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07日】一方分身 坐猶未盡

Community:
Branch:

「一佛所化之境,一方所分之身來集,坐猶未盡,況且十方分身,井然雲來集會,不得不三更變。」

用心體會,佛,釋迦牟尼佛就是要,集十方諸分身佛集會一處,來得很多,紛紛紛紛一直來了。大家讀到這段文,回顧昨天我們所在描述,佛陀為了聚集諸分身佛,必定要清理出了空間。同樣的道理,我們世間,我們要邀請人來,也需要有很大的空間,何況是一個盛會,所以必定要莊嚴場地。前面說過了,空間在清理,化那個空間的莊嚴,琉璃為地,寶樹行列,又是金繩界道,想像中,那個空間不只是廣,又是很乾淨、很整齊。開始十方分身佛,得到佛毫光,這樣一照過去,很透徹,所有分身佛感光而來。不只是一方,四方、四維、上、下,都是感到這個光明而來了,所以說「一佛所化之境」,一尊佛所化這個境界,「一方所分分身」。

所說的一方,就是向東方照過去,其實所來的不只是一方,是十方全都到達了,來了,集,「坐猶未盡」。一方來,這個空間,要坐,其實紛紛一直來,一個地方不夠,還要再更變,要再騰出了空間,又一個空間又不夠,再騰一個空間,所以說井然雲集,「雲來集會」,就是「不得不三更變」。這意思就是,佛陀說法,在我們人間說法,開始所化之境,就是教化眾生,本來就是期待一語道破,能夠開始一說,讓大家能了解人人本具佛性,只要人人撥開這些無明、煩惱、執著,完全放下、撥開,人人的真如本性自然就能透徹出來。期待這樣一句話,大家就能了解了,不過,不可能。佛陀再三考慮,眾生實在很頑固,而且剛強,無明重重,煩惱無盡,佛陀不得不用小教來引度。所以,小乘法,這也就是我們入佛門的基礎,要從開頭。聲聞,以佛的聲音,用心接受,入耳根,體會在內心,知道人間苦相,苦的來源,體會它的道理是這樣聚集來的。這聚集來的,是從一念心的起動。

聽十二年了,才能了解,這要用很長的時間,所以「阿含」十二年,循循善誘,讓大家知道從一念心起,造作很多的惡因、惡緣,善惡因緣雜揉,所以有人間這樣,各人不同的人間,富、貧,富有的人很富有,貧困的人很貧困;善的人很善,聰明利根;惡的人很惡,頑愚剛強,這全都是不同。人生就是這麼的雜亂,所以佛陀不得不用小教,「苦集滅道」。聲聞體會,再深入,一念心起,「十二因緣」生,「十二因緣」,緣覺體會了,就這樣隨順眾生根機,從小乘、中乘循循善誘。

一直到法華會,佛陀說《法華經》,開始大家慢慢體會到了,緣覺也已經納受了,所以聲聞體會、緣覺納受了,就要進入菩薩大乘法,所以這樣叫做「三更變」。所以說,「一佛所化之境」。在娑婆世界,眾生很雜亂,善惡、貧富貴賤等等那個苦相,所造作的因緣,全都讓大家體會了解了。了解的過程,從聲聞一方,或者是緣覺,這樣慢慢大家體會到了,一直來到,「來集」,開始這個法入心,開始法要歸位來,從小乘、中乘,開始要歸到大乘法,所以就是慢慢就要歸位來了。

這個法,佛陀說四十多年間的法,開始這樣要歸集來,所以「來集,坐猶未盡」,要將他歸位,我們這時候,我們的心境必定要很開闊,要「心包太虛」,所以橫遍四方、四維,成為八方;八方,又有上下,所以成為十方。這就是法要開始,上達天堂,下入地獄,這個法,四十年間以來,佛陀所講說的法全都包括在內。但是來到法華靈山會,我們昨天就說過了,又前段,前面的(經)文說,雖然天龍八部,聽《法華經》而來,但是一旦多寶佛他所需要,是《法華經》很圓滿,現在再接下去,要將這最圓滿歸入大乘法來。要歸入大乘法這當中,地獄、餓鬼、畜生,包括阿修羅,這還無法接受,這種發大乘心的根機,還無法接受圓教。

天、人也還沒有辦法,因為享受天福,要接受大乘法,行菩薩道、修佛法,能歸位到佛的境界,他們還是無法接受,根機還未到,所以要移開了。其他八方,橫的就是八方,就是四維、四方,合起來為八方。這些道理要全都歸位來,要歸入大乘法。所以這些法井然有序,很多,全都開始要來將它歸位集會了。這樣這個時刻,我們的心要歸往哪裡去呢?就是歸入我們的心境,我們的心地。聽法,人人的心就是一個道場,我們的心靈道場,是不是已經有布置好了呢?能歸位了嗎?這些法,過去說的那麼多的法,能將這些法在我們的心地,這樣一一歸納下來,有條有理,很精準。現在很流行「精準」,這樣很精、很準、很實,歸納在我們心的位置,到底有這樣了沒有?所以需要「井然雲來集會」,很多很多全都要收納,這樣井然有序。

這法實在是很多,「不得不三更變」。這個時候,將聲聞,要將它更變,將他的心理更新,「不要只執在聲聞,你要再進位,進來緣覺」,緣覺了解人間一念心動,十二因緣的循環,因緣果報,這就是講究在一念心。所以聲聞不只是要去除無明、煩惱,還要斷除無限量塵沙惑,就是很多很多,前面說過了,很多塵沙,恆河沙,就像煩惱一樣,我們眾生煩惱這麼多,就是從一念心起。常常說,法是這麼簡單,佛陀一語就能為我們道破,一句話就能為我們說破,「人人本具佛性」,大家都能成佛,讓我們大家知道,真如本性在我們的內心,只要大家將這些無明、煩惱、執著全都放下。這煩惱、執著來自貪、瞋、癡、慢、懷疑,這都很簡單,一句話就能說完了,但是我們是不是能聽進去?聽進去,我們的執著是不是能這樣放下,改變我們的習氣?

習氣很難改變,我們的動作、我們的行為,「你就不應該這樣的行為,你怎麼偏偏就常常有這個動作,偏偏要這個行為,惹人煩惱。」不只是我們自己煩惱多,只要我們有習氣,不好的習氣,就惹來人人對我們的煩惱,引起人人的無明,這也是在造業啊!人人若能心平氣和,知道自己的習氣不好,自己要趕緊改過來,這是人所不歡喜,看到我們這樣的行動,這是人所對我們不能起歡喜心,就是這樣,這個習氣。我們若知道這個習氣是這樣,我們就改過來,不要去惹人煩惱,這對自己有好處,也是對大家,成就大家的道心,這樣不是很好嗎?卻是大家就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叫做剛強、頑固,不改,就是這麼的簡單,我們怎麼不要改呢?眾生是不是很剛強呢?是啊!自己惹來了人人對我們的怨,我們要用這個習氣,去惹得讓人人對我們會不歡喜,這就是眾生自己自造無明、自惹煩惱、自造惡業,這就是要這樣纏,這就是難調伏,眾生難教。

所以佛陀就要很有耐心,也是很煩,不過佛陀用簡單,善解,「你為什麼要這樣?」一次一次,用態度,想要人能改,還是一樣無法改,要怎麼辦?默擯,不理他。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只好默擯。這個被默擯這樣的人,永遠都是墮落,墮落在人生這種被人看不起,墮落這種無明再複製,將來在畜生,因為他的法未入心,還是永遠貧窮的人。貧窮子,〈信解品〉,我們也聽進去了,就是法沒有收入心來,所以永遠貧窮,永遠是一個貧窮人。沒有法在心裡,就容易入地獄、餓鬼、畜生道,這就是在三惡道裡。像這樣人間的三惡道,滿滿的都是,因為有這個三惡道的因,自然就有三惡道的果,所以我們要用心來體會,我們心裡若沒有好好整頓,佛的分身要從哪裡來呢?佛的分身就是道理在人間,人聽進去了,接受下來了,在生活中去行動。

現在將這個法,大家要再好好地,優點再拿來實用。這叫做「歸位」,聽聽別人的優點,我們應該也要學入我們的心來,別人的行動是這樣,受人讚歎,我們也得要學這樣的行動,歸入我們的心來。這也就是將分身佛,就是已經聽到的人所做的事情,大家的肯定,歸納入我們的心來,這就是法歸位,也就是法,分身佛來雲集,已經開始井然有序這樣雲集了,也就是分身佛來入座,已經來,在我們的心境,我們都準備好了,法已經入我們的心,這樣歸位來了。很多,法很多,所以要開闊我們的心,心包太虛,就是回歸。我一直告訴大家,佛陀的覺悟,是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那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已經將小乘、中乘歸納到大乘,大乘法來,所以就是三更變,化穢土為淨土。

我們凡夫心,我們要完全去除,我們現在這一片心地,都完全是琉璃為地,寶樹行列,用金繩來界道。這是已經我們的心理要準備好,容納這些法入心來。我們法若不入心,這念心永遠都是空的。現在佛就是要將法,希望大家再歸入心地來,所以他召十方分身佛都歸位回來,也就是警惕大家的心,應該要收納這些法進來。

來,看前面的(經)文:「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

時釋迦牟尼佛
欲容受
所分身諸佛故
八方各更變
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二百萬億,那就是福慧的果德。寶塔五百由旬,就表示六度萬行,這應該福與慧都具足,這二百萬億那由他國,就表示很多很多,那由他是無量數,無法算計,所以「皆令清淨」,這麼多。福慧具足,六度萬行,都是清淨的,如琉璃,付出無所求,六度萬行的法,付出就無所求了,付出去就是清淨。常常說「前腳走,後腳放」,就是向前前進,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

「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無有地獄 餓鬼
畜生及阿修羅
又移諸天人
置於他土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我們的心境都掃除乾淨了,沒有地獄,沒有餓鬼、畜生的心態。因為佛所說的圓教,只要有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境界,有這樣的根機,總是無法接受法,何況大乘法呢?哪怕是阿修羅,阿修羅,雖然他有福,但是沒有智慧,他就是瞋怒心、懷疑心很重,所以時時都惹成禍端,擾亂人。

不論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都有阿修羅這種的心境的人,總是無法來接受。天人,因為他們享天福,他們無法接受菩薩道,但是他們護法;在〈法師品〉,他們就是來護法。「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他將這天人眾都移了,他們無法來行菩薩道,所以他們就是在外圍來護法。在這中心就是菩薩,要行菩薩道的人,這些法全都歸納在這發大心、行菩薩道的心境裡。

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

所化之國
亦以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樹高五百由旬
枝葉華果
次第嚴飾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所化的國土就是廣,變廣,那就是我們的心胸要寬。「廣變其他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那就是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小乘、中乘、大乘。國,就是指每一個大千世界,有小千、中千,成為大千世界,成為一國。已經將小千、中千歸納為一國。「即一佛教主所應化之國土」。這個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應化的地方。

所化之國:
此廣變其他之
大千世界
國:
指每一大千世界
而言
即一佛教主
所應化之國土

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國家,但是佛所應化,就是統領娑婆世界,就是這個世界,道理全都是通的。國是有形相,所以有界限,這是中國,這是美國,這是英國,各有國界,但是,不論你是美國、中國、英國等等,五大洲,人人這道理都能通,將這個道理應用來,都是在那個地方的人間,能夠應用和睦,井然次序,這個法能用在人間,是人間的良方,治世良方,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能統治全世界。

所以「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整個世界都能化成琉璃為地,人人的心境平、順,天下四大就調和平順;人的心境若不平順,四大就不調。同樣的道理,人人的心,要如「寶樹莊嚴」,就是這樣,我們的心境,心境,人人若合一,天下都是美景,都是很美的境界,沒有人會去破壞,四大就調和,若這樣,四季的景象有它美的地方。但是,我們就是眾生心境不調順,就先破壞大地,然後污染了,污染整個空間,所以災難偏多。世界若能應用佛的教法,自然世界都能「琉璃為地,寶樹莊嚴」,無不都是美景。

琉璃為地:
表心地清淨
寶樹莊嚴:
表淨身
寶樹即
七寶所成之菩提樹

所以,「琉璃為地」就是表示心地清淨,人人的心地要清淨。「寶樹莊嚴」是表示我們的身要清淨,心清淨、身清淨,我們的行為造作,心要有佛心,身呢,行為要有菩薩行。這樣,「寶樹即七寶所成之菩提樹」。菩提樹就是覺樹,身心平靜,自然我們就覺悟了,能夠體會人間的道理。

所以「樹高五百由旬」。

樹高五百由旬:
喻出過五趣眾生
及五乘弟子之上
亦喻一乘因果
及超過五乘佛法
之因果

樹高五百由旬,就是譬喻出五趣。高,那就是表示,我們已經超過了五趣。五趣,大家知道了,五趣雜居地。超越天、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叫做五趣。我們人間可以造天福,人間可以造平和的人間,人間會造成如地獄一般,會像畜生、餓鬼道,這就是全都在人間,所造作的結果,就是有分成了五趣。造福的人上天堂,守規戒的人在人間,造惡業的人,墮地獄、餓鬼、畜生去,這就是人間造因,五趣成果。所以,寶樹高五百由旬,就是譬喻超出五趣,那就是眾生的五乘法。眾生的五乘法,那就是修天道,修人道,修聲聞道,修緣覺道,修大乘菩薩道,佛陀用這五種的方法。你能修福,那就是如天龍八部。天,他修天福,但是他沒有興趣在人間,行菩薩道,他就是享受天福。或者是教我們好好做人,好好做人有好處,你能修菩薩行,你將來能成佛,教我們如何做好人,做了好人就能行菩薩道。同時,你要出三界,行菩薩道,你就要先將法要入心,所以修聲聞道,將佛陀的聲音入我們的心,從一心動,十二因緣生,什麼樣的因緣果報,就讓緣覺、聲聞了解,再歸納入菩薩道。這叫做五乘,天乘、人乘,再來就是開始要修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乘,這樣叫做「五乘」。

所以這叫做「出過五趣」,就是超越五趣,不只是做天與人,在這五趣之中,有時候可能會墮,地獄、餓鬼、畜生,所以我們就要再超出,我們要修聲聞,我們要修緣覺,我們要修大乘菩薩法。所以出家為聲聞,出家再進階為緣覺,出家再進階成菩薩道。同樣的,這就是法,有的是在家菩薩,有的是出家菩薩,所以這就是「五乘弟子之上」。這已經超越過了,所以超越了五乘弟子之上,那就是行在菩薩道,要歸向佛果的時候了。所以,譬喻一乘因果,菩薩因,佛的果位,這叫做因,這就是一乘法,所以「及超過五乘」,那就是要進入佛法之因果觀,不是只教我們做好人修天福,還是教我們如何能接近佛法,行菩薩因,到佛的果位。

次第嚴飾:
喻由戒生定
由定發慧
有慧得解脫
這是必經之次第

接下來說,「次第嚴飾」。就是要這樣有層次,一層一層、一次一次,這樣進階,所以「次第嚴飾」,要好好嚴飾。就是譬喻「由戒生定」。我們要好好守戒,知道我們這樣的習氣不好,不要去動人家的心,我們自己要下決心,改除我們壞的習氣,我們要好好改除,壞的習氣改除,自然我們的心就會定下來。定自己的心,也能定別人的心,所以「由定發慧」。因為我們心定,所以我們智慧就生起來,要不然互相困擾,智慧要如何成長呢?所以我們要從戒而生定,由定來發慧,將我們的智慧啟發起來。所以,「有慧得解脫」。有智慧,就能解脫,人事物的道理常常井然有序,我們能夠很清楚,這就是「必經之次第」。我們要成佛,必經的道路。

接下來經文再說:「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

樹下皆有寶師子座
高五由旬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意思就是說,「樹下皆有寶師子座」,師子座就是「佛說法之法座」。

樹下皆有
寶師子座:
師子座
即諸佛說法之法座

那就是講法,法要從這座上開始傳出去。

「高五由旬」,表示高二百里。一由旬四十里,五由旬就是二百里。這是譬喻「二諦」,二項道理。

高五由旬:
即二百里
此喻二諦
一真諦
真理上之實義
又聖者所見之
真實諦理
二俗諦
俗事上之實義
又凡夫所知之實義

一是「真諦」,真諦就是真理,我們能體會諸佛菩薩的真理,那個真實的意義。尤其是「聖者所見之真實諦理」,這就是叫做真諦。

第二叫做「俗諦」,俗諦就是人間世俗的事情。人間事很複雜,但是這麼複雜的人間事,因為我們的智慧,有辦法去分析,將這些複雜的人間事井然有序,我們能將它整理,分析得很好,所以這叫做「俗諦」,俗事之上那個真實義,尤其是凡夫所知之事。我們大家雖然凡夫,但是這麼混亂的世間,要如何能體會呢?就是要學佛法。佛法入我們的心,戒、定、慧具足,自然這麼複雜的世間事,入我們的心來,同樣是井然有序,這個次序我們就能整理得很好。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
喻成就大乘
無量功德寶
而莊嚴校飾法座
此座即第一義空座
乃空而不空
有無量功德
莊嚴妙用

「種種諸寶,以為莊校」。所以,種種的諸寶就是莊嚴,這就是譬喻,「大乘無量功德寶,而莊嚴校飾法座」。意思就是說,因為我們這些法都了解,俗諦的道理,世俗的事情、世俗的道理,我們很清楚,人間的倫理我們都很清楚,再怎麼複雜,我們都能次序井然。這個座,那就是「第一義空座」。還記得嗎?「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這就是法座,這個法座就是第一義空,就是真理,就是「妙有真空」的道理。空而不空,那就是「妙有」,這叫做真空,是妙有。「有無量功德」,有無量的功德,空而不空,就是「真空妙有」。「有」是「有無量功德,莊嚴妙用」,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去體會。

各位,學佛,我們要好好用心。「一佛所化之境」,釋迦牟尼佛在這娑婆世界,一理讓我們通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的語系,都不離開這個道理。所以說,佛陀的教法,在不同國家、語言的體系,同樣法都能通。所以「一佛所化之境,一方所分之身」。在這個地方,同一個地方,可以這樣分布出去,能讓很多人接受到這樣的道理,道理能歸入他的心來。那麼我們看看,大家若再會集來,聽聽大家所得的道理、所行的法,這個道,條條道路,都可以回歸到大菩提道,這樣道理全都透徹了解,入歸我們的心境裡來,這就是佛陀化穢土為淨土,三更變,從小乘、中乘化為一乘,這就是要我們去體會,去了解的,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