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4月09日】法淨如水 傳正醒迷

Community:
Branch:

與媒體界人士座談,證嚴上人表達期盼:「「此時科技發達,人們容易被虛擬境界吸引,鮮少抬頭看真實世界,更需要媒體傳播正義之聲,喚醒迷失的人心。」(攝影者:蕭耀華)

來自馬來西亞、印尼、香港十八位媒體人來臺參訪慈濟志業體,並到精舍與上人座談。 

宗教為骨架 善愛為本質

香港《亞洲週刊》記者袁瑋婧小姐表示,慈濟是超越宗教的組織,也有超越慈善團體的撫慰人心良能。上人回應,不分種族、國籍,全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與天地共生息;「人們隨時間累積歷史,世事也隨著時間變化,身在歷史長流中,要敞開心胸坦然接受變化,也要把握現在,為未來的人間鋪展道路。」

上人指出,「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宗教只是「骨架」,內容需要由人用愛去充實;只是許多人扭曲了「骨架」,才會起分別心、生對立,衍生許多問題。慈濟尊重每一個宗教,人道援助不因宗教信仰而有所分別;一如慈濟學校的學生,來自不同宗教信仰的家庭,不因在慈濟受教育而改變信仰,只是加強了愛心,期待這分愛能隨著年歲增長。

「宗教要發揮淨化人心的力量,人心回歸清淨本質,就能共同為天下事付出。期待媒體報真導正,共同宣揚正確的道理,傳達愛的能量。」

盼報真導正 喚醒迷失心

《南洋商報》黃兆平執行總編輯請教上人養生之道,上人表示,自己沒有特別運動或養生方法,唯有素食。黃總編再問,慈濟志業規模至此,此生還有何心願?上人表示,自己沒有特別的心願,慈濟人與自己心志相合,在不同領域,朝同一方向發揮良能,才能成就慈濟志業;未來也會朝共同方向努力,持續利益社會人間。

《南洋商報》記者吳梅珍小姐請問上人,做慈善五十多年,看見人與人的關係愈漸惡劣或是改善?上人指出,人心會隨著社會風氣迷失,但本性依然善良。「此時科技發達,人們容易被虛擬境界吸引,鮮少抬頭看真實世界,更需要媒體傳播正義之聲,喚醒迷失的人心。」

《風采雜誌》林慧霞總編輯請教上人,如何在功利趨向的現代社會,改變人心想法,從而降低利欲、充實心靈財富?上人回應,自己只有很虔誠的理想,「雖然知道目標難達成,仍然盡力呼籲,希望大家回歸清淨本性,發揮本具的良能。慈濟人為志業盡心盡力,甚至盡形壽、獻身命,不斷付出與帶動,都是出於一分真誠的愛。」

在座多位媒體人表示過去不了解慈濟,來臺參訪深受感動。上人有感而言,慈濟走過半世紀,是實做出來而非宣傳來的;慈濟人認定方向正確,該做的事,腳踏實地「做就對了」。「慈濟團體並非萬能,個人也很渺小,無法做盡天下事,只能把握當下盡力去做。希望各界人士發揮專業良能,做好事不能缺少任何一人。」

《星洲日報》記者廖德來先生提到,現在人心慌亂,想請上人給世人一個安心的方法。上人回應:「想得太多、雜念紛起,當然不安心;把握當下做好應做之事,心就能安。」

【靜思小語】雜念多,心難安;把握當下做好該做的事,就能心安。

上人開示於2月21日《農正月‧二十五》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4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