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02月06日】四弘誓願度脫眾生

Community:
Branch:

『佛初欲出家時發四弘誓願:願濟眾生困厄,願除眾生惑障,願斷眾生邪見,願度眾生苦輪。』
 
由此可知,佛陀大慈悲不忍眾生苦,為眾生出家,也是為眾生修行。我們應該要很清楚,佛陀來人間只不過是示相,就是表示來到人間,要不然,佛陀無始以來,塵點劫以前就已經不斷在修行,不斷覺悟,不斷在人間度眾生了。
 
這一次,二千多年前,出生在迦毘羅衛國的釋迦牟尼佛,他最初要發出家的心願,是因為看到眾生種種的苦相,尤其是眾生心靈的無明煩惱多,又是在那個時代,宗教很複雜,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覺道?沒有人能清楚。所以佛陀就以出家開始,修行,成佛,到了最後示涅槃的境界等等,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佛是在人間成。這是佛陀示相,展示了這種形相,來人間出家,這叫做示相出家。
 
示相來人間,他從小對人生的看法就與一般人不同了,他很喜歡探究人生,雖然在皇宮享受了種種人間的欲樂,卻是他所探討的是苦,人生為什麼這麼多苦呢?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還有身體種種身心煩惱的苦。他就開始思考,四姓階級為什麼差那麼多?同樣是人,為什麼啊?有很多為什麼。
 
所以他想要去探討,所以他發四弘誓願,希望能真正解開眾生的迷惑。到底人生為什麼這麼多苦呢?眾生,為什麼這麼多種的宗教,這麼的不和協,到底真正的道路是什麼路呢?希望讓人人能清楚人生歸屬的真理道路,希望能夠斷除眾生的邪見。
 
眾生總是從出生一直都是在迷惑、障礙,有四姓的階級就是迷惑的障礙。同樣是人,為什麼要有這樣的分別呢?為什麼叫做貴族?為什麼叫做賤族?為什麼賤族所走過的路,貴族就不去踏那條路?對賤民的排斥,將他稱為賤民,其實他們也是人啊!為什麼貴族生下來就叫做貴族,為什麼呢?他們同樣有生、老、病、死,同樣有追求的煩惱及種種無明,同樣有苦,為什麼叫做貴族?人死之後,同樣是一堆白骨,死後到成為白骨的這個過程,身體爛、臭等等不是都一樣?為什麼就要這樣分別?
 
所以,眾生受困厄,受到這些無明邪見等等困擾著,使得眾生不分貴賤都是苦,因此他發四弘誓願,『願濟眾生困厄』。眾生被困住了,無法跳脫四姓階級,無法解開生老病死,無法解開種種欲念煩惱,無法突破邪見,找出一條正確的道路,所以他發誓願,立誓絕對要去追求真理。
 
四弘誓願,大家應該瞭解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普天之下眾生無邊,這麼大的世界,人人都沒有脫離被困惑的災難,所以『願濟眾生困厄』。
 
再者,『願除眾生惑障』,在四弘誓願就是說『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要去度眾生,解開眾生的困厄,自己就要先解開、突破。自己若沒有解開、突破,我們同樣也是被困擾,被困在這人間的階級之中,還是被煩惱無明圍住,所以自己要先突破,才有辦法度眾生。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為了要度眾生,自己也要去除了這些煩惱,才有辦法教導眾生去除煩惱。
 
什麼方法能去除煩惱呢?那就是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印度宗教很多,無法各種的宗教歸於一個很清楚的覺道,所以『願斷眾生邪見』,希望人人有一條正確的道路,因此我們必定要法門無量誓願學。真正開闊的道理,我們要很用心去探討、去體會,將各種的宗教瞭解之後,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那就是覺悟的道路,就是菩提道。所以說『願斷眾生邪見』,我們自己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好好用心探討。
 
『願度眾生苦輪』。這六道輪迴的苦輪,眾生都是由不得自己,隨業牽引著在六道四生中輪轉。佛陀就是為了要度盡一切眾生,脫離六道四生輪迴的苦輪。
 
這是佛要成佛之前,他下定決心,誓願絕對要做到。發這念心,這叫做『四弘誓願』,這個願是很大啊!盡虛空,遍法界,宏大的願力,他就是不成佛絕對不罷休。這就是四弘誓願。
 
我們每一個人修行都要立志,要有這分宏願,絕對不是為了自己。所以,我們辭親割愛,就是要為天下眾生承擔如來家業,如來家業就是要擔起了天下眾生的責任,這乃是大丈夫。佛陀的十號之一就是『調御丈夫』,就是大丈夫,種種的眾生類,他都能用真理來降伏眾生無邊的煩惱無明,這叫做大丈夫,也叫做『調御丈夫』,這是佛陀為眾生所發的心願。
 
我們既是學佛,當然要學佛陀的心願,學佛陀一念的決心,始終如一。塵點劫,無始的以前,那念心願一直到現在,示相人間,出生人間,示相成佛在人間,這是佛陀的宏願。成佛了,涅槃了,是不是結束呢?還沒。因為芸芸眾生還未度盡。從無始塵點劫,累生累世都是這樣,所以『四弘誓願』是諸佛的通願。已經說過好幾次了,每一尊佛來人間,共通的願就是『四弘誓願』。當然,還有各尊佛的別願,例如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釋迦牟尼佛是『四弘誓願』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來教導眾生。
 
所以,在無始劫以前的大通智勝佛座下的十六王子,一直到現在,每一位王子都已經成佛,不只是已經成佛,也是從塵點劫以來都在度眾生。所以說,<化城喻品>有很多『過無量百千萬億劫』,『百千萬億土』,這種時間無量、國土無量,這就是諸佛共同的願。
 
我們看前面的經文,『過千萬億土,尋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脫苦眾生。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祴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
 
大家還記得哪一方的梵天王來了呢?是東南方,所以他們向西北方推尋這道光明。因為他們已經確定了,一定是佛出世間,要轉大法輪,所以不惜辛苦,經過這麼長遠的時間、空間來到那道光的發源地,原來是大通智勝佛所坐的道場,在這個地方發光。
 
所以經文說,『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東南方的梵天王到達時,已經有這麼多的諸天、龍神八部都圍繞在這個地方,境界是那麼莊嚴啊!
 
接下來經文,『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除了看到諸天龍神護法在大通智勝佛身邊圍繞著,同時也看到了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這段我們要再回溯。
 
⊙往昔三千塵點劫有大通智勝佛,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大通智勝佛成道後,十六王子皆出家為沙彌,從佛聞三乘教,初發大乘心,更請說大乘之妙法,聞佛說法華經。
 
『往昔三千塵點劫有大通智勝佛』,大通智勝佛就是無始的無始以前,這尊佛,『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大通智勝佛成道後,十六王子也同時來出家了,因為還沒成年,所以稱為沙彌,十六沙彌。
 
『從佛聞三乘教,初發大乘心』。這十六沙彌出家之後,聽佛說三乘的教法,有聲聞乘、緣覺乘,還有菩薩乘。他們想知道菩薩乘真正的道理源頭是什麼,要如何行菩薩道?所以十六沙彌就請佛轉大法輪,講大乘之妙法,就是《法華經》。
 
這十六沙彌所請法,佛陀開始說了,他們就用心聽。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時間多久呢?八千劫啊!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是七年,但是大通智勝佛說《法華經》是八千劫,時間之長啊!《法華經》講完之後就入靜室。
 
⊙佛於八千劫說法華經,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間寂然入定。此時十六王子各上法座,八萬四千劫間為四部眾複講法華經。今已各成佛,為八方之如來。
 
大通智勝佛講《法華經》,經過了八千劫,經講完了就靜坐下來。如釋迦牟尼佛,他講完《無量義經》就開始靜坐發光,這是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
 
現在就是說大通智勝佛,釋迦牟尼佛回溯大通智勝佛的時代,八千劫講《法華經》之後就入靜室,就是靜坐。多久的時間呢?八萬四千劫,寂然入定。用這麼長的時間入定了。『此時十六王子各上法座』,這十六位王子就各個到八方說法,有八萬四千劫這麼長久的時間,『為四部眾複講法華經』。四部眾就是出家二眾、在家二眾。十六王子為四部眾複講《法華經》
 
這十六王子現在已經各自成佛了,『為八方之如來』。分別在八方,乘如是法而來成佛。這是十六王子從塵點劫以前,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聽《法華經》,又更長的時間複講《法華經》。大通智勝佛講八千劫,十六王子就講了八萬四千劫的時間。
 
所以說來,一個法的原理出來,大通智勝佛講八千劫的時間,十六王子就用八萬四千劫的時間來講《法華經》。可見佛陀講七年,我們凡夫要再解釋得讓大家聽得懂,能入心,要用多久的時間呢?過去塵點劫的佛是這樣,現在釋迦牟尼佛是出生於人間,人間的壽命就是短,所以用七年的時間講《法華經》也算很長。這是佛佛道同,各人的世界,時間、距離都不一樣。
 
所以我們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回溯過去,十六王子的時代,以及諸梵天王尋光而來,其實光源就是表示真理,真理的源頭就是在大通智勝佛,傳真理的人就是十六王子,子繼父志,我們也要徒繼師志,如父如師。佛陀就如大長者、大覺者,在<譬喻品>也說得很清楚了,<信解品>也很清楚了,佛陀如父如師,就是這樣在傳承。
 
下面的經文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在那個場面,看到十六王子已經在那裡請佛轉法輪,同時諸梵天王恭敬禮拜,恭敬圍繞。這是表示恭敬禮佛的儀式,前後圍繞。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諸梵見佛,致敬旋繞。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天的花,從沿路一直散花,散到道場中,還是在最高處來散花,莊嚴道場。散花供佛是表示佛的境界。大家都是抱著一分虔誠的善念,引起人人一念恭敬,要來探討佛的正法,來聽聞佛的正法,這就是人人共同一心。
 
接下來經文說,『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與前面東方梵天王來的境界一樣,同樣散花如須彌山,並且供養菩提樹,儀式都一樣。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積聚多也。以樹供佛,表覺支林。
 
這樣散花,就是表示善因、善念,愈積愈多。『以樹供佛』,因為佛是安住樹下而修行、成道、說法,樹下是佛所依止處,所以供養佛的同時供養樹,這是表示『覺支林』。瞭解道理之後,每一棵樹都如原理,有樹葉、樹枝、樹幹、樹根,這樣與土連接,這就是表示如覺悟的根很深。用這樣來表達。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捨所乘來天寶宮殿,以奉世尊,行大施。
 
帶來的東西全都要供佛,這是表示心意。
 
很多人也說:『師父,我們現在也要很認真做,賺的錢就能幫助師父做好事。』說得也對,大家都這樣的心,這念心若有定,世間富有的人幫助貧困人,這不就是佛陀『教富濟貧』嗎?佛陀不斷講善法,教導富有的人要好好修善,行十善生天堂,還要持清淨戒,自然生在梵天。梵天宮殿莊嚴來供佛,這就是表達善的循環,這是一種描寫,一種譬喻的意,這表示『行大施』。
 
接下來的經文說,『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供佛之後,大家共同一個聲音向佛懇求,『惟見哀愍』。雖然這些都是梵天王,高高在上,來到佛前供佛,還要請法,供佛,還要請佛哀愍。為什麼要哀愍呢?因為梵天王生死未了,天福享盡同樣要再墮落,所以他們的志向不只是要享受,希望能斷生死。這個法要再向佛求,所以叫做願佛哀愍。
 
⊙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願佛見我,生慈憫心,以功德利饒益於我。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饒益,給我們利益,讓我們能斷生死,事理分明,煩惱盡斷,這種內心的生死觀,以及未來輪迴的生死,都一概要斷除。斷盡煩惱無明、生死的觀念,應該要瞭解通徹道理。
 
所以說『願佛見我,生慈憫心』。願佛看我們,憐憫我們,為我們開示大法,了斷生死的方法。『以功德利饒益於我』,能再告訴我們如何內修心。內修是功,外行是德,我內心應該如何斷除這些無明煩惱,我向外應該要再怎麼去做,這叫做功德。憐憫來教育我們,以功德教我們如何內修,教我們如何外行,這樣教導,這就是利益我們。
 
所以常常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這樣告訴你們,你們做、你們付出,這就是你們自己的功德。這不是做給誰,物質是布施給需要的人,但是功德是利益自己,這就是聽法的利益在這裡。
 
⊙所獻宮殿,願垂納受:如我等獻天寶宮殿,願佛慈悲,特垂納受。
 
『如我等獻天寶宮殿』,就如我們大家願意這樣的施捨,『願佛慈悲,特垂納受』,希望您從高向下,這樣來接受。
 
『爾時』,這樣說完的時候。諸梵天王接下來又在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開始再重複一次,表達他的心意,同一念心、同一個聲音,共同再以偈頌來表示他們的誠意。
 
希望我們大家真的要用心。法是無始以來原本就是道理存在,需要有人能傳。大通智勝佛,就是表示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也就是天體宇宙間所有的真理。我不斷反覆對大家這樣說,這個真理,我們迷茫不知,所以需要有人來傳,說給我們聽。
 
就如釋迦牟尼佛,從十六王子那時候就開始傳法。釋迦佛或是彌陀佛等等,他們都是在無始無始以前,這個真理就開始傳下來。他們有他們的真如本性,已經瞭解、覺悟了,同樣,我們有我們的真如本性,不過我們還未覺悟,所以我們要藉已覺悟的人來殷殷善誘。時間要多長?同樣要很長。
 
在這段經文我們就能看出,大通智勝佛光是說一部《法華經》就講了八千劫,十六沙彌複講是八萬四千劫,這麼長久的時間。何況一直到我們現在,我們到底要說多久才講得完呢?我們到底要聽多久才能入心覺悟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不是有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