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機小懼大滯留初受自得,器量根小得少自以為足, 如彼小草小樹受量易滿,若彼雲雨大量不堪消受。』
『機小懼大滯留初受自得』。大家應該了解了,根機若小, 修行一開始就是聽聞『苦』,確實真是苦啊!所以發心修行, 目的是為了要如何避開這個苦。要避離苦,就要按照佛陀的指導, 知道苦的源頭,了解了,開始知道如何滅除煩惱的方法, 避開與人互相糾結這種不好的緣,所以他修行就獨善其身, 不要與人有什麼樣的糾結,自己好好修個人的行。他們都通達道理, 知道諸惡不造,不要再造惡業,不要再結惡緣,有煩惱生出來時, 要如何避開,如何除滅心中起伏的無明,觀察人世間的事理。
所以『機小』,雖然道理都懂,但是只為自己,卻『懼大』, 懼就是怕,害怕若要再進修大法,就要入人群; 他已經不想再與人有糾結,所以就避開,不想要接受大法。這是怕, 所以他會滯留在小乘,從開始知道的一個觀念:這都是苦的因緣, 不要與人糾結。因為這樣,就『初受自得』,只顧自己, 保護好自己。
『器量根小得少自以為足』。根機的量很小,所以得到一點點的法, 他就覺得很滿足了;我知道了人間的『苦』,知道苦的因由、 來源是『集』,集種種的因緣,這些道理我都懂,我足夠了。 所以他的器量就是這樣而已,接受這樣的法,以為滿足了,所以『 得少自以為足』。其實,佛陀要教育的法不是這樣而已, 這只是給你一個起頭,了解人間苦難的起點,但是他就停了, 停在自己的世界裡。
所以,『如彼小草小樹受量易滿』。就如小草,一支草, 一點露它就滿足了。其實如果是小樹,一點點雨, 它整棵就都溼潤了。我們也說過,大樹吸收的水分很多,雨水一下, 一棵很大的樹至少也能吸收兩三噸水。所以,種樹林的好處, 若有大雨時,它就先將水吸收著,雨水過後再慢慢釋放; 如果沒有樹,或是只有小樹,大雨一下,自然土地沒有樹根保護, 沒有辦法吸收水分,就容易造成土石流。所以,小草、 小樹只是顧自身而已;要像大樹不只是顧自身,很滿足, 還能夠吸收很多水,還可以顧大地、護大地,這是大樹的功能。
『若彼雲雨大量不堪消受』。若是小草、小樹, 它的水量吸收僅僅如此,若是雲雨較大量,就不堪消受。 小草小樹的功能就是這麼少,只是顧自己。我們應該要學的是大法, 或者是學小法就好呢?
同樣是人,現在臺灣真的是問題很多,只是在臺灣, 據說身心障礙的人口超過一百萬人(編按: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人數計112萬人)。身心有障礙的人, 差不多有九成每天都是關在家裡,由家裡的人保護著他, 這是比較有福的人,依賴著家庭。其中還有十分之一是受不到保護, 都自己單獨一人,關在家裡,不敢出門,也不接受外面人的幫助。 這樣算起來也不少啊!要怎麼樣去幫助他?
看到一個個案,其實類似的個案很多,舉一個例子。 有一位今年四十五歲的阿卿,有輕度的智能障礙, 但是她有一個哥哥,父母早就已經往生了。在她小時候, 父母就一直跟她說:『人家敲門,妳不要隨便就開門, 外面壞人很多,不要人家敲門就去開門,不可以。不要出去外面。』 她從小有智能障礙,父母一開始就這樣教她;她也很乖,聽話。 父母健在時,她童年的時候,若有人來,都一直不敢去開門, 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到父母前後都往生了,現在她有一間公寓住,哥哥自己有家庭, 搬到外面,所以三不五時要來看妹妹也很難。這個妹妹自己生活, 里長拜託有專門在供應便當的機構,來為她送便當,一日送二餐。 若是送便當的人來,她能和固定的人接便當, 就會習慣性跟他聊天一下。但是,她智能就和孩子一樣, 平常就是在家裡,可以稍微清掃地板,沒什麼其他功能。
里長就將這個個案提報給我們基隆分會,我們的菩薩, 慈濟人接到這個個案就趕快按地址找到這一戶,一直叫門、叫門, 怎麼叫都不願意開門,門內、門外對話,阿卿就要他們:『 站在那裡就好,我跟你說。』慈濟人就是這樣排排站。
一二年的時間,有時候她高興就開門,進到裡面跟她說話、聊天; 有時候大家站得很累,就說:『妳怎麼沒叫我們坐下?』她說:『 站著就好。』椅子不給他們坐,要站著跟她說話。 慈濟人就要跟她說得很誠懇,說得讓她很高興:『我們腳站得很痠, 受不了,拜託椅子讓我們坐一下好嗎?』等到她高興時,就說:『 好啦,坐一下就好。』如果不高興,還是一樣排排站。兩年的時間, 一個月有時一次、兩次,就是一直去關懷她,跟她聊天。
一直到最近,她雖然會清掃家裡面,但是水塔阻塞,馬桶不通, 所以馬桶裡面的污物整個都滿出來。慈濟人發現到時, 動員去為她清掃,也是要有固定的人跟她說話, 黃秀燕菩薩就去跟她說:『我帶人要來幫妳修水塔。』『好啦!』 就開門讓她上去。因為沒水可用,什麼都不通, 所以要為她修理水塔,她歡喜,讓人上去。
告訴她:『要清理妳的廁所,幫妳清掃馬桶。』她說:『不用啦! 不用啦!』『為什麼不用?這麼髒,怎麼不用呢?』『 這個桶子不能用,這也不能用,那個也不能用。』『為什麼不能用? 』『這個我要裝東西,那個我要裝東西。』慈濟人說:『 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我們就沒辦法裝水幫妳清。』她就說:『 你們不會去買嗎?』叫人家去買。慈濟人就說:『我們沒帶錢, 不能買東西,妳是不是借我們用一下?』跟她說很久,她還是不肯。
志工說:『不然,我們大家都要走了,因為我們都沒帶錢, 沒辦法買桶子幫妳清掃,妳如果不讓我們用,我們就要走了, 沒人要幫妳清哦!』她說:『這樣啊?好啦、好啦!幫我清。』 才肯讓人清。那是要用真功夫,用媽媽心對孩子一樣。
真的是要有一個人陪在外面,一直跟她聊天,童言童語, 才能讓後面一群人去清掃。馬桶都滿出來,又沒有水, 在頂樓的慈誠師兄洗水塔、修理水塔,讓馬達能動,水能通。 水來了,就很好清掃,清一清、掃一掃,馬桶、 廁所裡面都幫她清好了。
送便當的人拿便當來,她就趕快去接便當,打開便當說:『 我很餓了,他們來,都是他們來幫我清馬桶, 幸好他們幫我清掃得很乾淨。』那位送便當的人就說:『 妳有向人感恩嗎?』『有啊,我很感恩。』『妳有跟人家說謝謝嗎? 』『謝謝啦!』就這樣。你說她笨,她也會說感恩。 相信她是在撒嬌,桶子不給人用,什麼都不讓人清;說到不幫她清, 她就趕快說:『好啦、好啦!』所以不是笨,是真的智商不高, 跟孩子一樣。
父母從小時候就教她不要開門,壞人很多,所以她防護的心很高, 不與人接觸。這群菩薩不斷跟她接觸,不斷疼惜她,為她剪頭髮、 洗頭髮、清理,都幫她清理好時,『輕鬆嗎?』『有啊!』 開始就哭了。『妳為什麼哭呢?』師姊就再問她:『妳是不是高興? 』『是啊!高興得哭了。』師姊就告訴她:『不要哭,你若哭, 我會捨不得。』就又笑了,真的也是很可愛。
但是你想,像這樣從小接受到的一個觀念,『 不要人家叫門就亂開門,外面壞人很多』。這是凡夫, 父母也是疼子,知道她較愚癡,智商較低, 教她這種防護自己的方法,預防壞人侵入。而佛陀是大慈悲父, 教導眾生,要開啟我們的智慧。我們過去就如那位阿卿一樣, 不知道我們受苦的原因是從何來,凡夫就是這樣。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苦難偏多,苦的來源是為何, 要我們懂得去防護、不要再造業的方法。這是佛陀的智慧, 來人間開這一道門,讓我們走入這一道門裡,不是將這道門關上, 是將這道門打開。這就是人生的苦難,因為這樣,造這麼多的業, 人與人之間互相這種的對立,愛恨情仇的糾纏,所以有這樣的苦, 佛陀就是這樣教導我們。
但是,我們小根機的人就是自己保護自己,不要再入大眾中, 不要與眾生接觸。『機小懼大滯留初受自得』, 這是最初接受到的教育,他認為保護自己就好,所以『 器量根小得少自以為足』。
就如那位阿卿,知道要保護自己所擁有的,這就是小根機的人, 自我保護,自我滿足,不願意損失,就如小草、小樹一樣。 像這樣較大的愛進到她家裡,一直被她拒絕於門外。幸好, 人間菩薩就是菩薩心,一而再再而三地,一個月去好幾次, 即使這樣排排站,也甘願一直去關懷她。這種愛的能量, 時時都被她拒絕在門外。但是菩薩,大樹還是希望能伸根, 遮蔭庇護這種根機弱小的人,這就是菩薩的愛,入人群去付出。 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學大乘法,入眾生的心門,為眾生打開無明的門, 進到她的房子裡面,好好幫她清理那些無明污垢, 用智慧的法牽引她、教導她,這是菩薩的心啊!
前面的經文,『無量慧世尊,受彼眾人請,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有,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 。
我們眾生就是無明,所以佛陀既然來到人間一大事因緣, 他就開始要轉法輪,初轉的法輪是『四諦十二緣,無明至老死』。 苦不堪啊!人間的苦,全都從過去來的,過去不是沒有因, 過去一定有因;有因緣,惹來不斷的牽連。『皆從生緣有』, 累生累世,這個因緣一直牽絆到現在。
『如是眾過患,汝等應當知』。很多苦因苦緣,惡因惡果, 累世不斷的過患就是這麼多。我們人就是這樣,一念偏差的過失, 很多的毛病都一直一直重疊過來,所以大家應該要知道『 四諦十二因緣』。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宣暢是法時』,佛陀轉法輪教導眾生,法門一開,開始說法。 說法時間愈久,度的人就愈多。『六百萬億姟』,昨天說過了, 這是很多很多,『兆』再過來就是『京』,『京』再過來就是『垓』 ,再過來還有很多的天文數字,真的是很多。 這麼多人因為佛轉法輪,法漸漸入心, 大家已經慢慢地知道苦的因緣,來自於四諦、十二因緣法, 大家也已經了解了。
『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修行的人已經多了, 聲聞得度的人不少成阿羅漢的人不少。『第二說法時,千萬恆沙眾』 。第二階段說法,四諦法過後,就再有十二因緣法。當然, 總名稱叫做『四諦』,其實人世間一切事物,無不都包含在四諦中; 我們人的生死來去,因緣牽絆,也無不都是在十二因緣中。
所以,愈來愈多人了解第一、第二說法。先是聲聞, 從聲音了解四諦法,進一步就是從十二因緣了解生死源頭如何來。 這就是諸佛道同,每一尊佛都是用同樣的方式、次序。時間愈長, 當然度的眾生就愈多;時間短暫,度的眾生就較少。 這就是眾生的業力。釋迦牟尼佛本來可以長久住世,就是缺了緣, 所以取在八十歲入滅,這過去也說過了。
接下來的經文,『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這時間很長,其實釋迦佛從塵點劫前一直到現在, 塵點劫之前的大通智勝佛的過去,也都是很長久的時間。 所教化的也有『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於諸世間五欲之法,悉皆不受。 內修為功,持戒棄欲而證果。
『於諸法不受』,就是『諸世間五欲之法,悉皆不受』。 這就是修行者已經修行、了解,不只知道『苦集滅道』, 還知道人間的享受、名利地位,一切五欲都是虛幻, 凡夫為了虛幻的五欲,造作很多的惡業。所以修行者已經『 諸法不受』,這種世間五欲之法全都不接受,就是去除世間五欲,『 悉皆不受』。
『內修為功,持戒棄欲』。已經很用功,在自己的內心要撥開『欲』 ,談何容易?只說很簡單的吃,要去除口欲就不容易。 最近不是一直說,要讓地球降溫,其中一項就是要茹素,大家素食。 素食,對宗教而言減少殺生,當然是一大好事;最重要的, 一般人若素食,就不用養很多的動物,排氣會減少, 二氧化碳這種污濁的氣自然也會降低,大地就會減少污染。
現在大家知道了,是不是真的能讓大家的口欲去除呢?很難。 只說一個吃,素食要滿足口欲就很困難,何況我們一般說五欲── 財、色、名、食、睡,這種的欲真的難去除。 如修行者盡量要把握時間,少睡一點。若是一般的人,『好冷, 叫我這麼早起來,不可能。夏天,我吹冷氣很舒服, 要我那麼早起也不可能。』
這就是我們眾生,想要放棄享受,實在不容易。所以能放棄享受, 這就是修行,『悉皆不受五欲』,所以內心就要很下功夫。 能修你的口欲,修得起來,這就是用功,要很下功夫; 叫你早點起來聽經,這也要很下決心,要很勇敢,何況是名、利、 地位,若不很下功夫,說要能禁欲實在是很困難。『內修為功, 持戒棄欲』,這就是修行,這樣『而證果』,即證羅漢果。 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如何去除無明;要先捨除五欲, 才有辦法去除無明。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從是以後,餘會得道, 而其數自無有限量。
修行用功,得道的人就『其數無有量』,很多。因為沒有欲, 所以能會道,若去除欲念的心,我們的心就清淨。所以去除煩惱, 心就很清閒,就能受法的教育。因為我們無欲, 自然我們的心與法會合,我們就能得道。『而其數自無有限量』, 因為了解這樣的法,自己能身體力行,去除各種煩惱, 這樣而得道的人,其數無量。
所以,『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經過長時間,縱使經歷萬億劫數, 亦不能得知其邊際。
很多,無量無量,『六百萬億姟』,比這還更多, 這麼多人真的都去除欲念,然後開始一一得道。很多的數字算不完, 這是『經過長時間,縱使經歷萬億劫數,亦不能得知其邊際』。 其實,這樣用很長久時間修行過來的人很多,數量之多, 真的是無邊際。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出家宏誓大乘菩薩』,出家就是要發大弘誓願,才有辦法出家; 大弘誓願不是只獨善其身,是為了要度眾生,不只是自度, 還要度人。發弘誓願、大乘菩薩行而來出家,這都是『 有大心入佛道』,志願要成佛,入佛道的人,所以這些人願意出家。
⊙出家宏誓大乘菩薩:有大心入佛道。菩薩有慧眼, 但不如佛之慧眼,徹照本性至於究竟。
『菩薩有慧眼』,菩薩有智慧之眼,『但不如佛之慧眼』,能『 徹照本性至於究竟』。
雖然菩薩有慧眼,還未到達『徹照本性至於究竟』。菩薩也有, 但是佛已經到『究竟』,所以菩薩在菩薩道上還要精進。
這是指出家的菩薩,因為一般的人都能稱菩薩,在家也能稱為菩薩。 出家與在家菩薩不同,出家菩薩要修很多戒律,要持上上戒; 他要了解的法,比在家人還要更深、更廣、更了解, 甚至要身體力行,因為目標是要成佛。你要成佛,一定要經過出家, 出家才有辦法身心清淨,斷最微細的塵沙(無明)。因為出家, 才沒有世俗的緣在牽絆。所以出家修行,就是要到成佛的境界。
在家菩薩也有慧眼。看看他們一群菩薩在基隆,為了阿卿, 用這麼長久的時間,這顆付出無所求的菩薩心, 視案主就如在看幼小的孩子一樣,那麼耐心、愛心的去付出。 這就是慧眼,視眾生都平等,因為她的智能像孩子, 將她當作自己的孩子,從她的環境、生活等等,都是一一透徹關懷, 這就是菩薩的心。
這個菩薩心是佛陀啟發我們,佛陀的智慧來人間,知眾生苦, 還有苦中之苦,業力牽纏,這種走不出來、關心門的眾生, 就要有人去打開心門。不只自開心門,還能打開別人的心門, 得到法,這就是菩薩的慧眼。雖然有菩薩的慧眼,但是還未到『 徹照本性至於究竟』,要再繼續走。我們的心中『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我們修行,已經辭親割愛,沒有小家庭的掛礙, 專心入人群中,一切的欲全都去除,煩惱無明掃除, 連塵沙的無明也要精進用功去除,才能與佛同等,『 徹照本性至於究竟』。
所以,『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王子立願,捨俗棄世榮出家弘大愛, 未受大戒,尚作沙彌。
『王子立願,捨俗棄世榮弘大愛』,世間榮華富貴都去除, 出家是要弘大愛,將佛陀的大愛在人群中宣揚。十六王子出家之後, 還未受戒,哪怕你成年了,或是幾十歲,還沒受大戒,也同樣叫做『 沙彌』。十六王子就是已成年,求出家,修學佛法,還是名稱沙彌, 『未受大戒,尚作沙彌』。
所以,『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虔誠敬恭,皆同發心, 共請大通智勝佛說大乘教菩薩法。
十六王子已經出家為十六沙彌,他修行,能了解, 但是還有進步的大空間。沙彌再請佛陀演說大乘法。雖然他是沙彌, 卻是有大志、立大願;有大的志向,立大的願望, 不只有出家自利而已,還要再廣利他人。所以『虔誠敬恭, 皆同發心,共請大通智勝佛說大乘教菩薩法』。 這是十六沙彌的心願,差不多都了解法,還有空間再向前進大步。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我等王子及諸侍從, 皆願當得成就佛道。營從:即長行所說的臣佐。
隨我一起來的人,我也希望佛講說大法,他們也一樣出家, 受大戒後,能弘大法,這是十六沙彌的期待。不只是自己, 還希望很多人能同時來修行,同時能得道成佛, 這是十六沙彌的心願。
所以,『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
⊙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淨:願得如佛大智慧,慈眼視一切皆平等, 第一清淨。
『願得如佛大智慧』。期待人人都能和世尊一樣,『慧眼第一淨』。 雖然有慧眼,發大心要修菩薩道,但是還未透徹, 希望人人都要有與佛同等的大智慧。
『慈眼視一切皆平等』,就是『第一清淨』的慧眼, 這才是真正究竟。所以『慧眼第一淨』,就是佛與菩薩皆有智慧,『 觀空而不礙有,會空而不證』。
⊙慧眼第一淨:菩薩與佛皆有慧眼,觀空而不礙有,會空而不證; 但唯佛之慧眼能徹證心性自清淨,諸法唯一心的實相,窮法源底, 至於究竟,故曰第一淨。
菩薩觀空不礙『有』,他對這個法全都了解,從『四諦十二緣』 進入般若真空的道理中。雖然入空法而不礙,但是還沒辦法得到, 真真正正體會到佛真空清淨而妙有的心靈世界。
『但唯佛之慧眼能徹證心性自清淨』。 唯有佛才能徹底了解自性清淨,『諸法唯一心的實相』, 唯有佛才有辦法很透徹。所以『窮法源底』, 能透徹到法源最起源的地方,『至於究竟』。這就是『第一淨』。
所以學佛,真正要發大心、立大願。雖然我們行菩薩道, 但是也要再向佛的智慧去追求。見思惑,見思斷,但是惑未盡, 這就是修菩薩行的過程中,在芸芸眾生中體會煩惱, 在煩惱中啟發智慧,但是還未到達塵沙(惑)完全淨除,還未到達『 慧眼第一淨』。所以,他們現在要請的法, 是希望能到達這樣的境界,與佛同等,這就是修學佛法的目標。 學佛一定要到成佛,未到成佛,我們就不要放棄, 所以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