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1月31日】心境一如 諸相清淨

Community:
Branch:

「偶見淨而不見穢惡之者,以淨穢分別乃群情之見。心境一如,何有無之可論;城邑山河,不知自何而無。」

偶見淨
而不見穢惡之者
以淨穢分別
乃群情之見
心境一如
何有無之可論
城邑山河
不知自何而無

有時候看到淨,或者是沒有看到污惡,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的,一片都是清淨的境界。有的地方就是穢惡,在外面,有人清掃過了,地方就是清淨,沒有人清掃的地方,那就是穢惡的地方。不論是清淨或者是穢惡,這個分別都是在我們人。骯髒的地方,將它清一清就是乾淨了;乾淨的地方,若沒有人要整理,或者是很多污染物放在那個地方,它就從清淨變穢惡,無不都是人所造作。所造作的,那就是我們心境,我們的情見,看你如何去造作,分別,知道這是惡的、髒的,我們要趕緊去除。這群人若有愛心,這群人若懂得自愛,也懂得愛護環境,這群人的情見,就讓我們一大片的環境,乾乾淨淨。同樣這群人若是懈怠,不管這個環境,也不懂得愛惜我們自己,所以懈怠不要振作,你的地方完全一片惡濁混亂,這是同樣的道理。

「心境一如,何有無之可論」,哪有什麼論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這是骯髒的,這是乾淨的,不論如何,都是我們人的心境造作。人,凡夫,使一切的「城邑山河,不知自何而無」。過去明明所看到的這座山很美,有山河溪流,景觀很美,經過了一段時間,是什麼時候已經將山(谷)填平了,開路了,小溪流水,也已經成為一片平平坦坦,或是變成了乾枯的溪,河的水也沒有了,這環境就是在變,山景變成都市。人類就是這樣。常常行腳出去時,車子在橋上走,很自然看向窗外去。幾十年前,這條溪若是好天氣時,是淨水這樣在流,讓人感覺到清涼。慢慢慢慢幾十年後,已經不復見了,再也不曾看到溪的清水在流,已經都乾枯了,溪床一直漲高起來了。有時候濁水滾滾,很濁的水一直下來,這就是山體已經,不斷不斷被破壞,這個山體也已經一直崩了,山崩了,土石已經再也留不住,水土保持破壞,這已經是山河大地變色了。這就是人類,是人類去破壞,所以從人類在聚居的地方,清淨或者是污穢,要看人是不是很殷勤,很勤勞這樣在清理環境,讓它乾淨,這樣對人的身體也健康,對環境乾淨,空氣也好多了。這就是人的殷勤、勤勞、努力,這片土地就會很美,田園、住宅周圍都是一片綠油油,乾乾淨淨。我們的心地不也就是這樣嗎?我們的心地若能用心好好整理,我們的心地也是同樣有美景,山河、流水,心靈的景觀都是水土保持,有水、有土,一片綠油油,那個景觀之美,那就是善。

我們有高低分別,這就是道理,待人接物,知道這是長輩,我們要尊敬,仰之彌高如泰山,人倫輩分,我們有高低。現在的人已經,人倫輩分也都已經沒有了,也聽到西方教育,有某一位人士,是教授,在美國學位也很高,來到臺灣,我們將他聘來我們的學校,為我們的學生上課,上課之後進來精舍,來精舍就與大家座談,說他的心靈的過程,與一群的清修士來座談。談到優質,人與人之間,要如何來將它優化?言談中就提起了美國,學生與老師是平等的,老師進來了,沒有在喊「起立、敬禮」,美國沒有,臺灣還有。臺灣這種禮貌,到底能再維持多久啊?這種輩分,過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是我們華人的倫理道德觀,要懂得感恩,對父親的尊重,對老師的尊敬,所以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可見,這樣的形容就知道人的心態,有道理、有禮節,這就是優化。過去的人類,心靈的優質,那個生態的優化,多麼優秀啊!多麼美觀啊!「理者,禮也」,道理就要看在人類的禮節,有禮節就是有道理存在,沒有禮節就沒有道理存在;家庭的倫理若沒有,社會的禮節也沒有了。想,這就是我們現在要擔心。淨,淨能夠這樣,整理得乾乾淨淨,那就是環境很優雅,這叫做環境優化,這個環境就很優化。同樣的,人,我們的心境,這個禮節若沒有了,道理就沒有了,表示我們的心境也亂了。我們的心境亂,那就是因為無明,因為煩惱,煩惱製造無明,無明就製造了業、惑,製造業,製造不明白道理。這就淺入深。從我們的生活中,就能了解道理的存在,或者是道理的存亡。道理還在嗎?就是看我們外面的環境,外面的環境,就能看我們內心的環境,心靈的境界到底是什麼,這就是從外能透視我們的內在。所以說,「偶見淨而不見穢惡之者」,我們看,再「以淨穢分別乃群情之見」。從我們的內心來看外面的境界,從外面的境界,就能分析出了我們人,眾生,大家集群眾,這個情境,人的心態,我們就全都看得出來。

所以,「心境一如,何有無之可論」,哪有什麼「有、無」可論呢?我們的心,我們一如,我們的真如,回歸一乘真如本性來,我們就沒有煩惱了,煩惱什麼都沒有,哪還有什麼是對的與不對的呢?我們每樣都將它簡單化,每樣都簡單,沒有什麼對錯之別,人人全都是善,既然都善了,樣樣都是對的。人人照道理,道理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沒有對錯分別,因為大家都順道理,自然「城邑山河,不知自何而無」,就永遠大自然就是這樣,沒有大自然什麼樣的變動,大自然是這樣,只是這個大自然,是由於人類將它變成了是城,或者是鄉、是鎮、是村,這就有了群居。人與大自然爭,所以變成了這樣,大自然的景觀就會變。看看我們這時候,很多的山景、美景都不見了,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看看人類對大地,看到現在四大不調和,所以氣候造成了氣候的變遷。氣候變遷了,古來是因為人類不斷不斷,將有形的山河大地破壞,慢慢污染到空氣中,空氣再反撲回來,所以變成了氣候變遷,氣候變遷也使大自然的變化。看到現在的大自然,人類的生活已經有「氣候難民」,看到氣象的報告,心就會怕,會擔心。在美國,氣候也是很無常,那分的無常,大變化,真的是連美國土地那麼大,而且也是很富強的國家,卻是也有氣候難民。這氣候難民,在美國,已經有一個島,叫做查爾斯島(ISLE DE JEAN CHARLES),這個島已經一直要沉下去了,美國一直呼籲,希望大家要趕緊遷離這個小島,其實這個小島,人聚居的地方也不是很多,但是已經政府願意提出了很多錢,要叫這裡的人趕緊離開。 

這個小島,本來有六點五公里,這個周圍,現在已經剩下不到半公里。這是看到這個島有六點五公里,就是這個小島周圍有這麼寬,那個島上有人住,環境很好,祖先都住在那個地方,人住不多,但是土地也不大,卻是這時已經海水一直淹,土地一直沉,沉到現在剩不到半公里。半公里,差不多是五百多公尺的陸地,但是,這裡的人還是不願意離開,政府用很多錢,四千八百萬美金,要叫島上的居民離開。這些人認為:我的祖先都在這裡。祖先所住的居地,他們不願意捨棄,這就是人的執著。若再一次的災難再來呢?這氣候的變遷,土地繼續在沉,大風雨再一次,這些人會怎麼樣呢?這人的執著,天地的變化;天地變化,氣候變遷,天、地、人,天與地之間是為何氣候變化,是為何土地這樣一直沉下去?那就是人所造作,這就是我們人生的,無明惑的煩惱,在不斷製造,祖先所留下來的土地,慢慢不見了。

像這樣下一代,他不得不遷居,除非要與土地一起滅亡,要不然他也要遷居。所以,天地,什麼天長地久,只是人去造作,長久,長久,它也是一樣,這業力,眾生共業。他們的祖先,我們人類的祖先,是不是我們自己也是人類的祖先呢?我們就是不斷在輪迴。所以佛陀看到那一堆白骨,就說:「這一堆白骨,就是我累生世以來,互為父母。」互相為父母的一堆白骨頭。現在的白骨頭在面前,白骨頭已經又來人間了,互為父母、子女,或者是互為恩仇在相殺,是恩?或者是仇?愛、恨、情、仇,現在雖然看的是一堆的白骨頭,他們過去的親,來生就各不相干,說不定互為愛恨情仇,這樣在殘殺,在對立,也說不定呢!這是祖先。其實是不是也是我們大家?我們大家面對面,說不定我們過去,也是有一段很深的因緣過,只是我們都不知道,這就是惑業不斷。惑,過了一輩子,由不得自己,樣樣不知道,所以,愛變成恨,愛恨情仇,不斷循環牽連,這就是我們的人間顛倒。

佛陀透徹了解道理,來人間就是要讓我們知道這些事情,所以我們應該要和睦相處,要互愛互動,不論是身外的環境,或者是人類互動,我們都要善待環境、善待人類,我們若能這樣,就沒有什麼樣的是非,沒有什麼樣的情仇、煩惱、無明,就都沒有了,這是佛陀一直要向我們說的道理,我們要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文,看過了,再來說:「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 

時娑婆世界
即變清淨
琉璃為地
寶樹莊嚴
黃金為繩
以界八道
《法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因為釋迦牟尼佛號召很多很多,無量數國土的分身佛,都要來集,所以,多出這麼多佛要來了,所以環境一定要大。同樣的道理,我們未來開始,很多的真理要回歸來,我們就要將我們的心地,要整理得開闊,我們要心包太虛,沒有惡濁的東西在我們的內心,才有辦法接受將回歸來的真理,一乘實法,圓教的道理,我們才有辦法接受下來。前面一直在說,寶塔與環境的比喻,就是佛陀開始要現出,很多的真理來,佛的分身就是真理,這些真理要到了,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的心境,我們要轉,污穢惡濁的東西就要變清淨,要趕緊心境好好清理,要清得很乾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還要「黃金為繩以界八道」。八正道,要開始浮現出來了,正知、正見、正念、正思惟等等,我們應該要提出來。 

接下來這段文,經文,再這樣說:「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佈其地。」

無諸聚落
村營 城邑
大海 江河
山川 林藪
燒大寶香
曼陀羅華
遍佈其地



就是已經這個地方,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就已經將它當作我們的心地,娑婆世界,就是沒有聚落、村營、城邑,這些都沒有,沒有聚落。聚落,什麼叫做聚落?聚落就是男女混居的地方,名為聚落。有人聚集的村落,村落裡就是有男女之間的家庭。但是淨土就沒有了,心境沒有男女的心,大家都是菩薩心,大家都沒有分別心,沒有男女穢濁的成見,沒有,全都是菩薩、佛。所以,名為聚落,那就是人所…很雜,不論是男女善惡,種種的人類所聚集的地方叫做聚落。這個地方已經沒有了。尤其是「今實報土,純是諸上善人,發大乘心者」。這個地方都沒有複雜的人,意思就是沒有複雜的心,沒有男女善惡,很複雜的心都沒有,這個地方就是實報土,實報土就是,諸佛菩薩清淨的境界。我們的心,佛心為己心,一片清淨的境界。所以「諸上善人,發大乘心人」。所以沒有「聚落、城郭、郡邑之相」,都沒有這些分別,什麼城市,或者是什麼郡、什麼州、什麼縣、什麼鎮都沒有,這些一概全都,全都化為淨土。我們的心境一片平等,這才是真正的平等,人人是佛,人人是菩薩。

無諸聚落、
村營、城邑:
男女混居
名為聚落
今實報土
純是諸上善人
發大乘心者
故無聚落、
城郭、郡邑之相
一時皆無

所以「如來圓滿報身,所依之土,以無漏五蘊為體」。如來圓滿的報身所依這個國土,這個地方是以無漏五蘊為體,要很用心體會。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所有的東西,無不都是色,大地山河也是色。我們面前所有的布置,一切都是色,我們坐的地板,我們頭上的天花板等等,無不都是色。卻是我們是用什麼心,去創造那個環境呢?我們的眼睛,根與塵會合,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意,來看這個境界呢?大家在修行,所以我們創造這個環境,是清淨修行的環境。根與塵,心境,在這個地方,耳根所聽的就是法,法有入心嗎?法入心,法喜充滿。我們若是在外面,同這個時間,到底各人在忙碌什麼呢?或者是還在床上呢?在那個地方空過時日呢?懈怠,還在那個地方空過時日。或者是有人一大早,就已經很辛苦在付出,為人類要完成一件什麼事情。

尤其是地球上,我們現在的早上,是某個地方的晚上,環境不同。但是諸佛菩薩,在任何一個環境裡,色、受、想、行、識,都是清淨無漏,無漏就是法沒有漏掉,完全都是道理。不論是一切的色,色相,一看就了解,色相、物理完全清楚,人類的生理,明如指掌,透徹了解「生老病死」。人的心態,生、住、異、滅」,人的心無法永遠這樣這麼平靜。唯有諸佛菩薩的心境,就是寂靜清澄,他所有的一切,完全都是透徹道理,所以叫做「五蘊皆空」。空,空得很清淨,如琉璃的境界,看起來有,是真實,但是,是透明,沒有一物去分別,這就是以無漏五蘊為體。就是寂靜清澄,無不都是真理,充滿了真理,不論是見聞,所接觸的一切,無一不透徹,無一不清楚。所以「以無漏五蘊為體」,所以這是諸佛菩薩清淨無染的境界。

凡夫呢?滿心的污染,就是在這五蘊,所以造作很多的污染。所以我們應該道理透徹,就不受污染,叫做「無漏五蘊」。雖然我們是人體,在五濁惡世裡,卻是心是一片清淨,透澈如琉璃一樣,這就是諸佛菩薩來人間的目標。「由往昔修習,諸無量大乘法等功德」。能夠這樣,身在污濁的五濁惡世、人群中,在教化眾生,能夠不受污染,這個無漏,在無漏,與人一樣的人類,在人類群中而不受人類所染著,那就要長久修行,修習無量大乘法的功德,這樣來成就無礙,在莊嚴的境界,你周圍的煩惱無明,不會障礙到諸佛菩薩的那個實報土,那個心地不會障礙到他,所以還是莊嚴的境智。他有這樣的智慧,能夠分別一切的道理,不受不明的道理來污染他,所以這樣叫做實報土。這就是道理。修行的盡頭,所得到的就是到達這個實報土,就是清淨如琉璃的境域,那就是八正道,八道,金繩界道,這樣就能夠完成。

謂如來圓滿報身
所依之土
以無漏五蘊為體
此由往昔修習
諸無量大乘法等
功德
成就無礙莊嚴境智
之所招感
是名實報土

所以「無諸聚落等」,不需要這個村、那個鎮、那個鄉、那個城,就不需要,一片都是清淨。以正道來為界,就是沒有聚落等。「隱去娑婆之陋污」,這就是我們要如何接受這個法,我們要將我們無明污染的心,要隱去,完全掃除掉。「會眾緣熟則留」,眾緣成熟,自然就留下來;無緣的,這種污,心中還有煩惱無明,他就要過去了,就要不見了,就消失了。娑婆世界這樣的污染,陋污就沒了。所以能留下來的,「會眾緣熟即留」,有這樣好的因緣就留下。佛陀開始要講《法華經》,開始因緣成熟,他就退去了,五千人退席。因緣成熟的人,他就留下來。佛陀講法,了解了,佛陀為他授記,同樣的道理。所以,「緣熟即留」在這個大會裡。所以「天人非器則避」,不是這樣根機的人,他自然自己就會避開了。「即染而即淨」。是染或者是淨呢?是自己的心境,要避開,自然就會避開,他就不願意在這個環境中。 

無諸聚落等
隱去娑婆之陋汙
會眾緣熟則留
天人非器則避
即染而即淨

「寶樹金繩,不知自何而有」。到底這個寶樹與金繩子,是如何有的?所以「城邑山河,不知自何而無?」其實,我們的心地裡,能有這樣這麼清淨,這一分道理已經在我們的心裡,就無形中成熟。只要我們好好接受法,自然在這個心地,你無形中而產生慧命,智慧。智慧長得如何,你看不到,但是,你自然對人、事、物的體解,自然就有了。這些「城邑山河,不知自何而無」,很自然,過去那些不好的習氣,自然就消失了。我們要好好要改除我們過去不好的習氣,不好的習氣改除了,我們真正的道理才有辦法入心。

所以「偶見淨而不見穢者,以淨穢乃群情之見」,這剛剛說過了。我們看見清淨,沒看到污染,我們無形中,我們的心地一片清淨,就沒有染污的東西,在我們的內在,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境去造作。願意接受法來,自然你的心地清淨,你有在用功,你有在聽法,法有入心,自然你的煩惱無明,你就沒有了。所以「心境一如」,同樣一片土地,看你有用功、有真誠接受法嗎?就是只有一念間而已,哪有什麼「有」或「無」會再來論呢?就是要看自己的心。

寶樹金繩
不知自何而有
城邑山河
不知自何而無
偶見淨而不見穢者
以淨穢乃群情之見
心境一如
何有無之可論哉 

「大海、江河、山川、林藪」。那就是大海江河,譬喻諸乘之人淺深的智慧。你既然發心,你的智慧是淺或是深呢?是智慧如海,或者是智慧如江河,或者是智慧如山川呢?這就要看我們的心。所以,「山川」譬喻定慧,「林藪」,譬喻山的土地,有樹,裡面什麼都有,「今現實報,同歸一實,諸相皆無」。現在這個實報土裡,那就是一樣,大家都一樣。法,大家聽,大家深入這個法,同樣的法,同樣的心態,應該都是歸入,歸入在這個清淨的地方裡,也不是在那個很混雜,那個山林,雜草、雜樹、雜居,不是這樣,我們應該就是一片清淨。 

大海江河:
喻諸乘人淺深之智
山川:即喻定慧
林藪:喻諸覺枝林
大澤曰藪
今現實報
同歸一實
諸相皆無

所以「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這片土地很平坦,而且玻璃為地,前面說過了。釋迦牟尼佛所變化出來,意思就是說,所講說的法,不論從多廣、多遠、多長的時間的道理,全都收納在我們的眼前,都是一片清淨如琉璃,「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來界這個八道。所以在那個地方,燒大寶香,就是很好的香,在這個土地上,這是一片很清淨的境界。

燒大寶香
曼陀羅華
遍佈其地:
修大功德
名燒寶香
曼陀羅華
遍布其地:
表修善因
無遺缺處

燒香,那就是優雅的地方。所以,「曼陀羅華,遍布其地」,這表示修善因,沒有遺缺。菩薩修因,佛的境界就是果地,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一片土地那麼的乾淨,我們的心地,本來就那麼乾淨,靜寂清澄的大地。所以我們要用心,好好來維護這一片,我們的心地如淨土,靜寂清澄的心地,需要我們用功;用功的源頭,就是要時時多用心。 

【附註】
《法華經句解》:「海與江河,喻諸乘人淺深之智。山川靜流,即喻定慧。林藪即喻諸覺枝林。今現實報,同歸一實,諸相皆無。」 

《法華經大成》:「大澤曰藪。」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