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15日】難得法雨潤飢虛

Community:
Branch:

『精進心勤修破諸煩惱,持忍修善法聞法獲益,學法者增多惡道減少,妙法喻雨露滋潤眾生。』
 
就是要大家應該清楚,精進心要勤修啊!修行若減少了精進心,絕對是懈怠,而懈怠必墮落,這是一定的道理,有精進勤修的心才能上進。修行者每天的生活都有規律,按照這個規律生活就是保持勤精進的心念,這樣自然步步前進,寸寸進步。假使心不精進,不想要勤修,一念懈怠就步步墮落,這不會進步,永遠都是原地踏步。人生有多久呢?能讓我們每天停滯、每天懈怠,空過人生?修行就是要修得這念心能克服懈怠,我們才能時時精進、事事勤修,這樣才有辦法破諸煩惱。
 
煩惱是很微細,我們若缺了精進心勤修,就與一般人沒兩樣,沒什麼分別叫做修行者了。修行者就是要和平常人不同,勤修,有勤修才能時時提高警覺,防非止惡,遇到人事物現前,不如意事,我們自然就不會受它搖動。有了無明煩惱,用一個修行者的角度來看,是非清楚,就沒有什麼樣的煩惱可困擾。分別是非,這哪有什麼好困擾我們的呢?哪有什麼好煩惱的呢?
 
所以一整天裡,人與人之間的煩惱去除就少一分的煩惱,保持著這分勤精進的心。這就是要用精進心,要勤修,然後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不會再增加煩惱了。新的煩惱不增加,舊的煩惱,我們持忍辱行,修善法,將舊的慢慢看開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就慢慢把它放棄、看開、善解、包容,同時又用感恩心,這就是持忍修善。
 
不論過去是什麼,我們都要『日新,日日新』,用很清新的心情開始今日的一天。因為昨天我們不受煩惱,哪怕是昨天的不愉快,煩惱沒有累積在我們的心,今天我用很清新的心,讓昨天過去了,今天沒有什麼事,所以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就是清淨的心,再用清淨的心來對待今天與未來。這種永遠『持忍修善法』,舊的怨沒有積在我們的內心,新的煩惱沒有接受進來,這樣我們的心永遠都是清新一片,沒有新舊煩惱,這就是在修行。舊的慢慢去除,新的煩惱,我們拒收,這就是防非止惡。
 
『聞法獲益』。我們要很勤精進,每天、每天,不論是冬天或夏天。夏天,昨晚沒睡好,所以我早上要補眠。那冬天呢?這麼冷,要掀開棉被很痛苦,再蓋好一點,包暖一點。這種睡眠的煩惱,永遠都在懈怠,在浪費時間,少聞佛法。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一念心懈怠,這時候還在睡眠中,空白、懈怠、墮落中。
 
我們若能持忍,就是時間不要空過,即使冬天很冷,有的人卻很精進。現在常常聽到,大陸的菩薩,他們清晨聽法的時間和我們一樣。冬天很冷,天未亮,下霜、下雪,他們同樣三點多就起床了,不論怎樣的寒凍,他們還是那麼早起,那麼精進。在美國,有的人開車要四五十分鐘,將近一小時,不論是下雨、颳風,他們也是這樣在精進,這種持忍修善法。何況我們是在一個很好的環境裡,同在一個道場裡面,聞法的時間,我們豈能空過?若空過了就是懈怠,就是不修善法,不得利益,這是一定的道理。
 
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來到祇園精舍,來向佛請法。他向佛陀說:『佛啊!我忽然間想,我們身在富貴中的人,是不是今生富貴,來生也是同樣富貴?今生是剎帝利種,來生同樣權勢、財富都很多?婆羅門種是不是今生修行,來生同樣也是婆羅門,高貴的種姓呢?請佛陀為我開示,我來生是不是也能這樣呢?是不是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呢?』
 
佛陀就說:『不對,不是這樣。有四種的生死各不相同。今生是剎帝利,只是一個富貴權威的人,假使你不好好持善,將來死後再來生,由不得你自己,將會生在貧賤苦難中。比如說,有的人從光明一直往黑暗走,墮入黑暗之中;有的人是從黑暗中走上了光明的路。這就是譬喻富貴的人,你若是懂得修福,自然你未來所生的地方就是比現在更好。今生此世修福又懂得精進,將來就是從人間生到天堂,比在人間權勢富貴更享受。這是從光明向著更光明的地方,就是你要現在修福。』
 
『而現在雖然有權有勢,你若對人起了輕視的心,對法、僧不尊敬,將來會墮落地獄,這就如從光明走向黑暗。也有的人是在黑暗中走向更黑暗的路,就如今生此世已經貧窮苦難,又四肢不俱全,身心殘疾,無法分別人事是非,不懂得起尊重心,就是愚而癡、狂這樣的人。今生此世貧困,又起了貪、瞋、癡等惡念,或者造作殺業,受盡了很多的苦,又在人間造作很多的惡業。像這樣的人,將來還是從黑暗中墮落更黑暗的惡道去。』
 
『又另外一種人,雖然是貧困,他能夠見善隨喜;雖然貧困、苦難,他的心善良,時時讚歎人做好事,他願意奉獻他的身力、苦力,願意去付出、布施。像這樣的人,雖然有如在黑暗中,他慢慢就走向光明的路,來生會再來人間,或是生在天堂。這就是人的生死有四種。有富中之富的人;有平時普通,但是心歡喜行善,雖然不是很有錢,但是見善隨喜,有力氣,也願意做好事,這樣的人將來也能生天。』
 
『或者現在雖然貧困,內心卻是富有,他願意克服自己生活上的困難而去幫助別人,用盡種種的方法就能去幫助別人,這叫做貧中之富。在貧中之富,他又信仰佛法,修持身心,像這樣,將來不只是來人間的富貴,也會修更多的善法、善緣,同樣會生天堂。』
 
『而有的人是貧窮苦難,心中一點善都沒有,也沒有什麼信仰,看到修行者就誹謗,對佛、法、僧不起信仰。像這樣,在貧困中又身心不俱全,一點善念都沒有,將來墮落會更深。』這就是四種生死,現在這樣的生,未來如何的死,死後的去向又是生在什麼地方,這就是人生。
 
所以我們要有勤修的心,要精進,如何破除煩惱,今生此世的苦難要如何去除,種種的煩惱要懂得忍,善要懂得修,法要懂得聽,聽了要懂得身體力行,必定要有這樣才能沒有煩惱。人家給予我們的種種,過去的怨憎會,全都要完全去除,無怨無憎,現在又是聽法。聽法的人多,學法的人就愈多,自然就是惡道減少了。
 
這就是佛在世時,連國王都來問佛,到底人生是不是生生世世都一樣?因為印度是四種姓階級,所以他就這樣來問,佛陀是這樣的回答。今生此世,看到富貴、宗教、一般人民,或者是賤民,在這一生中他如何生活,已經是今生此世,但是,今生此世你怎麼做,就是影響來生來世的因緣果報。這是佛陀向他的分析。
 
總而言之,學法者增多,自然惡道就減少,這是佛法,從過去到現在都一樣的道理。所以『妙法喻雨露滋潤眾生』。我們若好好聽法,一點一滴都入我們的心來,點點滴滴滋潤,自然我們就有精進心,就懂得要勤修,自然我們的煩惱減少,智慧就增長,這就得到法益了。
 
所以,法如雨露,點點滴滴入我們的心。我們每天所聽的法,要時時用很珍重的心情來回憶。早上說的是什麼呢?今天所做、所遇到的事,我懂得善解嗎?我懂得包容嗎?我懂得對人人感恩,化掉過去種種不如意的事?我們若懂得這樣,法聽進去,日常就在用,這就是受法益者。要用心啊!
 
前面的經文說,諸梵天王已經來到大通智勝佛講法的道場,菩提樹下,除了佛與大眾以外,又『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梵天王到來的這個時候,正好是十六王子在請佛轉法輪的時刻。所以『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王子在請法,天人到了也是那麼恭敬,禮佛、繞佛千匝,散花來供佛。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從高而下,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因為從空墜下,菩提樹雖然很高,也是花鋪在菩提樹上。『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同樣的,諸梵天王供養之後,還是求佛開示。因為還有微分的惑未斷,福若享盡了同樣要墮落。每天都這樣說,因為梵天王的心態,所以說『哀愍』。『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我們所獻的一切,請佛您要接受。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法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大家求佛接受他們的獻供,表示他們的虔誠。而後諸梵天王就在佛前很恭敬,『一心同聲以偈頌曰』,這麼多的梵天王,同一念心,同聲說偈來讚歎。
 
經文就說,『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諸飢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昔所未曾睹,無量智慧者』。
 
『世尊甚難見』。因為很長久的時間才能有一尊佛出現人間,這是非常難得。佛出世就能說法,說法就能破諸煩惱。因為人天有煩惱,有了佛出世,自然就能教大家破除煩惱。
 
⊙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久遠一遇,難得一見,是破一切煩惱業者。
 
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佛出世很難,『久遠一遇,難得一見』。要能有一尊佛出世是很不簡單,這是『破一切煩惱業者』。唯有佛出世,他能覺悟天地宇宙萬物,真理透徹後,能對人天開示,使所有煩惱深重的人能一一破除了煩惱的障礙。
 
⊙說法破眾生惑障,令得無上之果,又以契機妙法破煩惱。
 
『說法破眾生惑障』。有人已經開悟了,開悟之後能說法,說法就能破除眾生無明煩惱惑的障礙。眾生就是因為無明,塵沙惑很多很多,煩惱如塵沙那麼多,很微細,細小得如塵沙一樣。這種惑,一直都是障礙著我們人生向法的路,所以一些善法都是受這些煩惱無明所障礙著。
 
佛出世,自然能說法,能破除眾生煩惱惑障。惑就會懷疑,懷疑也是很多的障礙,懷疑自然就有迷信,疑心就是不信、迷信,這都在惑。破除了迷,這是因為佛說法,才有辦法破除眾生煩惱無明與迷的惑。
 
『令得無上之果,又以契機妙法破煩惱』。這些惑、迷,就無法向正確的方向。迷實在是很多種,有的人是執迷不悟在貪、瞋、癡、慢、疑,有的人是執迷不悟在邪見邪道中,這都是障礙。有正覺的覺者已經出世間,自然他所說的法就能解除眾生的迷惑,令得無上之果,又以契機妙法破煩惱。
 
⊙甚難見:言曠世久矣,今乃得一見。
 
『甚難見』。像這樣成佛,世尊來人間成佛,這種大覺大悟的人很難得見,而且成佛之後要契眾生機也很難。因為眾生,雖然佛出世,同樣就是迷。有的人就是自私,顧自己,他不懂得要如何兼利他人。光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說法,就四十二年間要去契眾生機,去適應眾生的根機說法。想想看,這是多麼困難啊!所以『甚難見』,要能破除眾生無明煩惱實在是很困難。
 
所以,破煩惱很難,有佛出現人間說妙法契機也還是很困難。總而言之,芸芸眾生,惡道增長,天人減少,就是因為這樣。大覺世尊出現,人人若能接受佛法,聞法者,因為聞法者增長,自然惡道減少。所以說佛出世很難得,也難見。
 
『曠世久矣』,就是很長久的時間。『曠劫』就是很長久。不論是時間、空間,都很罕見,難得能夠見佛。『今乃得一見』,現在已經看到了。
 
⊙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表所過劫數長達百三十劫,方得一見。
 
『過百三十劫』,已經過那麼久的時間,『今乃得一見』。現在的梵天王說出了過了一百三十劫的時間,這時候才見到佛。所以表示所過的劫數很長、很久,才能見到佛。
 
真的,修行要成佛不容易,也要待因緣,就是要有因緣。釋迦牟尼佛累生世到底修多久了?塵點劫以前一直到現在,在二千多年前那時候,悉達多太子才成正覺,就是成佛。可見,要見佛的時間實在是很長久,梵天王也是這樣說,要見佛很難,何況我們人間呢?
 
⊙諸飢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於說法潤飢渴眾生,以大法雨悉令充足。
 
『諸飢渴眾生,以法雨充滿』。就如說法,法能滋潤飢渴的眾生,大法雨都能充足。我們在<藥草喻品>不就說得很清楚嗎?大地枯槁,枯萎的草木,只要有雨一下,自然草木種子在大地就能很繁榮。同樣的道理,我們人假使沒有水可喝,人的身體就無法生存下去。就如大地無雨,天地之間都枯萎了。所以『諸飢渴眾生,以法雨充滿』,有了法雨,我們大地眾生才能解開飢餓。
 
⊙眾生不食法味,如饑渴。如來說法,有情聞之,如饑得食,渴得飲,頓除曠劫之饑虛。
 
譬喻『眾生不食法味』,這個法不入心,不知法的滋味。未聽佛法,或是既聽佛法,不相信佛法,這樣的人對法一點都不知道。聽佛法之後,若沒有好好體會,就如吃東西若無心品嚐,就不知道到底是甜是鹹。
 
所以說要用心,有東西可吃,我們也要好好用心去品味法,去注意這個法,這個吃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就如我們聽法,要用心去聽,因為法很深,用很多的譬喻。世間一切的法,要如何將一切的法能涵蓋世間很多的無明煩惱,都將它涵蓋,來用法去解釋呢?這必定要很用心去體會。
 
所以『如饑渴』,這種眾生,有法不去品嚐。有東西可吃,我們不吃,或是吃了東西,我們不用心去體會,像這樣只要肚子能飽就好了,這樣無法瞭解,不知法味。所以我們人生與此相同,『眾生不食法味,如饑渴』,與肚子餓一樣。
 
『如來說法,有情聞之,如饑得食,渴得飲,頓除曠劫之饑虛』。如來說的法,就如對有情的人,只要你有感覺的人來聽,聽了,法若能入心,這就如肚子餓得到食。
 
人也是有情,若是聞而不改,有聽和沒聽一樣。有的畜生,動物也是有情。我們過去有說過動物,鳥聽法也能生天,這個故事應該大家還記得。(編按:2014/11/13晨語開示『五百白鴈聽法生天緣』)群鳥聽講『四諦法』,牠們往生,也是化為天人來感恩。這就是有情,只要是有生命、有感覺,法都能入有情人的心。所以『如饑得食』,如肚子餓的人得到吃的東西,知道滋味,又有營養。『渴得飲』,如口渴的人得到茶湯可喝。
 
這就是我們若能瞭解佛法,就能增長我們的慧命。要不然,聽和沒有聽一樣,即使你生而為人,聽法與沒聽一樣,這就如吃東西不知滋味。有情,哪怕是動物,牠聽了也是能瞭解。這就是『頓除曠劫之饑虛』。法若能聽得進去,真的是入心來,哪怕是很久很久不曾聽過了,現在聽到,能一聞千悟,一聽就能瞭解。
 
⊙眾生不沾聖澤,如草木枯槁,一聞妙法,便能發心,修因得果,如草木得雨,枯而秀,華而實,不期而致。
 
『眾生不沾聖澤,如草木枯槁』。眾生若不想聽法,就如草木乾枯了一樣。『一聞妙法,便能發心』,有的人聽到佛法,就開始發心了,這樣自然就『修因得果』,『如草木得雨』,就如草木得到雨一樣。就是樹已經快要乾枯了,只要再下雨,大地上又有水分了,這個草木的根在土裡得到水分,自然它能再慢慢回生。『枯而秀,華而實』,總是草木逢春,草木得雨露,就能茂盛起來。這就是要我們好好用心。
 
⊙昔所未曾睹,無量智慧者:從昔所未見,無量甚深大智慧者。
 
『昔所未曾睹』者,意思就是說,從過去一直到現在都不曾看過。『無量甚深大智慧者』,這種智慧者,從過去到現在不曾看過。『過百三十劫』,曠劫,很長久的時間,都還不曾見過這樣無量智慧者。所以,這無量甚深大智慧的人,真正要見到是很不容易。
 
我們用心在法中,法永遠滋潤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要時時精進在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相也是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我們若能精進在心裡,勤修,自然這些種種人事物相不會困擾我們的心,清者自清,修清淨行,我們就沒有什麼樣的煩惱。持修忍辱精進,就是我們得到法益,我們自修自得,沒有什麼人會分給我們,但是我們的利益可以與大家分享。所以,聽法者、說法者、聞法者,聽多少就得多少,就能與人分享多少。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