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3月16日】滅十二緣 證寂滅樂

Community:
Branch: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根塵識合因行蘊,四諦十二因緣法。』
 
這些話常常都向大家提醒。『一念無明生三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念,心心起,前後起,都是一念一念地過去。一念間到底是什麼樣的念頭,是善念嗎?是惡念嗎?是利益人群嗎?或者是自私自利呢?這個念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起落落,到底一天轉過了多少念頭?凡夫,多數念頭就是在無明中,很多事情不明白、不清楚、不瞭解,這都叫做無明。
 
無明、不瞭解,緣著外面的境界,起心動念,看到美的,想要,貪心起了。我要的,我就用錢去買。到底人生想要的東西有多少,需要的有多少呢?是不是很需要、必須要呢?這我們應該要釐清,將這個念頭過濾,清楚我們面對外境想要取得的,是不是『必須要』,或者只是『想要』而已?想要的時候買來的東西,買來卻無用,這就是貪念。不是必須要的,這樣我們會攬來很多無用的東西,這就是無明。我們的內心時時都是放著『那時候』,一個念頭招攬來的事情很多,都放在心裡,這也是無明。所以說,『一念無明生三細』。
 
就如我們日常的生活,何必計較呢?就是因為計較,與人結了不好的緣,何必生氣呢?這麼簡單的事情,因為計較而生氣,所以我們造作了一些真正對人不利,也傷害自己的事,這都是在一念間。『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因為境界來牽引我們。
 
這麼多天以來,說十二因緣。從一念無明緣行,去動作,就緣名色、六入、觸,觸就受,感受就愛,愛就有,有什麼呢?有很多業力來,就成為我們一輩子的生死中,再造作、再複製很多無明、業力。這都是在境界六粗中。境界現前,我們的感受,是要、是不要,是貪、是瞋,都是在無明癡念中,這些因緣來牽我們,所以我們不斷受因緣牽引,六粗不斷成長、不斷增加。
 
六粗,就是很粗相的東西。看到你,『應該是不高興吧?』『你怎麼知道?』『看你的臉色就知道了。』這就是粗相。因為你心中有不高興,不高興,這其中一定有事情發生,這事情絕對是不離開事相,人、事、物相之中引起了你不高興。這很粗的事相,不是很微細,是很粗的東西,就這樣不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複製、累積,所以叫做『境界為緣長六麤』。
 
『根塵識合因行蘊』。根、塵與我們的意識會合,眼根看到的物質,我不要,我就把它丟掉了。看看,很多的垃圾不就是人們不要而丟棄的嗎?怎麼有這麼多被人丟棄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當初他要的時候,用錢買來的,為了要買這些東西,不知道用多少心思,花用多少的財物去買來,現在變成了一堆一堆都是垃圾。這就是根、塵與識會合,眼根對外面的色塵,起了這分的愛、貪念,這樣招攬買來的。等到東西退了流行,不要了,這就是我們的意識在分別。所以『因行蘊』。『行』,就是時間已經過去了,流行也退了,這種不斷汰舊換新,這樣累積起來就是很多的垃圾。
 
我們也常常看到,慈濟人去關懷一些與我們毫無關係的人。是貧,是病,是老,家庭囤積著無數的破爛骯髒東西,與垃圾為營,這樣的形象有多少啊?在我們這個大團體,一群菩薩不斷在付出,為這些苦難人,將這些髒亂的環境清除、打掃。可見這些受人幫助清除、打掃的人,他過去的生活也是在無明三細中,這樣一直造作,一直累積。在粗相的去造作,在微細的心念,這種一念無明,微細的心念不斷在產生,境界為緣,六粗的事相不斷在造作。時間這樣過,年久月深,人的身體老了、病了,所造作的業已經累積到人生的盡頭了,過去他所結的緣,他的親人呢?他最好的朋友呢?一散而空了,現在孤老無依,病苦殘廢,誰能幫助他?菩薩。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這就是佛陀來人間,一直要為我們開示。我們人人的心,一念心,外面的境界與我們這念心糾纏不清,讓我們無明,讓我們無法體會道理。所以佛陀說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從開始覺悟,向眾生說的法,從苦開始,一直到要讓我們瞭解生命的來去,我們造作什麼樣的因,接受什麼樣的報,在這『十二因緣』就說得很清楚。四諦法,開頭為我們分析,『十二因緣』讓我們更瞭解生命的起因。不過,我們就是這麼愚鈍,哪怕是修行,也無法去體會。
 
就如過去一位禪師,在山上苦修。他有一個徒弟,小沙彌,跟著老師父開始,每天每天都要出去外面化緣。這位青少年的沙彌,每天都是這樣跟。有一天,化緣完成了,將要回去時,施主給他們的東西,背在小沙彌的肩上,師徒這樣前後走。中途看到一位老婆婆躺在地上,她是平時乞討為生,現在已經病了,無法走了,坐著、躺著,起落好像很辛苦,好像肚子很餓。
 
這位老師父就對小徒弟說:『來,我們剛剛去化緣的東西,你趕快分一些給這位老婆婆。』這位沙彌千萬分的不願意,『我們這麼辛苦,每天下山來托缽,好不容易才有這些東西拿回山上去,我們現在這麼輕易就要分一些給她,為什麼呢?』這是年輕沙彌這樣反問師父:『為什麼,我們好不容易辛苦得來的東西,卻要分給這位與我們沒有關係的老婆婆,為什麼呢?』老師父就告訴他:『生死與功德都在一念間,你不要問那麼多,趕緊分一些給老婆婆。』
 
這位沙彌就一面分東西,一面回答老師父:『做功德,我知道,不過我們現在很辛苦,正是很需要的時候。等我將來長大,等我將來有辦法,我將我想要做的工作做好,要做功德再說吧!』雖然是這樣唸,不過他也聽師父的話,將東西分開,一部份就送給老婆婆。老師父就說:『要用虔誠的心啊!』但是年輕的小徒弟,他又回答:『虔誠做功德,也要等我有力量時。』師父就默默地向前一直走。
 
從這樣開始,每天的生活都是山上、山下,一直到經過了很多年,老師父的身體愈來愈不行了,這位年輕小徒弟也愈來愈大了,身體健壯。徒弟心想,我應該要將這座寺院好好翻修起來,蓋很大很大的寺院,將來香火鼎盛,這樣我就不用擔心了。老師父已經無力再說話了,雖然常常跟他說,要做一些功德。但是這位徒弟總是回答:『等我有餘的力量。』所以就這樣時日一直過,寺院愈蓋愈大。一直到老師父已經奄奄一息了,將要圓寂之前,用著很無力的手,拿著一本經書,交代給他的徒弟。徒弟將這本經書接過來,放在旁邊,老師父微微開口要說話,已經無力可說了,最後一口氣就這樣吞下去,往生了。
 
此後,這位年輕力壯的徒弟就承接了師父的位置,成為這間寺院的方丈住持了。他想要發揮的,將這間寺院蓋好了,幾年後,香火鼎盛,再來就是買很多土地,附近的田園全都被他買下來了。時日又這樣過去,這位年輕力壯的方丈也老了,一直到病來了,這當中忽然間想到,師父在往生前給我一本經書,我一直都沒有拿來看,到底這本書裡面有什麼法?他就把那本書拿來,翻開的第一頁,是老師父寫的字,『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意思就是說,你能去幫助人,比你誦經十年的功德更大。要虔誠,用你虔誠的心去付出,時時一念虔誠的心,時時都有助人的念頭,這比你誦經的功德更大。
 
這時候,這位方丈年紀也大了,病也纏身了,『我這時候,我要做什麼好事呢?當初師父說的話,生死功德在一念間原來就是師父最後一口氣要告訴我的這句話,助人一次,勝似誦經十年。』修行無非要時時存好念,虔誠助人的念。人生疾苦偏多,就是這樣無明過一生,這就是我們人的一生,不是嗎?
 
『一念無明生三細』,在這個境界為緣,人、事、物相中勞勞碌碌過日子,勞勞碌碌造無明、複製煩惱。根、塵與識會合,時間這樣在過,無明業力這樣在累積。『根塵識合因行蘊』,『蘊』就是累積,這樣在造業累積。回過頭來要瞭解的道理是『四諦』、『十二因緣法』,這麼簡單的法在我們的身邊,但是我們無法瞭解,要好好用心啊!
 
我們最近『十二因緣法』說完了嗎?還沒有。前面的經文,『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
 
這十二因緣,從一念無明開始,一直就是在行蘊中。過去生是這樣累積過來,累積到牽引我們此生的依報,與我們的父母有緣,在某個家庭出生。一輩子所接觸的人、事、物,我們這樣不斷在接觸、不斷在行為造作,人生就是這樣地過。所以這個『觸』,『觸滅則受滅』。
 
再接下來這段經文,『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現在就是完全說『滅』。過去是說『緣生』,現在是說『緣滅』。
 
『觸』,我們來到人間,接觸到人間的事物,有了接觸,自然就有感受。『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外面的境界,我們有接觸到,眼根接觸到色塵,我們內心就有感受。這個感受從何起?是『識』。我們的意識開始去感受,起了感受的愛,所以『受滅則愛滅』。
 
我們看到東西,是必要的,或是需要,或者只是喜歡、想要而已,是這樣嗎?或者是一直計較,事情需要這麼計較嗎?計較到底又怎麼樣?這都在我們在日常的感受中,感受我們的起心動念,要或不要?是恨或是仇?心念都是在仇與愛中生滅。所以有『愛』自然就有『取』,我就採取行動,要去收、要去買,我要去設計,我要……等等,這一切在這個『取』。我們若沒有『這東西與我有關係』的心念,我們就不會去採取行動,就沒有造業。所以,『取滅則有滅』,就沒去造業。
 
『有滅則生滅』。我們若不造業,不與未來這些父母結什麼樣的恩怨之緣,我們就不會再來受生。或者是來受生,我們從人、事、物,與人與事若無恩怨,我們就不會在一起。看看地球上這麼多的人,我們認識的人到底有多少?沒多少!與我們有恩、有怨、有緣的人,才會跟我們在一起;若不是有恩怨,愛恨情仇,有經過這樣的緣的牽引,我們也不會在一起。
 
我們過去彼此之間結好緣,大家會合起來,大團體就去做好事。過去和我們有怨有仇,或是結群成黨時,就去做一些損害人群,不好的事情,或者是牽引我們的方向偏差。像這樣,去造作一切,讓我們人生過程到頭來還是死,或是人生中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在這不好的因緣牽引著我們,老、病、死都有,這大家都沒有感覺。
 
這時候的地震,大家有感覺嗎?有感覺。一大早三點多那時候的震動,大家也有感覺。這種明顯的感覺,與我們很微細所造作的累積,已經同樣的感覺,這是粗相的感覺。現在這個地震是粗相的感覺,起心動念叫做微細的念。微細的念不斷累積,累積到人生的過程就是老、病、死,這人生的過程都是在憂悲苦惱中。哪個人來人間沒有憂愁過呢?沒有煩惱過呢?沒有想過要,沒有想過貪,沒有想要取過呢?人人都有啊!這就是很微細的生活中,我們自己沒有感覺,這樣在過。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觸既不生,受相則滅;無受領心,愛相則滅。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我們接觸到了,只要有接觸到就會去感受,我們要如何將感受看淡?因為我們很多都是因緣牽引讓我們受苦,所以我們現在是在說『還滅門』,現在要如何滅除接觸到的,我們的感受,是要取?或者是要培養它、占為己有?或者是讓人人來分享?
 
那位老和尚教他的弟子要與大家分享,功德與一念間,這是一體,你的一念是要去做功德,或是要貪為己有?這是我們的接觸,觸的感受。我們的感受,若懂得與大家分享,這就是造福;占為己有,就是在愛。愛,有一種無私的愛;愛,有占有的愛。占有的愛,到頭來就是一堆垃圾。就如我們說的,一些人,老了,病了,殘障病痛,孤老的人,我們去幫助他清掃,屋裡那些骯髒的東西,不就是當初他要的東西所累積的嗎?
 
所以說,『觸既不生』,觸若不生起愛,他就不會去拿那些東西囤在家裡。我們一念間若不生起惡念,就不會積很多煩惱在內心,我們就不會造很多業在這一生中。所以說,『觸既不生,受相則滅』,接受的相就沒有了。沒有『受』來領我們的心,自然愛的相就滅,就不會起心要占為己有。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無愛樂心,取相則滅。無取著心,安得有業,則有滅也。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這個愛,占為己有的心若滅除,你就不會想『這些全都是我的』。事業大,還要再大,我要連鎖,不只一家、兩家,我要全球事業一直擴展,這個市場是我的。這種取著的心,我們若沒有這種貪愛的念,就沒有取著的心。
 
『無愛樂心,取相則滅』。無取著的心,沒有取,沒有著,不執著我一定要這麼多,不一定要執著,所以『安得有業』,哪有什麼業呢?你若不取著,這些東西我們都沒有,這些事情我們都不造,所以這些事情與我們無關,這些東西,我們都沒有取著,不是我們的。自然這些東西、這些事情,一切的人我是非就與我們無關了。所以,這哪有什麼『有』呢?沒有。『你有做這件事嗎?』『沒有。』『你有這個東西嗎?』『沒有。』就是沒有。所以,這個『有』的業,我們若不去造,無『有』則是滅,『有』就滅了。我們無,沒有去取著,就什麼都沒有,就清淨了。
 
⊙有滅則生滅:因業招生,有業既亡,則生相滅。
 
『有滅則生滅』。不取著,不去造業,我們就沒有什麼樣的交結,沒有愛恨情仇的果報了,所以『有滅則生滅』。『因業招生』,因為這個業,招至我們來這個人間『生』,生在這個人間,有愛恨情仇,就交結了,很痛苦!所以,我們因這個業,招來了生死不息。『有業既亡』,這『有』的業若全都消滅掉,『生相則滅』,我們就沒有再來生,就沒有愛恨情仇的人生事相再來纏我們了。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因於有而生故,則有老死,既不受生欲,誰老死,則老死滅。無生老死,憂悲苦惱一時具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果沒有來生,就沒有老。因為我們有生,很痛苦,被母親生下來,開始哭叫,這叫做痛苦。人生第一步來到人間,離開了母胎,接觸到空氣的刺激,全身的神經細胞接觸到這個痛感,所以哭了。這是第一步的人間,生下來就苦,開始慢慢在這個人間的環境,先天帶來,後天學習,這樣不斷造作業力。所以,『因於有而生』,生,才會有老、病、死、人生無常等等的苦。
 
剛剛一個地震,感恩,平安過了。假如地震更大一點、更搖晃一點,可能我們也不會這麼安穩自在坐在這裡。地震是無常的警告,卻是我們還安穩在這個地方,是不是該事事感恩啊!人生四大不調,無常什麼時候發生?不知道。在行蘊過程中,剛才剛地震過,說:『我們現在地震。』現在就說『剛才』,時間同樣的過去,說話又不同了,分別『剛才』、『現在』。
 
『現在』,再過一會兒就說是『剛才』了,這種來來回回,時間不斷地過。過去生、今生,過去的造作,我們今生受用;今生的造作,是來生受用。所以像這樣,『十二因緣』一直牽引著。我們為了要瞭解苦的源頭,佛陀告訴我們『四諦』、『十二因緣法』,讓我們瞭解『苦』是這樣,希望人人發心來滅除『苦』,這個緣若滅除了,自然就沒有生死的苦了。
 
所以說,『既不受生欲,誰老死,則老死滅』。這種生死,就是一念欲開始,不受生的欲念,生欲若滅除,雖然此生還會老死,就是業滅了。
 
你看,昨天說過了,有修行、有聽法的人,已經有多少老人就會跟師父說:『夠了,滿足了。』我這次行腳過程中,所看到的一群老弟子,有的人在病中來看師父,他就是這樣安然自在,說:『夠了,滿足了。幸好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慈濟,我的人生很豐富,夠了。』對生死這麼的自在,他很肯定他做了很多的好事。
 
所以說來,生、死,不明白道理的人會很怕死,就生起惶恐,明白道理的人知道這是自然的法則。幸好我這輩子有做善事,做一次善事,勝讀十年經。我的人生這樣走過來,我滿足了。所以沒有生老死的憂悲苦惱,這些也都沒有了。雖然是老了,卻不擔心什麼時候生命會結束,不擔心,這輩子足夠了。
 
⊙前明生法,則苦生為緣,行因而起。今明滅法,則道滅為緣,因於道諦,滅十二緣,證寂滅樂。
 
前面是說明『生法』。生,我們來人間生,過去所說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就是這樣一直緣下去。而我們今天說的是『滅法』,回過頭來滅了它。『十二因緣』,幾天前說的是『生法』,現在是『滅法』,要如何回頭將它滅掉。
 
過去的煩惱無明是這樣生起來的,我們現在要如何滅除煩惱無明,這些全都滅除,自然我們對生死就能輕安自在。這種『今明滅法』,若能夠瞭解,『則是道滅為緣』。人生無明,走過來的這條路,全將它滅掉。我們現在所要走的就是菩提大直道。菩提大直道是這麼的平坦,而且能夠從凡夫地到佛的境界,那就是行菩薩道。所以希望我們人人要用心在當下,當下這念心,我們若能夠瞭解,『因於道諦』瞭解了,十二因緣來去的法,我們若能夠瞭解,自然我們就證得寂滅的快樂。
 
這就是我們心無煩惱,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樣就遠離了。這樣我們每天都知道起心動念,這個微細的心念,我們常常都能夠瞭解——我現在在做什麼事情,該不該做?該做的,我們要積極;不該做的,我們要趕緊斷除。這就是明白『滅』,滅無明的方法。『境界為緣長六麤』,瞭解了因緣,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向外面的境界,色、聲、香、味、觸,這個境界,我們的意識清楚,就不會做錯事,這樣我們的心會常常很平安。這必定是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