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晨語:【12月05日】自利利他成就菩薩

Community:
Branch:

『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發無上菩提心累世安住,百千億劫宏誓廣度眾生,得佛授因記果將來成佛。』

『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很清楚,也是很明顯,但是要到圓滿,那就要經過長久時間,這念心一定要堅定,堅定在六度、四修、三無漏學,我們都要完全圓滿。

自利比較簡單,修行嘛,既發心修行,我們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持戒清淨不犯錯,這比較簡單,而要利他就比較困難了。利他,除了自己本身要修持得好,還要入人群中。人群,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習氣,各人都有不同樣的煩惱、無明,見解分歧。十個人有十種煩惱,十個人有百百種的見解,我們要適應他的見解,要能在他的煩惱無明中不受他影響,這是不容易。

看到眾生的習氣不好,我們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要從眾生的錯誤、不好的習氣中省思,『唉呀,感恩啊!』警惕自己,這才是美德,這也才是自利。我們還沒辦法利他,卻已增加自我警惕,讓我們自覺。

就如一面鏡子,我們看到鏡中那個人,那個人的態度是這樣,我討厭。而我自己照自己呢?我的態度是不是也這樣?也是讓人討厭?感恩啊!我們好比面對著一個逆向的鏡中人,我們要趕快正向來看自己,是不是和那個逆向的鏡中人一樣?如果有,我們要趕快回向正面來看自己;看別人的態度不好,我們要趕緊表現好的態度來對人。

這我們都要用感恩心,才是真正自利,才能真正去除我們的煩惱、無明,這樣對自己的人格,也才叫做圓滿。我們對自己的人格圓滿了,自然與人結好緣,在人群中自然讓人看了信任,讓人聽了歡喜,能夠接受我們、親近我們,我們就能教育他,這樣才有辦法利他。所以『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

我們要成佛的過程必定要行菩薩道,所以『發無上菩提心』還要『累世安住』,要很長久。累世就是無始劫,累生累世不斷累積,都是在菩薩道中、菩提道上走,來來回回。我們的覺悟、我們的覺性,我們不想繼續在人間造作、複製煩惱,我們明明覺道向前走,累世安住在菩提道上,所以才叫做『百千億劫宏誓願』。

我們要發心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的習氣是無量無數,無明、煩惱;多少無明、煩惱,我們就要有多少方法去降伏、去度他,這就是我們要累積功夫,百千億劫,就是要這樣長久的時間。修行要時時,無間、長時、無餘、尊重修,這四修法要與六度行是並行,我們才能累世安住,我們才能世世在宏誓願度眾生,與眾生廣結善緣,我們才有辦法廣度眾生,這就是我們要努力學習。

『得佛授因記果』。最近一直說授因,很強調我們的因。我們在人家的心目中是種下什麼因呢?我們若在他的心目中種了惡因,來生來世,你和他的緣就牽纏了,來生世由不得你自己,你的眷屬,一個小家庭的眷屬就沒完沒了,何況芸芸眾生。所以這個因,我們要很小心,這就是種子。

種子,授因,我們這個因,自己的心要如何來自利?永遠在我們的心中都不要還帶著少分的煩惱。我們既要斷分段生死,也要斷變易生死。變易,就是觀念、思想,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在人家的身上起心動念,這叫做變易。起初我對你不錯,怎麼忽然間變這樣呢?我就排斥他了。這就是都在我們的成見裡。

我們既要修行,要自利,發現他怎麼會這樣變呢?就要趕緊警惕自己,我有沒有變?這就是自利,在別人的身上,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要如何去利他?就要看我們自己。所以這就是因,佛陀要看我們如何來圓滿自利利他,成就菩薩道。

所以『得佛授因記果』。到最後,我們若能再遇到佛出現在人間,我們就是最後身了,佛陀就為我們授因記果,我們將來也能成佛。現在是目犍連已經得佛陀為他授記了。這是學佛要很用心去體會。

前面的經文說,『於無量劫,奉持佛法。諸佛滅後,起七寶塔,長表金剎,華香伎樂,而以供養,諸佛塔廟』。

佛若滅後,敬佛如佛在,要將佛陀生活中的一切形相,不只是佛身的形像,包括一切法,將它表相出來。法是無形無體相,但是為了要將法傳下去,他就要建塔、造廟,要有人修行。寺院有修行者,佛法才有傳承,所以需要建塔造廟,還要在寺廟周圍要很恭敬尊重,清淨寺廟、塔寺,這樣來莊嚴。

接下來經文,『漸漸具足,菩薩道已,於意樂國,而得作佛,號多摩羅栴檀之香。其佛壽命二十四劫』。

很長久的時間了。前面迦旃延、須菩提、迦葉、舍利弗,他們都是佛壽十二小劫,目犍連則是二十四小劫,住世時間很長久。『漸漸具足』,經文裡面說,供養很多佛之後,佛滅度,每一生世,他還是做傳法的人。所以他建塔、造廟、供養僧團、莊嚴寺院,這樣『漸漸具足,菩薩道已』。

⊙漸漸具足菩薩道已:圓教一實法,何言漸漸?此應是始終如一,漸漸具足圓滿菩薩道已。

佛陀說法,時時是圓融一實乘的教法,為何會這樣漸漸?其實,這『漸漸』的意思,就是要告訴我們,始終如一,漸漸具足圓滿菩薩道已。

從我們接受了佛法,第一念發心開始,我們就要有不退的心。我們常常一句話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我們若能抱持著初發心那一念,這就是開始。

第一次聽法,第一次發心,我們要用這『聽法歡喜發心』的這個心念,長時間都要發無上心,發『菩提累世安住』這念心,所以叫做『漸漸』。從第一念開始,這樣長久長久以來不斷受持,一直到成佛,所以叫做『漸漸具足圓滿菩薩道已』,生生世世都是在行菩薩道。

⊙其實理可頓悟,但於事須漸修,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得具足。

其實,道理可頓悟,很快我們就能覺悟了,要覺悟道理很容易,但是我們要修行的過程,就是在人群中『於事須漸修』,『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得具足』。我們瞭解道理,但是我們能經得起磨練嗎?若無法經得起磨練,你頓悟道理也沒有用。你頓悟了道理,必定要再經過了事,在人群中待人做事應該如何做、如何修,所以就要累生世,『於事漸修』。

道理要瞭解比較容易,但是真正完成我們修養的使命,是要在人間慢慢修過來。所以『回小向大漸修故,始得具足』,這樣才能叫做具足。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六塵之境轉變自在,由如意通之所化現,故名於意樂國而得作佛。

『於意樂國,而得作佛』。目犍連成佛之後,他的依報國土就是『意樂國』;他的國名叫做『意樂』,在這個所依報的地方,『而得作佛』。

『六塵之境轉變自在,由如意通之所化現,故名於意樂國,而得作佛』。六塵之境,是我們的六根與外面的六塵接觸。他都已經通達了,能夠轉變自在。知道六塵境都是虛幻變化,還要與人計較什麼呢?在事上自然會心寬念純,六塵境沒有影響到他的道心,所以輕安自在。不論六塵境如何變化,他還是輕安自在。

他過去所修的行是這樣,所以『由如意通之所化現』。因為他有如意通,所以將來的依正二報就是『於意樂國而得作佛』。

⊙其佛壽命二十四劫:佛壽住世時長達二十四劫。

『其佛壽命二十四小劫』。目犍連成佛之後,壽命就有二十四小劫。長啊,很長,比迦旃延還長一倍的佛壽。

接下來經文再說,『常為天人,演說佛道。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薩無數,志固精進』。

也就是說,在意樂國中,常常都是在為天、人說法。『聲聞無量,如恆河沙』,這是表示出家的人很多。不只是天人,以及人間的人很多,而且都是信仰佛法,出家的人更多,如恆河沙一樣。可見那個國家將來修行的人是這麼多。『三明六通,有大威德』。那裡的聲聞乘,羅漢所證的果,已經到三明六通,都是有大威德。

⊙三明六通,有大威德:羅漢所證有如是等大威德力。

每一尊佛在授記,都有『三明六通』。『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大家應該都要記住。『羅漢所證有如是等大威德力』。就是說,那些聲聞已經都到達這樣的程度,每一位比丘、聲聞,都是有大威德。這就是目犍連未來所得的依正報。

⊙菩薩無數,志固精進:菩薩眾多,志願堅固,道業精勤。

不只是聲聞的修行者,以音聲聽法,還有『菩薩無數,志固精進』。菩薩很多,發大心。修小乘行的人有恆河沙數,其實,發大心的菩薩也是無數,像這樣的菩薩,志願堅固,道業精勤的很多。

所以,學佛,我們要時時連連接接,每一念心都要放在菩提道上。時間是這樣每天分秒一直消逝過去,生命不斷減少了,我們到底有多少的時間可以重新再來呢?我們真正的重新再來,那就是生命的盡頭了。

我們生命的盡頭,要再來的人生,要再漸次修行的那個初念,我們有辦法從現在帶去嗎?假如,我們今生無法在生命的盡頭時帶著那一念,開始的那一念初發心,這樣我們就會做受業力牽引去了。

我們現在若能及時將初發心的這一念,趕緊好好來培養。雖然我們應著那個緣去了,卻是我們這粒種子未來再產生的緣,也是能幫助我們,即使是逆向的緣,也是『增上緣』,因為我們有一個正緣,善的增上緣。我們善的增上緣,比逆的增上緣還強,因為我們現在的心念已經累積了很多善的種子。

過去造的那股緣將我們牽引來到此生,但是我們現在修的善緣、善因,可以變成我們來生來世的助緣,善知識的,善的增上緣,這也是很重要。所以說,雖然常常說來不及,其實只要我們有心,趕緊將善緣累積,我們生命的盡頭還是有善緣可來幫助。這要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