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Branch:
【證嚴上人11月10日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開示】
「每一年總是在這個時候盼望著的,就是慈濟的大家庭添丁了。」2016年從全球各地歸來參與培訓研習的學員共有二十九個國家地區,第一梯次已經圓滿結束,證嚴上人深感欣慰;11月10日在新北市三重志業園區的授證典禮暨歲末祝福感恩會上,期勉第二梯次學員,人人應秉持佛心師志,修福持慧,精進勉行。
千里輾轉來相會 師志己志同佛心
上人欣見從中國大陸歸來的「新發意菩薩」,非常感動,也很感恩。得知有人此行輾轉花費二十五個小時的路程才能來到臺灣,打從內心有一股說不出的撼動。
「感恩啊!感恩之情,到底是我要感恩大家,或是大家要感恩我,剛剛聽到大家都說『感恩師父』!可是,每一回聽到,我內心回應的都是我要感恩大家,因為你不來,我就無法去;你們總是有心,發大心,立大願,才能從那麼遙遠的地方來……這都是要有心,有耐心、有耐力,要有定心,還要專心,放下家裡的事業。」
受證是佛心師志的自我承諾,培訓過程是讓自己確定心志,要承擔起天下米籮,為眾生拔苦予樂。
「有人經過三年培訓的過程,眼看已經快要到達,就快要圓滿了,只差一點點課程,但是不管他的背景地位多高,慈濟人還是如規如矩如律,請他明年再來,重新再補課。雖然他很有背景和地位,他很不服氣,可是慈濟人說,走入慈濟是慈悲等觀,大家都平等,不講關係。」
「進入慈濟,我們總是看真誠的心,這不分他的背後環境。」上人中肯地說,「只要真正過去的人生轉過來是善的,過去不好的習氣能改變,符合我們現在的規矩方向,都同樣可以走入慈濟的大門來,全球都一樣的。」
上人勉眾,「今天受證了,不代表說人人就這樣地完成了;今天才是真正地要起步,這麼多年的見習培訓,走過來的路就是要下定決心。今天的受證就是表達出大家的決心誠意,我來見證。從今天開始,就是要走上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要六度萬行,從此開始要有菩薩的心,要有佛心,要有菩薩的志願,所以你們的胸前所掛的是『佛心師志』。」
本性遭染塵沙惑 相約汲法滌無明
佛心即是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卻因凡夫帶業而來,被煩惱無明覆蓋了。因此上人藉佛陀成佛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
「這就是佛陀的覺悟的發現,所有的眾生都與佛同等,都是有這一念的真如本性;佛陀就是因為有真如本性,所以回歸他的歷練,累世經過了塵點劫,長時間的自我考驗,生生世世,在自我磨練中修行,就是要磨掉這習性、無明、煩惱、塵沙的迷惑,要在每一生每一世去除掉這些煩惱無明習性。一邊要自修,一邊還要教人,還要救人,這就是行菩薩道,自立立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自覺覺他的覺悟之路,需要經過無量劫的修行與磨練,看似路遙遠,上人勉勵大眾越精進就越能親近佛法,接受菩薩因行的成就。
「我們在今生約定,已圓了過去生的緣,要約定來生緣,不能再脫散掉,不能再走岔路離開,這就是今天的約定。」上人叮嚀,「受證是菩薩道的起步,現在開始,你我同一心是佛心;你我同一志,那就是菩薩志向。所以『佛心師志』,今天別上了你的胸前,要緊緊地記住。」
上人諄諄教誨,示以自然法則之不可預知,但願與弟子相約相續生生世世共行菩薩道。
「慈濟走過半世紀,在另外的半世紀初,後面五十年的第一年,你們就來受證。我走過五十年,到底還有幾年可以走?我不知;但是肯定各位未來的五十年會走得更長更遠,這未來無數個五十年,今生約好,我們來生來世,不斷的無數五十年,都是我們要走的路,我們要用心鋪好這一條路。」
點滴粒米濟苦難 飽滿祝福日月情
慈濟在全球一百九十七個國家中,大愛的足跡已走過九十三個國家。其中,緬甸從2008年5月的納吉斯風災後,慈濟志工投入付出,現在當地已經有慈濟種子,慢慢地當地志工的數量逐漸增加中。
「不只是居士們在做,也有一群比丘尼帶領著沙彌尼,他們也投入,做熱食、便當去發放,接著馬來西亞慈濟人開始投入,大面積去發放穀種。很多人都很感恩,他們每一次的收成,陸陸續續都回饋,一直到2016年,這種的完全回饋,好幾個村莊家家戶戶都響應『米撲滿』。雖然有的農人很窮,可是他們可以知道『八分飽,二分救人好』,就是以這種精神,讓每個月『米撲滿回娘家』,還可以再救其他的隔壁村。」
不論是「米撲滿」還是「竹筒歲月」,精神意義都是點滴累積愛心來造福修慧。
「今年我們要呼籲的就是『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我們就是要來回憶這樣的精神理念,五十年前師父提倡『竹筒歲月』,每日五毛錢不影響家庭的生活,累積起來就可以救人,這樣的精神,五十年不斷地延伸,延續下來。」
上人憶及,「從慈濟四十年,我就開始呼籲,全球要推動『竹筒歲月』。所以近十年來,任何一個國家在救災的時候,他們都會記得『竹筒歲月』是要讓窮困的人也有能力可以幫助人,也可以種福,要不然的話,窮永遠生生世世都是被救的,希望能祝福他們點滴也可以救別人,這就是『竹筒歲月』的精神。」
富有貧困平等觀 施者受者無差別
布施的表面行為是給予金錢或資源,其實也是施者與受者之間的互動,相互成就好緣。
「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也好,大迦葉也好,他們修苦行,就是要造福窮人有因緣供養,他們願意修苦行,而且完全都是要接受窮困的人布施。」
不只是佛陀的弟子們接受布施,連佛陀也曾經接受貧婆的供養。
「佛陀本身也是,佛陀要向貧婆托缽,貧婆說:『我這麼窮,我什麼也沒有,我很想供養,可是我什麼都沒有。』佛陀看到了她衣服的下襬有一塊布快要脫落掉,於是說:『有啊!妳這一件衣服的下襬,妳看,就是這一塊布也可以布施。』貧婆一看,『我這樣算不算供養啊?』佛陀說:『是,這就是妳全身唯一可供養的。』貧婆就趕快把她的衣服下襬拉起來,這一小塊又髒又破的布供養了佛陀。佛陀欣然地接受過來,『祝福妳,妳造福田了。』」
從這個典故,佛教出家法師的僧衣上,都縫有一塊四四方方的布,寓意要接受十方布施的因緣,不拒貧富。
教富濟貧在募心 濟貧教富重啟發
慈濟教富濟貧,募款是募心;而面對貧困者,更要濟貧教富,引導他們精神富有。
「我很期待各位菩薩們,我們要度眾生,不只是有形的、有錢的人捐錢救濟窮困的人;有錢的人我們是要度他的心,期待有錢人的付出有形,更要把他的心度出來,讓他也來投入,投入富中之富,今生富有,來生還要更富有,富有福,還要富有智慧,這就是富中之富,要度他的心,度人同時度心。」
「我們救濟苦難人,不只是物資給他,苦既拔已,復為說法,我們要幫助他,還要引導他走入菩薩道,這就是慈悲等觀,我們的慈悲救濟都是要以平等的觀念去付出,這些是大家一定做得到的。」
上人殷殷叮嚀,「點點滴滴累積可以修福,我們還要殷勤地聞法,法水點滴滋潤慧命。」