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凡夫流轉無明之昏,眾生長夜黮暗難曉;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故佛說為生死長夜;長夜生死曠遠名長,無解自照故稱長夜。」
眾生一直一直,都是流轉茫茫的長夜中,一直都是很黑暗,到底前面的道路有多大呢?還有多遠啊?是平坦呢?或者是坎坷的路?真的不知,因為暗。這在我們凡夫不就是這樣嗎?一直都是流轉,生生世世,一直都是在無明昏暗之中,這就是我們眾生。眾生豈能這樣自己自我體會,來了解人間的道路,如何能走得平坦、走得安穩,走得天的暗能趕緊開。暗若開,那就是日就照了。所以,我們心門關閉著,那就是黑暗,心門打開,原來外面是亮的。這黑暗中,是我們自己關閉著,感覺時間很長,感覺路很遠,其實只要我們自己將心門打開,就如眾生心門若打開,其實外面的分明境界,就呈現在我們面前。眾生所以會這樣「長夜」,很暗,黮暗,就是一直等不到天亮。這就如我們一樣。我就很用心要了解道理,我有心啊,但是還是原地在轉,原地在轉,自己就沒有進步了,如何能了解道理很透徹呢?這就是我們眾生的長夜,這就是我們眾生無明的昏暗,一直內在沒有開,所以「未得真覺恆處夢中」,我們一直無法透徹了解,所以我們很長久、很長久,都是在夢裡面,夢不醒。
凡夫不知來處,更不知去向,我們人人的每一世都是這樣,過去生,相信你們也不知道,為何會來到現在此生。現在此生,我們有滿意嗎?唉呀,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啊,不滿足啦、不如意啦!哪怕是少欲知足,也還是感覺人生有遺憾。遺憾的人生,想要知道的、想要做的、想要了解的,很多很多,好像還離我們很長很遠,這就是我們這一生有想要做,有想要求、有想要得。各人要做的心態不同,要做的、要求的,各人要求的也都不同,千千萬萬種的人,千千萬萬不同的心向,這就是我們眾生,這種「未得真覺」,所以那個方向,大家各人都有各人的心態方向,這種的心態方向,朝對的方向,那就是在人間菩薩道上,求法的人。我們朝對了方向,我們了解,了解了無明造作,讓我們的人生處在長夜,讓我們了解之後,我們想要追求。若不知,可能自己自造無明,自造煩惱,自造落入陷阱去,我們還不知,愈沉愈深,我們自己也不知。
就如佛陀的時代,佛陀那時候在摩竭陀國,有一群是在打獵的人,這群打獵的人,大家都很聰明,要如何能很簡單,就可以得到獵物,所以大家就去用心,去設計,在這森林裡面設計了很多陷阱,坑坑洞洞,就是這樣一個洞、一個坑去挖,挖了之後,上面再用刺竹、樹枝,很利的東西這樣鋪在上面,上面再撒上樹葉,就是這樣坑坑洞洞很多。有一天,有一隻鹿踏到這個陷阱,掉入那個坑底裡,鹿大聲悲鳴,叫啊,很大聲。狩獵的人在很遠就都聽到了,知道鹿已經落入陷阱,大家就搶著要來找這隻鹿,到底在哪一個坑?其實,各人所挖的坑,各人挖坑都是挖不同的位置,但是大家聽到那個鹿聲,就開始四方八面,就全都圍攏過來。鹿繼續在叫,人繼續在跑,這樣在奔馳,不知道周圍的地方,不是自己挖的,自己不知,就是這樣一個一個,都落入陷阱裡。
陷阱裡面,有的人用很利的刺、用很利的木,這樣削得尖尖的,有的人這樣陷進去,被刺竹、尖木,木槍刺傷,有的傷重死了,有的傷重悲鳴。鹿在大聲,很多人(在)陷阱裡面更大聲。大家趕緊,村莊的人聽到消息,趕緊來找他的親人,一個一個開始救起來。有的救起來已經沒有生命,有的救起來傷很重,有的輕傷,有的重傷,遍體鱗傷。整個村莊,很多人,有的是在辦喪事了,卻是有的人找醫生,找藥在敷,像這樣整個村莊死的、傷的,都是傷在自己所挖的陷阱裡,因為大家各人所挖的坑,互相不知道,所以聽到鹿聲,這樣奔馳過來,難免就這樣受這麼大的傷亡。
那些受傷的人,一段時間療傷養病,有一位從外村來的人,就問他們:「你們這樣,若是傷好了,你們是不是要再從事,這種挖陷阱來打獵,傷眾生的命呢?」這些人就這麼說:「不敢了,這段受傷的時候,遍體鱗傷,才去體會到這些動物在陷阱裡,受傷的痛。牠們的悲鳴哀叫,是因為身體的傷痛哀叫。我們靜靜想來,不敢了,再也不敢再從事這種,打獵開陷阱來傷害眾生。」這位從外地來的人,就說:「人就是要遇到,才能親身體會。我曾聽過佛陀在甘黎園城中,在說法,佛陀所說的人生苦難,就是來自於這念貪念。貪念會引起了癡迷,癡迷就如處在長長的黑夜裡,夜晚一樣,看不到路,就如你們大家為了生活,所以你們不惜傷害眾生,動物也是生命,你們這樣設這個陷阱,結果你們是自害自己。」
這些人一一聽到這位,已經聽到佛法了,來到這個村莊探視他的朋友,說出這些話來,大家心有所悟。所以,身體較好了,大家發心,願意要去聽佛說法,就開始到佛的精舍去聽佛說法,向佛懺悔,自己設了這個羅網陷阱,來傷害生物,錯誤了,知道了,所以想要來聽佛說法。「我們以後,將來絕對不敢再做,這種傷害生命的事情,我們有心要向佛了。」佛陀開始就向大家說:「人生就是為了一時心欲,所以會設下了很多羅網陷阱,其實是自做羅網,是自己無明來網住我們自己,陷阱是我們自己無知,所以會再踏入陷阱去。譬如自做箭,還是會自傷自己的身體。這種人內心的箭,譬喻如人內心的箭,這種愛箭,愛就是無明、欲念,這種無明、欲念如箭一樣,平時傷害眾生,反過來是反傷自己,就是和你們現在一樣,人生茫茫長夜,都是在黑暗裡面。」佛這樣向大家說。
生死長夜,大家都是在生死長夜裡,這「長夜生死曠遠」,很長很長,什麼時候能過,走過這茫茫的長夜?眾生無明是無盡期啊!這樣向大家說了之後,大家聽了深有覺悟,求佛出家,求佛陀為他們皈依,大家願意出家。
這些人過去就是無法自己自照,佛陀就這麼說,人人本具佛性,人人就是身懷寶珠,寶珠就是會發光,但是這顆寶珠無法自照自己,所以這叫做長夜。無法自照,我們就要借光來照我們的心,借外面的光,那就是借佛陀所說的法,將佛的教法,我們信受奉行,借光來引起我們的心光,我們若能這樣,才有辦法心心的光發亮起來。
同樣的道理,我們過去不就是這樣嗎?過去長長的長夜,不知有幾生幾世,不斷就是在無明網裡,就是自己在開陷阱,自己在造業。各人的陷阱各不相同,我開我的陷阱,你開你的陷阱,各人各人開著陷阱。別人不知,落入這個陷阱來,我不知道,我會落入你的陷阱,你會落入我的陷阱,人生難道不就是這樣?自做羅網,自開陷阱,彼此之間這種心思混亂,貪、瞋、癡,在這長夜中,無明,各個就會再走入這陷阱裡面,人與人之間互相牽引,引入無明網,引入這種各人所開的陷阱裡,這多麼險啊!這是在長夜裡,我們真的知道了。
佛陀他用明珠,放在我們眾生的心裡,他的佛法已經普及二千多年了,佛法一直延續到現在,希望眾生人人能去體會,體會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希望我們人人能了解,覺性慧海與佛同等。佛陀能體會天地宇宙,有形的物體,含藏著無形的道理存在,其實,不只是佛能知,我們人人都能知,只是我們都是向外求,沒有專心來體會,宇宙空間事事物物。佛陀指導我們,用這個法、這條路,這樣去找出了,世間一切有形、有為的法,去探討它無為;有為的形體,我們去探討無為的法。佛陀教我們去探討,我們只是沒有那個耐心,沒有專心,沒有定心,我們法聽進去,就是這樣漏掉了。我們要好好用心,天地宇宙之間,我們人心淨化,人人能了徹道理,人人心中這顆明珠展現出來,光光相照,大家的道理會合,不就是最明朗嗎?世間就是最光明。
〈五百弟子受記品〉,這一品,我們已經很長的時間,說過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佛陀的讚歎,不只是在現在釋迦佛,他助宣佛法,他又在七佛弟子之中,說法為第一。在佛陀這個時代,他替佛陀到最惡劣的地方去度化眾生,讓很多人能夠聽到佛法,能夠來歸投佛法。佛陀讚歎,向富樓那授記,將來富樓那會在此土,就是娑婆世界來成佛,因為他有願,願意在最惡劣的地方度化眾生。釋迦牟尼佛也有願,他從地獄中發心,初發心,生生世世都要在苦難中,救度眾生。富樓那體會佛心,與佛同願,所以佛陀為他授記,說:「將來同樣在此土,在這個地方,將來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且號曰法明,劫名寶明,國名善淨,人人菩薩;到那個時候,人人都成為菩薩,人人光光相照,人人見面都是互相說法。」大家還記得嗎?這是在講解富樓那,佛陀授記時。
接下來就向憍陳如,憍陳如是佛陀轉四聖諦法輪,第一位體會,佛的「苦集滅道」的道理,憍陳如也得佛授記了,號曰普明,同時,其五百比丘也同樣受記。還有很多弟子,阿若憍陳如等等,都得佛授記,在這一品中,這麼多的弟子受記,同時,五百弟子全都受記,同號曰普明,同一個名,這麼多的佛,前前後後能成佛。這表示他們聽法之後,他們了解了,來表達出他們了解之後,用明珠來譬喻。如一個酒醉的人到親友家,親友給他一顆寶珠,放在他的內衣,這樣離開了,這位酒醉的人再醒過來,再向前走,又經過多久的時間,才又遇到這位親友。「你身上有寶珠啊!」這不就是我們這幾天,一直一直繞在這裡,希望大家能知道。
這位親友是釋迦牟尼佛,長久長久以前,塵點劫以前,向我們講說《法華經》。生生世世,我們都還在醉鄉裡,酒醉無明鄉中,若是遇到,「你們已經身上有這顆寶珠,可以去貿易,為什麼還常常這樣,都是獨善其身,都是為自己求利益?」為自己求利益,總是有一個時候,會被人的陷阱,開挖的陷阱,踏進去,這種很危險。獨善其身不是究竟,是要兼利他人,我們要入人群中真正去鍛鍊,我們利益人群,來用愛鋪路,鋪出一條平坦的道路,我們要將法入心,就像寶珠,我們展現出來,光光相照,大家的寶珠都會發光,大家的光來相照。這就像法明如來,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將來在娑婆世界成佛,眾生被教化,人人心清淨,人人都是以法生活,都是很乾淨,會發亮的世界。同樣在這個娑婆,現在這麼的濁氣這麼重,未來人人,若全都依佛所教育來修行,人人都是菩薩,世間不就是平坦的道路?若人人展現這顆明珠,不就是天亮了,光明了。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因為〈五百弟子受記品〉,到今天差不多要結束了,大家對這一段(經)文應該要很用心。
前面的文這樣說:「我等亦如是」,那就是五百比丘,大家向佛表達過去像是,貧窮、醉在無明酒裡的人,他的親友雖給他寶珠,還是這樣到處,竛竮辛苦,還是這樣這麼落魄,還是這樣無法,找到他生活豐富的東西。同樣的道理,所以他們說:「我等亦如是,世尊於長夜,常愍見教化,令種無上願;我等無智故,不覺亦不知,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我們這些人就是這樣,在長夜茫茫裡,無明覆蔽著心,佛生生世世都是這樣憐憫我們、教育我們,但是希望我們也能夠打開心門,走入康莊大道,鋪出一條大覺道,為我們種善根,叫我們要發無上的大願。但是我們大家智慧太小了,無智,所以不覺不知,還無法了解,得一點點,就以為我已經得究竟了,得一點點,覺得我已經很懂,我了解,法我全都透徹了。我們眾生凡夫就是這樣,稍微有一點點小聰明,就很驕傲,這就是他得少以為足,是一點點,他就說「我已經都涅槃了,我已經全都了解了。」因為這樣,不肯再上進,不願意向前修行,「自足不求餘」,不願意求大乘法。
下面這段(經)文接下來再說:「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乃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過去以為我們究竟了,現在佛陀覺悟,跟我們說的法,讓我們能覺悟了,知道過去是小涅槃,不是真實滅。什麼叫做滅度呢?滅度,滅就是滅除了,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三種。
滅度:
滅是滅見思、
塵沙、無明三種惑
度是度分段、變易
兩種生死
我們凡夫,人人都有自己的成見,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人人無明覆蓋在我們的心,像是塵沙一樣,這常常說過了,但是要能聽懂,不了解的人很多,所以,這種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我們若有辦法去除,這叫做「度」,度什麼呢?「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真正「分段生死」,就是我們一段一段的生死,我們若是了解,我們眾生在五道四生之中,一段一段,分段的生死,這樣沒有停歇,我們若能了解,這叫做「度」。但是,小乘的人,是到「分段生死」能了解,其實「變易生死」,小乘的人還不了解。
常常說都是在一念間,唯有我們要修大乘法,鋪平這條人生坎坷的道路。我要了解,我要讓大家都了解。地藏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不是只有我了解,我要讓大家先了解,我也會了解。大家了解,是我說出去,你們大家了解,大家去完成道業,其實我還要繼續去做。總而言之,變易生死是堅定道心,不會受外界小小、一點點的,煩惱就動搖了我們的心,所以,這唯有大乘法的人,才有辦法體會得到,才斷得了塵沙惑的無明。「變易生死」,要將這些塵沙惑全都除盡,這才是變易生死斷盡,才是真正的大涅槃,真正體會天體宇宙萬物的真理。
所以「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含意自責往昔
而今解悟
今佛世尊
覺悟我等
明言我前所修得法
非究竟滅
已經這樣,這是他們自己的自責,現在已經聽懂佛的話了,佛這樣告訴我們,我們不是真正的滅度。現在已經解,了解了,也悟了,所以「今佛世尊,覺悟我等」,用種種方法讓我們能體悟,這已經很明白跟我們說,我們前面所修的法,不是究竟的滅度,原來我們才是,了解「分段生死」而已。
所以「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偈頌藏珠示意長遠
得成無上正遍知覺
是乃名為真實滅度
真的要與佛覺性慧海同等,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滅。這段就是說已經藏著寶珠了,佛已經直接跟我們說,你的身上就有寶珠,這顆寶珠去貿易,就是要走入人群。所以,「得成無上正遍知(覺)」,知道這顆寶珠,隨我們很久了,其實我們可以用它,用在眾生,就是能夠天體宇宙之間,所有有為法,我們透徹了解,在無為法中我們都能了解,這樣就是變易生死都透徹,去除塵沙無明,所以「得成無上正遍知(覺)」,這樣就全都了解了,「是乃名為真實滅度」,這樣才是真正的滅度。
所以「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與珠入群勸貿
以法易利眾生
我等今者
親從佛聞
授成佛記
國土莊嚴
我們大家都知道了,「(與)珠入群勸貿」,這顆寶珠是要入人群去勸貿,去殷殷勤勤勸導人人都知道。所以「以法易利眾生」,用這個法去貿易,貿易,勸貿,就是去變化,一個一個地方,這樣將他的無明,變成了利益眾生,將無明成為菩提。「我等今者,親從佛聞,授成佛記,國土莊嚴」。我們現在都已經聽到,在佛的面前,佛陀親自為我們授記,也讓我們知道能國土莊嚴,我們全都了解了。
他們都在佛的面前得佛授記了,大家了解,所以「乃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如是莊嚴
及以展轉次第受記
心歡喜故
充遍其身
我們大家已經知道、了解了,又是能「轉次受決」,我們一個傳一個,因為大家同時修行,前後成佛,看誰比較精進,誰貿易入人群中,所結的法緣較充足,用這個法,如何去度化眾生,將他的煩惱成為菩提,這個因緣具足的人,他就先成佛。所以這樣輾轉受記,轉次受記,身心歡喜,這種莊嚴的事情,這樣輾轉次第,這樣互相,互相為師,互相受法。這就是我們要很了解,所以我們的心應該也要很歡喜,我們要彼此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感恩,說不定來生換你們當我的師父,我要接受你的法,你已經成佛了,我在你的道場裡,說不定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彼此很歡喜。
這種「轉次受決」就是遵佛之命,我們就是依佛陀這樣的教育,這在千二百人眾「展轉宣說」。
轉次受決:
謂遵佛之命
於千二百人眾
展轉宣說次第受記
而彼等住於
大乘之心
益以決定故
身心遍歡喜
佛陀開始,他有交代迦葉,我現在為這五百位弟子授記,還有不在場的人,你們大家要宣傳出去,人人都一樣,總共有千二百人,同號為普明,同樣與憍陳如同一個名,這樣輾轉受記,次第成佛。所以「而彼等住於大乘之心」。因為大家要輾轉,不只是在佛前的五百人,千二百人都能這樣發大乘心,行大乘法。「彼等住於大乘之心,益以決定故,身心遍歡喜」,這些人全都是這樣,次第輾轉。
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有這樣很了解,〈五百弟子受記品〉,就是這段經文到這裡,因為我們人人,都是身懷寶珠而不覺知,我們現在已經都知道了,不只是五百人在佛前,佛陀授記,通通同一個佛號,未來很長久的時間,人人次第成佛,不只是這些人,還有千二百人,所以我們要用心來體會。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種心願,他在佛前是這樣,在七佛弟子之中,他也是說法第一,他的心願就是要在娑婆世界,我們同樣也要發心立願,在這個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才是需要菩薩的教化。現在的五濁惡世,若能輾轉相教,彼此淨化人心,未來就是這樣,那麼清淨、善淨的國土,人人見面都是法,以法相對,不是黑暗的長夜,要有光明的世界、平安的人間,除非是我們人人法要入心,行在法中,菩薩大直道,我們要寸寸用愛鋪路,我們人人都是覺有情,牽引著有情來走入人間道,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
【註一】《出曜經卷第五》
昔佛在摩竭國甘黎園中城北石室窟中。有眾多獵師,入山遊獵,廣施羅網,殺鹿無數,復還上山。時有一鹿,墮彼弶中,大聲喚呼,獵師聞已,各各馳奔,自還墮弶,傷害人民不可稱數。雖復不死被瘡極重,痛不可言,各相扶持劣得到舍,求諸膏藥以傅其瘡。室家五親各迎屍喪,歸還耶旬之。其中被瘡眾生,自知瘡差,厭患遊獵,宿緣應度種諸善本,便自捨家學道作沙門。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眾生,前後圍繞而為說法。爾時世尊,為彼眾生,欲拔其根,修立功德示現教誡,永離生死,常處福堂,於大眾中而說此偈:「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身,內箭亦如是,愛箭傷眾生。」
【註二】〔七佛〕《法華經大成》
七佛者,依諸文所出: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此以莊嚴劫後三佛、賢劫初四佛,為七佛也。若據今文,佛自云:「於七佛說法人中」、「今於我所說法人中」,則知以七佛為過去,釋迦為現在,彌勒等為未來。應指莊嚴劫後四佛、賢劫初三佛,為七佛也。
《法華經教釋》
七佛者、即前劫三佛,為毗缽尸佛,尸棄佛,毗溼縛浮佛。賢劫四佛,為迦路迦村陀佛,迦路迦牟尼佛,迦葉波佛,釋迦牟尼佛。共為過去七佛。滿慈於三世諸佛劫中,說法人中均為第一。又皆護持正法,教化眾生,饒益無量,能以利他為自利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