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0月11日】護持正法 誓願弘宣

Community:
Branch:

「法渡生死海,故譬之喻橋;正法橋破壞,法足不復行。護持正法住世,誓願弘宣正法。」

  用心啊!人人若用心,正法才有辦法住世,所以大家將法,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法渡生死海」,確實,人生世間短暫,我們要好好用什麼方法來渡過人生的生死海呢?生命到底有多長?一念偏差,惡法在生死海的波濤中,非常危險,我們若能知道要如何平安渡過這個生死海,那就要用法來渡。所以,學法,法譬如橋,我們從此岸要到彼岸,要渡過河海,較窄的海,有的是內海,從這邊到那邊去,用長的橋就能夠過河海。要不然就要用船,大海茫茫,用船來渡過海。若是河,就用橋來渡過。正法就像橋,但橋若是被破壞了,就如「法足不復行」,兩隻腳無法向前走。這就是說,若建立起正法來,從此岸到彼岸不困難。但若是這正法橋,可以從此岸渡彼岸的橋,若是被破壞了之後,就算是我們有兩隻腳也無法渡過,除非要靠船,橋若斷,有兩隻腳也無法走過,就是要靠船,若不太寬,就不需要用船,一座橋橫跨過去就好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平時生活要很了解,佛法如大海,日常生活中,常常說一念,一念,我們在世間,天地之間,天空之大、地之闊,到底我們這一念間是如此的渺小,我們的人生在這個大天地空間裡,也是很渺小,也是很短暫,這麼渺小,在大天地間,對我們個人來說,到底能做什麼事情呢?不過,一個人,這麼渺小的人,在芸芸眾生中,就算是少數的人,也能影響大多數的人。世間苦短,一念偏差,我們若是影響多數的人,是正確的,自然對天地人間就是利益眾生;若是偏差,同樣的,對天地人間製造污染濁氣,讓人的觀念偏差、錯誤了,若這樣,這天地人間的正法就減損了;正法減損,就破壞了。這就是佛陀在世時,也很擔心的。

  有一個時間,佛陀在舍衛國給孤獨園,那時候,尊者摩訶迦葉他在舍衛國的西園林,就是與佛陀住不同地方。佛陀領眾在這邊,迦葉他領著比丘在那邊。因為地方不大,僧眾多,就要分地方住。佛陀在給孤獨園,迦葉尊者就住在西園林毘舍佉講堂,就是分兩個地方。這個時候,摩訶迦葉,在一天的黃昏,迦葉就來到佛陀所住的地方,祇園精舍。看到佛陀,虔誠恭敬禮拜。佛陀就叫他:「來,摩訶迦葉,坐過來,你們帶著比丘住在那裡,大家安好嗎?大家平安嗎?大家修行有如法嗎?」就這樣問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向佛陀回答:「佛陀啊!想當初,年輕時來跟隨佛陀,佛陀度眾生,人人一進來到佛的僧團裡,人人守規戒,人人依教奉行,佛陀立戒法很少,但是人人都很守規矩,這樣在修行。

  時光漸過了,經過這幾十年來,僧團比丘增加,佛陀慢慢制戒,但是僧團裡守戒的人;聽話、依教奉行的人,好像慢慢減少了。那時候,佛制戒少,修行人多,為什麼現在修行人多,卻是守戒的人少呢?這對佛法有什麼樣的傷害沒有?」這是迦葉尊者在僧團對僧團的憂心。看到這段文,我內心也開始擔憂了。佛陀在世時,在幾十年之間,佛陀開始領眾,來歸投佛修行,佛陀制戒甚少,卻是如規律、守規矩,真修行的人很多。為什麼經過了幾十年後,佛陀制戒慢慢開始增加,卻是能去履行,就是接受這個規戒去實行的人,會較少呢?這是迦葉的擔心,光是在這段文就能看出。

  到底佛陀要如何回答?趕緊再看,佛陀回答的就是:「迦葉,如是,如是!」確實是如此,「僧眾越來越多了,但是就是因為他不懂規矩,人的習氣偏差,有錯誤觀念的人越來越多,人的習氣不同,各如其面,不同的人全都集中過來,越來就會越發現,將這種不同的習氣,這樣薰習的習氣帶入僧團來,所以慢慢錯誤增加,我就要不斷制戒。戒是由錯誤而制戒,因為錯誤的人多,就開始制戒的戒條就越多,這就是眾生命濁。」

  眾生開始有了生命在人間,不覺人間生命苦短,就是不懂得這樣的道理,出生在人間,人與人之間互相薰習,所以欲念、貪念、瞋念、癡念,這種煩惱慢慢累積起來,成為眾生生活中的習氣,所以生命中污染了這麼多的習氣,將這習氣帶入僧團來。所以這個結,不同的習氣來累積、來結,結集了煩惱、無明,變成了「結使濁」。這是各人不同的習氣這樣帶進來,互相影響,我看你不順眼,你看我不如意,彼此之間就互相產生煩惱、無明,這種形態慢慢結成「眾生濁」。芸芸眾生,在外面的習氣帶進僧團裡,這是眾生濁。在這眾生濁中,慢慢時間累積,越來越嚴重,這叫做劫濁。時間,時間累積了這麼多人的習氣,在這樣的時間累積起來,就是各人的見解,所以就變成「見濁」。每一個人的見解分歧,就有了見濁。就因如此,眾生轉惡,外面的眾生濁氣是這樣累積起來,成為「五濁」,
僧眾也是人,是眾生來會合在僧團裡,在僧團裡面,這樣的習氣慢慢形成,所以在僧團就會設立規戒,這麼多的規戒,希望人人能夠守規戒,去除習氣,預防惡習,因為這樣,現在就多設了很多的規戒。

  佛陀就這樣來回答,迦葉尊者就很憂心了,「若是這樣,要如何能守得住佛的正法呢?」佛陀回答就是這樣,「佛法要住世,就是要人人將規戒守好,所以出家就是要多了解佛法,專心來好好用功,吸收佛法,讓佛法在人的觀念中建立了這個法,正法的橋;正法橋若能夠好好建立起來,眾生從愚癡的此岸,就能用兩隻腳走過,從愚癡能渡過了彼岸,兩隻腳就能夠走過去。彼岸,那就是智慧,智慧的彼岸,轉愚癡為智慧,建立起正法的形像。所以,出家就是從俗家辭親割愛,就要用兩隻很勇健的腳,走過了這座穚到彼岸那個地方,彼岸是修行的團體,將濁氣很重的世俗,發心立願,就是這樣建立正法橋,走過了彼岸,去顯出了正法幢。就如阿難將來成佛的國土,名為常立勝旛,正法旗飄搖在那個地方。所以需要出家,出家人就是要守法,就是要戒、定、慧。

  出家以後,第一項要持戒,依照佛陀所教育的戒律,好好接受,將心定下來,安住在僧團中,守持佛陀所教誡的法、規戒,與佛陀所說的法,這樣來成長智慧,這就是出家能夠使正法住世。但是,出家若不守規戒,那就是正法橋破壞了,「獅子蟲自食獅子肉」。佛陀很擔心,獅子,其牠的動物不敢來攻擊獅子,但是獅王自己身上的毛裡面,獅子蟲在上面生出小蟲,來咬獅子的肉。這是佛陀最擔心的。就是因為芸芸眾生濁氣重,佛陀才要出家修行,成道之後再入僧團,入僧團的目的就是要讓眾生入僧團中發大心、立大願,守好我們的規戒,做人的規則就是要這樣,好好清淨,表達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威儀、我們的品格,我們將所聽來的法,聞法者、說法者、傳法者,將正法傳於世。這就是兩足,就是福慧;修福,還要修慧,入人群去造福,在僧團修智慧,這樣叫做福慧兩足。

  若是正法橋被破壞了,這僧團修行的方向偏差,就像正法橋斷了,生活在裡面的僧眾,就不知道要如何建立自己的智慧,法無沒收入於內心中,怎有辦法入群眾去造福人間呢?那就行不通了。所以應該人人都有責任,在僧團外面,在家的弟子、居士也要在外面護法,在僧團裡面是佛法的中心,要如何能讓正法能夠建立健全的制度,要如何能建立健全的形像,這樣佛法,正法才能時常住世。所以正法橋若斷,若破壞了,我們若是修行形態、威儀不好,修行偏差。在佛陀的時代,僧團就有了,否則迦葉不會這樣憂心來問佛,「佛陀,以前制戒很少,真正真實修行的人多;現在佛陀制戒很多,很多的戒條,但是真實修行的人少,不守威儀,形態不顧,僧團裡也越來越多這樣的人。」

  想到這段文,就會很擔心,佛陀的時代,大迦葉尊者憂心,佛陀也憂心,正法還能再維持多久呢?很擔心啊!現在已經離佛二千多年,現在的佛法又是怎樣呢?不過,我們要相信,法住人心,只要人人願意立志,只要人人願意正法常住在世,就要靠我們自己,人人是不是將我們的威儀守好。就如結夏安居,開始的第一天就是要結界,雖然外面沒有圍牆,但是法師第一天開始,就帶我們結界了,你就是活動到這範圍,不要再出去。雖然這是無形的界線,但是我們的心中有形,我們自己的心要知道,在這個範圍內,這三個月的時間,我們要好好將心收攝在這個範圍裡,無形的界線能從我們自己的內心守好戒,結夏安居的第一天,一定要有這樣。

  不是像現在,沒事就往外面這樣一直到處跑,現在,這樣的人不是很多嗎?各位菩薩,法在你的身上,正法在你的責任裡,你行為如何,讓人家看了,威儀正,這就是可敬;若是威儀沒有守在戒律,在外面形態不好,就是自己去破壞正法,所以正法要在人人的內心裡。「護持正法住世,誓願弘宣正法」,我們出家人都要有這樣的使命,在家弟子同樣也要有這的使命。我們昨天晚上聽到南非潘居士帶回來三位(年輕志工),雖然他們離佛法這樣遠,他們過去不曾聽到佛法,不知道有佛教,現在他們知道了。在家居士接受了佛法,到南非去布善種子,自己以身作則,造福人群,守規戒,以身作則,同樣自性三寶具足。在那個地方,他們也帶出了一群,在那地方造福人群的菩薩。

  這三位回來幾天了,看到精舍的生活,早上聽法,他們都有感受,不知道我們大家是不是也有感受呢?正法住世,就是要在我們的心裡,沒辦法說用什麼求得正法?正法就是要求我們自己的心,真正身心要奉持佛法,佛陀的教法在我們的心裡,就是我們身的責任,我們要如何表態出來,這就是我們受持戒法,令正法久住,這很重要。佛陀授記了,就是要看你如何修行,修行若深,你將來成佛的正法就很長;修行若淺薄,正法、像法時間就促短。這是我們修行,影響到未來的世間,所以大家要很用心。來,看前面的文,

經文:「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也就是二千人,佛陀也為學無學人授記了,未來也能成佛。大家修行,同時成佛,在十方世界同時成佛,同樣十號具足。他們未來成佛,十號具足,同時都一起成佛了,在十方世界。接下來的文這樣說,

經文:「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經文簡釋:「壽命一劫,國土莊嚴」
*壽命一劫:一小劫也。
*國土莊嚴:依報之相。

  這二千人未來成佛,佛壽命一劫,比較之前其他人差很多,只有一劫。不過,一劫,在人間的歲數,算來也是長了。人壽十歲起,過一百年多一歲,再過一百年多一歲,多到人壽八萬四千歲,又再因眾生的造作,濁氣重,過一百年少一歲,過一百年少一歲,再減到人壽十歲,這一增一減,叫做「一小劫」。所以,壽命一小劫,對人間來說這樣算起來,也算長了。

  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都一樣。壽命在一劫,「壽命一劫,國土莊嚴」。全都是依報,這叫做依報。佛同樣來人間,來人間同樣有壽命,壽命多長,就是一劫。國土莊嚴,就要看他的依報,依正二報,及與眾生的緣,就是依報的形象。就如悉達多太子生在娑婆世界,生在迦毗羅衛國,在那個地方身為太子,之後為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具足,這就是他的依報在人間,這樣的富貴,有這樣的形象。

經文簡釋:「聲聞、菩薩,正法、像法」
*聲聞、菩薩:依正二報之相。
*正法、像法:法住之相。

  所以,那個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這是依正二報的相,與正法、像法住世之相。福若大,就是菩薩正法、像法時間很多,福若不很大,那就是聲聞、緣覺,所度的都是在小乘中。看是小乘聲聞多,或者是菩薩多,正法長,或者是像法長,這要看二千位修行者的過程,其所修的福慧業力,就是要看他們自己所修,所招來未來成佛的果報。

經文簡釋:
「皆悉同等」;功行相類,感報亦等。而末後於十方國,復同時成佛,同號寶相如來,故亦為同記。

  「皆悉同等」。這二千人都是一樣,看他們怎麼修福、修慧,將來他們成佛的壽命,正法、像法,要看他們的福,看他們結多少的好緣,度多少的眾生。所以「功行相類」。大家修行都差不多,沒有什麼樣的特色,所以他們「感報亦等」,所感的,所得到的果報差不多是這樣。因修行是差不多這樣,果報也差不多是這樣。所以「而末後於十方國,復同時成佛」,就是修行的過程,到了最後,大家都在十方國同時成佛。「同號寶相如來」,名叫做「寶相如來」,同一個名號。所以佛陀同時授記,沒有個別的授記,二千人都差不多差不多,所以同時授記,也是同樣的名。這就是佛為這二千人授記。可見修行的心愈來愈淡薄,發願度眾生的願,也愈來愈淺,這二千人的功行就是這樣平平的,但是,有修行,同樣會成佛。接下來這段文,

經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

經文簡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敘寶相如來,咸以神通化度眾生,補長行文所未及。

*「是二千聲聞,今於我前住」;二千之眾,今於佛前住立一面。

  這些人未來應該可以成佛,人人的名都是一樣,叫做「寶相如來」,全都以神通化度眾生。所以可以補長行文沒提起的,所以重宣此義,來補這二千人,他們用什麼方法度眾生。這二千之眾,今於佛前住立一面。因為這些人全都與阿難、羅睺羅同時在這個法會上,佛陀已經為阿難、羅睺羅,應他們過去的修行,現在的位置,向大家交代得很清楚了,但是當場還有二千人,這些人,佛陀用慈悲心,同樣平等為他們授記,未來能成佛。

經文簡釋:
「悉皆與授記,未來當成佛」;我今悉與授菩提記,於未來世,當得成佛。

  所以大家都是有這樣的心念,「我今悉與授菩提記,於未來世,當得成佛」。因為這些人都有這樣的心念,佛陀了解了,但是這些人就是這樣很平常,不過他們將來也能成佛。現在都在我的面前,我全都為他們授記了,未來也能夠成佛。各位,佛陀就是這樣的慈悲,先安慰他們:「你們也要好好修行,雖然目前是這樣授記,但是若能發更大的心、立更大的願」。前面在授記,都是壽命無央數劫,或者是壽命數十劫,全都是這樣,但是,現在他們修行這麼平常,就給他們一劫,這是一個證明:你也有成佛之時,但是你要很有特色、突出,那就是要發大心、立大願。若是這樣平平的,將來成佛就是這樣,這麼平常度人,時間短暫。在人間也不算短暫,是一劫,但是比起其他人差很多,表示他們的功行、發心差很多。

  這就是我們修行,我們也要知道,為什麼有的人能得到這麼多人的重視、愛戴,有的人這麼的平凡過,平凡雖然是福,卻是我們自己就要如羅睺羅一樣密行。昨天南非這三位,我在跟一位法師說話時,他們也來聽,聽了之後,也讓他們分享。其中有一位就說,從南非來到桃園的第一天,在桃園分會一大早聽法,正好說到羅睺羅的習氣,有人為他們翻譯,聽進去了,要懂得好好修行,他們下定決心。羅睺羅的忍耐,受過教育之後,羅睺羅的寮房被人家佔用,將東西丟到外面,他沒生氣,有這樣的修養。他們覺得這個行,他們應該也要修。你們想,是在南非哦!向來很少有辦法聽到佛法,光是靠著在家居士,潘居士,用他的行動去那個地方,一群居士發心立願,將這樣的種子,在那塊土地撒播,那些人接受了,開始聽法、修行。來到臺灣見證,他們更加下定決心,立大願。

  各位來薰習,到底薰習多少法香呢?到底學多少規矩呢?迦葉尊者擔心,佛陀更擔心啊!各位菩薩,要用心,若希望我們能常常正法住世,正法住在人心,唯有人心建立了正法,身體力行,讓人看得到、讓人感覺得到,我們說話,人家聽得進去,我們帶人,人家會感動、會改變,我們自己若不改變習氣,要如何去度化眾生呢?有什麼行好修呢?我們就只是要改習氣。習氣是不是能改?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不是平時法有入我們的心?所以很期待人人要負責任,為天下眾生荷擔如來家業,要靠我們修行者,時時要多用心啊!

************************************************************

【經典故事】《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舍衛國西園林中毘舍佉講堂。彼大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如來初始制戒之時,極為尟少,修行者多?今日何故,制戒轉增,履行者少?」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眾生命濁、結使濁、眾生濁、劫濁、見濁,眾生轉惡,正法亦末,是故如來為諸弟子多制禁戒,少有比丘,能順佛語,受持禁戒,諸眾生等,漸漸退沒。譬如金寶漸漸損減,乃至相似金出。如來正法亦復如是,漸漸損減,像法乃出。像法出故,正法滅沒。迦葉當知,譬如海中所有船舫,多載眾寶,船必沈沒。如來教法亦復如是,以漸滅沒。如來正法,不因地沒,亦非水火風之所壞。若我法中,生於惡欲,行惡威儀,成就眾惡。法言非法,非法言法,非是毘尼說言毘尼,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如斯之事,出於世者,皆由像法句味相似,令佛正法漸漸滅沒。

  迦葉當知,有五因緣能令法滅,一切咸共忘失章句,善法退轉。何等為五?不恭敬佛、不尊重佛、不供養佛、不能至心歸命於佛,然復依止佛法而住。不敬法、不尊重法、不供養法,於正法中不能至心,然依法住。不恭敬戒、不尊重戒、不供養戒、不能至心持所受戒,然依戒住。不恭敬教授、不尊重教授、不供養教授。不能至心向教授者,以不恭敬、尊重、供養,亦不至心向教授故,然復依此教授而住。於同梵行,佛所讚者不恭敬、不尊重、不供養、不能至心禮拜問訊,然猶依彼而得安住。迦葉!以此上來五因緣故,能令正法,漸漸滅沒,衰退忘失。

  「迦葉!復有五因緣故,能令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何等為五?恭敬世尊、尊重於佛、供養於佛、常能至心歸依於佛。於法於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應供養、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種善因緣故,能使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以是義故,應當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