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二千人但有默念瞻仰尊顏,引望同二尊者故云如所願,思齊之念孰能無渴望有份,住立者引領而仰望同前得。」
要用心聽了,前面說過了,<授學無學人記品>,這一品完全就是為了佛陀為所有弟子要授記,授記有前後,要看根機,有因緣,這就是佛陀要讓人人能夠體會到本具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所以人人可成佛的信心要提升起來,不過成佛也要有條件,我們自己人人雖本具佛性,也要人人自己發心,也要人人自己身體力行修行。雖然天生自然有佛性,但是你一定要努力修行才能得。人人雖然有佛性,但是我們就是用無明、惑念將它遮蓋起來,佛性的光明智慧就被他蓋起來,發揮不出來了,這就是我們所以為凡夫,所以一直都沈迷在這分煩惱苦難中,我們若能突破了無明,人人本具佛性,智慧自然就現前了。所以要消除掉這些無明,就要用功,就要努力。從舍利弗開始,在<譬喻品>得佛授記,一直以來就是說出了弟子過去的因緣,修行的過程,因緣成熟,自然佛就為他們授記。
前面的<五百弟子授記品>,就已經有五百人、千二百人得記了,前面就有一一叫出了名字,後面阿難、羅睺羅也是大家都很認識的人,不只是人間認識,天龍八部全都認識,因為這兩人在佛的僧團中很特殊,一個是佛的堂兄弟,而且是親近佛陀的侍者,什麼時候看到佛,絕對是阿難隨在身邊。法出佛口,流入阿難心,這大家都知道,阿難的記憶很強盛,每一句話入阿難的心裡,絕對不會忘失,阿難就是人人所認識,尊重佛,也尊重阿難。羅睺羅是佛的孩子,而且受過佛陀嚴格的教育,舍利弗、目犍連用心栽培,所以羅睺羅他密行,也是大家都很了解,雖然不是名字常常在人的面前很耀動,雖然不是這樣,但是人人知道羅睺羅很靜謐,很有修養,大家知道羅睺羅的密行,雖然不是很顯露,但知道他很有修行。
所以人人都了解,唯獨佛陀還沒叫到這兩個人的名字授記,所以在場的,這一場有二千多人,這二千多人心中有這樣的祈求,受記還未結束,因為還有二位,佛陀還未叫出名字,若是佛陀叫出這二位也能前後受記,可能我們也就有份,佛陀是慈悲的。我們也都知道人人本具佛性,成佛是必然的,只是前後次序而已,只期待佛陀親口說我們也同樣能成佛,這樣我們會下定決心,身體力行,依佛所教化的大乘教育,我們會這樣入心。這是二千人,雖然在那場面上,阿難走出來,羅睺羅也出來了,在佛前表達出了他們的心聲,他們所期待的,佛也能點名授記。不只是我們兩人,在座二千人,大家也有這樣的希望。這是阿難、羅睺羅表達出來的心聲。兩位表達完之後,當場二千人就趕緊站起來,而且整理好他們的衣服之後,恭敬作禮。雖然大家沒有開口,內心卻默念,這樣默默地期待,期待佛陀除了阿難、羅睺羅以外,我們也有份。這是內心的期待。所以,「引望同二尊者故云如所願」。這是前面的文,大家也是如所願,阿難自己說,希望佛陀授記,在場二千多人也是這樣的期待,所以這二千多人就有這樣的願。「同二尊者」,就是如阿難和羅睺羅一樣,這叫做見賢思齊之念。
看到前面的尊者一一得佛授記了,目前還有阿難、羅睺羅,他們都是人人所認識的人。所以,看到這些賢人,一一得到佛陀的讚歎,一一受記,大家生起很羨慕的心,所以,見賢思齊。「思齊之念孰能無渴望有份」。大家都已經得到了,怎麼這些人,這二千多人,怎麼會沒有期待,沒有期待希望我們也能得受記,我們也是很期待啊!大家圍繞在那個現場,「住立者引領而仰望」,大家脖子都伸得長長的在聽,聽佛是不是能開始向這兩位尊者叫名授記,然後接著就是叫我們的名,我們也能受記。這段文就是描述二千人的心聲,見賢思齊。這是我們人人一般都是很期待,就如我們人間菩薩,別人做得到,我也應該做得到。大家在讚歎去付出的人了不起,行善、行孝,真的是了不起的人,尤其是困難重重的地方,你能克服很多的困難,完成了救人的工作,這也是讓人很感動。大家在讚歎某某人做得到,其實我也很期待我能和他一樣,我也能做得到,我也能得到人所羨慕的典範之一,我也很期待我能這樣。
不是做不到,重重的困難不是無法去克服,有辦法克服。要說在二十年前,那就是一九九六年了,四月二十七日,一群慈濟人,有十三位,從臺灣到青海去。青海是一個高原地形,那個高山有五千多公尺,那個地方的空氣很稀薄,我們平地人要上到高山,空氣這麼的稀薄,有的人會有高山症,呼吸不順利,會氣喘,會高血壓,會頭痛,很多很多的症狀都會浮現出來。但是為了要救人,因為青海在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間雪災很嚴重,很多人凍死,所有的牲畜,牛啊、羊啊,很多的動物也都這樣被霜雪凍死,又沒得吃,長久的雪遮蓋著整片大地,那波的雪災實在是很嚴重啊!
我們聽到這樣的訊息,不捨啊!尤其是這麼長的時間,從一九九五年十一月間開始,一直到隔年,一九九六年,還是一樣,雪災就是一直惡化,一直惡化,已經有人餓死的、凍死的,牲畜也全都凍死了。看到電視的新聞畫面播出來,整個大地,很多很多都是被凍死的牲畜,鋪滿地,看了真是不捨啊!所以希望能去看看,在一九九六年三月這時候,王副總帶著幾位先上去看看。高山峻嶺,路是很難走,很險要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知道要到那個地方是那麼的困難,他們還是很辛苦,很辛苦,有的頭痛,有的等等。到了那個地方,所看到一望無際都是白雪,看到那個地方,人的貧困、飢餓,很多很多很無法去形容的苦難,他們不忍心,所以在那裡勘災,了解他們的情形。回來之後很積極,還不到一個月之內,他們從三月中旬去(三月二十七日出發),到四月二日之後回來,馬上積極準備,誰願意一起,一大群的人一起去。有常住的師父,還有幾位菩薩,總共合起來十三位,這樣到那個地方去。
當然,過程那種的苦實在是說來話長。不過,二十年前的四月二十七日,在那個地方展開了救災,除了發放給他們的東西,就是青稞。他們不是吃米,吃青稞。青稞是什麼?我實在也還不曾看過什麼叫做青稞。那個時候他們提出來說要發放青稞,我說:「怎麼不要白米啊?」他們說:「他們就是吃這個東西。」除了青稞以外,還發給他們現金。因為牲畜完全都凍死,依賴生活的來源全都沒有了,沒有生活來源,除了青稞的糧食之外,還發現金給他們,讓他們能去採購他們所需要。因為那個地方我們無法用大批的物資上去,只好在那裡採購青稞,以及用現金救災。
這是二十年前了,若想到那時候,真的那個景象很苦,是我們救災困難度最高的,困難重重。這是二十年前,十三個人到了兩個縣、四個鄉(稱多縣清水河鄉、珍秦鄉,玉樹縣結龍鄉、哈秀鄉),去發放,有一萬五千九百二十多人這樣度過了難關,等於快要到一萬六千人,能這樣在那個地方順利度過難關,兩個縣、四個鄉,這就是克服困難。其實這些人回來像是英雄,凱旋而歸,多少人的讚歎啊!二十年前的今天,這樣在那個地方完成了很難的這個工作,能夠將近一萬六千人度過了他們生命的難關,這實在讓人很感動。就是在那個時候之後的現在,現在的青海也已經有第一顆種子,第一代的慈濟人出來了,祁海明居士,他在二0一二年,他看到大愛電視台了,他看到台灣慈濟,從慈濟過去的歷史,他看到了,他發心立願這樣來蘇州園區報名見習、培訓,現在他已經受證了。受證之後,現在在青海西寧市拓展開慈濟,他已經有三百多位志工,而且他發心,在他的老家,他提供他的房子,可以容納三百多人。今年的歲末祝福就在他的家裡,他提供出場地來,做慈濟的聯絡處,在那個地方,裡面可以容納三百多人,在那個地方祈福。可見這個家有多大,那個房子應該是很開闊,可容納很多人。
這就是第一代,從第一顆種子產生了第一代的慈濟人在那裡,在那個地方,開始自然就能展開苦難人得救,愛心人能開啟心靈的大愛,這樣人人見賢思齊,你也能做善事,我也要跟你做,所以因為這樣,所以一生無量。才受證後一年多而已,人家他們現在三百多位的志工產生出來,這不就是見賢思齊嗎?你能做,我也能做。這個地方,在青海,真的是苦難人很多,有這樣的種子,粒粒都在發芽,粒粒的種子都開始有希望,是小樹,難免就是將來成大樹,沙漠變綠洲了!相信未來的慈濟在這個地方,應該就是一個最有希望的地方,這是見賢思齊。同樣的道理,所以阿難、羅睺羅既然有這念心,同樣將能得佛授記。前面的文,佛陀已經為阿難授記了,阿難將來能成佛。來看前面的文,前面的文就是將來阿難能得授記,名稱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經文:「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叫做十號,昨天也說過了十號。天人師,佛,佛是覺悟,世尊是世間所尊仰的人,這是人人所期待,修行就是盼望在這個時候,得佛授記,從佛所教育,這樣生生世世如佛所教,這樣修行,有一天自己也能與天體宇宙合一而覺悟,慧性覺海能覺悟出來。這是人人所期待。下面接下來的文這樣說,
經文:「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文簡釋:
「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隨順佛語,信受奉行名行敬供養。養六十二億即表斷除六十二見。
將來這位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將來,就是未來能成佛,現在的阿難,他將來成佛,十號具足。當然,這過程,要能得到的過程,就是要「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時間還要這麼長,現在的阿難未來會成佛,但是是未來。現在到未來的時間還這麼長,多長呢?「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要產生一尊佛都不簡單了,何況是六十二億尊佛呢?這時間還要多長啊!這就是佛陀要跟阿難說:「你要有耐心,時間還很長,要供養這麼多人的時間過程。」這就是表示,要阿難隨順佛語,信奉受行,名行敬供養,這就是要這樣走過來。阿難要隨順佛語,要信受奉行,這樣一直下去,不斷供養,供養六十二億諸佛,這麼長久的時間。這麼長久的時間,就是要一直隨順佛語。因為阿難他是佛的侍者,一直都是聽佛的教育,所以佛陀叮嚀,希望他隨順佛語,這是佛陀對阿難的用心。而且所說的法,阿難一定要信受奉行,這叫做行的供養,也是敬的供養。
過去常常跟大家說,供養有三項,一是利的供養,是物質的供養,還有就是要很恭敬。像這幾天大家一直在朝山,表示用他的身體,那個恭敬的供養,這就是敬的供養。最重要的就是行,行的供養。行是身心的供養,不只是體態的供養而已,不是,還是要再從內心,於時間長久沒有間斷。就是常常在說四修──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恭敬修,真真正正尊重恭敬,心念是分分秒秒,這是佛陀希望阿難能保持著這樣。不只是現在對釋迦佛,對未來諸佛,同樣也要這樣。希望將來,於未來諸佛所,也能為佛的侍者,六十二億佛的身邊,隨順佛語,信受奉行,這就是供養。供養六十二億諸佛,實在說這就是隱含著要斷六十二見。
*謂外道之人,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則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之,成六十見。此六十見,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則總成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我們常常會說到六十二見。什麼叫做六十二見?在印度,外道教很多,外道教所修行,沒有離開色、受、想、行、識,大家都會從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是在人人的身上共有。各人的修行,知道有這樣的道理,但是修行的方法不同,各有見解,有的人依色起見解,有的是以受起見解,所以各不相同。但是佛陀也是教育我們,五蘊熾盛,讓我們的苦難偏多,所以他說很多五蘊的道理。五蘊中每一蘊,也可以說「陰」,也可以說「蘊」,每一陰是起四種見。(以下四句請注意慎用)所以四種見,就是說色蘊,那就是涵蓋著受、想、行、識。
我們每個人有人的身體,你有感受嗎?我是有感受,我現在坐在這裡,我的環境周圍,身體所接觸到的,耳根所聽到的,我自己的聲音出去,自己又聽回來的,是歡喜嗎?坐在這裡舒服嗎?在說話聽到鳥叫,有困擾嗎?這就是感受。或者是很歡喜,看到這麼多人在精進,歡喜的感受,這就是在我的面前這個相,印在我的心裡。時間是這樣過,這叫做行。識,從意識中說出我了解的話。你們也是一樣,你們是聽的,到底你們坐在這裡的感受,聽進來的是不是有體會到呢?這都是在五陰,(以下兩句請慎用)在受的當中,也是有色、想、行、識的四項包含在內。
時間在過的當中,同樣有這四項包含在內。所以四種,每一陰裡面都是包含著四種,所以才叫做五蘊熾盛,就是有這些東西合會起來,所以每一項,每一個名稱,它都有包含著其餘的四蘊在。所以五乘四得二十,這個五乘四得二十,又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大早起來,師父剛剛要走進來,天還沒有很亮,現在外面已經天明了。這是剛剛還稍微暗暗的,現在已經天亮了,時間快要到了,我開始要結束了,就是這樣,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或者是過去生、今生、來生有很多,塵點劫以前的過去,時間長的長至塵點劫,短的短至過去生與今生、來生,更短的是剛才、現在、稍後、未來,這都叫做三世,所以全部有六十見。六十二見,還有常與斷等等見解,執常、執斷這個見解,這樣合起來就是六十二見。六十見與斷、常二見再加進去,那就是根本,合起來就是六十二見。大家要清楚。五乘四得二十,過去、現在、未來就六十見了,又是斷見、常見這種根本的無明,這樣合起來叫做六十二見。
所以說六十二億諸佛,可見這六十二見,那就是很多很多的無明煩惱,不是只有六十而已,因為五陰會合起來,讓我們製造無量數、無量數的煩惱,無明粗重,或者是微細,都是包含在這六十二見裡面,所以稱為六十二億。這也能隱含著這樣的意思,要成佛,就要斷盡這些無明,斷盡這些塵沙惑,這麼多,六十二億這些塵沙惑,全都要斷除,斷一惑成一覺。所以六十二億。佛者,覺也,就是要好好斷除無明,讓我們 的心能夠覺悟起來,斷一無明就得一覺悟,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功。
經文簡釋:
「護持法藏」;於諸佛所,擁護受持一切法藏。謂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護持如來正法。
阿難「護持法藏」。「於諸佛所」就是「擁護受持一切法藏」。所以因為這樣,阿難可以「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所以就是諸佛,他就在諸佛所來護持法藏。而且「謂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護持如來正法」。所有的菩薩,我們開始要成佛就要發大心,發大心就是要修菩薩行,我們要修菩薩行,要從大悲心起。看看二十年前,在我們平地人上去那個五千多公尺,空氣稀薄的地方,這不是大悲心,不然是什麼呢?同體大悲,不忍心那個地方受大災難,不忍心那裡的眾生受苦難,所以菩薩就以大悲心到了那個地方。「為佛教,為眾生」,佛教,佛法的精神來支持我們的力量,我們去到那裡,去為眾生付出。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護持如來正法」。現在在那個地方,祁海明居士已經在那裡散播了很多愛的種子,他也是一樣在那裡發揚佛法的精神,行菩薩道。這就是護持佛法,付出慈悲,就是護持佛法。
*使一切邪魔外道,無能惱亂,令諸眾生正信樂聞,弘通流布,利益無量眾生。
所以「使一切邪魔外道,無能惱亂」。有慈悲心來護持佛法,就能使這些邪魔外道不會來擾亂。「令諸眾生正信樂聞」。我們要有做,不只是說與聽而已,要有做,讓他體會得到,也是看得到,這樣自然地,眾生他就能啟開他的心,接受了正信的佛法,而且愛聽。祁居士,他就是看大愛電視臺聽佛法,同樣他在那裡也是與我們同步,每天他也是這樣在聽法。所以「弘通流布,利益無量眾生」。將佛法在那裡展開,這樣來弘揚。
*阿難以多聞之慧,護持法藏,因功致德,其果智,巍巍乎若須彌,群峰不可及,淵深若大海,汪洋不可測,故名山海慧。
所以「阿難以多聞之慧,護持法藏,因功致德」。因為內修的功夫很多了,所以他能智慧、記憶非常強盛。這若不是過去這樣修行累積來,哪有辦法現在佛陀的法點滴入阿難心,不漏掉?這就是功夫,這就是累積來的德啊!所以「其果智」,他的結果就是智慧,生生世世都是在護持佛法,都是聽聞佛法、供養佛法。「巍巍乎若須彌,群峰不可及,淵深若大海,汪洋不可測,故名山海慧」。所以他的名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他的智慧與德行很高很高,就如須彌山一樣,很高。須彌山,真的到最主峰,是八千多公尺,不是五千多公尺而已,那是很高的山。所以將他的德與智譬喻如須彌山。「群峰不可及」,其他的山沒有比須彌山更高。所以「淵深若大海」,淵就是深,很深,就像大海。須彌山那麼高,淵,就是深溪谷很深,就如大海一樣。「汪洋不可測」,到底多深呢?到底多廣呢?「故名山海慧」,他未來名號叫做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今為佛侍者,護持法藏,六十二億佛所,如今不異,爾後證果,此自行修因得道。
所以「今為佛侍者」,就是阿難,未來成佛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未來那就是阿難成佛的名號。他護持法藏,六十二億佛,在佛的道場裡,「如今不異」,未來就像這樣,未來六十二億佛的道場裡,那個時候,那個修行者,就是現在阿難與現在作佛的侍者同樣,在六十二億佛的道場親近佛,與現在無異樣。以後的證果,所以「此自行修因得道」。這就是從行,身體力行,這樣修這個因,將來所得的果。
經文簡釋: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修諸度,乃成正覺。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修諸度,乃成正覺」。這就是阿難,將來他能夠得無上正等正覺,修種種的大乘法成正覺。這就是阿難未來成佛,有這麼大,高如須彌,深如大海,智慧完成,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所以我們修行要身體力行,不是只有聽而已,一定要做。尤其是日常的生活中,很近,不必等到來世,距我們這麼近,六十二見,我們若能清楚,在五蘊中,每一蘊都包含著其他的四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居動作所感受到的,是不是有煩惱呢?過去累積的,現在表達的,未來的,這都是在我們的斷見、常見中,稱為六十二見,這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
【補充資料】〔六十二見〕﹝出大涅槃經﹞
謂外道之人,於色受想行識五陰法中,每一陰起四種見,則成二十見。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論之,成六十見。此六十見,以斷、常二見,而為根本,則總成六十二見也。(四種見者,謂於五陰中,如計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為一見。我即神我,謂識神也。又計我大色小,色在我中,為二見。又計離色是我,為三見。又計即色是我,為四見也。色陰既爾,受想行識亦然。)(明,一如《三藏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