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三智一心本具,淨一心明三智;微妙非三非一,是一而三故妙;體圓滿故無漏,用周遍故無礙。』
看看我們的心,我們本來就具足了三智一心,只要我們一念心淨,自然三智就明。明三智,這是多麼微妙啊!我們人人本具的佛性,非三也非一,是一也是三,這個道理是非常的微妙。
你的一心就是你的三智,三智也是歸於一心,這是妙體圓融,於佛用來就是分明,於凡夫聽來還是含糊不清。所以,修行者盼望的就是要能清清楚楚,不論是理或事,妙體能圓滿,事理圓融,直到一心清淨,我們若能淨一心,自然所有一切法無漏,真理不漏失。
我們原來本具的真理並沒有漏失,我們要用時能夠周遍無礙,這就是佛所得的,所以叫做大覺者,成佛了。我們之所以叫做凡夫,凡夫就是迷糊,很迷茫、很糊塗,事情好像都知道,卻是面對人間世相還是要計較,爭得你是錯、我是對,對錯一直在對立,很辛苦啊!
什麼叫做三智?
⊙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第一、叫做一切智。一切智就是聲聞、緣覺之智,知一切法之總相即空相。
我們在修行的過程,將佛的音聲入耳根來,聽佛這樣教,我們這樣受教,我們知道了法的道理,瞭解了世間一切,瞭解了苦、集、滅、道,『知一切法之總相即空相』。世間這些苦都是在虛幻中所造作、所受的業力因緣。凡夫就是計較在這裡,才會不斷無明煩惱妄動、造業,其實什麼都是過去就沒有了,留下來的就是業,就是苦啊!所以說,一切法總相即空,而凡夫卻是在這個空中計較。財產再多,萬般帶不去,不就是空嗎?世間的一切,我們若能清楚,那是因為從聞法瞭解世間一切皆無常,所以從聲聞而到緣覺的智慧,叫做一切智。
第二、叫做道種智。道種智就是菩薩之智,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
菩薩對世間一切,樣樣都瞭解,也知道要度眾生;不只知道一切皆空、一切因緣法,他還要去投入人群,結好人緣,把握一切因緣為度眾生的緣,在人間中體會一切種種差別的道理。這種種差別之道法,要去瞭解,要去分析。即將破魔,就只差那一點點的雜質,就是差別道法,只差一點點。
第三、叫做一切種智。不只是一切智、道種智,還有一切種智,三智合一,這就是佛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這就是佛的智慧,不只是瞭解世間一切法,又能瞭解眾生種種煩惱的道理,他已經完全通達了。
總相,就是世間一切相。別相,就是世間眾生的心態,各有分別。多少眾生就有多少煩惱無明,各個不相同,所以要如何來化度?隨順眾生的根機來化度。這是佛陀為人間,四十多年了,這種種的事理,其實不出一心。法本來是平等,佛心是一,法也是一,佛陀一心只為一大事因緣,所以種種事理只在一心。
⊙種種事理不出一心,故須諦信一心,乃為究竟。
『種種事理不出一心』,這是佛心,『故須諦信一心』,這才是真究竟的智慧。
我們凡夫千差萬別,我們的雜念心、煩惱心很多。現在接觸佛法,對於真理我們必定要『諦信一心』,我們要相信這才是真究竟的智慧。
這樣就是三智。希望我們事事、種種的道理都要清楚明白。其實,我們的雜念心若能回歸為一心,相信佛所說的真諦道理,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悲智現前,思惟修,我們才能專心下來,真正將心比心想,這才是真正修行最究竟。
『一心』就是一念之心。一念心,佛陀的一念心是『心性周遍』。我們的心、我們的性,真的是周遍,很不可思議啊!即使是凡夫,都有辦法心性周遍,這本來我們就有,所以『虛徹靈通』,在虛空法界,我們暢通無阻。跟你們說馬來西亞,你們心思就到馬來西亞去,跟你們說尼泊爾,心思就到尼泊爾去,全都能通。這一念散開,那就是『心性周遍,虛徹靈通』,收回來就是一念。
就是我們的心,只是一念心,行善作惡也同樣是這念心,煩惱無明,或者智慧通達,也是在這念心。所以經典裡面,我們處處會看到,『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造』。
各位,『三智一心』本來是一,於事分為三,於理就是一,所以非一非三,而三是一。三智一心,一心三智,本來是一體。這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其實是無始無始以前的無始,塵點劫,這無法去追溯是多久以前,我們人人本具一心三智,三智一心,人人本具。
上面的經文說,『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在過去,大通智勝佛壽有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大家應該記得,『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那個『本坐道場』的時間到底多久?一小劫乃至十小劫,這樣在修行,『結跏趺坐,身心不動』,這樣諸法仍是還未現前。
再接下來這段經文,『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這個時候。『忉利諸天』,忉利天就是三十三天,也就是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天,那個地方是在『須彌山之頂,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之處』。忉利天之下是四天王天,他們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四天王天再上來就是忉利天,他們的一天是人間一百年。
⊙爾時忉利諸天:譯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須彌山之頂,閻浮提之上,八萬由旬之處。此天之有情身長一由旬,壽一千歲,以世間百年為一日一夜。
忉利天的人壽一千歲,所以那裡的人壽長、時間長。『此天之有情身長一由旬』,人的體態也很大。一由旬是四十里。天人的身體那麼長、那麼高,這不是不可能。螞蟻多大?一點點而已,人多大?這麼大。所以說,我們人和天人相比,天人身高有那麼長。他的壽是一千歲,『以世間百年為一日一夜』,我們人間的一百年是他們的一夜一日。
⊙先為彼佛:時大通佛,將得道時,忉利天預先為彼大通如來,乃於未坐道場之前,先於菩提樹下敷設。
那時候,大通智勝佛將要得道時,忉利天就先來為這尊佛鋪設道場。這個道場是在菩提樹下,在菩提樹下敷座,叫做菩提場。
『諸佛應身皆在樹下成菩提』。每一尊佛都是這樣的形態,都是在樹下,與大自然山河大地融為一體。樹可以遮陽,所以他選擇在菩提樹下,與大自然界合一,諸佛都是一樣。
⊙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身大故,所設之座亦復廣大,高四十里。
『敷師子座』,就是把座位鋪設起來。鋪多大?就是『高一由旬』。剛才說過了,天人的身體就是這麼大,大通智勝佛應該也是那麼大,所以鋪設的座位也要那麼大,『所設之座亦復廣大,高四十里』。一由旬就是四十里,鋪那麼高大的位置。
『師子座』就是佛座。這尊佛會在這個地方坐,在這個地方好好地靜思惟,思惟修。世間一切的道理,天下萬物事理都是清楚。
⊙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天設座,意欲奉佛,請於此處當得菩提。
『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念心開始,『當得』就是應該快要,差不多了。這就是修行的過程很長很長,即將圓滿。事理瞭解了,但是人的心理,佛法最重要的就是面對眾生,調伏眾生,淨化眾生的心,這是最重要。所以『諸天設座,意欲奉佛,請於此處當得菩提』。就是用恭敬心,因為這尊佛即將成佛了,快要成佛了,所以諸天來供養。『應供』,應堪得供養,諸天就來供養,來鋪設座位。『請於此處當得菩提』,就是請佛在這個地方坐,已經是將要成佛的時刻了。
⊙佛於此坐:謂既敷座已,復況願曰,佛當於此座而成道。凡佛成道,皆欲界主設座,此常例。
『既敷座已,復況願曰,佛當於此座而成道』。這是開始祝願,這些諸天也是祝福這位修行者,在這個座上能趕緊成等正覺。『凡佛成道,皆欲界主設座』,這是佛佛道同。修行能修到天人起尊重、敬重的心,來為他鋪設座位,表達尊重供養,這就是一切即將圓滿,佛智也即將完成了。
我們學佛法,法入心,要身體力行,不是到了成佛才要度眾生,而是我們這個時候通達道理,這個時候就要入人群去,去結善緣,去體會眾生千差萬別的習氣,千差萬別的無明煩惱,我們要去瞭解。這就是三智一心,而一心三智。我們人人時時要多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