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無明惑業遍計常,諸法蘊行無常住,凡夫執著四顛倒, 計斷因緣無果報。』
瞭解?這字面上一接觸就感覺深。是啊!攸關我們的生死, 當然是很深。
人生如何來,如何去,在日常生活中感覺沒什麼,卻是生死事大, 我們要用心體會。過去、現在、未來,無不是在無明、惑中造業, 我們的觀念、思想一起念頭就是這樣『遍計』,普遍計較。 為什麼計較呢?因為有了我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真實,永遠常, 永遠是我的,這種『遍計常』。其實人生無常, 我們卻以為永遠都是常,我們不知無常,所以會常常計較, 惹來了很多無明、惑業。
『諸法蘊行無常住』,我們不知道,諸法蘊行其實是無常, 每天的日子都是在無常中過去,時間分秒不知覺。時間無常住, 昨天已經過了,今天的時間也無常住,秒秒分分過去。看, 現在天色還未亮,不過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天色會漸漸亮起來。 這是地球運行,公轉、自轉,就是不斷在運轉,我們也不覺知, 這是非常微細的行動。
我們常常說過,大乾坤日月運行不住, 我們的身體也是新陳代謝不斷。從年幼一直到年輕, 身體隨著時間不斷新陳代謝這樣過去,就到了壯年、老年了, 我們自己也是不知覺。這叫做『諸法蘊行』,一切都是集蘊在一起, 不斷這樣微細的無常、不住,一直過去。所以『蘊行無常』, 我們自己都不覺知。
⊙凡夫四倒:無常計常,無我計我,不樂計樂,不淨計淨。
凡夫執著四顛倒。我們凡夫常常都執著著——『常』,無常計常;『 我』,無我計我;『樂』,不樂計樂;『淨』,不淨計淨。 我們一直都是這樣顛倒。
身體,光是說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要『觀身不淨』。在四念處中, 我們的身體是不乾淨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起落,『觀心無常』。 我們『觀法無我』,諸法也是無我。所以,不淨的身體、無常的心, 隨著日常生活在計著一切,這就是在顛倒中。
我們一直『計斷因緣』,有了這樣的計著、計常, 或者是住在顛倒中,因此撥無因果,不知因果、不怕因果, 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舉步動足, 所造作一切都是在因緣果報中輪轉。其實,一切實在無常, 不可去計著,我們若是計著,永遠永遠都是迷。所以用心, 這是常常在說的法,大家要用心去體會。
『無明惑業遍計常』。其實我們的心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的心是四處亂跑,忽焉在遠方,忽焉在近處,心力就是這樣在『 遍計』,普遍去計較。很多事其實不需要計較,我們偏偏去計較, 因為不知道無常的道理,不知道人人生活在顛倒妄想中。 這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的顛倒,卻不瞭解因緣果報, 惹來很多生死煩惱啊!要多用心體會。
前面的經文,『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 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這段經文是諸梵天王向佛請求轉法輪, 因為唯有大覺者才能很透徹諸法實相。請佛來轉法輪,唯有佛、 大覺者,才有辦法徹底了悟,為我們分析人生的道理。所以, 大通智勝佛看因緣具足了,『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這我們都昨天解釋過了,因為三轉四諦,所以叫做『 三轉十二行法輪』。
再接下來經文,『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樣十二因緣的循環,我們必須知道, 所以我們要去瞭解十二因緣法。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此彰所轉之境中十二因緣法。能發生者為因, 助發生者為緣。此法亦名十二緣法。
每個人的生死沒有離開這十二因緣。『能發生者為因, 助發生者為緣』。日常生活中發生任何事情,那個初發生必有因, 助這個因來發生就是緣。我們起一念心,六根緣六塵境, 我們的眼根為因,外面的境界為緣,這就是『能發生者為因, 助發生者為緣』。我們的眼睛若不去看, 外面的境界就沒有緣引入我們的識來,所以這就是因緣會合。 這個識去『遍計』,普遍去緣,識去分別。所以, 法就是十二因緣法。
詳細解釋十二因緣法,要用心聽了。第一就是『無明緣行』。
⊙無明緣行:無明即迷於真實義之理、及異熟果之事, 迷故起種種妄動。
無明,就是我們的心,凡夫迷著,真實的道理都迷失了, 而去取著異熟果。異熟果,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善惡行為,過去生、 今生、來生,我們今生所受的果是過去生的善惡引來的依正二報。 我現在有這樣的緣,與大家結這麼多好緣,這是果。 其實是過去生有這樣的緣,所以這一生中起一念心就出家了。 起初的那一念心,幾十年的時間,結果與大家招來了這麼多的緣, 這若沒有過去生那些緣,怎麼會來到今生有這樣的果呢?
但是,我這輩子有苦有樂,也遇到很多的障礙, 受到很多煩惱的過程,也是常常想,這是過去生的業緣。 這就是有善惡不同,善歸善的因,惡歸惡的緣, 所以因緣果報在我這輩子裡。我們人人都一樣,不是只有我而已。 這叫做異熟果報,過去各不同的善惡因緣,成熟了, 在這輩子的果現前。
⊙諸眾生現世作不善業,則招來世惡趣之果。若作有漏善業, 則招來世善趣之果。以其異世成熟,是名異熟果。
我們這輩子也要知道,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惡呢?起心動念、 待人接物有過錯嗎?或是我有累積多少對的、有利益人間的善嗎? 這是今生的因與緣,這還沒有成熟,要等到來生來世。 今生所造作的業因還沒有完全成熟,這個成熟的因,就是來世的果, 我們這輩子告一段落,才是真正完全帶到來世。所以說『異熟果』, 過去所造作的善惡業,現在成熟在我們這輩子的果; 這輩子的善惡因,就是帶到來生成熟的果。那就是過去、現在、 未來,這生死因緣中,我們所造作的事相。
『迷故起種種妄動』。因為我們迷了,自己不知道因、緣、果、報, 所以隨著因緣果報一直在迷中起了種種妄動。 我們這輩子是不是這樣迷,這樣懵懵懂懂,是非不清楚, 這樣的動作業力呢?所以叫做無明。無明,就去造作, 於是由不得自己牽帶來生。常常說,由不得自己, 我們今生所造作的業,來生到底要去哪裡呢?我們不知道。 必須看我們今生此世所造作,這是由不得自己,這叫做凡夫。
⊙行緣識:妄動熏習為業種,至成熟時今生業識既捨, 即引生後世異熟識。
因為『無明緣行』,再『行緣識』,就是這樣牽引,妄動來熏習, 這就是業。
我們過去生到現在,妄動來熏習我們的業。過去既無明了,『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都是常常說, 就是這樣在無明。『行』,過去的行動、我們現在的行為; 過去的行動所作為的,過去習氣的熏習,帶到今生, 我們今生又再妄動,所以『妄動熏習』。常常跟大家說, 沒有什麼行好修,是我們的習氣要斷,想消除煩惱就是要斷習氣。
因為『妄動熏習為業』,我們因為習氣而造了種種的業, 一直到了成熟時,『今生業識既捨』,我這輩子已經結束了, 不得不捨棄我今生的身體。剛剛說的, 我們所造作的業因還沒有成熟,要到這輩子結束時才叫做成熟。 不過,這個業已經成了,今生的緣也盡了,這輩子結束了,所以『 業識既捨』,今生結束,『即引生後世異熟果』。
剛剛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輩子捨掉,異熟果是善是惡呢? 這輩子已經結束,就是帶到來生了。『引生後世異熟識』, 就帶去來世了。『故曰行緣識』,行就緣識, 由不得自己就投胎去了。
⊙識緣名色:報識既起,攬色為身,即有色、受、想、行、 識之五陰。名,即指受、想、行、識之四陰也。
『識緣名色』。依報到底在哪裡?常常說過了, 我們與哪一對父母結緣,那一對父母交合時,我們就已經定了, 與那一對父母已經是緣成熟了,所以十月懷胎完成, 我們就捨此投彼。所以人生無常,就是這樣。『報識既起』, 依報的識已經成熟了,既然開始了,所以『攬色為身』。『色』 在懷孕時就慢慢長成,我們的六根不斷成長。『色』 就是還沒完全成為人體之前。有的人去婦產科, 看看到底身體怎麼了,婦產科一檢查,『你有了!』『有了』 那時候還未六根完成,只是一團才開始像泡,精血混合時, 如燙傷起泡一樣,那個泡裡面慢慢就混濁了,如膿包一樣, 慢慢就有肉,慢慢形成,但是還未生出六根,所以叫做『色』。
有那個東西在母親的子宮裡面,這叫做『色』,慢慢才成為身。 看他的頭,有看到一個頭形了,有看到手的形,有看到腳的形, 慢慢這個『色』完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以及手腳全部完成,這樣叫做『身』。身體開始就『有』了。
『即有』了身,就有了色、受、想、行、識。叫做五蘊, 也叫做五陰。這色、受、想、行、識會納到識來, 所造作的一切就是歸納到第八識,善惡異熟,善惡歸納在識, 所以叫做『識緣名色』。
從『名』,就是指『受、想、行、識』之四陰, 以及懷胎的那個肉團開始,這都稱為『名』。有了,有身孕。
⊙名色緣六入:由有五陰故起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
『名色』,有了名、有了色,就是我們的身體,就緣『六入』。 在肉團時就開始慢慢形成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完成, 這叫做『六入』。我們就是這樣不斷一直緣下去,因為有這個身體, 六根完成,我們才能緣外面的境界,這樣叫做『六入』。
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塵,耳朵聽到外面的聲塵, 鼻子嗅到外面的氣味等等,去分別『這個這麼臭,我很討厭』,『 這很漂亮,我喜歡』,那就是意識去分別。所以說,『六塵境界』 都是因為『名色』所緣來,讓我們的六根塵完成,所以叫做『六入』 。會收納外面的境界,這叫做『六入』,全將外面的境界收納進來。
收納外面的境界,『六入』就緣『觸』。
⊙六入緣觸:根、塵和合為觸。
『觸』,就是『根塵和合為觸』。眼根緣外面的色塵, 我們的身所感觸到的是硬的、是軟的,碰到身體會痛的是硬的, 軟的,坐久了會痠。總之,我們身體所接觸到的一切, 陡的地方要爬,低的地方要下,這都是身體所接觸到的等等。
我們的身根,身體與外面的塵境所接觸到的,這就是『六入緣觸』。 外面所有的境界,一切一切就是因為感觸。很舒服,或者不舒服, 這就是我們的身體六根具全所去感受的,這叫做觸。
⊙觸緣受:因根、塵和合而有違境、順境、不違順境之不同, 遂起苦受、樂受、捨受三者之差別。
『觸緣受』。受,就是『因根、塵和合而有違境、順境、 不違順境之不同』。我們不歡喜的境界,逆我們心意的境界, 就叫做違境;還有順意的境界,或者不違順境,無逆、無順, 種種境界各有不同感受。
是順境或是不順境呢?逆境就起苦受。我不喜愛,偏偏非接受不可, 這就是『苦』。或者人間很多我們看得到的苦難, 不論是天災造成的、人禍造成的,或者是受報而由不得自己的苦, 這都是違逆的境界,都是苦受。順境,叫做『樂受』。 或是不苦不樂,不順不逆,平平的,這叫做不違順境,就是『捨受』 ;我也不覺得很快樂,也不覺得很歡喜,就是平平的,這叫做『 捨受』。我們的感受不離開這三種,就是苦受、樂受、捨受, 這三受的差別,叫做『觸緣受』。
⊙受緣愛:以有受故,內身外境起於貪戀。
『受緣愛』,因為有感受,就會『內身外境起於貪戀』, 覺得這是我愛的,所以我要不斷求、求、求,貪戀。求不到的, 戀著在那個地方,貪戀,『故曰受緣愛』。
因為我愛,因為愛就起貪,貪就起戀著,這樣戀戀不捨, 就又造了多少苦呢?人間就是這樣在貪愛、戀著,所以這個愛, 是我們的苦根。
⊙愛緣取:愛則執著,起我、我所。
『愛緣取』。因為『受』,感受到,就戀著於『愛』,愛就貪, 貪就想要『取』了。所以世間很多爭取,小的是各人的爭取, 大的是引起社會取不得的亂象。我為了要貪,我為了要取, 所以我要爭取,這樣就造成家庭亂、社會亂、國家亂。 這種因貪愛而取著,造成了人間的苦。
取得到的就快樂,取不到是苦。所以『愛則執著』,很執著, 我就是要這樣,我就是要取,我就是要愛。因此『起我、我所』, 這是我的,所以我通通要取得。這種『我』最大,從家庭、社會, 一直到國家,都有各個不同貪愛取著,引起亂。 多少人禍不就是這樣嗎?因為貪取,鬥爭就生起。
⊙取緣有:執著之業因既熟,必受後有之報。
『取緣有』,就開始『有』了。有什麼呢?『執著之業因既熟, 必受後有之報。』做很多貪取爭鬥的結果,不是勝,便是敗。 爭取所得來的後果,『業因既熟』,結果是什麼呢?人禍啊! 天下災難偏多,這就是眾生共業所取得的現在的業因。
各人的業因就是我們造作的異熟果,善惡的果若成熟,我們就受到『 後有』。現在造作,後生受。所以『取緣有』,因為你要取, 就會去造作無明,是善、是惡的業,造了很多。若是善的, 就得福報;惡的,就得惡報,這是必然的道理。
⊙有緣生:後有之依報,厥惟身相。
『有緣生』。業已經造成了,『後有之依報』,就有了這個身相; 我們造作一切,又再牽引來生的依報。我們來世是什麼樣的身相呢? 我們不知道。是會在三惡道或是畜生道呢?在地獄受苦, 或是在畜生中,或是在人間的苦難等等,都由不得自己。
這個身體是過去生給我們的,我們現在所造作的, 未來我們到底是什麼身形,四生五道,到底我們要往哪裡去呢? 我們不知道。就是已經造作,已經有了,有了業,所以帶業來生。『 有緣生』,是帶業來生。
⊙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有生則有滅, 故其對待之相為死,有生則有苦苦、壞苦、行苦之互相逼迫, 故有憂悲苦惱: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業帶來了生,『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 年輕時的我們,如今在哪裡呢?我現在要找少年時旳自己, 也不可得,沒有了,已經過去了,這種少壯就是假相。 青春少年是假的,若是真實有,是常,我應該永遠就是那麼年輕。 就是無常,已經新陳代謝,不得不老。『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 少年的未來就是衰老。老,能常住在老嗎?也不是。老, 後面的結束,也不知將來如何。將來若還是人身, 又是開始接觸到世間,同樣受大空氣刺痛了全身,痛苦而來。 這就是生老病死的循環,一切都是假相。
『有生則有滅,故其對待之相為死』。這是人生自然法則, 很自然的事情。『有生則有苦苦』,有生來到人間,痛苦就來了; 痛苦,接下來還有『壞苦』。世間一切萬物,『生、住、異、滅』, 『成、住、壞、空』,有變易、有壞,這叫做『壞苦』。
『行苦』,行就是無常,世間有變易、有壞, 就是因為有無常的行蘊。不知不覺間,就是這樣的過去, 這樣的現在,不住,還是有未來。所以,『苦苦、壞苦、 行苦之互相逼迫』,後面逼著前面的過去,這樣不斷念念, 秒秒都是後念推著前念過去,同樣的道理。所以『有憂悲苦惱, 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很多,都是在這『十二因緣法』所累積起來的。希望我們大家, 真正在這輩子的時間,我們要知道異熟果報。我們到底造什麼因、 緣,所得到的果報,因果循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間未到, 不是因果不報。所以,這就要看我們的因緣若成熟,這輩子結束, 緣生來世,這種四生五道不斷循環,就是不離開這『十二因緣法』。
用心,用心在當下,『把握當下,恆持剎那』, 這就是要大家把心顧好,不要偏差了。我們行善, 對準的方向不要偏差了。一點點的偏差,無明就帶動我們一錯百錯, 這樣沒完沒了,『十二因緣』不斷緣下去。所以,不要有執著, 貪戀這世間的一切形色相。我們要好好的, 平時去除一切的起心動念,這種取著的心態。 這必定修行者要透徹瞭解法的起源,才能有斷生死的機會。 這必定要時時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