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27日】起悲思惟誓無量心

Community:
Branch:

『如是大通智佛起悲思惟,同體悲念眾生廣度世間,如今佛坐三七日靜思惟,欲度一切發大誓無量心。』

修行雖然時間很長,一直一直到這念悲心起,入於定中思惟修,入於與天地合而為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與眾生同體的這一分悲心,思惟修,這時候『同體悲念眾生,廣度世間』,這念心是很重要的。

『如今日佛坐三七日靜思惟』。過去的大通智勝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大通智勝佛坐道場是一小劫至十小劫,時間這麼長久啊!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三七日間的靜思惟,為了一大事因緣,要廣度眾生,這念心起動起來,靜思惟,在三七日間。這就是欲度一切,發大誓願,得行四無量心,這念心生起了。

所以常常說過了,佛是為眾生修行,成佛是為眾生成。現在我們有這樣的因緣,已經知道了,人人本具佛性,要如何與真諦妙理融會貫通?眾生各有因緣,就如舍利弗,舍利弗也是待機度眾生。

在舍衛城中有一位大長者很富有,人家愈是稱讚他富有,他愈是重視錢,慳貪不捨,因為他有錢才能受人人羨慕,所以他要更多、更多。舍利弗在定中發現到這位長者,決心要去度這位長者。

有一天,趁著他還沒關門之前,舍利弗就進入他的家門去了。長者看到這位出家人進來了,很不高興,就不理會他。長者吃過飯之後,傭人送水來讓他漱口,他就故意走下來,看到舍利弗拿著缽在那個地方,將他的漱口水就吐在舍利弗的缽裡。舍利弗還是含笑,鞠躬就離開了。

舍利弗手捧著這碗長者的漱口水,舍利弗一點都沒有被影響到心境。他就是過去生有造福,所以今生他能這麼享受,但是這輩子又迷失了,慳貪,對修行者的傲慢心態,來生的苦,不堪設想啊!要如何來救救這位長者?手捧著缽,想:這些水如何處理?想到了,將水倒在土堆裡,攪拌、攪拌,將這些土鋪啊鋪,要鋪在佛陀能夠走過、能夠停留的地方。這樣想,就這樣做了。佛陀看到舍利弗的動作,佛陀的心也知道了,師徒很輕安自在,會心一笑。

長者因為自己吐了水在舍利弗的缽中,看到舍利弗還是那麼有禮貌,一點都沒有生氣,看到他這樣走出去,那個安詳的步調,讓這位長者自己內心很驚惶,怕他做法,怕他會對他有不利。他就派遣傭人隨後跟蹤,一直在觀察,觀察到這樣的情形,佛陀與舍利弗在那個地方,舍利弗雙手合掌,佛陀微笑說:『瞭解你的誠意,我們為這位長者祝福,希望他生生世世行善,又能有因緣聞佛法。』這句話這樣聽到了,這位傭人趕緊回去向他的長者秉報,將所見所聞向他的主人說。主人聽了之後很懺悔,覺得佛陀、舍利弗這麼慈悲,就這樣帶著他的全部家屬與傭人來到精舍,向佛陀懺悔,求皈依。

這是舍利弗度這位婆羅門長者。他瞭解,未來要成佛就要先入人群去觀察眾生,眾生的煩惱無明,用什麼方法來度化他。這就是我們要學、我們要修。

前面這段經文說,『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就是諸天來鋪位。這尊佛還未成佛之前,道理透徹,卻是還有差一點點還未通達,還未與真諦、無形理體融會貫通,那個時候還是在這菩提樹下,這是諸天所敷座的,將要成佛之前。所以,現在開始就起悲思惟修的時刻了。

接下來的經文說,『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

諸天看到這尊佛開始起悲心思惟,所以『適應是時往坐此菩提之座』,在那個地方座位鋪好,就這樣在那個地方坐。

⊙佛成就之菩提道場,在摩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釋尊於此成道,故謂之菩提道場。

『佛成就之菩提場』是在哪裡呢?以現在我們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是在摩竭陀國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那個金剛座上,這也是諸天來鋪設。在大自然界的菩提樹下,一塊很平坦的石上,叫做金剛座。這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他的菩提場也是天生自然,同樣有這棵樹,有這麼平坦的石,就是在那個地方坐。『釋尊於此成道,故謂之菩提道場』。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也是這樣坐。

『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

⊙梵天王:華言離欲,又云清淨,謂此天王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統領梵眾,即法華經稱娑婆世界主尸棄大梵,主大千世界者。

梵天王,華言譯作『離欲』,又叫做『清淨』。也就是這位天王『身心妙圓』,身很莊嚴,心清淨圓滿。『威儀不缺』,這位天王很莊嚴,威儀不缺。『清淨禁戒』,這所有的戒,他都是持戒。『加以明悟』,這位梵天王也已經明白了道理,所以他能『統領梵眾』。在這個梵天界,他為統領,所以在《法華經》裡稱他『娑婆世界主尸棄大梵』,就是『主大千世界者』。『尸棄大梵』,就是梵天王的名字。

忉利天主是釋提桓因,但是梵天主叫做尸棄,尸棄大梵,他是主宰三千大千世界的天主。所以我們說天公,還有一位叫做三界公。天公應該就是釋提桓因,三界公就是這位尸棄大梵,就是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從天飄散而下四色天之華,於四面各百由旬。

從《序品》開始,就有很多天華,『天雨曼陀羅華,曼殊沙華』,大小四色諸華都從天而降,同樣的,這裡也是四色花從天而下。『於四面各百由旬』,這個花從天而降,是從四面,意思就是說,坐著的這個道場,四方從上而下,降下的香花,四色花。

不只是四色花,又有『香風時來,吹去萎華』。

⊙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復時之間有香風來,吹去所散已萎之華,更復別雨新鮮之華。

花從空而降之後,慢慢也會枯萎了,這期間就有微微的香風吹來。風吹來是清香的,因為周圍的樹都開著花,所以風吹來很香。若是枯萎的花,風輕輕吹來就將花吹掃了。『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枯萎的花掃過,新的花再飄落下來,這個境界多麼美啊!『更復別雨新鮮之華』,這種舊的花吹掉了,新的花又降落下來,這是很美的境界。

⊙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為佛未現,佛坐十劫,諸天常爾散華供養。

在這十小劫之中,時間這麼長,這個真理與真如還未融會貫通,在這個時間裡,外面這樣的境界,空氣很好,雨華或者是吹著香風,這樣的境界。新花落下來,舊花吹過去,不斷天來供養,這是天地自然的境界來供養。

⊙色界諸天,自佛坐道場之始,雨華供養,乃至滅度。

『色界諸天』,就是有器世間這個色界,就是梵天,這樣『雨華供養』,一直到滅度。

這就是譬喻過去的大通智勝佛,他修行的過程同樣也要有在一個天然的境界。這個天然天生地設的境界裡,他就將它譬喻為器世間。器就是有器物的世間,你看得到,有境界、有器具的這個世間。梵天王統領的地方,就是天生自然的境界,所以叫做天生地設,有這樣的境界。

修行者到這個地方是最好修行的地方,他就是在這個地方坐,大自然的境界,花隨著風飄而降,甚至那個境界,花的香隨著風的氣氛,芬多精的氣氛,應該是很美妙的一個境界。佛就是未成佛前,這分的心,所有的道理都一切俱全了,現在只差真如與自然,這個天體萬物的真理,尚未融會貫通,只差在這裡。要怎麼貫通呢?還差在什麼呢?就是法都具足了,還要啟開悲心,悲智要會合。

智就是道理,悲就是要起行;有悲心才願意走入人群去,智是原來就有的道理,所以悲智互契合,這當中就是同體悲心一起。所以,『同體悲念眾生廣度世間』,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也是這樣,起悲思惟修,這種『開始要入人群中去』這念心。同樣的,釋迦佛在等待他的弟子,也是等待他們發大心,立弘誓願,也是等待這念心。

總而言之,我們人人本來就有個靈山的道場,我們還要去哪裡找呢?這個道場,我們要如何讓這個道場真正能發揮度眾生的良能,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