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03月29日】有十捨一 悲智同行

Community:
Branch:

上人指出,世間的苦難與善的付出,其實也還都是名與相。「在人間,需要有相、有事,有苦難人需要有菩薩、好人去關懷,這樣才能解決人間苦難。佛法就是這樣地奧妙,你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苦難)過了,他得救,我們快樂,法喜充滿。」(攝影者:張希廉)

【證嚴上人3月29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間苦難相真是偏多,我們要行的是菩薩道,藉著假名相而要行真實道。」證嚴上人於3月29日志工早會上提醒大眾,透過「三理四相」來觀察世間法,好好地思維人世間的名與相,實是難以恆常不變。

看見苦難啟善念 有而知足不貪求

「人、事、物到頭來,有什麼真實的、永恆的?但是,雖無永恆,也沒有真實,但是人活在世間,總是有感受;(所)感受的,那就是喜怒哀樂——歡喜的,就是一切循環順暢,豐富無缺,而且人與人之間平安、和平、祥和,想要的都樣樣滿足。能滿足嗎?時常跟大家說『有一缺九』。」

當人感受到喜悅與滿足,希望能恆盈持泰,這一念心動,就是造作無邊的開始。

「人啊!要擁有的是無窮盡。這種無量無邊,其實你想要取得永遠,不滿足(就)像虛空之大,你給多少,他還是還有空間、還需要,這都是我們人心的貪念,一個貪字,有一缺九。」

相對於貪欲之後的無度需索;人若能知足,當看見苦難而啟發善念,也能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一直一直跟大家分享:我有十,只要捨一,那就可以幫助很多很多的人,就可以付出很多很大的力量。(如果)人人有這樣(等滿足後才付出的)觀念,那就永遠都是還不足——等到我力量足夠了,我才來付出;等到我都滿足了才捨、才救人,一切都是來不及。什麼時候等你到滿足呢?什麼時候等待你力量已經足夠了?所以,我們要輔導到人心態能打開心門,看開一點,有了都要付出。」

有愛人生不困難 悲智雙運心無懼

由於人心無明覆藏,世間的苦難總是不斷地重複。新聞報導中,緬甸去年(2016年)新增十五萬結核病患,醫療費用已經讓貧困家庭苦不堪言,在中部曼德勒市附近一個村莊,一對夫妻因感染具有抗藥性的結核病,以為自己終將不治,妻子在失去理智下,竟毒害了自己三個幼齡子女後,夫妻倆再相約自戕未果,卻已造成一歲的女兒往生,七歲與九歲的兒子搶救中的人倫悲劇。

上人慨嘆,結核病治療在臺灣並不困難,但卻讓緬甸的貧困戶走上絕路。這種人間苦相在世間一直一直重演,警惕著人們。

「這是一個家庭在經濟困難(下的苦難),其實在臺灣,結核病不是很簡單嗎?不是很快隔離一下,要不然,總是很快幫助(他們治療)。我們早年曾經在印尼發現到了整個村莊都有結核病,慈濟人及時在整個村莊,慈濟人走進去,天天把藥送到手上,看著他把藥吞下去,送營養品給他們。」

1995年,印尼慈濟志工應當格朗縣(Tangerang)衛生局請求,針對當地結核病最嚴重的兩個村落,進行「消滅結核病」計畫,從年底開始為一千一百多位結核病患發放藥品,並提供奶粉、大米、維他命等營養品,歷時半年後完成第一階段;接續展開了長期的醫療援助與慈善發放工作,而後雖然遇到了1998年印尼排華的動盪也未曾停止。

上人讚歎:「這都是曾經走過整個村莊,讓結核病斷根才停止。這是在一、二十年前印尼的慈濟人,幾雙繡花鞋,就是女眾菩薩那樣地用心。總而言之,有愛心的人,不一定很有錢,願意力量付出,那樣的結核病,其實一般人都很怕,慈濟人有這樣的常識、有智識,知道如何預防,自己就可以去親近;如南非的照顧愛滋病,一樣的道理。慈濟人也是這樣,這總是要先有智慧後面的慈悲,悲智雙運都是平行。」

貧病苦難盼得救 就地取材勤付出

救濟貧病苦難,需要人間菩薩有著悲智雙運的願力,更需要有理有道的因緣匯聚。上人感嘆全球苦難之多,每每看見非洲的飢荒不止,心裡總是感傷。

「在將近二十年前,衣索匹亞、索馬利亞,我們也都曾經去過,也幫助過,但是寸寸步步都是很艱鉅,看到了他們這樣,又是心有所不安,不知道要如何再啟動。這一、二十年一直到現在,(當地)都沒有什麼改變,他們的社會不安定,就很難對難民或是窮人去施予幫助,都很困難,不只是人缺乏糧食,也是社會不調,氣候也是不調,所以許多感慨。說來說去,應該是業力,這個業障實在是很無奈。」

上人提及慈濟在智利的因緣,源於2010年2月27日智利發生芮氏規模8.8強震,鄰近國度的阿根廷慈濟志工率先進入災區勘災,後續結合了美國慈濟志工以及南美洲各國志工為災民進行發放,也帶動出了智利臺商一起參與;之後,這一批臺商選擇從臨時環保點開始落實慈濟志業。

「剛剛看到的畫面,都是人不多,但是他們很盡心力,都是就地取材,他們也要照顧大地,這都是大老闆,當地的企業家、華人企業家、臺商、華人,會合起來利用時間,不只是平常的捐錢、付出,他們還去照顧大地做環保,天天沿途撿垃圾,他們把這樣的垃圾變成了資源,很感動。」

人少力大注慈善 拔苦眾生得法喜

除了親力親為做環保,智利慈濟志工雖然人少,卻也不忘慈善訪視、濟貧救助的工作。

「他們在救濟的,總是大家掏腰包,回收的資源可以作為救災的工作,不只是救災,還要關心教育,孩子、孤兒院、老人院,他們都是時常去帶動,人力不多,卻是很精的付出。」

雖然人力較少,智利慈濟志工在個案照顧上卻不馬虎,不止給予急難的幫助,更長期輔導個案自力更生,陪伴個案身心健康。

「像所關心照顧的有兩戶,像那樣小兒麻痺症的,要維持這樣一家維持不下去了,他們(智利慈濟志工)也鼓勵他去擺路攤,給他工具、三輪車,他有了這一輛三輪車,這個家庭開始就可以自力更生起來。這一個家庭的困難,還有輔導他身心健康起來;然後還要被輔導過的,他也懂得要如何回饋。都是大家互相的感動,互相的提攜,這樣在關懷付出,讓他們能自力更生。」

上人再次提醒眾人,「願意付出,不一定要很多錢,只是願意付出,世間就會均勻,不會窮的窮到自殺,也不會很麻痺地過享受生活,都是要有愛的輔導。」

語末,上人指出,世間的苦難與善的付出,其實也還都是名與相。

「在人間,需要有相、有事,有苦難人需要有菩薩、好人去關懷,這樣才能解決人間苦難。佛法就是這樣地奧妙,你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苦難)過了,他得救,我們快樂,法喜充滿,這是最根本的,我們要學習的。」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