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5月04日】來去自如 直向正道

Community:
Branch:

『身心安穩快樂直向正道,寂靜清澄輕安事理圓融,定慧安住忍土入群無畏,曉知世事通達自在無礙。』
 
身與心安穩下來,自然心開意解,就能快樂自在。要如何能安穩呢?要用功,法要時時入心,每天不都是這樣說嗎?要法入心,別無他法,唯有要學法。學法者,法若不在內心,學與沒有學還不是一樣嗎?就如杯子裝水,將杯子裡滿滿的水再倒給其他的杯子,這個杯子還是空的。所以,水加在我們的杯子裡,杯子裡的水就是要應用,好好潤濕我們很乾燥的身心。
 
法譬如水,法水若對自己的身心沒有滋潤,只是聽了就漏過去,虛度時光;時間過去,法也是聽了就過,沒有放在內心,若對法無心,要如何應用在人群中,入人群度眾生?這是『沒法度』啊!所以,我們學佛者,聽法就是要當說法者,說法者就是要做身體力行者,聽法要入心,能讓我們應用在日常生活,用在人群中。
 
在人群中,他人接受到我們的法,歡喜啊!而且改除過去心靈的無明。所複製造作的業,因為有法的人入人群去,轉他的心境,然後指導他的方向,接受者心境轉過來,方向也正確,他歡喜,我們也歡喜自在,這就是『身心安穩快樂直向正道』。我們的身與心有法,法在內心,應用在日常生活,影響別人;看到別人接受法,和我們一樣轉變過去不好的習氣,向正確的道路,我們的心是最快樂,也最安穩,這樣的方向就會準確地直向正道。
 
我們若能這樣,心時時都是『寂靜清澄輕安事理圓融』。我們的心在人群中,已不受影響,雖然世間濁氣很重,但是我們的心還是很超然自在,這就是『寂靜清澄』。這種的心,就如一面圓鏡,不論外面境界多麼污濁,這面鏡子雖然映照外面污濁的境界,但是不影響到它;這面鏡子轉向其他的方向,剛剛污濁的東西已不在鏡內,又緣著其他的境界,其他的境界也沒有污濁到它。所以,這面鏡子永遠都是清淨無染著。
 
我們的心若沒有受人間濁氣污染,超越五道、三界,自然就寂靜清澄,輕安自在。自然我們所看的人間世事,人、事、物都能歸納於理,通達道理。
 
人、事、物無不都是人的心理所產生出來,很多的無明煩惱,各有見解,各有思想,所以意見不合,自然所做的事情就有衝突,這就是凡夫世間事。我們若已經通達道理,超越凡夫的世間事,自然事理圓融,了解、看得透,沒有被人事物纏縛,就會很超然地分析,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才對,人事在計較,應該是這樣才有道理。這是歸於理。
 
這就是要我們好好地法入心,法若入心,在人、事、物中沒有能影響我們的心,就如一面鏡子看得很清楚,這面鏡子永遠都是輕安自在,事、物、理永遠都是很圓融,逃不過這面鏡子所分析的色彩、事物,因為這面鏡子很清淨。人人心中都有一面大鏡子,這面鏡子清淨的智慧,叫做『大圓鏡智』,自然看人、事、物的道理就很清淨、清楚。
 
我們修行要持戒、定、慧,若是有戒,就不會惹來煩惱;全都沒有煩惱,心自然就定下來;定而專心,智慧就不斷產生;慧命成長,自然就安住在忍土。這個娑婆世界是五趣雜居地,堪忍的世界,苦啊!人間有苦難人,充滿人心的污濁,但是諸佛菩薩入群而不畏,還是入人群,要來人間度眾生。
 
『定慧安住忍土入群無畏』,這是諸佛菩薩的定慧。諸佛菩薩教眾生要得定慧不困難,要先接受法、持戒,法要入心。我們要持守好戒律,自然心就沒有煩惱來打擾,心就定,智慧就生,輕安住在地球上,住在五趣雜居、堪忍的人群中。這就是菩薩安住忍土,他才能在這個地方度眾生,入人群無畏。
 
若是小乘的修行者,他就會怕,因為知道這是五趣雜居地。『五趣』就是五道,尤其在五道中的人道,心的濁氣重、煩惱多,複製的惡業會很多,就墮落三途。這就是修行者很畏懼,好不容易才將心修得很安定,修得沒有煩惱,了解道理,但是我畏懼、我怕,怕入人群去再受污染。所以修行小乘法,雖然有戒、有定、有慧,卻是不敢安住於忍土,一直想要如何脫離堪忍的世界,所以就不敢入人群。
 
佛陀就是希望你們已經了解道理,要再進一步,趕緊入群無所畏,那就是行菩薩道。方法知道,要持戒,要堅定,如何發揮智慧入人群,佛陀要我們入人群去磨練,才有辦法『曉知世事通達』,才能『自在無礙』。若沒有入人群去歷練,光是逃避、逃避,逃避人群。有朝一日,什麼樣的境界現前,這念心就被誘惑出去。一念無明起動,很多污染的緣就再牽引過來,由不得自己啊!佛陀要我們趕緊了解道理之後,就要入人群去好好自我磨練,互相切磋。
 
有一群菩薩一起做好事,雖然在五濁惡世中,眾生受苦難,我們大家共同去,不怕路險要,自然彼此提醒。儘管是新發意,儘管還在凡夫地,但是菩薩心一發,同心志願的人共同向著濁氣很重的人群中,去為受天災、人禍的苦難人付出。
 
每一次任務完成了,歡喜,輕安自在回來。娑婆世界堪忍的眾生得救了,,暫時的苦難解決,也為他播撒心地的種子,讓這些已經受過苦難的人,雖然物資用完了,內心這顆種子卻是永恆的。這就是人間的結緣眾,新發意菩薩要從人間開始入人群中。這路要怎麼走,都很了解;國際間要訂哪一班飛機、在哪裡轉機,路線很清楚;到達目的地,知道要準備什麼東西去適應苦難人所需要的。這是『曉知世事通達』
 
去尼泊爾發放,我們也是準備很充足的物資去,發心的一群人,不論是醫療、慈善、教育、人文系統,一群一群在那裡幫助、付出,一個一個的心地種子,都為他們播撒在心地裡。等待下一波要再如何給他們長久、千秋百世的教育,培養人才。這就是要很多人用長時間去投入。
 
那些敘利亞難民逃難到土耳其,當地的慈濟種子已經開始布置、鋪路,臺灣的菩薩群準備好了,所需要的東西充足了,大家的心、方向也了解,地理路線全都了解,就去了。
 
到了那個地方,臺灣的慈濟人去為土耳其的慈濟人助緣,合力為難民們付出,給他們需要的物資,給孩子有安定的教育,給家庭有安定的生活,又在他們的心裡播下這分善種子。我們皆大歡喜回來,這就是人間菩薩,儘管我們還是在凡夫地,卻也走過這樣的路。
 
『曉知世事通達自在無礙』。無不都是要從我們將法接受入心來,讓我們的身心安穩。在我們周圍附近的地方,一直入人群中歷練自己,然後,我們就準備好,國際的菩薩就向國際間苦難人的方向去。
 
九十幾個國家地區,有慈濟人走過的足跡,各個國家的地理、方向都不同,但是,我們要很了解這是菩薩修行的路線,也是菩薩入人群的大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寂靜清澄輕安』的心,大家都很願意去,就如諸佛菩薩願意為了眾生,來人間這個五趣雜居地。
 
我們凡夫,新發意菩薩,哪一個地方有災難,哪一個地方是災區,我們也都甘願去,歡喜去,這都是靜寂清澄的心。我們都準備好入人群中,定慧安住、具足,安全去來自在,道路都很了解,所以叫做『曉知世事通達自在無礙』。
 
<化城喻品>,這段時間所說的當然是佛的世界,很長久、長久時間之前。我們現在聽到這個法,同樣的道理,將它拉近到現在這個五趣雜居、堪忍的世界,有這群向著佛法修行的人,雖然還在凡夫地,但是也願意走入這條路,一站一站超越過去。
 
前面的經文,於佛陀的時代,修行者走久了也會疲倦,所以『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修行這樣走過來,超越五險道,超越三界,雖然很累,但是在前面沒多遠,有一座化城可以停止下來休息了。這是導師智慧的帶領,一站一站的鼓勵,『你要再向前走,超越五道,超越那個極險道了。』大家都知道了人世間的苦難偏多,大家的心念已經超越,道理都了解了。
 
佛陀就會再說,在『三界』,起心動念在這心念間,你要再向前走,還要到達證果。雖然欲念都已經掃除,思想觀念也已經乾淨,沒有煩惱,『色界』也超越了,不會受色誘引,但是『無色界』呢?還有塵沙煩惱。
 
佛陀再說,『路還要再向前走,塵沙煩惱要很用力清除。要如何清除?你要用水去清洗,髒水也能洗滌內心的粗垢,粗重的煩惱。』這水很濁,可以洗很粗、很骯髒的東西嗎?可以啊,濁水也能沖掉很粗、髒污的東西。髒水洗一次,較清的水再洗一次;清水洗過後,還要很乾淨、無污染的水再洗一次,這就是在超越三界的過程中,要一層一層清除髒污。
 
我們要超越三界,雖然眾生濁氣重,我們就是要進人群中去,如用濁水沖掉粗重煩惱無明的物質,一層一層去洗滌。菩薩群互相勉勵,我們的道友、善知識一直一直凝聚起來,大家來聽法,以讀書會的方式,不斷將聽過的法再複習,記錄下來,再複習。
 
了解人間需要我們,我們要如何入人群中去?大家有準備,入人群不斷地,自我磨練,我們的習氣、煩惱就會慢慢去除。佛在世時有佛可說法,佛滅度後,有法能淨化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定要聽法。所以聽法後,我們懂得再進步,不要疲倦;聽到法,要心大歡喜。法若入心,應用出來,得到了效果,我們應該要心大歡喜。
 
『歎未曾有』。『不知道我輕輕地說,這個人就能重重地聽進去,他就能改變習氣。歡喜啊!』原來這樣的法,我若入人群,就是有用。所以,『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我自己修行,去除煩惱,守戒清淨,心在人群中不受影響,有這個定力。而且在人群中發揮度眾生,眾生的心轉,方向也正確了。歡喜,利人利己,度己再度人,『快得安隱』。
 
我們就是要入人群,所以『於是眾人前入化城』。我們明知人間幻化無常,對道理都了解,所以今生此世,入人群就如入化城中。世間幻化無常,今天這個時間不是昨天早上那個時間,今天我們的身體新陳代謝,不是昨天的我。每一天都在行蘊中過。
 
所以要知道,我們對法已經漸漸了解、入心,在人群中受影響的心態慢慢淡掉、淡定,心就會慢慢定下來。世俗事若能看淡,自然我們的慧就能慢慢增長;人事若看得很重,我們的智慧就會被壓住。我們對人間事慢慢淡化掉,不要有那麼重的色彩,自然定力、智慧就會一直增長起來,所以『快得安隱』。
 
『化城』,是讓你知道,行菩薩道就是這樣,這樣來行菩薩道。『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漸入這個地方,原來這樣在度人,也是自度度人。其實,這樣夠了嗎?我們是不是很自大,認為我已經是能度人的人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經文是這樣說,我們就知道,已經發心入人群了,大家已經歡喜了。已經法入心,也願意入人群,這就是法的精髓入心。所以,導師就告訴大家:『已入化城來了,這只是暫停的地方,大家的疲倦已經恢復。』就如入人群中開始歡喜,我這樣付出,我很歡喜,原來並不困難,度人是自己很歡喜的時候。所以『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大家已經走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得止息了,不會說我很累了,已在化城恢復體力了,導師就滅掉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再向前走,大城那個地方就有大家所需要的寶。
 
過去向你們說的這些法,只是我在過渡時期中,所說的法,現在大家已經法入心,將這個化城滅了,沒有了,這個法就是過去了。就如一艘竹筏,借我們坐在上面,要從此岸渡至彼岸去;到達彼岸,我們應該要上岸,上岸了,不會背著船走,總是要捨掉小竹筏,再向前走。所以說,『化城』是同樣的道理,這是一個過程。
 
⊙即滅化城、並說寶處在近,喻昔說涅槃是假,今說如來滅度是真,此即開權顯實之說。
 
『即滅化城、並說寶處在近。喻昔說涅槃是假,今說如來滅度是真,此即開權顯實之說』。
 
要告訴大家,寶處近了,到佛的境界,沒有多遠了。因為大家發心行菩薩道,前面就是佛的境界,所以說『寶處在近』。
 
『喻昔說涅槃是假』。過去所說的涅槃、滅度,不是真實的,是借小乘權巧方便的法,借力使力,只是要度你們過來,真正要給的東西不是這樣而已。
 
『今說如來滅度是真』。現在要告訴你們,如來的滅度才是真實的,才是我們真正的安止處。過去只是一個化城,讓你知道世間苦,要懂得修行,去除煩惱。煩惱去除,告訴你們,要入人群磨練,你們會起歡喜心,不斷到人間來歷練;之後的過程,心還是清淨,不動搖,這種無染著的心,才是『真滅度』。
 
『如來滅度是真』。滅度之後,還是來來回回在人間,來人間是要度眾生,不是業牽引而來;來去自如,應如是法來人間度眾生,這是如來滅度的真,真正的滅度。『此即開權顯實之說』,已經將權、方便法去除,告訴大家要成佛,去來無障礙,才是真正的大滅度。
 
所以,『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法華時佛喻大導師,知此小乘眾,既得入於化城止息。既止息,復無疲倦者,喻修小乘法除無明,得滅度時至,眾又清淨,而得免難,大機當發。
 
這是在『法華』時,佛譬喻為導師,佛就是『三界導師』。『知此小乘眾,既得入於化城止息』。已經知道這些修小乘法的人,該修的法也都已經修,該斷的煩惱也已經斷,已經在那裡停息著。不過,他們還未究竟斷滅煩惱,因為還有畏懼,萬一境界現前,又受誘引,同樣還有小根小智的分段滅度。
 
所以說,『既止息,復無疲倦者』。這些人已經過了險道入化城,他們以為這樣是到了,就停下來了。佛就要再引導這些修小乘法的人,『修小乘法除無明,得滅度時至』,這些小根機的人來到這裡,應該時機成熟,要開始為他們說大法;即是走入人群『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種『真空妙有』。應該大家要了解在空中有妙有,妙有的盡頭就是成佛的境界。能得大滅度的時候,所以『得滅度時至,眾又清淨』,這些小乘法者也都清淨了,『而得免難,大機當發』。大家已經超越五道、三界,應該是大機當發之時,就再勉勵、引導。
 
所以,『無復疲倦,即滅化城』。
 
⊙無復疲倦,即滅化城:無復更有未到此時疲倦之心,即廢小教,說一佛乘。引向寶所,即滅化城,廢權。
 
大家心都了解,所以『即滅化城』,就是去除方便法了。『無復更有未到此時疲倦之心』,他在疲倦時,還沒到達這裡的時候,這大法還不能對他說,所以廢小教就要待時機。
 
一直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了,『即廢小教』,將小教、方便權法廢除,現在佛要『說一佛乘』。唯有到成佛的境界,這是人人應該要再向前前進的方向,能夠人人成佛,所以『說一佛乘』。
 
『引向寶所,即滅化城,廢權』。導師就是佛,佛就是導師,佛誘引眾生向大乘成佛的道路,導師引導人人到所要追求寶藏的地方去。同樣的道理,所以將權法、方便法廢除。
 
所以,『語眾人言:汝等去來!』
 
⊙告小乘眾言,汝等勿得樂於小法,入於佛道大教去來。去來:以理而論,眾生來不去,小聖去不來,皆不合佛意,今即去即來,諸佛菩薩回身三界,利生度眾,莫學下劣住止而獨善。
 
『告小乘眾言,汝等勿得樂於小法,入於佛道大教去來』。這就是已經向小乘之人說:『你們大家不要只在小乘道法中,要趕緊入佛道,接受大教,自然去來。』『去來:以理而論,眾生來不去』,既然不知如何來,也不懂得如何去。『小聖去不來』,修行的人,既然知道世間是苦,道理我懂了,我不要再來人間,所以小乘聖者是去而不來。所以『皆不合佛意』,這都不是佛所教育的。
 
『今即去即來』。佛陀教我們現在要去,要如何再來。既然是凡夫,了解道理,修小乘法,不要怕再入大乘。難得入小乘的教法,了解小乘的道理,應該要再發大乘心,去來自在,這才是佛心真正要教育的。
 
『諸佛菩薩回身三界,利生度眾』。諸佛菩薩要再回來三界五道中度眾生,這才是佛真正要教育的。『莫學下劣住止而獨善』,不要學小乘這樣就好,就停下來,不要。
 
因為,『寶處在近』。
 
⊙寶處在近:五百由旬,今已過半,如來寶所,方且在近。顯實以廢權。
 
小乘修行到這裡,其實真正的寶處,也就是佛的境界,快要到達,所以『五百由旬,今已過半』,五道、三界都已經過了,要到寶所已過一半以上了。『如來寶所,方且在近』,如來寶所差不多接近了,所以『顯實以廢權』,現在就是要顯實相,以廢除權。
 
所以,『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向者中路涅槃大城,我見汝疲方便化作,為汝等故,非是究竟,暫止息耳。
 
『過去那個大城是我所化的。』是佛陀要告訴大家,那只是一條過程的路。『向者中路涅槃大城,我見汝疲』,看你已經疲倦,所以我『方便化作』,讓你安住,說你得初果、二果等等。其實,那還不是真是止息的地方,真正永恆的止息,就是要再追求究竟止息的地方,現在只是暫時的止息而已。
 
各位,學佛就是這樣,我們法應該要入心,要入到安穩快樂,直向正道,這才是我們安穩的地方。菩薩來去自如,不要只是在小乘,來了就不敢去,去了就不敢來,這樣就不好了。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