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本常住大乘實法,恆持不退無上道,初種大因生懈退,從大向小住聲聞,佛常教化大乘法,諸人應漸入佛道。』
我們人人本具佛性,『人之初,性本善』,本來愛的能量就是要不斷與人互動。但是我們人總是各自守在自己這一分無明,從愛變成了無明、貪念,貪著外面的境界就起心動念,不斷造化無明,這就是我們眾生所以有苦,苦在無明覆蓋了我們的本性,要不然,人人應該都是常住在大乘法中。每一個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每一個人都是與道理合會,本來就是(註一),卻是被無明覆蓋了。
我們很有幸得人身,又與佛法有緣,能得遇佛法又聽聞大乘法,這是我們要慶幸,所以要『恆持不退無上道』。本來我們就有,尤其是從大通智勝佛時,我們應該也是在那個道場聽法,說不定我們在那裡聽法,有的人已經理解了,能夠了解、信解,但是有一大部分的人還有懷疑。我們應該要常常記得,說過的法,聽進去了,要記得那個境界。
大通智勝佛時,講《法華經》,有人信解,但很多人還有懷疑,所以佛入靜室,十六沙彌就代替佛,向這些有疑惑的人,帶著與他有緣的人,各升法座,也是繼續解釋《法華經》,宣講大乘法。所以,各個隨著與十六沙彌有緣的去聽法。我們就是那些有過懷疑,隨著現在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去聽他講法,我們已經相信了,但是沒有徹底了解。
從那時候,我們就已經『初種大因』,在那個時代,我們已經接受到十六沙彌之一,現在的釋迦牟尼佛講大法,他為我們種了大因。我們也因為這樣經過了生生世世,長久的時間,在不斷修行的過程中,卻慢慢生起了無明再覆蓋了大乘心性,所以退失大心,再退回小乘法。這當中生了懈怠心,所以再從大向小,住在聲聞,就是靠佛的音聲,再體會佛法。
很可惜啊!本來我們人人都已經本具佛性,因為一念無明,才又再退失。還有緣,在大通智勝佛時,我們再次聽大法,也種了大因,再經過時間的流轉,又生懈怠心而退失,現在只靠著聲音來聽法,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用心把握,把握大乘法。
佛不放棄,『常教化大乘法』,絕對不放棄,生生世世與菩薩俱,生生世世上求下化,生生世世為我們說大乘法,我們要很感佛恩。我們過去也說過了,最大的供養是要身體力行,我們接受了法,身體力行,這樣來回報佛恩。
所以『諸人』,我們大家,『應漸入佛道』,要走入了菩提大覺道。這是佛最大的期待。
人生本來就是要發揮人性本善的良能。看看現在,大家每天聽得到天下苦難事,在我們的道場裡,在慈濟世界裡,都能看到人間菩薩投入人群中,所看、所了解的,都是人生真實的苦,真的苦,加上近代以來,地球上氣候變遷,國際間災難頻傳,我們慈濟人如何在精進、在付出,如何在發揮人性本具的愛。
看到我們這群,人人都是在慈濟團體中,所以我們很熟識也都了解知道,什麼時候,哪個國家的團體,跨國去做救災、救難的行動。看到人間苦,也是投入人群中見證苦的真理,我們都看到了,有年、有月、有日,很詳細記載下來,就如在印尼。
那時候,我們慈濟與印尼很有互動。苦難人多,而且社會不平靜,慈濟人在那個地方如何安頓當地的苦難人,如何提倡富有的人趕緊投入去付出,這種『教富濟貧』。當地的華人富商,大家的心受啟發了,人人發揮愛心投入社會去付出。
二00三年這段期間,臺灣農委會給慈濟的米,就將它送到印尼,幫助到現在,幾乎都是這樣在付出。所以他們(編按:印尼慈濟人)將這些米很用心去分配,真實貧困的人造名冊,家家戶戶,大小戶都能得到足夠的量,大戶的就給大量,較小戶的就給小量,很詳細分配白米。
在那當中,有一間習經院(編按:奴魯亞·伊曼習經院Al-AshriyyahNurulIman),哈比教長(HabibSaggaf)收容了將近四千位孤兒(註二),其中也有貧困的,也有來讀書的,總共有將近四千位的院生。那時候要過日子真的很困難,不論是空間很狹窄,或者是他們的糧食來源很困頓。將近四千位的人口,每天的食量,尤其是青少年、幼年的孩子都有,所以這位教長向慈濟求援,是不是能幫助他們解除困難。
二00三年那一年的八月開始,我們慈濟就送給這所習經院二千五百包的白米。這些孩子,有了白米,第一次的白米飯香味出來了,熱騰騰的飯在冒煙,看到那些孩子歡喜,一聲號令,人人拿著碗盤來了。這樣一大盤飯捧在手上,趕緊用手將飯捏來塞進嘴裡。很大群的孩子,那一分滿足,那一分歡喜,那一分純真無邪的笑容,看到那個畫面,就是人間最大的享受。吃到飯的歡喜,滿足了他的肚子,從畫面上也看到付出的人,心也歡喜。
從此開始,我們在五年內,願意月月送給他們五十噸的大米,這當中,習經院的孩子也已經超過萬人了。
五年後,援助白米發放的約期到了,哈比教長又向慈濟要求:『是不是能再繼續一年呢?』郭居士(郭再源)他又回來跟我這樣說,我說:『是可以,你們的力量做得到的範圍,臺灣給你們的米要好好分配。但是,你們是不是向教長說,他們有大片的土地,將近千甲的土地,應該讓這些青少年一邊讀書,也一邊去農作,自力更生。』
又說:『你告訴他,我們精舍生活的方式,雖然在修行,我們也是自力更生。那些土地可以種五榖雜糧,若能這樣耕作,必要時,我們可以派人去支援,去教他們如何耕作。』
教長聽了很歡喜:『是啊!應該可以像這樣修行的團體自力更生。』所以又再延長濟助一年,這一年裡,我們也有臺灣很會務農的人發心,也在印尼找懂得農耕的人,就這樣開始教他們如何耕水田,如何耕耘旱地。用一年的時間教他們,他們用心學,一年後,他們不只是地上的五穀雜糧,他們還種麥,能收麥;種稻,就收稻穀。
像這樣一萬多人的修行團體,能互相協力,較有力的、較年長的青年帶著少年,少年就照顧幼年,這樣的大家庭生活。
當然,這段時間我們這樣付出,和他們的關係是不分宗教,看到這個宗教的人口增長,看到這個宗教的團體生活能安定,我們很歡喜。不過,後來我們才知道,教長為了接受我們的幫助,受到教友很大的壓力,其他的教友說:『你不應該接受臺灣、國外的人來幫助,你不應該接受與我們不同的宗教以外的人來幫助。』
但是哈比教長意志很堅定的回答大家,說:『臺灣這個宗教團體,他們來幫助我們,並沒有要改變我們的宗教,去信仰他們的宗教,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他們是用真誠的愛來付出,用國際人道精神來幫助我,這樣有哪裡不對?』
後來才知道,哈比教長一方面為了他這些孤兒、這些貧窮的孩子,他為了要庇護這些孩子的健康飲食,要庇護這些孩子的住宿安定,他個人犧牲那麼大,受到周圍的壓力這麼大。他真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但是,在當地的慈濟人,這些企業家,除了發放臺灣的白米,他們也因為那個地方(習經院)的空間不夠,也為他們再蓋教室,蓋宿舍,又常常為他們義診,捐補給營養品等等,確實真的付出也很多。從二00八年,二00九年,完全停止我們的白米發放,不過,他們在每年一次的齋戒月,仍然會去,就如供養,也是一樣去付出幫助,同時簽訂了義診,一直維持到現在。
所以說,宗教只要是方向對,都是愛。看看哈比教長,多偉大啊!為了這一萬多位青少年、幼年的孤兒,他個人所受的壓力有多大,但是他多麼的堅持,與慈濟保持著友愛的態度,這實在是讓人很敬佩。這也是一種修行,雖然宗教的名稱不同,那種大愛的精神,無私的愛是一樣的。每次若提起這件事情,就是從內心的敬佩,真的不容易。
所以,人人本具佛性,人人的本性都是愛,都是善,這分善要堅持到底是不容易。所以,『本常住大乘實法』,人人本來就有這麼開闊的大心,人人都有這分能庇護很多人的力量。但是,我們應該『恆持不退無上道』,無上的大法。這位教長也就是這樣。
『初種大因生懈退』。其實,這個善因,佛從塵點劫前,十六沙彌的時代,就已經為我們種下善因了,生生世世都為我們說大法,教大乘法,我們卻是自己退失,退大向小,實在是很可惜。我們現在再開始要好好用心,將大乘法要用入心來,人人要走入這條大菩提大直道,向前前進。
前面的經文,這樣說,『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
從塵點劫之前,一直以來,所度的人很多了,以無量恆河沙來譬喻這麼多的眾生,『汝等諸比丘』,現在修行的比丘,大家再相會在這個道場上聽法,『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還有未來我滅度後,生生世世中的聲聞弟子,都是一樣。不論是經過正法、像法、末法,還有很長久時間,未來還有很多弟子,將度未度的眾生還有很多。
經文再接下來說,『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
我若滅度之後,同樣有弟子『不聞是經』,經就是指大乘經。佛陀開始要講《法華經》時,不就有五千弟子退席嗎?佛陀時代有,佛陀滅度後,未來的未來,或者是我們現在,聽到這部經,也是開始要入此大法,他就退席了。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因為他不要聽,在講大乘經時退席,他怎麼會知道行菩薩道的方法呢?怎麼會發大心,願意入菩薩道,入人群中呢?所以『不知不覺菩薩所行』,不知道菩薩在行化,入人群中那一分付出的歡喜,看到人間的苦難,能為他拔除苦難,苦既拔已,菩薩心喜的那種法喜,他無法感覺到,都是自以為:我已經知道,我已經懂了,我懂很多,我也有修行。
所以,『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以為我懂得很多了,我的心已經很靜寂清澄,我的心都不會受到污染,已經能滅度了。
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用心。心若有這樣的疑,覺得:為什麼要用這麼長的時間,為什麼同樣的法要不斷一直聽?這種的人就有『慢』,在疑中生慢的心。
⊙釋疑難自今而後,於佛滅度之後,諸聲聞弟子契佛心懷不易,況能解佛知見,故於己成佛之疑難。
『自今而後,於佛滅度之後』。未來『諸聲聞眾弟子契佛心不易』,很不容易,真正要契佛心不容易,何況能夠解佛知見呢?所以,『故於己成佛之疑難』。
在佛的時代,就有五千人退席了,所以,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到未來,佛滅度後的時代,應該是在我們現在,還有未來,『諸聲聞弟子契佛心懷不易』,契佛的心懷,實在不容易。佛世時,就不容易,更何況是佛滅度後呢?
平常人將佛陀的法拿來講,要能體會佛心,真正是不容易,何況能夠解佛知見呢?十六沙彌,他們請求轉法輪,就是請佛講大法,讓大家能與佛的知見相同,與佛同等有覺悟虛空遍法界的道理,這是十六沙彌所要追求的。不只是十六沙彌,其實我們人人,學佛弟子也是要這樣。
但是,我們要先契佛心,『以佛心為己心』,我們的心要先了解佛心,才有辦法將佛心成為我們的心。佛心是我們的自性心。當時在說法的那位沙彌,成道之後的釋迦牟尼佛,從他的口中講出內心所想的、所了解的法,若不是這樣,我們哪有法可聽呢?
我們聽法要聽入心,啟發出我們自己本性的自心佛。所以,佛心,我們若能了解佛陀說法,真信、真解,用在我們自己,刻入自己的心,在心中啟發自性佛來。一定要先將信根深植,信佛所說法,我們才有辦法契佛心,成為我們自己的心,啟動真如本性。
我們若不這樣,要如何能解佛的知見呢?佛陀覺悟的那個境界,在虛空法界,大宇宙空間之下的道理,我們要如何能知道呢?所以要與佛知見同等,必定要先契佛心。契佛陀的用心說法,我們要相信,這是一定的。
所以,『故於己成佛之疑難』。佛陀成佛說法,眾生有疑;或者是眾生要成佛,就是有疑,所以難得成佛。同樣的道理,你難信佛的法,你要成佛同樣也是困難,因為你有疑的心。我們應該要先撥開這分疑念,信根要深廣,才有辦法真真正正將佛法入心,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才能夠啟動,發揮佛性。以佛心為己心,要堅立我們的志願。
所以說,『我滅度後』。那就是佛陀的叮嚀再咐囑,這樣說。『咐囑言』,這是已經在叮嚀我們。佛陀講《法華經》大乘法,就是準備將要入滅時,所以句句都是很用心在向我們叮嚀、交代。
⊙我滅度後:『咐囑言』,如來將於此世人中滅度後。『正法』,隨時間消逝過去。『像法』,應世變化,遂漸敗壞。『末法』,五濁惡世眾生垢重。
『我滅度後』,再『咐囑言:如來將於此世人中滅度』,這就是在叮嚀我們。如來,乘如是法而來人間度化眾生,也是在這個世間中滅度,也是會消滅掉,這樣交代我們。同樣的,有一天如來也是要滅度,滅度之後,正法時期也會隨著時間消逝。像法,也是會應世間變化慢慢遂漸敗壞。
看看,大陸敦煌的佛窟裡面有很多佛像,很多佛教的故事,都由經文變成圖,畫出來的『經變圖』,畫好之後再雕刻,很多石頭山雕刻了佛像,也有大佛。經過了千年(編按:敦煌石窟群始建魏晉前秦建元二年,西元366年),已經全都毀壞、損傷了。雖然正法千年過去了,像法開始了;形像也慢慢的一直破壞了,不只是物質的佛像破壞了,佛法修行的規則,也一直愈來愈變質了。這是從像法開始,一直慢慢在變化,直到末法,佛法完全都變質了,修行的方法等等,也都在變質敗壞中。
這就是到了現在的末法時,已經是『五濁惡世眾生垢重』的時代,我們應該要再提高我們的修行,要如何再回歸到正法的時代。哪怕佛滅度了,佛的正法要用在現代的生活中。佛陀無不都是要啟發我們的慈悲心,行菩薩道在人群,所以我們這時候應該要恢復佛的時代。佛陀的教化,用於我們現在,就還是在正法,這是佛陀的期待。
『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佛陀的用心是這樣,但是時間經過了這麼久,正法也過去了,像法也過了,現在是在末法中,未來的弟子也是『不聞是經』。佛住世時就這樣,未來的弟子更嚴重。
⊙復有弟子不聞是經:即方便品云,『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時,妙法蓮華經難解,說者甚希有,聞者亦復希少。
所以在<方便品>中,大家應該還記得,有一段經文說,『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時,《妙法蓮華經》更難解,『說者甚希有,聞者亦復希少』。
無佛在世,要將《妙法蓮華經》繼續講下去,實在是更難。佛的時代就難了,五千弟子退席,何況現在,要聽《法華經》,了解它其中的意義,真的是難。
『說者甚希有,聞者亦復希少』。佛若滅度後,無佛時,要宣揚這部經,真的是很困難。說的人稀有,因為這麼大部的經,要繼續說下去,要用很大的耐心。講的人耐心地說下去,聽的人能耐心聽下去嗎?因為他無法了解,就會生懈怠,要理解這本經自然有困難。這是在︿方便品﹀中有這段經文。所以,『聞者亦復希少』,說的人稀少,聽的人也少,因為在這當中,這本經要能夠了解,不容易。
所以,『佛既滅度,所有夙世曾值佛世之弟子』。
⊙佛既滅度,所有夙世曾值佛世之弟子,其所生世之時,所處之國土,未必盡有此大乘經典故,或致不聞是經。
佛滅度之後,有這些弟子,也是因為過去夙世以來,曾經有過佛住世的時代,經過那個時代也聽過經。『其所生世之時,所處之國土』,同樣,他們也是曾經聽過經,但是,到未來所處之國土,『未必盡有此大乘經典故』。儘管我們夙世有遇到這樣的法,但是,同這個時代,也未必能聽到有這部經。
看看現在,在同一個國土上,我們在講《法華經》,聽的人實在是不多,很少,沒有聽到的人佔大部份。尤其是在其他的國家,那就不用說了,那個地方連佛教都不曾聽過,哪有辦法聽到這部大乘經呢?所以,要聽到這本經真的是困難。
『未必盡有此大乘經典故』,我們生在同一國土,但是,這個國土有這本經,未必大家都能聽到這本經,或者是在他的國家連這本經都沒有出版印行,這也是很多。所以『或致不聞是經』,或者就是不肯聽;這些情形全都有。
這本經要流傳,有這麼多困難。同這個地方、同這個國家,沒有聽到這本經的人很多;有這本經的國家,沒有聽到的人也很多。在離講經很近的人,沒有耐心聽,這樣的人也不少。何況在其他的國家,完全不可能能聽得到的,所以,要聽到這本經,實在是很困難。
所以,『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以不信故,無由知之;以不修故任緣覺了復失,是以迷於一切菩薩所依所行。
既然無法聽到大乘經,自然不知,自然不覺,自然菩薩道行就無法去實行。所以,『以不信故,無由知之』。因為他不相信,信根不深,所以不修這個大法。『任緣覺了復失』,就是有因緣,他能夠聽到,但是他了解了,不過他又再度將它放棄,不想要行。所以,『是以迷於一切菩薩所依所行』。對菩薩道,他就這樣慢慢遠離。
⊙由於久遠昔因曾植善根深固,至今亦知問道求法,殷勤精進修習。以聲聞法執留小法,未聞此大乘經故,雖其所行已入於菩薩修行之道,而距佛知見遠。
『由於久遠昔因曾植善根深固,至今亦知問道求法』。過去曾種了這個善根,很深,現在還能夠想要聽、想要問、想要修,這樣精進的人也有。
『以聲聞法執留小法,未聞此大乘經故,雖其所行已入於菩薩修行之道(,而距佛知見遠)』。但是與佛的知見還離得很遠。雖然他的所行,已經入菩薩道,但是距離佛的知見還很遠。我們現在才開始要發心,與佛的知見距離還很遠。
所以『自於所得功德』。就是還在小乘聲聞之中,所行所得的功德還很少,但是自己生起障礙。過去雖然有種了深因,但是,慢慢就會退失,退到聲聞。
他以為自己所得的都是很究竟了解了。這就是在聞法當中,第一、信根不深,第二、沒有耐心,第三、起懈怠想。種子種下去了,沒有好好自我耕耘,失去了這個緣,他就沒辦法真真正正的讓信根深厚。
所以我們要用心,大家要趕緊在大乘法中,漸漸入佛道。佛時時都在教大法,我們應該聞大乘,要趕緊漸漸入佛道,在大乘法中堅持不退,要時時多用心。
[註一]本來](雜語)無物之始,謂之本來。如云無始以來。《丁福保佛學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