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7月05日】直心深信 證四無礙

Community:
Branch:

直心是道場,深心是淨土,誓願度群眾;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乘福來生其國。
 
  「直心是道場」,我們一直就是講究我們這念心,顧好我們這念心,這念心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自己這念心若顧不好,要如何修行呢?「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所以這念心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要如何修呢?我們要深知、深信,要深願力。對佛法,我們要正知正見,要深入佛陀的教法,佛法怎麼告訴我們,我們對佛法必定要用最誠懇的心聽聞、深入,聽了之後,用心去體會,讓法能直入我們的心來。法若能直入心,我們這片心無不都是淨土,因為我們深心信法。法就是道理,道就是一條能踏實走的道路,一條能直到佛、菩薩境界的道路,這念心就是淨土。我們的心不受其它把我們困擾,也不受其他人我是非來擾亂我們的心,不受煩惱還有無明,將我們覆蓋,我們的心總是一片清淨的道場,那就是我們的淨土。
 
  彌多羅尼子他將要接受佛陀的授記了,佛陀很讚歎的彌多羅尼子,因為他的心就是直心、深心,無不都是道場,無不都是清淨,他能體佛的心意,他能行佛所要行的道,這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他的直心與深心,他的心靈道場。他就是憑著這念深心、直心的誓願,他了解佛法,開始發弘誓願,願度眾生。「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很開闊,光說地球,這麼多的國家;一百九十多個國家。每個國家都不同,有領土很大的國家,有的是小小的國家;有的富有,有的貧窮;有的國家人民善良,有的國家人民心量……等等。在每個國家中,善惡的民眾都有,國家有國家很多的問題。這全都是因心亂了,人人的心地就是這樣煩惱無明。
 
  所以,佛,覺者來人間,不是為了一個國家、為了一方眾生,他要涵蓋十方,也就是所有的眾生。因為這樣,叫做「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誓願度群眾」,這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的心願。「四弘誓願」是所有佛的願,這是佛的總願,就是「四弘誓願」。每一尊佛要成佛,不能缺少「四弘誓願」、「四無量心」,這是總願,所以「誓願度群眾」。菩薩要成佛之前,就是在誓願度群生這段時間,這樣累生世累積過來的時間,所結眾生的緣,這因緣若具足,自然功德圓滿。他所化度的眾生也能與佛一樣,他(眾生)受他(菩薩)化度,所以會與佛同世,「來生其國」。與這尊佛,因為過去生一直有結過緣,過去生,還未成佛之前,行菩薩道時,累生世散播種子、結善福緣,這些福緣具足了,功德完成了,來生來世與佛同世。這我們一定要相信。
 
  菩薩,就是要很普遍,聞眾生聲,找眾生的苦去救。我們這幾天一直在說,一群菩薩現在還在塞爾維亞,他們從十一方(十一國)來,不同的國家,共同來到塞爾維亞,就為了一件事。為了另外一地方國家人民在逃難,苦啊,寸步難行,受盡了天地之間四大不調,冒多少風險的過程,只為了要求自己生命,家庭的人能活命,所以他們這樣不斷地在逃難,真是苦不堪。逃亡期間,衣食無著,住宿無處,像這樣的苦難人,慈濟有了幫助的因緣,他們就趕緊把握這個因緣,來到這個國家。已經這麼多天了,從開始進去一直到現在,六七天了,他們早出晚歸,在那個地方等待,就是期待前面的路能打開,讓更多難民能走過來,讓我們能順利將準備好的衣物趕緊發給他們。但是遇到這個時候,能過來的難民量是不多,二、三百人這樣慢慢地釋放過來,他們就要在那裡耐心等待。
 
  看他們在那個地方,每天早上出門,分兩條路線,同樣有一線到阿德塞微西那個地方的一個中繼站,車子若進來時,可讓他們在那裡停留一下子,我們就要趕緊把握時間,趕緊與他們互動,將我們的衣物披上他們的身。看到他們將這衣物;有帽子、襪子、圍巾、衣服、鞋子等,全套都讓他們穿在身上。看到他們展露笑容,這樣我們安心了。留守在車站附近的難民中繼站,雖進來了,但出不去的或者是進來在等班車的,有的要搭火車、等班車,在那個地方,有一個讓他們暫時停留的地方,另外一團就在那地方為這些難民服務。看到很多難民在希德火車站難民營裡,有的,門既打開了,能上火車,有的在火車上又被人趕下來。為什麼?因證件不夠。有的是證件不見了,趕緊又匆匆下來,在那個地方,在垃圾堆中一直翻,慈濟人與其他人就趕緊替他找,找不到的,就一邊找,一邊哭,火車快要開走了,還在找他的證件。
 
  還有,有的人是被火車載回來的,因受傷了。出去時好好的,回來時已經受傷。這位名字叫做哈珊的男子,他就是被遣返回來的。因為他下車要進去時,竟然那個國家的(管制人員)就將他擋住,不肯讓他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證件又有問題,因為證件有問題他就無法進去。但是他過關心切,警察就將他打傷,手已經受傷了,又再將他回來,很憤怒。我們的慈濟人就趕緊在他身邊一直膚慰他,請他要耐心再等。要進入克羅埃西亞這條路,把關還是很嚴謹,雖然在塞爾維亞已經上火車了,也已經到達克羅埃西亞,也已經下車了,但是在那個地方,起了這樣的衝突,再被遣返,手又受傷,實在是很憤怒。
 
  看到樹微(陳樹微師姊),她在那裡很輕柔的這樣膚慰他,又看到難民委員會的負責人,本來對難民也是這樣,態度很不友善,難民要通過邊境的過程中,真的就像要過地獄關卡一樣,有一些人用很惡劣的態度,在那個地方。但是慈濟人這幾天在那個地方,那種誠懇的愛,他也被感動了,這位希德中繼站難民委員會的負責人,態度整個柔軟下來了,與慈濟人成為好朋友,與慈濟人的態度一樣,夜叉成菩薩了。這就是化度眾生,誓願化度眾生。苦難的人,我們膚慰他,他的苦,我們為他披上了溫暖的衣物,我們的態度,給他一個有親友來關懷他的心,這就是在他的生命中,一分「法食」。法喜,從菩薩付出這分愛的態度,從內心直心、深心的道場,無私的奉獻,讓他們雖然處在逃難如一場惡夢之中,一場無法清醒的惡夢之中,就是由不得自己,前途茫茫,但在這裡,能經過一段很溫馨的互動,有一群菩薩,如很友善的朋友,在這個地方接引他們,供應物資給他們,如經過一步的淨土,這就是菩薩在那個地方布愛的種子,成為一片功德林,連在那地方服務的人也受感動。
 
  還有,他們住在飯店裡,飯店提供給他們一個空間。我看到一張相片,慈濟人都圍繞在一起,在一張桌子的周圍,放一部電腦在那裡,大家很聚精會神在聽。聽什麼呢?《人間菩提》啊!現在,法能上天空(雲端)下人間。這些人間菩薩圍繞在那裡,很用心聽師父說著他們在塞爾維亞的過程,大家很用心。這也是法。他們在離我們這麼遠的空間,也是在聽法,聽他們這群現代菩薩在另外一個空間去為苦難眾生付出。又住的這間飯店,已經與這間飯店的老闆結一個很友善、歡喜的緣。這位老闆他騰出了他的廚房,提供給慈濟人自己去煮,煮出自己想吃的素食。大家很歡喜,終於能吃到有家鄉味的素食。這位老闆還陪慈濟人去買菜,去採購回來的菜,就利用那個廚房烹飪,所以能吃一頓真真正正是我們家鄉味的素食,大家都很歡喜,這就是菩薩。
 
  他們都是發願去的,雖面對重重的困難,他們用愛的心,真正是「軟實力」,用很柔軟的態度,關關卡卡都這樣過,真的讓人很感動。所以我們要用心,用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叫做學佛。學佛,我們有禪悅食和法喜食,法喜食、禪食禪悅食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我們修行的感受。慈濟人到哪裡都能與人結好緣,真的是在那個地方,在餐廳裡,都與人結上這分歡喜緣。且在那個地方同樣也聽法,所以,法喜食、禪悅食,能聽法,也能吃我們想要吃的,自己來煮,這都是因緣具足。這前面我們說過,
 
經文:「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就像現在在塞爾維亞的慈濟人,這兩項全吃了,這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這我們昨天都說過了。接下來的文,
 
經文:「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
 
經文簡釋: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此明三乘眷屬之德,大乘菩薩數甚眾多。
 
  在那個地方,那個國土裡的眾生,他們所感受的不離開兩項,就是法喜、禪悅這兩項,這就是那個國土的眾生所在生活的感受。在那當中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不只是一般的眾生,還有這麼多的菩薩,這是「此明三乘眷屬之德」。在那個地方有小乘、中乘、大乘,在法明如來那個國土在修行,菩薩很多,發大乘心的菩薩眾居多。現在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用大乘法與眾生結緣,將來他的國土,同樣大乘菩薩眾居多。
 
經文簡釋:
「得大神通,四無礙智」;以定力故,得有神通。於諸法性悉皆明達,證得四種無礙之智。
 
  所以這些人,這些菩薩全都「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尤其得四無礙智。「以定力故,得有神通」,四無礙智要從定力,以定而生慧;以戒而生定,以定而生慧,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修行,一直向大家說「三無漏學」,戒、定、慧不能漏掉。「定」是從守戒來,該做,不該做,若守得好,我們的心就不會受人我是非搖動,就不會散亂。所以,無散亂的心,精神凝聚,那就是得神通。這精神的精是精而不雜,能集中精神,無事不通,所以這就是菩薩他的定力。「於諸法性悉皆明達」,所有的法性,究竟明瞭。法性就是我們人人本具有,天地之間,所有萬物的道理,因無一不通達,故能「證得四種無礙之智」。四種無礙智,要用心了解,它也能說「四無礙解」、「四無礙辯」。只要你道理都很了解通達,沒有道理你不明白。明白的道理,人若無法體會,曲解、誤解我們,我們就能為他釋解,我們能向他解釋,這就是無礙辯才。
 
*「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無礙智。
 
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
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
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
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這四無礙智,是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什麼叫做「法無礙智」?那就是說通達,「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所有的法的名詞,我們全都能通達,一聽這個名詞,就知道內容。跟大家說「苦」,一個字,大家就能通達人間很苦,所有一切一切的苦相,理,無不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這法只是一字。「集」,是啊,「集」一字,我們也同樣能體會無量數,聚集來的無明,造成了纍纍結實的煩惱,很多。這叫做「法無礙智」。法的名詞,哪怕是一字、多字,我們一聞即解,全都了解的這種智慧。
 
  第二叫做「義無礙智」,那就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剛才是名詞,我們都了解,現在所看到的,完全通達這是什麼樣的名詞,知道道理,能了解這是屬於哪一種的法,哪一類法,分門別類都是通達無礙。第三就是「詞無礙智」,了解了義理,裡面含的道理通達,要用什麼樣的名詞來跟人說話,讓人都聽懂呢?要用哪一種語言。因為這麼多的國家,每一個國家又有多種的語言,要弘法,到底我們能通幾個國家的語言呢?光在台灣,有客家話,有河洛話,有海口的,有山地的(指臺語分海口腔、內埔腔)等等,光是說原住民,也有幾十種他們的語言。總而言之,詞,語言,各種的言詞,要如何應眾生聽得懂,能夠了解的方法來與他們互動。
 
  所以,過去有一段時間,我都一直跟大家說:「你們要學手語,要學國際的手語。」希望任何一個國家人士來,我們若是不能說他們的語言,若用手比(或許能溝通),但是,也要他們能通(手語)。所以說來,說的語言因有很多種,所以不能溝通,用比的語言也不是大家都很通達,所以說,要聽法也沒有那麼簡單,要講法真的也很多困難,要度眾生,確實是不容易。所以言詞若不通,不通曉各種語言,就無法演說法。你要我去跟美國人說話,我哪有辦法。沒辦法。和日本人說話,也「無法度」,因為詞不通。
 
  所以我們應該「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我們若是說不通,拜託人家幫我們翻譯,要找懂得說、懂得翻譯的人來翻譯,這就是樂說。「我說不通,來來來,拜託你們來替我翻譯,我只是一心要讓他知道法是什麼。」想盡辦法,手語如果比不通,話如果說不通,拜託別人來翻譯,想盡辦法來溝通。這實在是很無奈,眾生就是有各種不同語言,要度眾生不簡單。不過,說得通的,聽得懂的,我們就要「樂說辯才」。一次再一次,好好地學,學好了,跟他說,希望有緣,他能夠接受。
 
經文簡釋:
「善能教化眾生之類」;神通無礙,故能善化。教導眾生之類各隨其類而教化之。
 
  緣,是要不斷累積緣,所以我們要「善能教化眾生之類」。那些菩薩,法明如來的國土,那些菩薩已經具「四無礙智」,他得大神通,還有「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他能夠教化眾生,這些事情全都通達了,他對法通達、義通達、詞通達,樂說無礙,他四無礙智、四無礙辯,他全都具足,他能這樣願意投入人群中,去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心願。因為要成佛,必定要走過這條菩薩道,菩薩的道路是不容易,我們要用心走。那個地方的眾生及修行者,小乘、中乘、大乘,能得到法明如來的教化,漸漸都能進入發大乘心的階段。大乘心就是「善能教化眾生之類」,都能教化眾生,他能「神通無礙,故能善化」。因為他們已經具足了這些神通,神通就是無障礙,人間要做一件事障礙多多,同一項好事,要做好事的人,方法不相同。
 
  有的人是直心為道場,就是要做這件事情,大家一起共同來做。但有的人就會覺得,一起來做這些事,就要找與我有緣的人,或者是過去有過相處的,同事過的,若「這個人不好相處」,「這個人有不好的習氣」,就拒絕往來。儘管他已經改過了,儘管他的習氣也已經磨盡了。回過頭來,「來,我要與你們共做好事,要與你們同事菩薩行」。但是有的人就感覺:這個人過去是這樣,所以我們想辦法不要讓他進來,不要讓他與我們作伴。
 
  這樣,雖然你有好心,但是缺了直心,你想要去做好事情,需要大家來做,但是你只選擇能合你,能聽你的話的人,排斥了因過去互動有一點點挫折的人,你就不給他機會,這就是菩薩缺了直心,也是菩薩缺了深心。因為深心菩薩念,他就是道心堅固。佛、菩薩來人間度眾生,一個眾生都不讓他漏掉,這是諸菩薩學佛的深心,不論他在多遠,只要有因緣,我們就想辦法要去幫助他,想要將他度化過來,這是深心,這是直心啊!
 
  看看現在在遙遠的地方,離他們的僑居地也是很遠的地方,他們竟然不是只從十方來,是十一方,這樣從十一個國家的人去到那裡,配合他們當地的人,同樣發心,同樣投入當志工,這樣合起來。是十一國家,現在是十一個國家(十一國已包含塞爾維亞)。我們過去說過記者,還有匈牙利的記者來到那裡,也和我們投入,算一算,現在是十二個國家(含匈牙利是十二國),從十一個國家去化度兩個國家(塞爾維亞、匈牙利),那兩個國家又布善種子,他們也已經投入慈濟人群裡面,這就是菩薩度化眾生。這就是神通無礙,遙遠的地方,他們能這樣大家共合起來,去那裡布善種子,遍功德田,到那裡能善教化眾生之類。
 
  所以「教導眾生之類,各隨其類而教化之」。在那裡救人,同時在那個地方度菩薩,這實在是很不簡單。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用心在發心立願的過程中,我們的心要直,入法要深,真的要深入,這樣我們才「有法度」。所以,「直心是道場,深心是淨土」,我們要「誓願度群眾」。這就是我們菩薩要成佛的道糧。昨天說過了,法喜、禪悅,這就是我們在吸收,增長我們慧命的道糧,我們要好好吸收,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