎麼樣?要怎麼做呢?」好像讓我們傷腦筋好幾天,想不通,突然間,不一定一個孩子來,一個動作,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簡單,就是這樣而已。或者是其中一句話,了解了。自古以來,有多少賢人,過去也是很多道理不通,忽然間,聽到一個聲音,這樣忽然間覺醒起來,道理在這裡,我一直就想不通,原來物與物之間這樣一接觸,響出了這個聲音,這就是物理,(現場有蓮花椅經架掉落聲)有覺悟嗎?這就是,就是忽然間,無常、忽然,這想不通的事情,它突然間這樣讓我們體會到。

  總而言之,「信」,我們要相信,「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我們若有信,我們深入,不怕佛法到底有多長、多遠,佛法,佛陀是很誠懇這樣跟我們說,成佛就是要從信入,從慈善門要攝受,再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善」,不怕久,芸芸眾生,累生世你要去投入,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法。就像是宇宙的道理,宇宙這麼的開…開闊,宇宙包含著萬物,有粗、有細。粗的,山河、大地、大海,這我們看得到,大海遼闊,山就很崇高,這是我們都看得到。那微細的東西,細得像是微塵,微塵又不像我們地球上的微塵,微塵,地球的微塵是這樣很細。在沙漠中,風一吹,我們只知道塵霾,這個塵霾就是沙土這樣在飛,而我們看的,是只有整片霧霧的,其實整片霧霧的是有多少的塵,但是我們看不到,有一粒粒的沙,我們看不到,但是整個揚起來,就是這樣霧茫茫。

  其實,還有宇宙塵。我們所知道的是地球的塵埃,時間一久,桌上沒擦,摸起來沙沙的,什麼時候沙進來我們的桌子上面呢?土地塵沙什麼時候進來,我們不知道!但是這還不夠細,還有宇宙塵。地球的塵埃與宇宙塵埃是不同,因為我們的時間也不同,我們地球的時間繞著太陽走,所以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太陽也有在轉,我們是在太陽系裡面,太陽也有在轉,太陽轉在宇宙中,它轉一圈,宇宙年是我們地球約二十億年。所以佛陀跟我們說塵點劫或者是大劫、小劫、劫波、長劫,長時間。

  佛說,人壽十歲,就是過一百年加一歲,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其實地球轉在太陽系,太陽轉在宇宙銀河系之中,它轉一圈約二十億地球年,這叫做「宇宙年」,我們在轉的叫做「地球年」。所以佛陀對我們說,「劫」,長時間,有時候我們會不相信,「真的嗎?時間這麼長!」有時長到人壽有八萬四千歲。啊!但是是一百年,八萬四千歲之後,一百年減一歲,是因為人類道德敗壞了,所以人類的歲數會減少了。這樣過一百年減一歲,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為一減劫。若到人壽十歲,就是地球人類已經一直絕滅了,不是大家平均,不是大家都活到十歲,也有三五十歲的,也有六七十歲的,但是多數都是很快就夭折,是天災、是人禍,或者是一生出來,命不俱全。這種人的苦難愈來是愈密切,愈多哦!這就是人類的歲數平均。

  古時仁德、道德全都很俱全,人很善良,一切眾生都自然生、自然死,這時候,不是啊,天災、人禍,人類與人類中間不調和,造成人禍。每一次人禍發生,尤其是愈來人類愈發展武器,愈是可怕;再者人類在傷殺動物,這讓生命不斷這樣減少。所以不是自然生,不是自然死,一直到達人類就是這樣道德一直一直衰敗下去,所以就是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十歲。這當中,一直減下來,所以我們這幾千年來,有歷史以來,我們所知道的,天下不曾有真正的和平的時間有多長久,就是不斷你搶我奪,很多歷史幾千年就是這樣一直傷殺下來。看看,佛在世時,連修行的團隊裡面,提婆達多,都有起這樣的心,可見那個的時代,佛陀也常常說,過去生中有這樣的國家,這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可見佛陀的時代,在說他過去的因果觀念。

  他所說的,人壽就已經一直在減劫中,所以一直發生人與人之間,因緣果報,善惡中間的問題就是一直出來,因為這樣,所以修行者才必定要愈來人間,這就是佛陀所講《本生經》或者是與弟子的《因緣經》,裡面都有過去的因緣,善惡的問題很大。所以佛陀用很耐心說給我們知道,長久長久的時間,他的時代,不是說,「你信我,你就得救了」,還是因緣果報啊!得救的是我們的慧命,不是我們的生命。我們了解道理,道理入心來,我們就開始要好好修行。所以我們人類在宇宙間,地球,太陽系中間的一顆地球,我們的生命實在是很微末。你看太陽系,還有在太陽系裡面的星球,它(海王星)繞太陽一圈就有一百六十幾年,而我們繞一圈才三百六十五天,是我們的一年,所以說起來,同在太陽系裡面的星球,年都不同,何況太陽本身它這樣繞銀河系中心一圈是地球的約二十億年。可見佛陀在說的「劫」,這個塵點劫的時間,我們一定要相信,現在科學讓我們能夠了解,宇宙系統,我們應該要相信。

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
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

  「信為道元功德母」,科學愈發達,愈證明佛陀的誠正信實,在教育我們,就是用道理讓我們知道,不是說,「你信佛,你就能夠全都得救,永生」,沒辦法呢!我們,佛陀只要讓我們知道,我們永恆的就是真如本性,是慧命、是道理,這就是我們要相信佛的教法。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很多很多的道理全都是要從「信」起,深心地信仰佛陀所說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我們一定不要再有疑了,「疑」是浪費光陰,不要疑,要相信佛法,相信這樣跟大家分析過了,應該還要更相信。所以「示現開發無上道」,我們若能相信,這宇宙、地球間的道理,我們就愈來愈清楚,要不然誰知道地球和太陽的運轉時間呢?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

  佛陀既然說時間,為了要知道時間,就要很用心去找。原來科學家已經將這個宇宙年,他們推測出來了,就是用太陽,因為我們的地球在這個宇宙之中的一小角落而已,我們人類就是和這個太陽有關係,所以依著太陽公轉、自轉,就是只有在一角落在轉而已。但是太陽這樣轉,宇宙年,那就是那麼長,示現出了宇宙的道理是這樣,這樣也才一角落而已,一點點。因為葉教授(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葉永烜教授)來拿一張宇宙圖,是比這張桌子還大張,在面前,我就說:「我們地球在哪裡?」他就向我比這一小角落,「這裡啦。」「這樣,我們的宇宙有多大?」「這麼大。」「太陽呢?」「太陽,就在這裡。」「這一點點。」他說:「這張圖裡面很多太陽哦!屬於我們地球的太陽,就是這樣在這裡。」

  可見人類是多麼渺小,太陽系有這麼多的行星,還有星河,你想,這麼的渺小的人生,卻是我們的欲念那麼大。很大的道理,我們都疏忽掉了,所以我們要信,才有辦法了解一切諸法;我們要將我們的煩惱去除,沒有疑惑了,才有辦法「示現開發無上道」,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們才能發現出來。所以「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就是「以信為本」。三寶,佛、法、僧,佛陀出現人間,講說佛法,僧就是專心修行,去了解道理,來接引眾生,從紛亂中為他們理出一條道讓他們走,讓他們了解,從善門讓他們入法門佛門來,轉惡為善,這就是我們「六度萬行」。那個「萬行」的妙,是微密的妙法,是甚深的妙法。

  我們要做菩薩,我們發心立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用很誠意的心;「煩惱無盡誓願斷」,你要用很正的心態,正思、正見、正念,你才有辦法斷掉你的煩惱。這「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是這麼的多啊!我們必定要用信心,才有辦法把這麼多的法,人間法、出世間法,天地宇宙萬物的法,我們都要去清楚了解,所以無邊的法,我們誓願學,所以我們一定要信。所以我們要用很老實修行的心開始,「一信一切信,一斷一切斷,一修一切修」,我們一定要有這樣老老實實,好好修行,不忘初心,這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經文:「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

  「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真的很深的道理含藏著,所以叫做「祕藏」。早上向大家講「宇宙年」,可能我們平時講經也不會講到那裡去,不過「劫」,時間要去探討「劫」,真的嗎?因為我自己有疑,我就不希望人有疑,所以探討起來,我們要相信。現代的,講現代的太陽系和地球的關係,這有關係,在宇宙的一小角落裡面,只是一個宇宙年,只是一個太陽這樣轉的年,就能夠知道這麼長久的時間。你們想,這宇宙間的道理是不是很微密呢?要很多人一直不斷不斷去探討,要不然它是很微密,佛陀所講的法是含蓋整個宇宙,所以這道理還有很多需要去探討。

  所以「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我們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我們要受持,我們要「深入禪定」。昨天講過了,是思惟修,是靜慮,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好好思考。所以「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若能夠了解了,哦!剎那間,因為他已經累積累積這麼久了,終於了解了。劫,時間的關係,要如何去體會?如何去了解呢?哦,了解了,原來宇宙天地之間道理就是這樣,這也就要去累積,用時間來累積。所以「發菩提心」,愈是要發菩提心,那個覺悟的心,我們也要不斷累積。這樣菩提心增長了,「心得不退轉」,所以「辯才無礙」。煩惱去除了,覺悟的心不斷累積,了解的事情愈多,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接下來這段文再說,

經文:「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經文簡釋: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慈念悲愍一切眾生,龍女亦具真如本性,憐惜一切眾生,猶如赤子等無有畏。

  我們前面講出了龍女八歲,她就能夠了解,也能夠「深入禪定,了達諸法」,這是龍女已經了解很多法,這個佛法祕密之藏她都了解了,這是前面這樣說。接下來他說,「慈念眾生」。這是在描述八歲的龍女,她能夠這樣通達佛法的祕密之藏,也已經入總持門,「總一切善,持一切法」,得到陀羅尼的總持門,所以她平時就是「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這種慈悲憫念一切眾生,這是龍女已經具足了真如本性,完全這個德行已經會合歸納了,已經具德了,所要修的行,已經用功了,得了,德。

  我們說過了,「德者,得也」,就是要去用功,已經得來了這個德。所以這真如本性,這個德已經回歸到真如本性了,她這個妙行已經會合了,這真理和所有的妙行都會合,因為她的這個道理,平時的行為就是這樣,「憐惜一切眾生猶如赤子」。佛陀視眾生如一子,龍女視眾生猶如赤子,這豈不是和佛心相契合了呢?所以「等無有異」,與佛的心就是差不多了,所以說「功德具足」。

經文簡釋:
「功德具足」;菩薩六度萬行功德,皆悉具足大心堅固不能壞,如金剛清淨圓滿常住不壞。

  「菩薩六度萬行功德,皆悉具足」,功德全都具足,「大心堅固不能壞,如金剛」。大心很堅固了,她發大心,累生、累世、累劫發大心,這就像金剛一樣,很堅固。世間最堅固的東西都將它譬喻作金剛,所以那個道心很堅定、很堅固,什麼東西都不能破壞它。我們道心堅固,不論什麼困難都難不倒我們的道心,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決心,這就是要信,要深信,不受境界搖動了我們,所以「清淨圓滿」,那些煩惱無明全都掃除了,很清淨,很圓滿。「常住不壞」,這個德常住不壞。

經文簡釋:
「心念口演,微妙廣大」;心之所懷念口之所論說,其義深微,其體性廣大。

  所以「心念口演,微妙廣大」,龍女,她的心時時都是清淨的妙法,念念都是法,所以她的心念沒有雜念,沒有無明,就是覺入慧海,所以心清淨無污染。所以,「心之所懷念,口之所論說」,她的心全都非常的微密,無不都是法,非常微妙的法;因為這樣,講出來的話,無不都是微妙廣大的法,哪怕是一句話,都已經涵蓋著很廣的道理。就如佛陀,他所說的法,我們就要,一句我們就要解釋很多,大家才有辦法了解,龍女也是這樣,心念口說,所說的法都是微妙廣大,在很綿密中,但是包含廣大的道理。這就是「心所懷念,口之所論說」,「其義深微」,她的義理很深很密,甚深微密,這就是她所體會的道理很多,若要講到來,真的是很不容易。所以「其體性廣大」,你看她才八歲而已嗎?她已經體性很廣大,這就是龍女,她已經心包太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每一句話出去都是涵蓋著很大的道理。所以雖然她才八歲,其實「其體性廣大」,所講的道理都很廣很大,涵蓋很深。

*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一發永發得不退轉。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口即能演。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亦不失機,所說法義,共見為微妙廣大。

  所以,「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很多很多無上覺,無法論比,很高的覺,這個覺性,心念,就是任憑她的心這樣運,任何眾生的根機她都能適應。所以「一發永發得不退轉」,她的發心,任憑什麼樣的眾生,她有辦法去適應,因為她有仁讓的德行,「溫良恭謙讓」都有,慈悲利濟眾生的心都有,所以她的心已經能「任運而生」,去廣度眾生,去適應眾生的根機。所以「一發永發的不退轉」。發心,從一開始發,就永發得不退轉,她發心是這樣發。而我們凡夫呢,是進進退退,就像老鼠籠的白老鼠一樣,只是在那裡踩那個輪子,再怎麼踩還是在那裡,進進退退。但是龍女她就是不退的道心。

  所以「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口即能演」,用口講出來的話,都是從她內心所得的法的理這樣講出來,這就是心之所念。心口,「心念口演」,是心所念,口中這樣說出來。所以。「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永遠永遠在度人,恆久的時間,都沒有讓它損失那個時間度人,把握當下,恆持剎那,分秒鐘都不空過,沒有失去那個時機,所以她能度很多人,做很多事情。「所說法義,共見為微妙廣大」,所說的法真的是非常的闊與大,這就是我們要很敬佩龍女,年紀這麼小,年齡八歲,已經有這樣的發心。其實不是這一生,是塵點劫以來,所有修行,能成佛都是塵點劫以來,那就是看因緣,在哪一生世因緣成熟,哪一生世就剎那覺悟,這就是過去有累積。

經文簡釋:
「慈悲仁讓,志意和雅」;慈念悲憫,仁厚謙讓,志願意地,柔和端雅。

慈讓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
和則處物不違,諦理法則循序,
雅則正己不苟,志真精純無雜,
有此風格,立地成佛,能至菩提。

  所以「慈悲仁讓,志意和雅」,就是有這樣的修養過來。修行,內修外行這樣過來。所以「慈念悲憫,仁厚謙讓。志願意地,柔和端雅」。這就是她所修的德,所修的行,她很仁,很仁慈,很老實忠厚,又是很謙卑,又是很禮讓人,這和子貢說的溫良恭儉讓,就是這樣過來。所以「柔和端雅」,龍女實在是端正,很和雅。「慈讓和雅」就是說,煩惱習氣全都消除了,慈悲了,尤其是體態、禮節等等,這都完全沒有不好的習氣,習氣全都去除了。

  「和則處物不違」。要懂得與人和,我們要與人和,不是人與我們和,我們要與人和,不違。自然「諦理法則循序」,就能很通順。「雅則正己不苟」,沒有馬馬虎虎,自己要威儀端正,不能邋邋遢遢,隨隨便便,對自己是很嚴格。所以「志真精純無雜」,那個意志是很精,很純真,很精純沒有雜念,很純沒有雜。所以「有此風格立地成佛」,我們要到這樣的程度,所以「能至菩提」。

經文簡釋:「能至菩提」
已具足如上種種之修德,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悉隨機曰微妙,皆歸一乘曰廣大,慈悲濟物仁讓克己。

四悉檀:佛以四說法遍施一切眾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
以上種種明龍女定慧具足,頓發大心,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遂得疾至菩提。

  「能至菩提」,就是「以具足如上種種之修德」,要有這樣的修行的德行,「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有辦法能到達,我們要修學。所以「四悉隨機曰微妙」,前天也說過了「四悉檀」,世界悉檀、為人悉檀都說過了,是很微妙,涵蓋了世界人類一切我們全都要普施出去。「皆歸一乘曰廣大」,所以要「慈悲濟物,仁讓克己」,這都要做到,所以這四悉檀我們都包含在內。這就是佛陀說法,普施一切眾生,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全都包含在內。「以上種種,明龍女定慧具足」。這種種是表明了龍女她的定慧具足。「頓發大心」,開始她就是頓根,就是利根,就是發大心。「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就是這樣就慢慢一直累積到現在這個時候,「遂得疾至菩提」。

*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

  所以,「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是因為她能聽到《法華經》,從老早老早以前,她就聽聞《法華經》了,所以「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雖然她在溼生,就是畜生的身形,但是也是女身,她沒有受這樣障礙。「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我們應該要清楚,這裡面也涵蓋著很大的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眾生都平等,哪怕在畜生類,哪怕在大家對女人的,感覺女人就是障礙多,不成道器,但是龍女就要成佛給大家看。總而言之,這種大乘法的微妙,就是要尊重一切眾生。時時要多用心啊!


***************************************************************

【附註說明】《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附註說明】[宇宙年]
一宇宙年的長度,即太陽繞銀河系中心一周所需的時間,故稱為「一宇宙年」。估計一宇宙年約等於二十億地球年。《教育部國語辭典》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