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4月12日】身心無倦 勤求妙法

Community:
Branch:

「身無倦,役役勤勞;心無倦,孳孳勤求妙法。捐捨四海之富,頓忘龍鳳之姿,操勞作務,千歲不倦,學而無厭,服侍給使,不乏敬順。」

修行,要下很大的決心。看看這位國王,當時為了求法,他貼出了告示也這樣說:「只要有妙法能夠傳授給我,我願意為他付出,終身為其奴僕。」這是那時候國王的心願,不顧身體、生命,只求妙法增長慧命,這是國王的心願。所以他既發這樣的願,就是長年累月這樣,依照他所發出那個令,一直都是這樣,「身無倦役役勤勞」,不怕辛苦。身體既願意付出,如何的折磨,如何的辛苦,他都不退轉這念心。所以「心無倦,孳孳勤求妙法」,同樣這樣這麼認真,這麼的精進,只一項,身體的辛勞付出不計較,但是只要求能夠得到妙法。

為妙法要付出,所以他也願意,願意捐捨出了四海之富。國王身為國王,天地四海萬物都是他掌管,都是他所擁有,但是這都是身外物,完全都是願意這樣捐捨出去,很快就已經忘記了,他的身分是什麼,是龍體或者是鳳軀,就沒有龍鳳之姿了,與一般的人一樣,就是要修行,就是要求法,所以不怕「操勞作務」,不論怎樣的辛苦去付出。身外的東西都完全付出了,何況身體的身分呢?連身分也忘記了,不去計較我的身分是什麼,所以這時候是一般的修行者。所以,操勞作務,就是這樣在造作。

時間,「千歲不倦學而無厭」。那時候人的壽命很長,前面的(經)文說過了,那個時代人的壽命很長,所以,「千歲不倦,學而不厭」。時間不論已經經過多久了,都不去計算總是付出。聽話,服侍仙人,就是這樣一直做就對了。所以「服侍給使不乏敬順」,那個敬意都沒有消失,操勞,一直付出,是不是已經有給他法沒有?不計較,總是要做到讓仙人歡喜,他相信自然就能傳法給他。

時間經過這麼久,到底有傳什麼法給他沒有?還是願意這樣一直付出。這就是修行者的心,既是目標要求法,不論時間多久、路多長,我總是要耐心等待;身心勞頓,不論怎樣的勤苦,還是同樣,日日都是這樣,「僕僕任奴之勞」。

僕僕任奴之勞
下心至此
何其慇切
勤勉不倦
然仙人
表其大法微妙
能適王
懇求大乘心意
有道者稱為仙
國王求法心切
仙人今至矣

每天都是這樣,為奴僕都是這樣,每天都是這麼辛苦,像是在當奴才一樣。「下心至此何其慇切,勤勉不倦」。這就是不計較,這樣一直在付出低心下氣。仙人是很享受,國王是很辛苦,這樣反過來這麼低心下氣,這種勤勉,殷切勤勉。「殷」,就是很順從,也不懈怠不斷在付出,這樣順從付出,那一念誠意沒有減少,還是很誠意、很殷切,也是很努力,勤勉不倦,不嫌辛苦。但是仙人呢?「表其大法微妙能適王」。他常常一直都表示,「我有大法,我絕對會給你,讓你很歡喜,所要求的法」。其實國王所要求的法,就是這麼的懇切,所要求的是大乘心意,大乘,這是大乘法,是國王所要懇求的心意。

所以「有道者稱為仙」,仙就是已經超凡的人,他稱為仙。所以「國王求法心切,仙人今至矣!」這就是因緣會合,國王願意這樣付出,這位仙人一直表達他有妙法,絕對可以適應國王想要求的,所以國王也得要,應對方所需要。所以這就是因緣,國王想要求法心很切,這位仙人這樣出現,國王就是這樣這麼服貼,這麼相信,所以這真的是因緣啊!

昨天說過了大權示現,這就是大權。世間有這樣的事情,有這樣要求法,國王求法這麼心切,也有這樣的仙人出現,國王要受很多的磨難,但是為求法他甘願。這就是要讓我們,後世的人能效法,求法必定要先將心態,完全去除煩惱、無明、人我相,已經沒有「我是國王」,這種高高在上的形象沒有了,我已經一切都付出了,我與一般人一樣,我就是要修行,而我就是要修行,我願意做人家做不到的事,我願意付出,要我做什麼,只要能得到妙法,其他不重要,這求法心切。

所以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
我有大乘
名妙法華經
若不違我
當為宣說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這是仙人已經出現了,就是只有一個條件,我有這樣的妙法,我願意付出,但是要事事不違背我的意,我的心意,我絕對為你講說這個妙法。這就是這位仙人所提出的,他不論要要求什麼,國王一定要能做到,這就是條件。

所以:「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

王聞仙言
歡喜踊躍
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採果汲水
拾薪設食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這已經是很明顯了,只要有妙法,王聽到就很歡喜,尤其是聽到《妙法華經》,這大乘法,很歡喜,歡喜得踴躍,不是表面的歡喜而已,是打從內心這樣一直歡喜起來。所以他放下一切,就隨著仙人去了,去供給所需。一個人跟他去了,不論仙人要要求什麼,他就是願意供應,為他服務,為他效勞。在仙人的身邊,不論是去採果,去挑水等等,撿柴或者是來做設食,這都可以。這樣就像奴才一樣,願意去為主人服侍。

王聞仙言
歡喜踊躍:
時王聞是仙人之言
得遂所願
其心歡喜
不覺踴躍

所以「王聞仙言」,而「歡喜踊躍」,是很歡喜。所以王為仙人,這樣就隨這個願, 無條件都答應了。心歡喜,這就是從內心歡喜的踴躍,(內心歡喜得像是要跳起來一樣),這種歡喜的表現。所以他就隨著仙人所需要、所要求、所提出的條件,他願意這樣。

即隨仙人
供給所須:
即時隨侍此之仙人
如其所須
皆為供給

即隨仙人供給所須,即時隨侍此之仙人,就是這樣跟這位仙人,「如其所須,皆為供給」,這仙人要他做什麼,他就是去做什麼。這實在是很難得,堂堂一位國王,願意放下一切,一切皆放下。不論是去採取水果來供應,或者是去挑水,或者是撿柴、煮飯等等,無事不操作,這種「隨時執作道人家風」,仙人的家務事都是他在做。

採果汲水
拾薪設食:
隨時執作
道人家風
林端採果
澗下汲泉
山上拾柴
廚中設食
是種皆為

「林端採果」,就是在林裡的地方採果實,或者是到溪邊,不論是水溝、溪水、河水邊,他還是一樣,不失威儀,他的態度都是在道上,心悠遊在道上,這種求道的心志堅決,不論在林裡、水邊,連山上去撿柴,或者是在廚房在煮食,同樣的樣樣都做,樣樣都是將他的身、口、意,都是攝在一起。求道之心意,這求法的心這麼殷切,這麼的用心、用身,心意是這樣,身行也是這樣,一點點都沒有放縱。這是很勤精進者。

所以下面這段(經)文,再這樣說:「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乃至以身而為床座
身心無倦
於時奉事
經於千歲
為於法故
精勤給侍
令無所乏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用身這樣的身態這樣的恭敬,隨時都願意付出,甚至身體彎下來,讓仙人當椅子坐,心與身都沒有現出,疲倦的形態出來,所以什麼時候,任何一個時候「於時奉事」,任何時候他都是這樣,完全不斷不斷去付出,時間「經於千歲」。這到底為了什麼呢?只是為了要求法而己,願意這樣的付出,願意這樣的精勤,及時願意為他這樣付出,連身體讓他當床座他都願意,時間一點都不懈倦過。「令無所乏」,他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要他怎麼做他就怎麼聽命令,這實在是很不簡單。

乃至以身而為床座
身心無倦:
身為床座
如肩荷擔
備歷艱苦
忍耐疲勞
為於法故
身心無倦

這種「身為床座,如肩荷擔」,或者是走路累了,他也願意用他的肩膀,背著仙人的身體來走,這些他都願意。身體彎下來讓他當床座,累了,走路走不動了,也願意用肩膀,用身體這樣背著他、扛著他,他都願意。所以「備歷艱苦」,很多很多身體的付出,不論怎樣折磨他他都願意。「忍耐疲勞」,同樣,久來也是身體要忍耐,忍耐他的疲勞,願意。所以「為於法故」,也是同樣就是為了法,為了要求得妙法,他的「身心無倦」。雖然身體已經很疲憊了,卻是他願意忍耐,忍耐這樣的疲勞,不為了什麼,只為了法,所以他願意這樣,這麼辛苦去付出。「身心無倦」,身沒有表達出了他已經累了,他已經盡力了,已經沒有力氣可做了,不敢,沒有這樣的表現。哪怕是多麼辛苦,還是忍耐,要忍耐得疲勞,還是要忍耐,所以,這就是為法。所以身與心不能表達出他後悔,他疲倦,完全沒有後悔,完全都是沒有疲倦的形態,表達出來,就是為了妙法。

釋迦侍此仙人
不易行者行
難久行者久
於供給果薪而外
其間必經有無量
忍辱之行
毫不退轉

「釋迦侍此仙人」。這位國王就是釋迦佛,過去生無量劫前,人民壽命很長那個時代,也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的過去生就是這樣過,他侍候這位仙人。「不易行者行」,很艱苦,很不簡單,這樣的付出,這樣的身行,這樣折磨他,他,人家無法忍的,他忍下來。「不易行者行」,就是人家無法忍,他忍下來,接受這樣的折磨。為的是什麼?為了要求法。所以「難久行者久」。要我們這麼辛苦,這麼長久的時間,別人做不到,釋迦佛的過去,他做到了,不論時間還有多久,法還沒聽到,但是付出已經這麼多了。別人不容易做得到,他做到;忍耐這麼久,別人忍耐不下去,他忍耐過來了,這時間的長久,還是還沒有聽到法,就是只是這樣一直做。所以「於供給果薪而外,其間必經有無量忍辱之行」,不是只有日常的生活,供應他的生活所需要,不只是供應他的果實,不只是去撿柴、煮飯、清掃裡面等等,不只是這樣。

這長久的時間,「其間必經有無量忍辱之行」,不論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刁難他,來侮辱他,他還是一樣,同樣忍辱之行,「毫不退轉」。他甘願受折磨,不論怎麼侮辱他都可以忍,忍辱之行他都願意。所以付出已經那麼辛苦了,受仙人種種的刁難,種種的侮辱,他還是願意這樣走過來,難忍而忍難堪而堪行,這種真的是,不是普通人做得到,這樣的生活,一點點都沒有退轉,沒有後悔,為了求法是不後悔。

故曰:
乃至以身而為床座
身無倦
役役勤勞
心無倦
孳孳妙法
捐捨四海之富
頓忘龍鳳之姿
僕僕任婢之勞
下心至此
何其切

所以說,「乃至以身而為床座」。甚至身體到任何一個地方,要他趴下來讓他當椅子坐,他也願意;要他高一點,身體彎曲著,兩隻手與腳貼著地,這樣讓他當椅子坐,這樣他也願意;身體趴下來,讓他當床睡,這樣他也願意。就像這樣,他甘願殷勤這樣付出。同樣身無倦,「役役勤勞」,還是什麼事情都做,一點點都不敢怠慢,服役很勤勞,「身無倦」。這種忍世間人無法可忍,耐世間人無法可耐的,長久的時間,這種人家不輕易做得到,他還是同樣做到。這種「孳孳妙法」,只是用心這樣很殷勤,一心一志,就是只為了要求妙法。

所以他願意「捐捨四海之富」。他所擁有的一切完全棄捨,跟著仙人這樣出來,去做這麼多的勞作,受這麼多的折磨,受那麼多的侮辱,他都不去計較他的身分是什麼,都不計較,沒有這個姿態,所以他同樣還是願意「僕僕任婢之勞」,這種的心只是為了求法。所以「下心至此何其切」,只是為了要求法而已,這樣低心下氣,願意這樣忍受下去,一點點,一點點都不埋怨,還是這麼殷勤,這樣的忍辱,這樣的低心下氣,可見求法之心何其切啊!釋迦牟尼佛所以能成佛,就是這樣的過程來的。

於時奉事
經於千歲:
經時浸久
終始一如
千歲無倦
給侍無乏
求法之願
可謂深重矣

所以,「於時奉事經於千歲」。從那時候開始,這樣為這位仙人所做的事情,是這麼的久,經歷千歲表示很久。「經時浸久」,就是這樣,都在這個地方,浸在這個地方,這麼辛苦,浸在這個地方。有得到什麼樣的妙法沒有?他就只是這樣一直做,還沒有等到仙人給他什麼法,就是一直做就是了。所以「終始一如」,從開始一直到最後,都是這樣一直做就對了,時間這麼久,「千歲無倦給侍無乏」。這長時間,這麼久都沒有嫌辛苦過,這樣在奉事仙人,所要求的,絕對不讓他有一點點不滿足,不論是怎麼差遣,他都願意去付出,順仙人的意,這實在是很不簡單。所以,「求法之願可謂深重矣」。我們現在的人願意這樣做嗎?這麼長久的時間,都沒有得到所求的法,沒有聽到,只是整天一直做一直做,這樣一直磨下去,經過千歲,一直付出,滿足仙人所求,沒有給他一點點不足的地方,這種求法的願真的是深重啊!這一心求法真的是不簡單。

為於法故
精勤給侍
令無所乏:
為欲從師求法之故
身心精勤
給侍走使
所須皆辦
令不缺乏

所以,「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只是為了求法,就是只為了法,他願意捨去王位,這麼精勤來為一位仙人,這樣去付出,來為他侍候,為他供應一切一切,讓他沒有一點點缺乏,這樣的付出,來從師,就是順從他的師父這位仙人。可見這分順從師父,也只是為了求法,看仙人能夠什麼時候,為他說妙法,所以為求法故。所以「身心精勤給侍走使」,讓他差遣,要派遣他去哪裡,他就要趕快跑,快去;要他趕快回來,我需要什麼,就馬上要到他的面前。嫌他太久,嫌,怨嫌的話,語言也很多,他還是無怨、無尤、無悔,願意這樣去付出,所以「身心精勤,給侍走使」,就是這樣應付他到足夠,是用很虔誠的心去付出。「所須皆辦,令不缺乏」,他所要的全都做到了,沒有一點點欠缺。所以「為於法故,精勤給使,令無所乏」,所以這就是只是為了求法,求法的心志這麼懇切。

我們人人是不是真的做得到呢?很難啊!現在的人,做幾天就要休息幾天,這就是在現在,這個大環境大社會就是這樣,古人說:「人民勤國則富;家庭勤,就家富。」古人就是這樣願意付出,尤其是修行者,修行者他就是,我要付出,我只是所要求,是成長慧命,是用生命來換取慧命。過去的,已經多少高僧大德,在求法的辛苦付出,看看我們現在,我們大愛臺「菩提禪心」,(播出)玄奘取經(「高僧傳——玄奘法師」),真的要很用心去看,就像在看一部西域記,讓我很讚歎,這是如規如矩,玄奘法師是經歷過了,多少的辛苦。而且我也很感恩大愛(臺),這個團隊很考究,連他走過的路的圖,都這樣顯示出來。哪一年走到哪個地方,遇到什麼樣的環境,我就向他們說,這齣戲真的是,就如看一部西域記,說出來的話,句句是法,這是很有價值。

還有「鑑真和尚」,他是在揚州的寺院修行,為了要到日本傳法去,受盡了千辛萬苦,身心的折磨,既然堅定了志向,他哪怕是身體一直操勞到,他的眼睛失明,他還是甘願到日本去傳法。今天日本的佛法,能夠有佛法存在,日本有唐朝的建築物等等,還有中醫醫藥,也是鑑真和尚這樣傳過去。我們為了要做鑑真和尚的傳記,過去我們有用動畫,動畫,這樣有完成了鑑真和尚的傳記,也去到日本,去到鑑真和尚示圓寂,他的肉身還存在。去到那個地方,去到寺院(唐招提寺),用我們的虔誠的心,要做鑑真和尚的傳記。

那間寺院才願意說:「好,我開門讓你進去。」同時也將鑑真和尚在那裡施醫、施藥,那個袋子,經過幾百年了,也同樣這樣將它拍回來,很多的真實的考據,我們都去考據回來。現在,也是唐美雲(演出),因為她也是慈濟人了,她也是接受這種有經典考據,高僧傳。「玄奘法師」、「鑑真和尚」,她很用心,她這個團,將這兩齣戲,後面還有很多她要接的戲。我很滿足,覺得這都是經過考據過的,我們的這個團隊。

我就說這是在弘法:「要讓這些高僧,過去如何在傳法的精神要表達出來。」所以現在鑑真和尚,我們現在已經將他,顯揚出了他的名字,為佛法如何付出,這也就是我們要做的,要如何讓大家了解,傳法者的辛苦,這就是要讓我們後代的人,向前看齊。何況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在多生劫以前身為國王,獻身求佛法,他願意這樣這麼辛苦去付出,只為了求佛法。

各位菩薩,求法的心要很懇切,世間有很多不能改變的,一變就亂了,我們求法,同樣的,也不能改變,一變,佛法就會散失掉,所以我們要時時要殷勤,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