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1月06日】聞持是經 如來荷擔

Community:
Branch:

「背負曰荷,在肩曰擔;此經法藏是如來全身。讀誦是經者,則為如來肩背上之所負荷、所承擔,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開示,令眾生悟入一乘實法。」

用心聽,也看。「背負曰荷,在肩曰擔」,意思就是說,揹在背部叫做荷,擔在肩膀上叫做擔。我們在搬運東西,不離開揹在背上,或擔在肩上,這就是粗重的東西,必定要用這樣的姿勢來揹、來擔,這是我們一般人要負擔很重,來搬運的姿勢。譬如說我們要承傳這部經。「此經法藏是如來全身」,這部《法華經》要流傳下去,就像佛的全身一樣,這法藏無量啊!我們看,真的要了解這部經,不只是單獨一部經,佛陀要講《法華經》以前,經過了四十了年,講很多法,講「阿含」,說「方等」,還開示「般若」,《法華經》,然後到最後就是要傳承,將佛法就是人人要受用,受用就是要承受起來,要用,用在人群中,是長時,是生生世世。這就是佛陀一生施教,當他覺悟那時,第一個時間就是華嚴的境界,三七日間談華嚴,那個時間,那個境界,在靜寂清澄的心境裡,這樣那華嚴的境界,就是佛的世界。

等到他出定了,思考要如何讓眾生也能體會這樣的境界呢?這境界人人本具,所以佛陀覺悟的第一個念頭: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性。這是佛陀覺悟,覺悟天下眾生人人具足有如來的智性,這種如來的智性回歸到如來實境,就就是華嚴世界,靜寂清澄這個境界裡,希望人人有辦法能去體會,人人回歸本具真如本性。談何容易啊!所以佛陀只好再回歸,想,要如何走入人群人中,如何能讓人人接受。思考啊,所以慢慢接近鹿野苑,他所要度的對象、目標,那就是憍陳如等,追隨佛(悉達多太子),本要來勸太子回去皇宮,勸不成太子回皇宮,只好跟隨太子修行,只是一念間,太子的心境他們沒法了解,所以一時間就停滯在鹿野苑裡。

佛陀覺悟了,所以回歸鹿野苑來度這五位。用什麼方法來度?苦、集、滅、道,這就是佛陀所人間說法的開頭,第一場的說法,也是僧團完成,佛、法、僧三寶俱足,佛已經覺悟了,回歸鹿野苑說法,法完成了。向五個人講法,三轉法輪,三轉四諦法輪,終於五位比丘完成了,了解了這個道,這就是四諦法,這就是最初三寶俱足,佛、法、僧。但是佛陀開始弘法利生,因緣成熟了,一群一群與佛有緣的人,從舍利弗、三迦葉,一群一群有緣人這樣來,很快,幾年的時間內,已經千二百五十人俱了。雖然常隨佛,聽佛說法,就只是停滯在四諦、十二因緣法,了解人間是苦,三途可怕,六道輪迴苦難斷,所以大家就是要如何斷生死,能了脫三途苦難。所以這些隨佛修行的人,就這樣停滯在那地方。儘管佛陀用心,提起人人的信心,要相信自己內心的本性,有與佛同等真如佛性。但是大家認為這個佛性,我了解,但是我不敢,不敢入人群去,因為要回歸佛性,必定要入人群,不敢啊,因為在人群中很容易受影響;儘管說信佛了解,但是經不起一句的毀謗,或者是輕輕一句違反了佛的教化,就無法去應對,很容易受就這樣受影響。

譬如說大家對慈濟人的行為,標準訂得很高,既然穿上了慈濟這套衣服,不論你是「藍天白雲」,或者是「八正道」,大家,所有的全名詞,這套衣服一穿上,在路上走,或者是與人談話,或者是要搭車等等,大家都用著很高的標準來看慈濟人。譬如說有一位很有修行的人,但是他聽到他的同事這樣說:「你要走進慈濟嗎?好嗎?慈濟人有什麼樣什麼樣…..。」就開始批評,到底批評什麼呢?他就說,他的同事中有人說,在(搭)電聯車的時候,他推著嬰兒車,孩子在裡面,那電聯車能夠推嬰兒車進去。開始要推嬰兒車進去時,有兩位慈濟人,穿「八正道」這一套衣服,兩個人就這樣,車子停下來,他剛好要將嬰兒車推上車時,她們擠過他的身邊,這樣走過去,他說:「像這樣,是不是太獨權了?」但是,這位聽起來覺得,說得也是!慈濟人應該要在那裡等,等他的嬰兒車走過去,人才能走過去。

但是,若能善解,那車停下來時間很急、很快,不能等我們太久,後面還有人也要上車,當然,這個門這麼寬,這邊在推車上去,還有空間,能夠過去要趕緊過去,後面的人才能夠走過去。若這樣善解,這也不過份。但是,慈濟人若要再服務周到一點,應該就是他在推這台嬰兒車,最好是我們替他推進去,這樣嬰兒車也過去,人也過去,這樣最圓滿。若說,就只是因為穿這件衣服,所以你從他旁邊這樣擠過去,這樣就不應該,人家就會批評了,你若沒穿這件衣服,多少人都是這樣擠過去,不受批評,這就是表示要承擔如來家業,這個責任是多麼重,這個形象、行儀,若沒有很注意,其實人家就在後面毀譽,或者是毀訾。有的人看見慈濟人就讚歎:「穿這套衣服的人都是好人。台灣有什麼樣的大小事,就是這些人及時出來付出。」

讓人看到,讚歎的人也很多。但是也有人毀訾,他這樣說,人就這樣聽,就這樣傳。的確,慈濟人,人人都在被注意,你一點點都不能偏差。這就是在人間。我們若沒很注意,到底這個錯在哪裡呢?要說他錯嗎?其實,「後面還有人要上車,我若不快速上車,會擋到後面的人。」用這樣來解釋,其實也什麼過失。但是若能說:「來,我幫忙你推上去。」這樣是最圓滿。所以我前面所說的毀訾,有的人不知,就這樣毀謗。毀訾,訾就是因為不是很清楚,人家這樣說,我就跟著人家這樣傳,這兩字合起來,就是「毀訾」。有的是故意的毀謗,有的是不明道理就傳說惡言,這樣也不對。這就是指責,若是善解呢?這有什麼過失嗎?不過,有沒有過失,自己檢討自己,自己檢討自己就是不應該,我們不應該在這嬰兒車要推上去時,我們不去幫忙,這樣就是不應該,應該要去幫忙,這樣才是圓滿的。

所以說,要穿上這套衣服,我們肩膀所要擔的責任,就要讓人人誇讚,讓人人看我們很圓滿,這樣慈濟人才是真正人人所稱歎,人家不會批評我們。同樣的,出家人在外面,舉止談吐都要很小心,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就像揹在背上沈重的東西,或是擔在肩頭上很重的擔,因為我們要弘揚這部經,所以,「此經法藏是如來的全身」,佛陀已讓我們三寶具足,要在人間宣揚化度眾生,這就是如來全身,但我們還有一點的瑕疵,所以我們要再好好用心,自我警愓,出門我們要時時讓路,要時時去幫助人,這才是真正慈濟人,菩薩路你才走得通。

同樣的道理,走這條菩薩道,就是在弘揚佛陀的教化,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讀誦是經者,則為如來肩背上之所負荷、所承擔」。修行者,或是學佛者,你的行為,只要你有在讀經或誦經,你一定要懂道理。你有讀經、有誦經,你若不懂道理,其實你的行為一切都是佛陀要承擔!你是慈濟人在外面行為不當,這個責任也是我要來承擔,也要慈濟來承擔。慈濟被人批評,是你的行為在外面有所欠缺,所以人家批評慈濟。就如這一回,我在外面行腳,大家來分享時,有一位來懺悔,那就是有一位婦女。她說,她以前就是有一位會員,她與她之間有金錢來往,對方,那位會員欠錢沒還她,這位婦女,她就在那地方,她住在二樓,就從二樓,她用一布條寫著:「慈濟人欠錢不還!」欠錢不還,就這樣將布條掛在二樓上,人來人往人很多。

我們三重的委員去跟她溝通:「到底是誰欠你錢?」她說:「反正,他有參加慈濟。」「是我們的委員?還是我們的慈誠?穿我們這套衣服的嗎?」她說:「不是啦!不是穿你們這種衣服的人,穿這種衣服的人都在幫助人,我知道!」「要不然是誰欠你錢?」她就說:「他有參加你們功德會,他每個月都有捐錢。」「是捐多少?」她說:「一個月捐一百元」。「這是會員,會員是一般的人,過去是妳的好朋友,是不是?」「是啊,若不是好朋友,我們怎會有金錢的來往?」「是啊!他是你的好朋友,跟妳關係較深,一個月捐一百元給慈濟,我們只是來收他這一百元,他一念的好心,這樣捐給我們,這樣與慈濟有關係嗎?」她說:「不管你們,反正他就是慈濟的會員,不叫慈濟人,不然叫做什麼呢?」所以他就將這布條掛上去。我們一直去跟她溝通,不拿下來就是不拿下來。

所以,他的鄰居,也是我們的慈濟人,只好就用盆栽在她的門口,她的樓下,就在他的門口種竹子,因竹子長得快,所以他用大盆栽種竹子,想說讓竹子快點長高起來,將它遮起來。但是竹子在他的門口要能遮住,也沒這麼簡單,很麻煩!後來在她家附近發生了事情,慈濟人用心去付出,終於感動到樓上這個人,她也投入來當志工,自己才說出了:「我就是住在那棟房子的樓上,樓上那個人是我,掛布條的人也是我。不好意思啦!但我就是不知道為什麼,我也同樣會撿一些資源回收,人家要來收走,我不肯,我就是要給慈濟。」在那裡分享,她就說:「我今天跟委員來就是來懺悔,我過去就是不懂事,將事全都混在一起,這樣是不是叫遷怒呢?你能捐錢給慈濟.但是為什麼不還我錢?」「他捐錢給慈濟,一個月一百元,她欠妳的錢有幾十萬,這一百元和幾十萬,是差這麼多,當然他就沒辦法可還。

但是他就是無法善解,反正你能捐錢,你就不應該欠我的錢。分享之後,整群人就來到我面前,我就問她:「妳拉這個布條,為什麼要再收那些資源回收給慈濟?」她說:「對啊!我也很矛盾,我也覺得我為什麼收回來的東西,就一定要給慈濟,我知道慈濟做很多好事,所以我一定要給慈濟。但我就是很氣,氣那個人,我怎麼會這樣把事都混在一起?」我說:「現在還有嗎?」她說:「不敢了啦,我很久以前就把它布條拉下來,我現在也是志工呢!師父,您看,我也是穿「灰天」呢!我也是志工。」我說:「妳現在怎樣?」「我已經開始將要見習了。」

這是我這次在台北,聽到人的心理是這麼奇怪,在她家門口種竹子的委員,他說:「對啊!就很難溝通,我常常去和她溝通,溝通不來,我只好就種竹子來遮,也遮不起來。」就是這樣,看,這叫做人間啊!我們的責任很大。一個這樣欠錢,這個事情就惹到慈濟身上。你看,如來不就是這樣嗎?只要你讀誦經典,這樣就是如來肩背上面所負擔的責任,所以佛陀就要替眾生擔這麼多責任。現在呢?我們現在發心,發心想要來聽佛法,將佛法一句一偈入心歡喜,這個道理我們要讓大家知道,我們要來淨化人心,我們現在受人毀訾,要怎麼處理呢?有的人要毀謗,有的人這樣聽,就覺得:「對啊!你不應該這樣。」這要怎麼辦呢?只好就要回諸於自己。我們自己的行動要很小心,要好好地在人與人之間,在人群中,知道是這樣的人間,所以更要謹慎,好好修行,在我們的威儀,在我們的動作等等,我們要用感恩心。大家用放大鏡、顯微鏡來看我們的缺點,所以大家要很用心。

所以,「乘如是法而來人間開示,令眾生悟入一乘實法」。佛陀來人間,就只是這個目標,盼望我們人人就是能夠徹悟了解世間的真理一乘實法,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一乘實法道理就是在《法華經》。《法華經》,開始佛陀將要開權顯實,一直讚歎,讚歎佛的智慧。但是,大家無法了解的是佛真正的智慧很高,大家很想要了解,就要知道這智慧如何入?佛陀就說一實乘法。一實乘法是長得什麼樣子呢?舍利弗來請佛講出了如何才能入一實乘法。佛陀竟然三止,不可說,因為你若要說這個法,根機不很深的,他的信心不很堅定,就很容易受人影響。

就像舉那個例子,他也是很了解佛法,卻經不起一句慈濟人的行動,這樣她也說不應該。這就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要用感恩心,大家用放大鏡來看我們,我們決定這個心,要入一實乘法。佛陀說偏差一點點,道理就往不很對的事情去分析,若這樣這個人就是對法不清楚,偏差,這樣對法就會偏差了。總而言之,佛陀來人間,是乘如是法,真如一實乘法,來人間要開示眾生,使令眾生悟入一實乘法,就是行菩薩道。菩提大直道,走入人群中,去了解人群中的道理,人群的心理,人群的心理、道理等等,我們可以去了解。

總之,學佛,我們的心要很明、很細,要很細心,要很明確,若沒有智慧,信心若不堅定,一點點的無明風,將你吹一下,我們就受損了。到底是無明風有損,或者是發出無明的人有損,或者是去接受無明的人有損?這是很多損害的方向,最終就是將法滅掉了,這就是毀滅佛法的罪。所以前面的經文說,

經文:「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

「訾」,這個「訾」字大家要知道,人家在毀謗,自以為是,不明就裡,就一樣這樣跟著這樣走,這是最可怕的。像這樣,人家在讀經,不論對在家人、對出家人,有起這種毀訾的心態,聲音發出去,就容易使這部經,在人的心目中會消退,何況要身體力行,更困難。下面接下來的文說,

經文:「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

*此段釋明:讀誦聞持是經者,如說修行之莊嚴同佛,為如來荷擔,即蒙佛加被護念之意。

這段就是要向我們說清楚,讀誦或者是聽經,或者是受持這部經的人,或者是照這樣聽、照這樣身體力行,這都是很莊嚴道場。我們自己在修行,聽經了解之後,轉變我們的人生。過去惡言惡語對待人,現在輕柔善語和人談話;過去惡形惡色來對待人,現在柔和善順去幫助人,已經這樣改變過來,這就是莊嚴。行,「修行之莊嚴同佛」。所以常常說佛,念佛,佛心入我們的心,念佛入我們的心來,行如來所行,這就是同佛莊嚴,也是「莊嚴同佛」,與佛同樣。以佛心行如來事,就是這樣莊嚴佛事。所以這就是讀誦、受持,如說修行的人,這真的是在莊嚴佛事。佛陀所說的道理,我們化為人間事,在人間,從我們的身體,從我們的言語行動,這樣莊嚴起來,這就是誦經的人、聽經的人、持經的人,大家應該要有的,展現出我們的威儀,我們的莊嚴,這就與佛同樣的行為。

「為如來荷擔」。和佛同樣的莊嚴,因為佛滅度了,所以修行者如同佛在人間。大家的讚歎,或者是大家受人毀謗,這也是同樣,是佛陀他所為我們擔負著,為我們負責,我們人人都站在佛的肩膀上。「即蒙佛加被護念之意」,我們是因為乘佛陀的智慧開示,法的流傳,我們現在才有經可讀,才可以修行,真得我們就如站在佛的肩膀一樣,佛陀為我們承擔,佛的法身為我們來承擔。所以我們就要很用心、很莊嚴,修行如菩薩,菩薩能成佛,我們就要表達出來。

經文簡釋: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若其有人讀誦是經者,當知如是持經之人。

所以說,「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這部經典,就是這樣,「如是持經之人」。持經者一定要表現出這樣的形態,如同佛,法都在我們身上。

經文簡釋:
「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持誦是經,解說佛智妙行,讚譽佛名莊嚴,是人以此自嚴其身。

所以「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持誦經典的人,「解說佛智妙行,讚譽佛名莊嚴,是人以此自嚴其身」。了解嗎?就是我們要持經,要講佛所說的法,我們就要自己先走。我們會說,不會做,不會身體力行,這樣就不像佛法在人間。真正佛法在人間,佛法這條路是我們走得通的路,我們必定要去走,所以我們就要這樣,「持誦是經,解說佛智妙行,讚譽佛名莊嚴」,這就是讓大家讚美我們,讚歎佛法、菩薩道是這麼莊嚴,在人間幫助人、尊重人,創造這種愛在人間,這就是自莊嚴其身。我們這樣做,人家也同樣這樣在讚歎我們。

*佛以定慧莊嚴而說此妙法華經,若人讀誦此經,則是能修佛之定慧,故以佛嚴而自嚴。

所以「佛以定慧莊嚴而說此妙法華經」。佛陀他講經是用他的定慧,佛陀的戒律,佛陀的定力,佛陀的智慧,他莊嚴,所以他說法不離開戒、定、慧莊嚴的身相在說法。何況在說《法華經》呢?要說《法華經》之前放光現相,這與一般講經不同。所以,戒、定、慧,平常講經就是這樣,但是要說《法華經》就不同了,現相還要與過去不同,這是多麼莊嚴啊!所以彌勒、文殊菩薩互相對答,說起二萬日月燈明佛,這樣的故事出來,這是多麼莊嚴的道場啊!這真的是很慎重。

所以,「若人讀誦此經,則是能修佛之定慧」。已經願意要去講這本經,一定這個人要很自信,自己要做得到,說得到、做得到,實在是談何容易啊?在芸芸眾生中,要與佛同樣的定慧莊嚴,實在是不容易。不過不說也不行,法不傳,所以要再努力。要傳佛的一實乘法這部經,必定要「能修佛之定慧」,所以一定要再努力,自己自我要警惕。「故以佛嚴而自嚴」,每個人都一樣,我們若決心要來傳布一實乘法,我們要下定決心,真正以佛莊嚴的定慧,這樣來努力才有辦法講說這部經,才能讓人人接受。

經文簡釋: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則是如來傳法之使,乃為如來肩所荷擔,持佛正法,轉化眾生,令得正見,則是荷負諸佛如來大重擔者。

「則為如來肩所荷擔」。你要怎麼說,說得眾生能接受,說得眾生能如法修行,這個責任很重。如佛陀替我們在肩上擔著責任,我們自己也要有責任,就如我們的肩膀在擔著佛的全身經藏,佛的法身擔在我們身上。「則是如來傳法之使,乃為如來肩所荷擔」。這就是如來的使者,你要布達佛法出去,也是佛陀的責任,佛陀遣使我們來人間。所以「持佛正法,轉化眾生,令得正見」。我們要守持佛陀的正法來轉化眾生,不能說:「這麼多人說,你就一定要這樣做。」我們就跟著這樣做,不可以。佛法就是佛法,正法就是正法,不能隨波逐流,就是要堅定,該守持的就要堅定守持,不能說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你就要跟著人家這樣走,這樣就很危險。

所以「持佛正法,轉化眾生,令得正見」,不是被眾生轉化了。所以有時候想到現代,要堅持正法實在是很辛苦,不容易,很擔心的事情真的很多。所以希望人人能有正見,要用什麼方便法在人間,也要很堅持,要選擇什麼樣的方便法,真的要很堅持。所以「則是荷負諸佛如來大重擔者」。很大的擔子擔在身上(上人哽咽難語…),很辛苦呢!

*在背負重曰荷,在肩曰擔,此經是如來全身,故讀誦是經者,則為如來背之所荷。

(上人哽咽難語…)所以,在背負重叫做荷,在肩膀叫做擔,擔天下的米籮,不是那麼簡單,很辛苦。所以「此經是如來全身,故讀誦是經者,則為如來背之所荷」。各位,學佛要真正用心學,要有如來的定慧。現在的人間,眾說云云,到底你要往哪一條路走?但是《法華經》說了很多方便法,這麼多的方便法,要如何去堅持,對準的方便法,真的是不容易。

*肩之所擔,奈何眾生常在如來肩背而不知。

所以「肩之所擔,奈何眾生常在如來肩背而不知」。可憐啊!眾生,我們都是在如來肩膀、背上,他這樣將我們背著,背得這麼辛苦,我們卻都不了解,不覺不知。所以期待大家,在外面行動要很注意,不要有一點點聲色、形態偏差了,人家若不善解我們,錯就全都在我們的團體中。所以希望大家要用心在人群中,人群中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